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前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82729发布日期:2018-08-28 23:43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在最近的车辆中,在碰撞时,要求同时满足行人的大腿部保护和行人的头部保护。关于大腿部的保护,要求较大地确保冲击吸收的行程,并且增大吸收载荷,以避免过早地撞实到车体上。另一方面,关于头部的保护,需要以小的冲击吸收的行程避免刚性变得过大。另外,蒙皮上部件自身在实质上是不具有冲击吸收功能的。

在专利文献1中,为了兼顾行人的大腿部保护和头部保护,在蒙皮上部件的下方配设有冲击吸收部件。具体地说,冲击吸收部件具有上面部、下面部、以及将上面部和下面部连结的连结部,连结部具有横肋和纵肋,并且具有通过切缺形成的脆弱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36947号公报

根据专利文献1的记载,上面部的前端位置和下面部的前端位置在上下方向上较大分离地设定,所以在蒙皮上部件的下方需要较大的配设空间,而且整体成为相当复杂的大型部件,在这一点上并不优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前部构造,通过配设尽可能简单且小型的部件,在碰撞时同时满足行人的大腿部和头部的保护。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解决方案。即,一种车辆的前部构造,在发动机盖的前方配设有蒙皮上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蒙皮上部件的下方配设有格栅托架,该格栅托架的后端部固定到护罩,所述格栅托架的前侧部分以沿着所述蒙皮上部件的背面的方式向前方延设,所述格栅托架的所述前侧部分作为冲击吸收构造体形成,所述冲击吸收构造体的前端部以朝向下方的方式弯曲形成。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对于输入到蒙皮上部件的来自上方的小载荷(例如来自行人的头部的载荷),格栅托架向下方弯曲变形而进行冲击吸收。此外,对于输入到蒙皮上部件的来自前方的大载荷(例如来自行人的大腿部的载荷),冲击吸收构造体压缩而格栅托架向下方弯曲变形,进行冲击吸收。格栅托架在整体上是上下方向上较窄而前后方向上较长地延伸的构造即可,可以实现简单且小型化。

作为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前提的优选方式,所述格栅托架的后端部与所述护罩之间的固定部比所述冲击吸收构造体的前端部上端更位于上方。这种情况下,有利于使格栅托架以其后端部为中心向下方弯曲变形。

所述冲击吸收构造体的前端部上端比该冲击吸收构造体的后端部下端更位于下方。这种情况下,使格栅托架的前端部处于充分低的位置,在承受到来自上方的载荷时,有利于使格栅托架向下方弯曲变形。

所述冲击吸收构造体的后部形成为向上方突出的上方突出部,在该上方突出部固定着所述蒙皮上部件的后端部。

这种情况下,有利于将蒙皮上部件的后端部和格栅托架牢固地固定。此外,有利于将输入到蒙皮上部件的载荷(特别是来自上方的载荷)可靠地传递到格栅托架。

所述冲击吸收构造体是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肋和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与所述横肋相连的纵肋的构造。这种情况下,能够通过肋构造简单地构成冲击吸收构造体。

在所述蒙皮上部件的下方形成有用于配设格栅部件的格栅开口部,所述格栅托架的下端位置比所述格栅开口部的上缘部更位于上方。

这种情况下,能够充分地减小格栅托架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并且不会因格栅托架而阻碍行驶风吹入。

具备前方延设部件,该前方延设部件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状的后部、从所述后部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纵壁部、以及从所述纵壁部的下方稍稍向前方延伸的前折曲部,

通过所述格栅托架的后端部和所述护罩之间的固定部,所述后部的后端部在与所述格栅托架的后侧部分一起紧固的状态下被固定到所述护罩。

这种情况下,前方延设部件起到从下方支承格栅托架的后侧部分的作用,所以能够防止格栅托架意外破损的事态。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配设尽可能简单且小型的部件,在碰撞时同时满足行人的大腿部和头部的保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的立体图。

图2是从图1的状态将发动机盖取下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3是格栅托架的上方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格栅托架的下方立体图。

图5是前方延设部件的上方立体图。

图6是格栅托架的后端部和护罩的固定部位处的侧面截面图。

图7是蒙皮上部件和格栅托架的固定部位处的侧面截面图。

图8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是格栅托架的上方立体图。

图9是图8所示的格栅托架的下方立体图。

图10是使用图8所示的格栅托架时的侧面截面图,是与图7对应的图。

符号的说明:

