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升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88614发布日期:2018-12-08 05:27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升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使装载货物或人的平台在下降位置与上升位置之间上升或下降的车辆的升降装置。

背景技术

该种车辆的升降装置具有装载货物或人的平台和支撑平台并使平台升降的升降主体。通过升降主体使平台在与车辆外部的地面等高度相当的下降位置和与车辆内部的底面等高度相当的上升位置之间进行升降,从而能够将货物或人装载至车辆内部或卸到车辆外部。可以使用液压缸或电动马达等作为升降主体的驱动源。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2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在车辆的升降装置中,以液压缸作为驱动源使升降主体进行工作,从而使平台在装载有轮椅的状态下在车辆外部的下降位置与车辆内部的上升位置之间进行升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1731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12061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如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那样,以往通过液压缸或电动马达等使平台上升或下降,需要外部电源,因而必须考虑外部电源的重量或设置空间。另外,由于需要外部电源,所以将其安装到车辆中也会比较麻烦。

在无须外部电源而具有能够用人力来进行升降的结构的手动操作式升降装置的情况下,需要在升降主体上设置向上升方向施力的阻尼器等,来辅助通过人力进行的上升操作。然而,由于存在向上升方向的作用力,在用人力进行下降操作时,尤其在使平台从上升位置进行下降时,需要克服作用力的大的操作力,这会成为操作者的负担。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被向上升方向施力的升降主体的手动操作式升降装置,其能够减轻平台的下降操作的操作力,并且能够通过人力轻松地使平台从上升位置下降到下降位置。

解决问题的手段

通过以下各发明来解决上述问题。

第一发明的升降装置,安装于车辆,具有用于载置货物或人的平台以及以水平姿势支撑该平台进行升降的升降主体。在第一发明中,升降主体具有四连杆机构,所述四连杆机构上下伸缩,来使平台进行升降。在第一发明中,在四连杆机构的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之间,具有用于向上升方向施加作用力的弹性构件。

根据第一发明,由于四连杆机构通过弹性构件被向上升方向施力,因而操作者能够轻松地对平台进行上升操作。

第二发明的升降装置,在第一发明基础上,设置与四连杆机构的任一连杆一体的操作杆,抓握操作杆将用于使四连杆机构进行伸缩动作的操作力直接作用于四连杆机构。

根据第二发明,利用杠杆原理能够减轻操作杆的操作力,并且操作者借助操作杆能够更加轻松地对四连杆机构进行升降操作。

第三发明的升降装置,在第一发明的基础上,以跨越四连杆机构的两个连杆之间的方式设置转动式操作杆,以使操作杆的相对于第一连杆或第二连杆中的至少一个连杆的转动支点能够位移的方式支撑转动支点。

根据第三发明,能够利用杠杆原理用较小的操作力操作操作杆来实现扩大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的间隔的操作。由此,减轻了操作杆的操作力,操作者能够借助操作杆更加轻松地对四连杆机构进行升降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的整体立体图。在该图中,示出了升降主体与平台分离的状态。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的整体立体图。在该图中,示出了通过抬起支撑导件来将平台收纳到车辆内的状态。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升降主体的侧视图。在该图中,省略了侧方支撑部和下方支撑部。

图4是沿图1中(iv)-(iv)线的剖面向视图,即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导轨的横剖面图。在该图中,示出了导轨与支撑导件卡合的状态。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升降主体的侧视图。在该图中,省略了侧方支撑部和下方支撑部。

图6是图5中(vi)部分的放大图,即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阻尼器安装支架的纵剖面图。在该图中,左侧示出了升降主体处于上升位置的状态,右侧示出了升降主体从上升位置稍微向后方倾斜的状态。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的侧视图。在该图中,重叠地示出升降主体处于上升位置的状态与处于下降位置的状态。

图8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的侧视图。在该图中,示出了升降主体处于下降位置的状态。

图9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的侧视图。在该图中,重叠地示出升降主体处于上升位置的状态与处于下降位置的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

1升降装置

2升降主体

3平台

10基部、10a底部、10b三角部

10c第一连杆支撑部、10d第二连杆支撑部

11侧方支撑部、111右侧方支撑部、112左侧方支撑部

12下方支撑部

13支撑导件、131右侧支撑导件、132左侧支撑导件

13a销孔、131a右侧销孔、132a左侧销孔、13b支承轴

20四连杆机构部

21第一连杆、21a长孔

22第二连杆、22a长孔

23第三连杆

24阻尼器安装支架

25阻尼器(弹性构件)、25a缸部、25b杆部

25c、25d圆环部、25e接头部

30货台部

31脚轮(车轮)

