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54862发布日期:2019-03-05 21:06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车辆前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前部构造,该车辆前部构造具有均配置在车辆前侧部的电动机室内的逆变器和制动主缸。



背景技术:

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车辆中设有逆变器,该逆变器能够将待向用于驱动车辆行驶的电动机供给的电力从直流转换成交流。大多情况下,该逆变器配置在车辆前侧部的电动机室(或发动机室)内。而且,在电动机室内配置有作为车辆制动机构的一部分的制动主缸(下面,根据需要仅称为“主缸”)。由于电动机室内的布局受限,因此,大多情况下,上述这样的逆变器和主缸会彼此接近。然而,由于逆变器是重要部件,因此,理想的是,例如,能够避免在车辆的前方部位遭撞击等情况下逆变器与主缸相撞。

作为上述这样的车辆的一例,能够举出下述车辆:具有逆变器的电力分配装置配置为与主缸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空开间隔,主缸配置在相对于离子过滤器而言靠车辆后方的位置,该离子过滤器用于去除溶出到冷却水中的离子,该冷却水用于冷却燃料电池,在车辆前部遭撞击时,离子过滤器会将主缸向车辆后方推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7601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这样的车辆的斜前部遭撞击时,主缸进行移动并接近逆变器,其结果,存在逆变器与主缸接触的可能。

因此,对具有逆变器和主缸的车辆前部构造而言,理想的是,能够可靠地避免在车辆前部遭撞击时,特别是在车辆的斜前部遭撞击时逆变器与制动主缸接触。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问题,一技术方案的车辆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该车辆前部构造具有逆变器、制动主缸、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该逆变器、制动主缸、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配置在车辆前侧部的电动机室内,所述逆变器具有位于其外周的逆变器外壳,所述逆变器外壳配置为与所述制动主缸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空开间隔,且所述逆变器外壳具有侧面,该侧面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面向所述制动主缸,并且,该侧面位于比所述制动主缸靠车辆前方的位置,所述制动主缸配置为其长轴方向的轴线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所述第一部件相对于所述制动主缸配置在靠车辆前方的位置,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配置在靠车辆前方的位置,所述制动主缸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部件的一部分相对,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与所述逆变器外壳的侧面相对,所述第一部件的重心和所述第二部件的重心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与所述制动主缸或其长轴方向的轴线相比远离所述逆变器外壳的侧面。

另一技术方案的车辆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该车辆前部构造具有逆变器、制动主缸、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该逆变器、制动主缸、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配置在车辆前侧部的电动机室内,所述逆变器具有位于其外周的逆变器外壳,所述逆变器外壳配置为与所述制动主缸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空开间隔,且所述逆变器外壳具有侧面,该侧面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面向所述制动主缸,并且,该侧面位于比所述制动主缸靠车辆前方的位置,所述制动主缸配置为其长轴方向的轴线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所述第一部件相对于所述制动主缸配置在靠车辆前方的位置,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配置在靠车辆前方的位置,所述制动主缸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部件的一部分相对,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与所述逆变器外壳的侧面相对,所述第一部件的重心和所述第二部件的重心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与所述制动主缸或其长轴方向的轴线相比接近所述逆变器外壳的侧面。

发明的效果

采用一技术方案的车辆前部构造和另一技术方案的车辆前部构造,能够可靠地避免在车辆前部遭撞击时,特别是在车辆的斜前部遭撞击时逆变器与制动主缸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俯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省略了电动机架上的部件和电动机室中的位于前方的部件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2中的a部的放大俯视图。

图5是表示图2中的a部的、省略了电动机室中的位于前方的部件的一部分和逆变器之后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2中的a部的、省略了第一部件~第三部件以及后侧安插构件和前侧安插构件之后的状态的放大俯视图。

图7是表示图2中的a部的、在车辆的斜前部遭撞击之后的状态的放大俯视图。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中的、与图2中的a部相当的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2、逆变器;3、逆变器外壳;3a、侧面;5、制动主缸(主缸);5a、长轴方向的轴线;6、106、第一部件;7、107、第一部件外壳;8、108、第二部件;9、109、第二部件外壳;9a、109a、后端部;10、110、第三部件;12、112、支架;12a、前端部;13、前支撑件;r、电动机室;g1、g2、g3、g101、g102、g103、重心。