1发动机盖;10保险杠蒙皮;11蒙皮下部件;11a格栅开口部;12蒙皮上部件;13格栅部件;20格栅托架;20b格栅托架(图8~图10);21前侧部分(冲击吸收构造体);21a横肋;21b纵肋;21c上方突出部;21d盒状肋部(图9);22后侧部分;41固定件(用于蒙皮上部件和格栅托架的固定);42固定件(用于格栅托架和护罩的固定);50前方延设部件;50a后部;50b纵壁部;50c前折曲部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10是保险杠蒙皮。保险杠蒙皮10具有蒙皮下部件11和蒙皮上部件12。蒙皮下部件11是大型部件,在其车宽方向中央部以向上方开口的方式形成有格栅开口部11a。在该格栅开口部11a配设有格栅部件13。格栅部件13具有大量小孔(开口部)以吹入行驶风,通过固定件等相对于蒙皮下部件11一体化。

蒙皮上部件12与蒙皮下部件11相比是小型部件。如图6、图7所示,该蒙皮上部件12位于从上方覆盖发动机舱的发动机盖1的前方。该蒙皮上部件12从上方覆盖所述格栅开口部11a(蒙皮上部件12构成格栅开口部11a的上缘部)。并且,蒙皮上部件12的后端与发动机盖1的前端以成为同一面的方式相连。

在发动机盖1及蒙皮上部件12的下方配设有图2、图3所示的格栅托架20。格栅托架20在实施方式中由合成树脂形成,在车宽方向上较长地延伸。

格栅托架20具有前侧部分21和后侧部分22。前侧部分21是向背面侧突出的肋构造,构成冲击吸收构造体。具体地说,具有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多条横肋21a、以及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纵肋21b,相连的横肋21a通过纵肋21b连结。

前侧部分21、即冲击吸收构造体的后端部,是稍稍向上方突出的上方突出部21c,蒙皮上部件12的后端部通过固定件41固定到该上方突出部21c(参照图7)。这样的前侧部分21配设为,前方侧部分从上方突出部21c沿着蒙皮上部件12的背面。即,蒙皮上部件12形成为随着朝向前方而逐渐变低,所以前侧部分1也随着朝向前方而逐渐变低,弯曲地形成。并且,前侧部分21的前端位置延设到蒙皮上部件12的前端位置附近。另外,蒙皮上部件12固定到作为冲击吸收构造体的前侧部分21,所以能够牢固地进行蒙皮上部件12的固定。

格栅托架20的前侧部分21的前端部上端比前侧部分21的后端部下端更低。即,前侧部分21被设定为,向下方的弯曲足够大(从上方承受到载荷时,容易向下方弯曲变形)。

格栅托架20的后侧部分22形成为大致平板状,其后端部通过固定件42固定到高刚性的护罩30的上端部(参照图6)。格栅托架20之中的、固定件42的固定部位的高度位置比格栅托架20中的前侧部分21的前端部上端的高度位置高,并且比固定件41的固定部位的高度位置低。

另外,在格栅托架20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开口部23,该开口部23供设置于发动机盖1的前端部下面的锁止用的锚部件穿过。这样的格栅托架20在整体上是合成树脂的一体成形品。此外,在格栅托架20中,其前端部下端成为最低的下端位置,但是该格栅托架20的下端位置与格栅开口部11a的上缘部平齐、或者位于其上方。即,格栅托架20的前后方向长度较长而上下方向高度较低。

在格栅托架20中的后侧部分22的正下方,配设有图5所示的前方延设部件50。该前方延设部件50例如由合成树脂或金属板形成。

前方延设部件50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状的后部50a、从后部50a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纵壁部50b、从纵壁部50b的下端稍稍向前方延伸的前折曲部50c。后部50a的后端部通过固定件42,在与格栅托架20的后侧部分22一起紧固的状态下固定到护罩30。

前方延设部件50中的纵壁部50b的位置被设定为,与格栅托架20中的前侧部分21(冲击吸收构造体)的后端面对置。并且,形成于护罩30的前方突出部30a(参照图7)位于前折曲部50c(纵壁部50b)的正下方。由此,后侧部分22向下方的变形也能经由前方延设部件50而被护罩30抑制。另外,在前方延设部件50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切缺形状的开口部50d,供设置于发动机盖1的前端部下面的锁止用的锚部件穿过。