32导轨、321右侧导轨、322左侧导轨

33把手部

34锁销、341右侧锁销、342左侧锁销

35解锁杆

40齿轮部

41旋转手柄

42驱动侧链轮

43链条

44基体

44a从动侧链轮、44b第一中间齿轮

45a第二中间齿轮、45b第三中间齿轮

46扇形齿轮

50杆、50a支点

51连结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4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1包括车辆所具有的升降主体2和被升降主体2支撑的平台3。在升降主体2中,设置有用于将升降主体2固定在车辆上的左右配置的一对基部1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分别被基部10支撑的左右配置的一对四连杆机构部20、分别被四连杆机构部20支撑且从上方向下方延伸的左右配置的一对侧方支撑部11以及连接左右配置的一对侧方支撑部11的下端的下方支撑部12。左右配置的一对侧方支撑部11从左右两侧分别支撑平台3。下方支撑部12从下方支撑平台3。在下面的说明中,构件或结构等的前后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均以车辆为基准。

升降主体2

如图1所示,在左右配置的一对基部10上分别设置有与车辆底面相接的底部10a以及分别从底部10a的左右端向上方延伸且从左右方向侧视观察时为三角形状的板构件即两片三角部10b。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基部10为上侧敞开的“コ”字形。第一连杆21以能够绕第一连杆支撑部10c转动的方式连结于三角部10b的第一连杆支撑部10c。第二连杆22以能够绕第二连杆支撑部10d转动的方式连结于三角部10b的第二连杆支撑部10d。即,第一连杆支撑部10c与第二连杆支撑部10d之间的部位作为四连杆机构部20的一个边发挥功能。

四连杆机构部20的其余的边由第一连杆21、第二连杆22和第三连杆23构成。第一连杆21与第二连杆22从长度方向观察时为“コ”字形的梁构件,且设置为彼此长度相同。第一连杆21与第二连杆22被设置成使各“コ”字形的敞开侧彼此相向的配置,且在长度方向上相互平行。第一连杆21中的没有与第一连杆支撑部10c连结的一侧的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第三连杆23连结。第二连杆22中的没有与第二连杆支撑部10d连结的一侧的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第三连杆23连结。如上所构成的四连杆机构部20从左右方向观察时呈平行四边形。

侧方支撑部11的上端固定于第三连杆23的大致中央。侧方支撑部11呈梁状,且以在长度方向上大致垂直的方式固定于第三连杆23。具体来说,侧方支撑部11的上部弯曲,比该弯曲部靠下的部件在长度方向上被调整为大致垂直。在侧方支撑部11的下端,以连接左右配置的一对侧方支撑部11的方式,设置有长条板状的下方支撑部12。下方支撑部12被设置为其板厚方向为上下方向。侧方支撑部11的长度被设置为,当升降主体2处于上升位置时,下方支撑部12处于与车辆的底面相同的高度,此外,当升降主体2处于下降位置时,下方支撑部12与地面接触。

第一连杆21与第二连杆22以相同长度平行设置,由此第三连杆23不受到四连杆机构部20的转动的影响,而保持着同一姿势进行移动。因此,与第三连杆23构成为一体的侧方支撑部11及下方支撑部12也保持着同一姿势进行移动。由此,被侧方支撑部11及下方支撑部12支撑的平台3能够不倾斜地在上升位置与下降位置之间进行移动,从而能够稳定地搬入和搬出平台3上所装载的货物或人。

阻尼器25

如图3所示,在四连杆机构部20中设置有用于对四连杆机构部20施加作用力的阻尼器25。阻尼器25使用所谓的气体阻尼器(gasdamper),设置有填充有压缩气体的缸部25a以及能够在缸部25a的长度方向上进行滑动的杆部25b。在阻尼器25的杆部25b侧的端部设置有能够安装到四连杆机构部20的关节的圆环部25c。圆环部25c安装在第一连杆21与三角部10b的连结部位上。在阻尼器25的缸部25a侧的端部设置有能够安装到四连杆机构部20的关节上的圆环部25d。圆环部25d安装在第二连杆22与第三连杆23的连结部位上。

阻尼器25在受到压缩而使阻尼器25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变短时,会向与压缩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加作用力。对于安装于四连杆机构部20的阻尼器25的长度,在相互平行的第一连杆21与第二连杆22的间隔扩大而四连杆机构部20处于下降位置时变得最短,在第一连杆21与第二连杆22的间隔变窄而四连杆机构部20处于上升位置时变得最长。由此,阻尼器25会以使升降主体2从下降位置向上升位置转动的方式对四连杆机构部20施加作用力。即,以与升降主体2因平台3及货物的重量而从上升位置向下降位置下降的力对抗的方式,施加阻尼器25的作用力。