具体实施方式

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和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应用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和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车辆为电动汽车。然而,应用车辆前部构造的车辆只要是在车辆前侧部的电动机室(或发动机室)中配置有逆变器和制动主缸(下面仅称为“主缸”)的车辆即可。而且,作为上述这样的车辆,还能够列举出例如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另外,在图1~图8中,省略了将电动机室围起来的部件,例如省略了前车盖、前挡泥板、前保险杠、前格栅、前灯等,而且,用箭头f指向车辆前方,且用箭头w指向车辆宽度方向一侧。

第一实施方式

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参照图1~图3,在车辆前部构造中形成有电动机室r,该电动机室r是位于车辆前侧部的空间。车辆前部构造具有:电动机1(在图3中示出),其用于驱动车辆行驶;及逆变器2,其构成为能够将待向该电动机1供给的电力从直流转换成交流。逆变器2具有配置在其外周的逆变器外壳3。电动机1和逆变器2配置在电动机室r内。

车辆前部构造具有构成制动机构的一部分的制动助力器4和主缸5。制动助力器4和主缸5配置在电动机室r内的、相对于电动机室r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而言靠车辆宽度方向一侧的位置。参照图4~图6,主缸5具有从制动助力器4向车辆前方侧突出的外形。该主缸5配置为其长轴方向的轴线5a沿着车辆前后方向。

逆变器外壳3与主缸5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空开间隔。逆变器外壳3具有侧面3a,该侧面3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面向主缸5。该侧面3a位于比主缸5靠车辆前方的位置。特别是,侧面3a与主缸5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空开间隔则较佳。

参照图2、图4和图5,车辆前部构造具有第一部件6,该第一部件6配置在电动机室r内的相对于主缸5而言靠车辆前方的位置。第一部件6具有位于其外周的第一部件外壳7。例如,第一部件6能够设为子继电器盒等。车辆前部构造具有第二部件8,该第二部件8配置在电动机室r内的相对于第一部件6而言靠车辆前方的位置。第二部件8具有位于其外周的第二部件外壳9。例如,第二部件8能够设为真空泵、负压泵等。

主缸5与第一部件6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空开间隔,且主缸5与第一部件6的一部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对,具体地讲,主缸5与第一部件6的靠车辆宽度方向另一侧的部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对。第一部件6和第二部件8均与逆变器外壳3的侧面3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空开间隔,且第一部件6和第二部件8均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与该侧面3a相对。第一部件6的重心g1和第二部件8的重心g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比主缸5或其长轴方向的轴线5a远离逆变器外壳3的侧面3a。

上述这样的车辆前部构造再构成为下述那样则较佳。

第一部件外壳7的刚性低于主缸5的刚性且低于第二部件外壳9的刚性。参照图2、图4和图5,第二部件外壳9具有位于其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的后端部9a。该后端部9a形成为具有顶端,该顶端在相对于第二部件外壳9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而言靠逆变器外壳3侧的位置向车辆后方突出,该后端部9a呈大致三角形状。

车辆前部构造还具有第三部件10,该第三部件10配置在电动机室r内的相对于第二部件8而言靠车辆前方的位置。第三部件10具有位于其外周的第三部件外壳11。例如,第三部件10能够设为负压箱等。该第三部件10与逆变器外壳3的侧面3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空开间隔,且该第三部件1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与该侧面3a相对。第三部件10的重心g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比主缸5或其长轴方向的轴线5a远离逆变器外壳3的侧面3a。另外,车辆前部构造也能够做成为不具有第三部件的结构。

参照图5和图6,车辆前部构造具有支架12,该支架12从车辆下方支承第一部件6、第二部件8和第三部件10。支架12具有位于其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的前端部12a。前端部12a随着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远离逆变器外壳3,从车辆前方朝向车辆后方倾斜。

参照图1、图2、图4和图5,车辆前部构造具有配置在电动机室r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的前支撑件13。前支撑件13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第三部件1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第二部件8与前支撑件13之间。

上述车辆前部构造的更详细的内容为如下那样则较佳。

参照图3,电动机室r位于相对于车厢前方的前围板14而言靠车辆前方的位置。前纵梁15和前纵梁16这两个前纵梁分别配置在电动机室r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前纵梁15、前纵梁16各自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在电动机室r内沿着车辆宽度方向配置有电动机架17。电动机架17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分别与前纵梁15、前纵梁16这两个前纵梁相接合。