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格栅托架20在整体上通过护罩30而被单臂支承,是容易朝向下方移位的构造。并且,前方延设部件50作为从下方支承格栅托架20的后侧部分22的加强部件起作用。

格栅托架20中的前侧部分21、即冲击吸收构造体,向下方容易弯曲变形,但是在前后方向上不易压溃变形。格栅托架20对于前方碰撞时来自前方的载荷的冲击吸收,主要通过横肋21a和纵肋21b的压溃变形和格栅托架20之中的前侧部分21向下方的弯曲变形来进行。

另外,来自行人的大腿部的载荷被输入到蒙皮上部件12的前端部而成为朝向后方的载荷,另一方面,来自行人的头部的载荷被输入到蒙皮上部件12的后端部而从斜上方输入,输入位置和输入方向完全不同。为了有效地吸收被输入到蒙皮上部件12的后端部的载荷,成为冲击吸收构造体的前侧部分21一直存在到固定着蒙皮上部件12的后端部的固定件41的后方。此外,与此相应地,纵横的肋部21a、21b向下方的突出长度,后部比前部更长。

在此,来自行人的头部的冲击载荷朝向下后方而斜向输入到蒙皮上部件20。对于这样的含有较多朝下的载荷的冲击,横肋21a、纵肋21b不发挥大的抵抗力,格栅托架20之中的特别是前侧部分21朝向下方弯曲变形来进行冲击吸收。

另一方面,来自行人的大腿部的冲击载荷大体朝向后方地被输入到蒙皮上部件12。在这样的大腿部的冲击吸收时,通过格栅托架20中的纵横的肋部21a、21b的压溃变形和前侧部分21向下方的弯曲变形来进行大的冲击吸收(以较大的行程进行与冲击载荷大致成比例的大小的冲击吸收)。

另外,固定件41、42的高度位置被设定为比格栅托架20的前端部上端位置更高的位置,所以容易进行格栅托架20(特别是前侧部分21)向下方的变形。

格栅托架20从相对于护罩30的固定部位(固定件42的位置)相当长地向前方伸出,所以可能会过度地向下方较大地变形而在后侧部分22部分破损。但是,通过前方延设部件50支承格栅托架20,可靠地防止格栅托架20意外破损的事态(增大格栅托架20的后部的耐载荷)。

通过前方延设部件50,能够承受被输入到格栅托架20的向后方的载荷。此外,通过前方延设部件50,从斜上方对格栅托架20输入载荷时,通过作为冲击吸收构造体的前侧部分21来助长格栅托架20向下方的弯曲变形。

图8~图10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对于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附加同一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第2实施方式中,作为形成在格栅托架20b(与格栅托架20对应)的背面侧的肋构造,在一部分纵肋21b的前后方向中间部设置大致正方形的盒状肋部21d(局部地提高刚性)。将与该盒状肋部21d对应的位置作为通过固定件41进行固定的上方突出部21c。

在第2实施方式中,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相比,格栅托架20b的后侧部分22在车宽方向外方侧更长地形成,另一方面,将开口部23形成为朝向后方开口的切缺形状。

进而,在第2实施方式中,前方延设部件50b(与前方延设部件50对应)比前述的实施方式更向前方延伸,通过前折曲部50c从下方一直支承到作为肋构造的前侧部分21的后端部为止。此外,使该前折曲部50c的下面(纵壁部50b的下端)与护罩30的前方突出部30a上面接近或抵接。由此,格栅托架20b向下方弯曲变形时,能够通过前方突出部30a可靠地支承格栅托架20b。

除以上之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格栅托架20b之中的、固定着蒙皮上部件12的后端部的上方突出部21c比前述的实施方式设定在更高的位置。由此,在上方突出部21c的正前方,在与蒙皮上部件12的后端部之间在上下方向上确保较大的空间,尽量通过前侧部分21的前端部侧来承接来自行人的头部的冲击。

以上说明了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记载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变更。蒙皮下部件11和蒙皮上部件12例如可以像跑车中经常见到的,相互一体成形。也可以不设置前方延设部件50。当然,本发明的目的不限于前述的记载,也默认包含实质上优选或者表现出优点的目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