平台3

如图1所示,在平台3上设置有在水平方向上宽度宽的平板形状的货台部30、设置于货台部30的下部的四角的脚轮31、在货台部30的左右两端相互平行地设置的导轨32和使平台3作为台车移动时使用者所抓握的把手部33。脚轮31发挥平台3的腿部的作用。另外,通过脚轮31能够使平台3作为台车来移动。货台部30的上表面被摩擦力大的构件覆盖,以使货物不会滑动。另外,在货台部30的后端设置有向上方延伸的挡止部36,以使货物不会滑落。挡止部36通过以其下部为轴向后方摆下而发挥用于在货台部30上装卸货物的坡部的作用。

如图1所示,在左右配置的一对导轨32上设置有分别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锁销34。具体来说,在右侧导轨321(左侧导轨322)的前部和后部,分别设置有从右侧导轨321(左侧导轨322)的内部向右方向(左方向)突出的右侧锁销341(左侧锁销342)。前部与后部的右侧锁销341(左侧锁销342)被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高度相同。在右侧锁销341(左侧锁销342)上,在向右方向(左方向)突出的方向上施加有弹簧作用力。在把手部33上设置有解锁杆35。解锁杆35与锁销34联动,通过对解锁杆35进行拉动操作,使锁销34克服弹簧作用力而被拉入导轨32的内部。

如图1所示,在左右配置的一对侧方支撑部11的相互对置的面上设置有支撑导件13。具体来说,在右侧方支撑部111(左侧方支撑部112)的左侧部(右侧部)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右侧支撑导件131(左侧支撑导件132)。右侧支撑导件131(左侧支撑导件132)在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上被设置在如下的位置,即,在使平台3相对于升降主体2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时,右侧支撑导件131(左侧支撑导件132)在右侧导轨321(左侧导轨322)中滑动并与之卡合。支撑导件13上设置有用于与锁销34卡合的销孔13a。具体来说,在右侧支撑导件131(左侧支撑导件132)上,在使平台3相对于升降主体2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时与右侧锁销341(左侧锁销342)相卡合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上,设置有在左右方向上贯通的右侧销孔131a(左侧销孔132a)。

如图4所示,当平台3移动到使锁销34与销孔13a卡合的位置时,锁销34因作用力而向外侧(图4中的上侧)突出。由此,通过锁销34与销孔13a的卡合来限制在导轨32中从左右及上下方向上所夹持的支撑导件13相对于导轨32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移动。即,具有导轨32的平台3被锁止于具有支撑导件13的升降主体2上。若对解锁杆35进行拉动操作,则锁销34退入内侧(图4中的下侧)。由此,导轨32与支撑导件13在前后方向上的相对移动变自由,从而能够使平台3沿着支撑导件13进行移动。

如图2所示,支撑导件13能够以被侧方支撑部11支撑的构件即支承轴13b为中心转动约90o而抬起。由此,如图2所示,在使前侧的锁销34与销孔13a卡合的状态下,通过将平台3移动到使其向上方立起的位置,能够将平台3收纳到车辆内。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5及图6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一部分结构进行了变更的实施方式,因此只对变更了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5及图6所示,在第二连杆22的上表面设置有长孔22a,该长孔22a设置于第二连杆22与第三连杆23的连结部附近,在第二连杆22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且在第二连杆22的上下方向上贯通第二连杆22。另外,在第二连杆22上安装有阻尼器安装支架24,该阻尼器安装支架24能够沿着长孔22a在第二连杆22的长度方向上自由滑动。在阻尼器的缸部25a侧的端部上设置有能够安装在阻尼器安装支架24上的接头部25e。接头部25e与阻尼器安装支架24构成所谓的万向接头结构,接头部25e以能够相对于阻尼器安装支架24自由转动的方式安装在阻尼器安装支架24上。