电动机1位于相对于电动机架17而言靠车辆下方的位置。参照图2、图4~图6,逆变器2、制动助力器4、主缸5、第一部件6、第二部件8、第三部件10和支架12都位于相对于电动机架17而言靠车辆上方的位置,且都被电动机架17所支承。

参照图4,逆变器2位于相对于电动机室r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而言靠车辆宽度方向一侧的位置。特别是,制动助力器4安装在前围板14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部14a则较佳。主缸5形成为从制动助力器4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向车辆前方突出。制动助力器4的车辆宽度方向最大长度大于主缸5的车辆宽度方向最大长度。逆变器外壳3的侧面3a与制动助力器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空开间隔。侧面3a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制动助力器4相对。

逆变器外壳3的刚性特别是其侧面3a的刚性大于第二部件外壳9的刚性且大于第三部件外壳11的刚性。主缸5的刚性大于或等于逆变器外壳3的刚性,特别是大于或等于逆变器外壳3的侧面3a的刚性。

为了使第一部件外壳7的刚性低于第二部件外壳9的刚性,例如,能够利用塑料来制作第一部件外壳7,并且,能够利用钢铁等金属来制作第二部件外壳9。在车辆前部遭撞击时,特别是在车辆的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中央而言靠制动主缸5侧的斜前部遭撞击时(下面称作“在车辆前部遭撞击时”),第一部件外壳7会在主缸5和第二部件外壳9之间被挤碎。另外,能够利用塑料、金属等来制作第三部件外壳11。

参照图4,第一部件6的重心g1和第二部件8的重心g2位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大致一致的位置。特别是,第一部件6的重心g1、第二部件8的重心g2和第三部件10的重心g3位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大致一致的位置则较佳。

而且,车辆前部构造具有:后侧安插构件18,其处于电动机室r内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第一部件6与第二部件8之间;及前侧安插构件19,其处于电动机室r内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第二部件8与第三部件10之间。后侧安插构件18的车辆宽度方向最大长度小于第一部件外壳7的车辆宽度方向最大长度且小于第二部件外壳9的车辆宽度方向最大长度。前侧安插构件19的车辆宽度方向最大长度小于第二部件外壳9的车辆宽度方向最大长度且小于第三部件外壳11的车辆宽度方向最大长度。后侧安插构件18和前侧安插构件19均形成为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呈向车辆上方突出的大致帽型形状,对此未特别进行图示。该后侧安插构件18的底部和前侧安插构件19的底部均与支架12相接合。

再次参照图4,后侧安插构件18与第一部件6和第二部件8中的至少一者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空开间隔,或与第一部件6和第二部件8中的至少一者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抵接,以能够在车辆前部遭撞击时将施加给第二部件8的负荷传给第一部件6。前侧安插构件19与第二部件8和第三部件10中的至少一者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空开间隔,或与第二部件8和第三部件10中的至少一者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抵接,以能够在车辆前部遭撞击时将施加给第三部件10的负荷传给第二部件8。

后侧安插构件18的重心g4和前侧安插构件19的重心g5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比主缸5或其长轴方向的轴线5a远离逆变器外壳3的侧面3a。后侧安插构件18的重心g4和前侧安插构件19的重心g5位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大致一致的位置。第一部件6的重心g1、第二部件8的重心g2和后侧安插构件18的重心g4位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大致一致的位置。第二部件8的重心g2、第三部件10的重心g3和前侧安插构件19的重心g5位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大致一致的位置。特别是,第一部件6的重心g1、第二部件8的重心g2、第三部件10的重心g3以及后侧安插构件18的重心g4和前侧安插构件19的重心g5位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大致一致的位置则较佳。

另外,车辆前部构造也能够做成为不具有后侧安插构件和前侧安插构件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互空开间隔,或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互抵接则较佳,以能够在车辆前部遭撞击时将施加给第二部件的负荷传给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和第三部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互空开间隔,或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互抵接则较佳,以能够在车辆前部遭撞击时将施加给第三部件的负荷传给第二部件。

参照图5,支架12形成为大致平板形状,且沿着水平方向配置。在该支架12的上表面载置有第一部件6、第二部件8和第三部件10。支架12的前端部12a与前支撑件13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空开间隔,以能够在车辆前部遭撞击时将施加给前支撑件13的负荷传给支架12。

