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摆臂限位结构及汽车悬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71195阅读:571来源:国知局
汽车摆臂限位结构及汽车悬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悬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摆臂限位结构及汽车悬架。



背景技术:

汽车悬架系统的主要作用是缓冲和吸收来自车辆的振动,传递驱动力和制动力。汽车悬架系统包括很多部件,其中汽车前下摆臂总成和前副车架总成是其核心部件。前下摆臂总成通常起着导向、支撑和减振作用,关系到汽车的行驶安全性与稳定性。而且,前下摆臂总成包括摆臂本体、前衬套、后衬套和球铰,前下摆臂总成与前副车架总成通过螺栓连接。但是,由于布置和结构原因,前下摆臂总成的前衬套轴向刚度不能做得太大,无法满足高轴向刚度要求,从而使得在特定工况下,前下摆臂总成轴向位移偏大,前下摆臂总成与前副车架之间容易出现异响。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摆臂限位结构及汽车悬架,可以控制衬套结构和前下摆臂总成的轴向位移量,防止衬套结构与车架之间产生异响。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摆臂限位结构,包括两端分别设置于车架上的衬套结构,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衬套结构两端的柔性限位结构;

所述衬套结构包括两端分别固定于车架上的芯轴,以及套设于所述芯轴中部的轴套;

每个所述柔性限位结构均包括固定于所述芯轴端部的限位支架,以及设置于所述限位支架上的柔性限位套,所述轴套位于两个所述柔性限位套之间。

下面对进一步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限位套包括设置于所述限位支架端部的支撑板,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板端面的橡胶体,所述橡胶体与所述轴套面对。

进一步地,所述橡胶体包括硫化于所述支撑板端面的高低不平的橡胶基层。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端面的橡胶基层呈非周期性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橡胶体还包含设置于所述橡胶基层表面的橡胶粒。

进一步地,所述橡胶体套设于或者嵌设于所述支撑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和橡胶体均设置为环状,所述芯轴穿过所述支撑板和橡胶体。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焊接于所述限位支架端部。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支架包括固定于所述芯轴端部的支架主板,以及分别沿着所述支架主板两侧弯折延伸的翻边板,两个所述翻边板分别夹设于所述芯轴两侧面。

进一步地,所述芯轴包括主轴体,所述轴套套设于所述主轴体上;

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主轴体两端的扁平状的轴固定端,两个所述翻边板分别夹设于所述轴固定端两侧面,所述支架主板设置为扁平状并叠设于所述轴固定端上,所述支架主板和轴固定端通过螺栓连接于所述前副车架总成上。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汽车悬架,包括前下摆臂总成,与所述前下摆臂总成连接的前副车架总成;

所述前下摆臂总成包括前下摆臂主体,设置于所述前下摆臂主体上的如上所述汽车摆臂限位结构,所述汽车摆臂限位结构的衬套结构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前副车架总成上。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突出的优点:通过在前下摆臂总成的衬套结构两端合理设计两个柔性限位结构,利用柔性限位结构控制前下摆臂总成的轴向位移量,防止前下摆臂总成与前副车架总成之间产生异响;同时,通过将柔性限位结构的橡胶体设计为不规则圆环形状,并使橡胶体厚度高低不一,且在橡胶体上均布有橡胶粒,防止前下摆臂总成与两个柔性限位结构之间产生低温摩擦异响;通过在柔性限位结构的限位支架两侧设计翻边结构,能够实现柔性限位结构与前下摆臂总成的芯轴装配过程中自动对中,防止柔性限位结构在装配过程中出现误装和斜装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汽车悬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汽车悬架的前下摆臂总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汽车悬架的汽车摆臂限位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汽车悬架的汽车摆臂限位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汽车摆臂限位结构的衬套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汽车摆臂限位结构的柔性限位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前下摆臂总成,110-前下摆臂主体,120-衬套结构,122-芯轴,124-轴套,126-柔性衬套,128-轴固定端,130-后衬套,140-球铰,150-柔性限位结构,152-限位支架,1522-翻边板,154-支撑板,156-橡胶体,200-前副车架总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汽车悬架,包括前下摆臂总成100,与所述前下摆臂总成100连接的前副车架总成200。所述前下摆臂总成100连接的前副车架总成200构成了汽车悬架系统的核心部分,而且汽车前下摆臂通常起着导向、支撑和减振作用,关系到汽车的行驶安全性与稳定性。