如图5及图6所示,在升降主体2处于上升位置时,阻尼器安装支架24位于长孔22a的三角部10b侧(下侧)。当升降主体2从上升位置下降时,阻尼器安装支架24沿着长孔22a向第三连杆23侧(上侧)滑动。因此,在升降主体2从上升位置开始下降的阶段,阻尼器25不对四连杆机构部20施加作用力。进而,如图6中右侧所示,当升降主体2继续下降时,阻尼器安装支架24到达长孔22a的第三连杆23侧的上端部,阻尼器安装支架24的滑动停止。在升降主体2从该状态进一步下降时,阻尼器25对四连杆机构部20施加作用力。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7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为在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添加了结构的实施方式,因此只对添加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在升降主体2的侧部设置有齿轮部40。齿轮部40具有基体44。该基体44能够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上下转动。在该基部44的转动前端侧设置有能够以左右方向为轴转动的旋转手柄41。在旋转手柄41上一体地设置有驱动侧链轮42。旋转手柄41与驱动侧链轮42包括从车辆内向后方摇出的使用状态(图7中p的位置)以及为了收纳到车辆内而向上方抬起的收纳状态(图7中q的位置)。在驱动侧链轮42与从动侧链轮44a之间架设有链条43。在从动侧链轮44a上以同轴的方式支撑有直径小的第一中间齿轮44b。在第一中间齿轮44b上啮合有比该第一中间齿轮44b直径大的第二中间齿轮45a。在第二中间齿轮45a上以同轴的方式支撑有比该第二中间齿轮45a直径小的第三中间齿轮45b。第二中间齿轮45a与第三中间齿轮45b一体地转动。第三中间齿轮45b与扇形齿轮46啮合。扇形齿轮46被一体地安装在第一连杆21上。驱动侧链轮42、第一中间齿轮44b、第二中间齿轮45a以及扇形齿轮46均经由具有左右方向的轴线的支承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支撑。驱动侧链轮42、从动侧链轮44a和第一中间齿轮44b在相同方向上转动。第一中间齿轮44b与第二中间齿轮45a、第三中间齿轮45b与扇形齿轮46分别在互相相反的方向上转动。即,扇形齿轮46在与旋转手柄41的转动操作方向(驱动侧链轮42的转动方向)相同的方向上转动。从左侧观察旋转手柄41时(从图7的视点观察),将旋转手柄41顺时针转动时,扇形齿轮46从前方向后方在顺时针方向上进行转动。由此,与扇形齿轮46构成为一体的第一连杆21从前方向后方进行转动,与第一连杆21联动的四连杆机构部20向下降方向进行转动。利用旋转手柄41与驱动侧链轮42的杠杆比、驱动侧链轮42与从动侧链轮44a的减速比、第一中间齿轮44b与第二中间齿轮45a并与第三中间齿轮45b的因啮合而产生的减速比,能够增大旋转手柄41的转动操作力,从而能够轻松地转动扇形齿轮46。利用齿轮部40使四连杆机构部20向上升方向进行转动时,使旋转手柄41在从左侧观察时(从图7的视点进行观察)以逆时针转动即可。

(第四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8~图9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四实施方式为在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添加了结构的实施方式,因此只对添加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在第一连杆21上一体地设置有沿第一连杆21向第三连杆23侧延伸的杆50。杆50与第一连杆21固定为一体。杆50的支点为第一连杆21与三角部10b连结的第一连杆支撑部10c。杆50的杆长度能够设置成不与其他部件或车辆干涉的最大长度。抓握杆50向下方放倒,能够使四连杆机构部20向下降方向转动。另外,抓握杆50向上方推,能够使四连杆机构部20向上升方向转动。根据杠杆原理,设置有杆50的情况下转动第一连杆21所需要的力比不设置有杆50的情况下转动第一连杆21所需要的力小。

如图9所示,杆50还可以以与第一连杆21及第二连杆22连结的方式设置。具体来说,将杆50的一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第二连杆22连结并作为支点50a。在第一连杆21上设置有在长度方向上延伸且在左右方向上贯通第一连杆21的长孔21a。在杆5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一体地安装有能够沿着长孔21a在第一连杆21的长度方向上自由滑动的连结构件51。连结构件51进行了防拔脱设计,从而在贯穿了长孔21a的状态下不会脱落。抓握杆50向下方放倒,会使第一连杆21与第二连杆22的间隔扩大,因而能够使四连杆机构部20向下降方向转动。另外,抓握杆50向上方推,会使第一连杆21与第二连杆22的间隔变窄,因而能够使四连杆机构部20向上升方向转动。根据杠杆原理,设置有杆50的情况下转动第一连杆21所需要的力比不设置有杆50的情况下转动第一连杆21所需要的力小。