前支撑件13与前纵梁15、前纵梁16这两个前纵梁中的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一侧的前纵梁(下面,根据需要称为“单侧前纵梁”)15相接合。特别是,前支撑件13与单侧前纵梁15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接合则较佳。

参照图4和图7,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在车辆前部遭撞击时的作用。在车辆前部遭撞击时,从车辆前方朝向车辆后方对单侧前纵梁15施加负荷。单侧前纵梁15从车辆前方朝向车辆后方地进行变形。发生了变形的单侧前纵梁15与支架12的前端部12a接触,并且向电动机室r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挤压支架12。当支架12的从车辆前方朝向车辆后方的变形加重时,支架12的车辆前后方向中央部会向车辆上方突出,并且支架12弯曲成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呈大致圆弧形状。支架12变为沿第一倾斜方向延伸这样的倾斜姿势,该第一倾斜方向是指随着从车辆前方朝向车辆后方去,从电动机室r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倾斜的方向。

继续对呈倾斜姿势的支架12施加从车辆前方朝向车辆后方的负荷。该负荷会传给支架12上的第三部件10,从而使第三部件10向施加负荷的方向移动,第三部件10会挤压第二部件8。第二部件外壳9的呈大致三角形状的后端部9a中的、位于远离逆变器外壳3的一侧的倾斜区域会向第二倾斜方向挤压第一部件6,该第二倾斜方向是指随着从车辆前方朝向车辆后方去,从电动机室r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倾斜的方向。被向第二倾斜方向挤压的第一部件6的一部分将与之相对的主缸5向远离逆变器外壳3的一侧挤压。而且,当第二部件8继续移动时,第一部件外壳7在主缸5与第二部件8之间被挤碎。其结果,如图7所示,车辆前部构造以避免逆变器2与主缸5接触的方式发生了变形。

如上所述,采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逆变器外壳3配置为与主缸5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空开间隔,且逆变器外壳3具有侧面3a,该侧面3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面向主缸5,并且该侧面3a位于比主缸5靠车辆前方的位置,主缸5配置为其长轴方向的轴线5a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第一部件6配置在相对于主缸5而言靠车辆前方的位置,第二部件8配置在相对于第一部件6而言靠车辆前方的位置,主缸5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第一部件6的一部分相对,第一部件6和第二部件8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与逆变器外壳3的侧面3a相对,第一部件6的重心g1和第二部件8的重心g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比主缸5或其长轴方向的轴线5a远离逆变器外壳3的侧面3a。因此,在车辆前部遭撞击时,第一部件6和第二部件8能够可靠地挤压主缸5使主缸5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远离逆变器外壳3。其结果,能够可靠地避免在车辆前部遭撞击时逆变器2与主缸5接触。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第一部件外壳7的刚性低于制动主缸5的刚性且低于第二部件外壳9的刚性。因此,在车辆前部遭撞击时,第一部件外壳7能够以在主缸5与第二部件外壳9之间被挤碎的方式变形,第二部件外壳9能够与发生了变形的第一部件外壳7一起可靠地挤压主缸5使主缸5远离逆变器外壳3。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支架12的前端部12a随着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远离逆变器外壳3,从车辆前方朝向车辆后方倾斜,前支撑件13位于相对于支架12而言靠车辆前方的位置,且与支架12的前端部12a相对。因此,在车辆前部遭撞击时,前支撑件13会挤压支架12的呈倾斜的前端部12a,因此,能够使支架12变成像上述那样的、沿第一倾斜方向取向的倾斜姿势,呈倾斜姿势的支架12上的第一部件6和第二部件8能够可靠地挤压主缸5使主缸5远离逆变器外壳3。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第二部件外壳9的后端部9a形成为具有顶端,该顶端在相对于该第二部件外壳9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而言靠逆变器外壳3侧的位置向车辆后方突出,该后端部9a呈大致三角形状。因此,在车辆遭撞击时,呈大致三角形状的后端部9a中的位于远离逆变器外壳3的一侧的倾斜区域能够挤压第一部件外壳7,被挤压的第一部件外壳7能够可靠地挤压主缸5使主缸5远离逆变器外壳3。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第三部件1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第二部件8与前支撑件13之间,并且,第三部件1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与逆变器外壳3的侧面3a相对,而且,支架12从第三部件10的下方支承该第三部件10,第三部件10的重心g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比主缸5或其长轴方向的轴线5a远离逆变器外壳3的侧面3a。因此,在车辆前部遭撞击时,能够利用第三部件10可靠地挤压第一部件6和第二部件8,以使主缸5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远离逆变器外壳3。