具体地,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前下摆臂总成100包括前下摆臂主体110,设置于所述前下摆臂主体110上的汽车摆臂限位结构,所述汽车摆臂限位结构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前副车架总成200上。通过设置所述汽车摆臂限位结构,可以控制所述前下摆臂总成100的轴向位移量,防止所述前下摆臂总成与前副车架总成之间产生异响。而且,所述汽车摆臂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下摆臂主体110一端的衬套结构120,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衬套结构120两端的柔性限位结构150。通过在所述前下摆臂总成100的衬套结构120两端合理设计两个所述柔性限位结构150,所述柔性限位结构150可以对所述衬套结构120进行限位,从而控制所述前下摆臂总成100的轴向位移量,防止前下摆臂总成与前副车架总成之间产生异响。而且,利用所述柔性限位结构150的柔性特性,还可以防止所述柔性限位结构150与所述衬套结构120之间产生低温摩擦异响。

而且,所述前下摆臂总成1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前下摆臂主体110另一端的球铰140,以及设置于所述前下摆臂主体110另一端的后衬套130。而所述衬套结构120形成前衬套,所述前衬套和后衬套130分别设置于所述前下摆臂主体110两端,且所述前衬套和后衬套130分别连接于所述前副车架总成200的两端。即通过所述前衬套和后衬套130将所述前下摆臂总成100和所述前副车架总成200铰接在一起,通过所述球铰140可将所述前下摆臂总成100与其他车身结构连接。

此外,如图5所示,所述衬套结构120包括两端分别固定于车架(即所述前副车架总成200)上的芯轴122,套设于所述芯轴122中部并与所述前下摆臂主体110连接的轴套124,以及设置于所述芯轴122和轴套124之间的柔性衬套126。通过将所述芯轴122两端固定于所述前副车架总成200上,从而将与所述轴套124固定连接的所述前下摆臂主体110一端铰接到所述前副车架总成200上。此外,所述后衬套130的结构与所述衬套结构120的结构基本相同,也可以将所述前下摆臂主体110一端铰接到所述前副车架总成200上。通过所述衬套结构120和后衬套130铰接所述前副车架总成200与所述前下摆臂总成100,从而使得二者可相对转动,以起到减震的作用。而且,通过在所述芯轴122和轴套124之间设置柔性衬套126,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吸震作用,同时避免所述芯轴122和轴套124直接接触产生异响。此外,所述柔性衬套126可设置为橡胶套,所述橡胶套可以套设在所述芯轴122和轴套124之间,也可以直接硫化于所述芯轴122表面或者所述轴套124内侧。此外,所述柔性衬套126的长度不大于所述轴套124的长度,且所述柔性衬套126不突出于所述轴套124外。

而且,如图6所示,每个所述柔性限位结构150均包括固定于所述芯轴122端部的限位支架152,以及设置于所述限位支架152上的柔性限位套,所述轴套124和柔性衬套126位于两个所述柔性限位套之间(所述柔性限位套与所述轴套124和柔性衬套126之间具有间隙,不影响所述轴套124和柔性衬套126在所述芯轴122上的正常转动)。通过所述限位支架152将整个所述柔性限位结构150固定于所述芯轴122上,并利用所述限位支架152为所述柔性限位套提供支撑,便于利用两个所述柔性限位结构150的柔性限位套从所述衬套结构120两端对所述轴套124进行限位,以限制所述轴套124以及连接于所述轴套124上的前下摆臂主体110轴向位移,从而控制所述前下摆臂总成的轴向位移量,防止所述前下摆臂总成100与前副车架总成200之间产生异响。而且,利用所述柔性限位套的柔性特性,还可以防止所述柔性限位结构150与所述衬套结构120之间产生低温摩擦异响。

而且,所述柔性限位套包括设置于所述限位支架152端部的支撑板154,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板154端面的橡胶体156,所述橡胶体156与所述轴套124和柔性衬套126的端部面对。通过设置与所述限位支架152连接的支撑板154,便于将所述橡胶体156设置在所述支撑板154上,不影响所述限位支架152是固定,还可以自由地设计所述支撑板154和橡胶体156的形状,便于对所述轴套124进行限位。而且,所述橡胶体156设置于所述支撑板154端面。具体地,所述橡胶体156可直接硫化于所述支撑板154端面。通过将橡胶硫化于所述支撑板154表面形成的所述橡胶体156,与所述支撑板154结合牢固可靠,耐磨性能和吸震性能良好,可有效地防止所述前下摆臂总成的衬套结构120与两个所述柔性前限位器150之间容易产生低温摩擦异响。而且,所述橡胶体156可包括硫化于所述支撑板154端面的高低不平的橡胶基层,以及设置于所述橡胶基层表面的橡胶粒。通过将所述橡胶基层设置成高低不平的结构形式,使得所述橡胶体156也高低不平,减小与所述轴套124(和柔性衬套126)的接触面积,可减小所述橡胶体156与所述轴套124接触时产生的异响。而且,所述支撑板154端面的橡胶基层可呈非周期性分布。此外,通过在所述橡胶基层上设置众多的橡胶粒,还可以进一步减小所述橡胶体156与所述轴套124之间的接触面积。而且,可以将所述橡胶粒设置为球体状,大量的所述橡胶粒均匀地设置于所述橡胶基层上。