根据如上构成的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1,将装载着货物或人的状态的平台3抬升到上升位置,对解锁杆35进行拉动操作,使平台3从升降主体2分离,并使平台3按照导轨32和支撑导件13的引导进行滑动,则能够将平台3收纳到车辆内。由此,不再需要用于将平台3收纳到车辆内的其它结构,从而能够将升降装置1设计成占用空间小且重量轻的结构。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1,通过使在与平台3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的锁销34与在与锁销34相同方向上贯通的销孔13a卡合,能够将平台3固定于升降主体2。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1,锁销34与销孔13a的卡合会通过作用力自动地进行。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1,只需要对解锁杆35进行拉动操作就能够解除锁销34与销孔13a的卡合。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1,当升降主体2处于下降位置时,通过使销孔13a与前侧的锁销34卡合,从而平台3被固定于升降主体2。由此,能够将平台3抬升到升降主体2的上升位置。当升降主体2处于上升位置时,通过利用解锁杆35来解除前侧的锁销34与销孔13a的卡合,能够使平台3沿着支撑导件13移动从而被搬入车辆内。在将平台3搬入车辆内的状态下,通过使后侧的锁销34与销孔13a卡合,即使在车辆内也能够将平台3固定于升降主体2。将平台3从车辆内搬出时只要进行相反的操作即可。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1,平台3具有脚轮31,从而能够将在装载着货物或人的状态下的平台3当作台车而使其容易地进行移动。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1,不需要液压缸或电动马达等驱动源,通过阻尼器25的辅助就能够手动地进行升降主体2的升降操作。由此,也不需要驱动液压缸或电动马达的外部电源,能够实现升降装置1的结构的简化及轻量化。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1,四连杆机构部20因在内侧具有阻尼器25而受到使阻尼器25从较短的状态变成较长的状态的作用力。即,四连杆机构部20在向上升位置转动的方向上被施力。

对于因平台3及货物的重量而四连杆机构部20向下降方向转动的力与借助阻尼器25的作用力使四连杆机构部20向上升方向转动的力之差,在处于下降位置时最大且为正值,在处于上升位置时最小且为负值。该力的差与手动向上升方向抬起时所需要的操作力相当。即,在下降位置附近,操作者需要克服重力来将平台3向上升方向抬起。反之,在上升位置附近,操作者需要克服阻尼器25的作用力来将平台3向下降方向推。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1,当阻尼器安装支架24在长孔22a内滑动时,四连杆机构部20不受到来自阻尼器25的作用力。在从上升位置向下降侧稍微倾斜从而阻尼器安装支架24移动到长孔22a的滑动端部时,阻尼器25的作用力开始发挥作用。因此,在使平台3从上升位置开始下降的阶段,四连杆机构部20不受作用力地向下降侧移位,因而能够减轻下降操作的操作力,从而能够用人力轻松地使处于上升位置的升降主体2下降。通过使多个阻尼器进行组合,或改变长孔的长度,或者改变阻尼器的安装角度等,能够任意地设定由该阻尼器产生的反作用力(弹性力)的产生方式(反作用力曲线)。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1,通过手动对旋转手柄41进行转动操作,能够使与扇形齿轮46构成为一体的第一连杆21进行转动。因此,在使平台3从上升位置下降时,能够通过旋转手柄41的手动转动操作来克服阻尼器25所产生的向上升方向的作用力,使平台3下降。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1,施加给旋转手柄41的操作力被齿轮部40放大,从而操作者能够轻松地对平台3进行升降操作。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进一步加长旋转手柄41的长度,能够进一步减轻操作力。另外,通过对第一中间齿轮~第三中间齿轮中任一个中间齿轮追加电动马达作为辅助动力,能够更进一步减轻操作力。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1,在使平台3从上升位置下降时,能够利用杠杆原理以更小的力来克服由阻尼器25产生的向上升方向的作用力,使平台3下降。另外,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1,在使平台3从上升位置下降时,能够利用杠杆原理以更小的力来克服由阻尼器25产生的向上升方向的作用力,扩大第一连杆21与第二连杆22的间隔,由此能够使平台3下降。

可以在以上例示的各实施方式中增添各种变更。例如,虽然设置了四连杆机构部20来作为用于使平台3升降的连杆机构部,但是连杆机构部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虽然阻尼器25采用了气体阻尼器,但是只要是能够辅助上升操作且能够施加不妨碍用人力进行下降操作的程度的作用力的弹性构件即可。虽然举出了在左右导轨32的前部和后部设置锁销34的结构,但设置锁销34的位置或数量并不限定于此。齿轮部40并不限定于第三实施方式所举出的例子,只要是能够通过齿轮部40使四连杆机构部20在上升位置与下降位置之间转动的结构即可,可以以各种齿轮的组合或配置来进行设置。不限定于以第四实施方式所举出的例子来对杆50进行设置,只要是能够通过杆50来使四连杆机构部20在上升位置与下降位置之间转动的结构即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