第二实施方式

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而言,除了第一部件~第三部件、支架以及后侧安插构件和前侧安插构件之外,其余构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相同。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部件~第三部件、支架以及后侧安插构件和前侧安插构件。

参照图8,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部件106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部件6实质上相同的形状,本实施方式的第二部件108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部件8实质上相同的形状,本实施方式的第三部件110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部件10实质上相同的形状,本实施方式的后侧安插构件118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后侧安插构件18实质上相同的形状,本实施方式的前侧安插构件119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前侧安插构件19实质上相同的形状。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部件外壳107也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部件外壳7实质上相同的形状,本实施方式的第二部件外壳109也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部件外壳9实质上相同的形状,本实施方式的第三部件外壳111也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部件外壳11实质上相同的形状。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支架112而言,除了其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112a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之外,其余部分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架12实质上相同的形状。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部件106、第二部件108、第三部件110、支架112以及后侧安插构件118和前侧安插构件119而言,除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配置之外,其余方面配置为分别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部件6、第二部件8、第三部件10、支架12以及后侧安插构件18和前侧安插构件19实质上相同。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配置如下。

第一部件106的重心g101和第二部件108的重心g10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比主缸5或其长轴方向的轴线5a接近逆变器外壳3的侧面3a。特别是,第一部件106的重心g101、第二部件108的重心g102和第三部件110的重心g10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比主缸5或其长轴方向的轴线5a接近逆变器外壳3的侧面3a则较佳。第一部件106的重心g101和第二部件108的重心g102位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大致一致的位置。特别是,第一部件106的重心g101、第二部件108的重心g102和第三部件110的重心g103位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大致一致的位置则较佳。支架11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比前支撑件13接近逆变器外壳3的侧面3a。

后侧安插构件118的重心g104和前侧安插构件119的重心g105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比主缸5或其长轴方向的轴线5a接近逆变器外壳3的侧面3a。后侧安插构件118的重心g104和前侧安插构件119的重心g105位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大致一致的位置。而且,第一部件106的重心g101、第二部件108的重心g102和后侧安插构件118的重心g104位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大致一致的位置。第二部件108的重心g102、第三部件110的重心g103和前侧安插构件119的重心g105位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大致一致的位置。特别是,第一部件106的重心g101、第二部件108的重心g102、第三部件110的重心g103以及后侧安插构件118的重心g104和前侧安插构件119的重心g105位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大致一致的位置则较佳。

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在车辆前部遭撞击时的作用。在车辆前部遭撞击时,会对支架112施加从车辆前方朝向车辆后方的负荷。该负荷会传给支架112上的第三部件110,从而使第三部件110向施加负荷的方向移动,第三部件110会挤压第二部件108。第二部件外壳109的呈大致三角形状的后端部109a中的、位于远离逆变器外壳3的一侧的倾斜区域会像上述那样地向第二倾斜方向挤压第一部件106,该第二倾斜方向是指随着从车辆前方朝向车辆后方去,从电动机室r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倾斜的方向。被向第二倾斜方向挤压的第一部件106的一部分将与之相对的主缸5向远离逆变器外壳3的一侧挤压。而且,当第二部件108继续移动时,第一部件外壳107在主缸5与第二部件108之间被挤碎。其结果,车辆前部构造以避免逆变器2与主缸5接触的方式发生了变形。

如上所述,采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逆变器外壳3配置为与主缸5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空开间隔,且逆变器外壳3具有侧面3a,该侧面3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面向主缸5,并且该侧面3a位于比主缸5靠车辆前方的位置,主缸5配置为其长轴方向的轴线5a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第一部件106配置在相对于主缸5而言靠车辆前方的位置,第二部件108配置在相对于第一部件106而言靠车辆前方的位置,主缸5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第一部件106的一部分相对,第一部件106和第二部件108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与逆变器外壳3的侧面3a相对,第一部件106的重心g101和第二部件108的重心g10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比主缸5或其长轴方向的轴线5a接近逆变器外壳3的侧面3a。因此,在车辆前部遭撞击时,第一部件106和第二部件108能够可靠地挤压主缸5使主缸5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远离逆变器外壳3。其结果,能够可靠地避免在车辆前部遭撞击时逆变器2与主缸5接触。

至此,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基于其技术思想进行变形和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