此外,除了将所述橡胶体156直接硫化于所述支撑板154上外,还可以将所述橡胶体156套设于或者嵌设于所述支撑板154上,即将所述橡胶体设置为单独的可拆卸的结构,并套设于或者嵌设于所述支撑板上,便于对所述橡胶体156进行安装和更换。此外,所述橡胶体也可包括套设于或者嵌设于所述支撑板154上的高低不平的橡胶基层,以及设置于所述橡胶基层表面的球体状橡胶粒。此外,还可以将所述柔性限位结构150的橡胶体156设置为其他柔性结构,如耐磨耐高温的柔性塑料,或者其他柔性复合材料。此外,还可以将所述柔性衬套126为其他柔性套结构,如耐磨耐高温的柔性塑料套,或者其他柔性复合材料套。

此外,所述支撑板154和橡胶体156均设置为环状,所述芯轴122穿过所述支撑板154和橡胶体156。通过将所述橡胶体156设置为环状,便于将所述橡胶体156穿设于所述芯轴122上,可以从所述轴套124的端部对其进行全面的限位,限位更可靠。而且,将所述支撑板154也设置为环状,也便于将所述支撑板154穿设于所述芯轴122上,还可以为环状的所述橡胶体156提供全面的支撑,使所述橡胶体156的支撑和限位更加稳定可靠。进一步地,可将所述支撑板和橡胶体156均设置为不规则封闭环状,也可以进一步减小所述橡胶体156与所述轴套124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摩擦异响。此外,也可以将所述支撑板和橡胶体156均设置为开口环状。而且,还可以将所述支撑板154独立设置,并将其焊接于所述限位支架152端部。通过将所述支撑板154独立设置,便于将所述橡胶体156设置到所述支撑板154上,也便于对所述支撑板154进行加工制作。而且,将所述支撑板154焊接于所述限位支架152,也很牢固可靠。

此外,如图4和图6所示,所述限位支架152包括固定于所述芯轴122端部的支架主板,以及分别沿着所述支架主板两侧弯折延伸的翻边板1522,两个所述翻边板1522分别夹设于所述芯轴122两侧面。通过在所述限位支架152的端部两侧设置突出的翻边板1522,可以夹持在所述芯轴122端部的两侧,能够实现所述限位支架152及整个所述柔性限位结构150与所述衬套结构120的芯轴122装配过程中自动对中,并防止所述柔性限位结构150在装配过程中出现误装和斜装情况,还能使所述柔性限位结构150与所述芯轴122连接更紧密可靠。

而且,所述芯轴122包括主轴体,所述柔性衬套126和轴套124套设于所述主轴体上,两个所述柔性限位套150从两端对所述主轴体上的轴套124及柔性衬套126进行限位。此外,所述芯轴122还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主轴体两端的扁平状的轴固定端128,两个所述翻边板1522分别夹设于所述轴固定端128两侧面,所述支架主板设置为扁平状并叠设于所述轴固定端128上,所述支架主板和轴固定端128通过螺栓连接于所述前副车架总成200上。通过将所述支架主板和轴固定端128均设置为扁平状,便于在所述支架主板和轴固定端128上开设连接孔,从而便于通过螺栓将所述柔性限位套150和芯轴122固定于所述前副车架总成200上,连接紧密稳定可靠。而且,通过将所述支架主板和轴固定端128均设置为扁平状,能够使所述支架主体与所述轴固定端128贴合得更紧密,从而能够将二者牢固稳定地固定在一起,使所述柔性限位结构150对所述衬套结构120的限制更加稳定可靠。此外,除了将所述柔性限位结构150和所述衬套结构120一起固定于所述前副车架总成上外,也可以将所述柔性限位结构150固定在所述衬套结构120(可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也可以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还可以采用焊接连接的方式固定),再将所述衬套结构120固定于所述前副车架总成上。

本实用新型的提出的汽车摆臂限位结构及汽车悬架,通过在前下摆臂总成的衬套结构(即前衬套)两端合理设计两个柔性限位结构,利用柔性限位结构控制前下摆臂总成的轴向位移量,防止前下摆臂总成与前副车架总成之间产生异响;同时,通过将柔性限位结构的橡胶体设计为不规则圆环形状,并使橡胶体厚度高低不一,且在橡胶体上均布有橡胶粒,防止前下摆臂总成与两个柔性限位结构之间产生低温摩擦异响;通过在柔性限位结构的限位支架两侧设计翻边结构,能够实现柔性限位结构与前下摆臂总成的芯轴装配过程中自动对中,防止柔性限位结构在装配过程中出现误装和斜装情况。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