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43118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汽车配件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汽车的研究趋进成熟,电动汽车使用动力电池提供驱动的能量,其中涉及到动力电池的充电技术;现有技术中采用充电枪与电动汽车上的充电接口相互结合的方式对动力电池充电,充电枪与充电接口的结合方式多为机械卡接的方式,在长时间的使用下,其内部构件容易发生机械疲劳或损坏,造成连接不稳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旨在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合理,采用磁力连接、使用方便的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包括连接件、充电枪,所述连接件右侧开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壁嵌有环形磁体,所述凹槽底部设有与电动汽车充电插针连接的正极卡槽、负极卡槽,所述凹槽底部还固定设有两个第一触点,所述两个第一触电分别与正极卡槽和负极卡槽连接;

所述充电枪包括充电接头、手柄,所述充电接头右端与手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手柄上设有控制开关,所述充电接头左端设有两个与电源连接的插针,所述两个插针于正极卡槽和负极卡槽对应设置,所述充电接头左端还设有两个与第一触点对应的第二触点,所述充电接头上绕有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包括重叠设置的第一线圈、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第二线圈与控制开关串联,所述第一线圈、第二线圈两个自由端分别连接两个第二触点。

进一步限定,所述充电接头外包裹有保护套。

进一步限定,所述连接件右侧设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边缘通过转轴与连接件连接。

进一步限定,所述手柄外包裹有软质橡胶层。

进一步限定,所述手柄下端固定设有挂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实用新型,连接件用于与电动汽车的充电接口相互连接,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内的充电插针分别与正极卡槽、负极卡槽连接;充电接头插入凹槽内,设于充电接头左端的两个插针正极卡槽、负极卡槽连接,且将电源与电动汽车内的动力电池连通,并对其进行充电;此时,凹槽底部两个第一触点与充电接头左端的两个第二触点相连通,两个第一触点分别连接正极卡槽和负极卡槽,两个第二触点分别连接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且构成回路,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通电后将产生一个电磁场,该电磁场与凹槽内壁所设置的环形磁体相互吸附,将充电接头固定于连接件上;再,由于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串联有控制开关,该控制开关为常闭的,当充电结束后,断开控制开关,即可断开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所工作的回路,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的磁力消失,即可方便的拔出充电接头;使用操作均极为方便,采用电磁的方式固定,免除了其内部构件发生机械疲劳或损坏,造成的连接不稳固;充电接头外包裹有保护套,保护套可以采用橡胶等材料制成,对电磁线圈起到保护作用,防止使用中对电磁线圈造成损坏;密封盖通过转轴与连接件连接,可以以转轴为支点进行转动的,不充电是可以方便的对凹槽进行遮挡,充电的时候可以方便的开启;手柄外包裹有软质橡胶层,提高手持的舒适度,同时起到防滑的作用;挂环可以在不适用的时候,方便的将充电枪挂与充电设备上。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结构简单合理,采用磁力连接、使用方便、免除了其内部构件发生机械疲劳或损坏,造成的连接不稳固。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的电路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连接件1、充电枪2、凹槽3、环形磁体4、正极卡槽5、负极卡槽6、第一触点7、充电接头8、手柄9、插针10、第二触点11、第一线圈12、第二线圈13、控制开关14、保护套15、密封盖16、软质橡胶层17、挂环18。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一种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包括连接件、充电枪,连接件右侧开有凹槽,凹槽内壁嵌有环形磁体,凹槽底部设有与电动汽车充电插针连接的正极卡槽、负极卡槽,凹槽底部还固定设有两个第一触点,两个第一触电分别与正极卡槽和负极卡槽连接;

充电枪包括充电接头、手柄,充电接头右端与手柄上端固定连接,手柄上设有控制开关,充电接头左端设有两个与电源连接的插针,两个插针于正极卡槽和负极卡槽对应设置,充电接头左端还设有两个与第一触点对应的第二触点,充电接头上绕有电磁线圈,电磁线圈包括重叠设置的第一线圈、第二线圈,第一线圈、第二线圈与控制开关串联,第一线圈、第二线圈两个自由端分别连接两个第二触点。

优选的,充电接头外包裹有保护套。

优选的,连接件右侧设有密封盖,密封盖边缘通过转轴与连接件连接。

优选的,手柄外包裹有软质橡胶层。

优选的,手柄下端固定设有挂环。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