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导向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88857发布日期:2018-07-07 15:32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束线技术,尤其涉及线束导向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传感器及其线束在整车设计上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使整车底盘线束的布置更加不便。由于底盘布置空间的约束,一般通过焊接简易支架Z型或L型,将支架一端焊接在车架或底盘,另一端用扎带将线束固定其上,线束固定点选择较随机,焊接之后支架便不可转动,且线束布置凌乱,对线束没有导向,线束易折弯,导致信号故障,可靠性低;线束容易与支架摩擦,造成线束易磨损,可靠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线束导向固定结构,其能解决现有技术线束不整齐、易磨损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线束导向固定结构,包括支架本体,该支架本体包括束线板和连接板,束线板和连接板一体成型连接,连接板与车架连接,束线板的两侧均设有向上延伸的竖板,束线板上设有若干个导向孔,束线板为弧形板;竖板上设有若干个导向槽。

优选的,所述竖板与束线板一体成型连接。

优选的,所述束线板的两侧向外延伸有一滑轨,所述竖板的内侧壁上形成有与滑轨匹配的滑槽,滑轨嵌入于滑槽中。

优选的,所述连接板上设有固定孔。

优选的,还包括与束线板卡接的盖体。

优选的,所述盖体为弧形盖体。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束线板限定线束的大体走向,线束可穿过导向孔与外部器件进行连接,还可以穿过导向槽引导线束的分支走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线束导向固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支架本体;11、束线板;111、导向孔;112、滑轨;12、连接板;121、固定孔;13、竖板;131、导向槽;132、滑槽;14、盖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束导向固定结构,其包括支架本体10,该支架本体10包括束线板11和连接板12,束线板11和连接板12一体成型连接,连接板12与车架连接,束线板11的两侧均设有向上延伸的竖板13,束线板11上设有若干个导向孔111,束线板11为弧形板;竖板13上设有若干个导向槽131。

束线板11采用弧形结构,优选为半圆,即束线板11的截面图为半圆形,可以更好的将线束收纳在束线板11中,使线束整齐摆放,引导线束的大体走向。个别线束可以通过导向孔穿出与车体中的其他器件连接,还可以通过导向槽131引导个体线束的分支走向。

本实用新型中连接板12与车架进行连接,在连接板12上设有固定孔121,通过固定孔121和一螺栓,将连接板12可拆卸固定在车架上。其螺栓的顶部还可以起到线束的导向作用。

本实用新型中,竖板13与束线板11一体成型连接。但作为优选的,竖板13与束线板11之间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固定。束线板11的两侧向外延伸有一滑轨112,所述竖板13的内侧壁上形成有与滑轨112匹配的滑槽132,滑轨112嵌入于滑槽132中。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与束线板11卡接的盖体14。所述盖体14为弧形盖体。盖体14与束线板11卡接形容容纳空间,线束束缚在容纳空间内,更加整凑。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