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挂后纵臂衬套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46687发布日期:2020-05-15 16:27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一种悬挂后纵臂衬套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悬挂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悬挂后纵臂衬套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汽车的普及,为获得更好的nvh性能,越来越多的汽车后悬挂采用四连杆悬挂,以缓和路面的冲击,兼顾汽车的操控性与舒适性。悬挂的各连接点多采用橡胶衬套来连接,其中,后纵臂通过后纵臂衬套与车身连接,后纵臂衬套内芯轴上的小孔用于定位、大孔用于保证装配,衬套在硫化时容易发生小孔与大孔错位的问题,影响后续装配;同时为了保证汽车的舒适性,后纵臂衬套多设计为空心结构,衬套橡胶体与橡胶撞块之间在行驶过程中会发生摩擦,如后纵臂衬套橡胶结构设计不合理,当整车受到前后方向的冲击时,整车的冲击感会较强,从而导致舒适性差,且在冬季低温情况下容易产生摩擦异响问题,引起客户抱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了一种悬挂后纵臂衬套结构及车辆,其能有效地缓和车辆在前后方向受到的冲击,提高车辆行驶的操控性和舒适性,并解决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异响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悬挂后纵臂衬套结构,包括外管套、内芯子和内芯轴,所述外管套套设于所述内芯子外,所述内芯轴穿过所述内芯子与所述内芯子连接,所述外管套与所述内芯子之间设置有缓冲件,所述缓冲件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缺口,所述缺口处设置有在受力时接触且接触面积可由小增大的弹性撞块结构,所述弹性撞块结构包括固定于所述缓冲件的第一撞块和固定于所述外管套内侧的第二撞块,所述第一撞块具有第一缓冲面,所述第二撞块具有第二缓冲面,所述第一缓冲面与第二缓冲面相向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缓冲面为曲面,所述第一缓冲面呈凸起状且向所述第二缓冲面的方向凸设。

可选地,所述第二缓冲面呈平面状或向所述外管套内侧方向凹陷的凹陷状。

可选地,所述第一缓冲面上设置有第一条纹结构,所述第二缓冲面上设置有第二条纹结构,所述第一条纹结构与所述第二条纹结构的条纹方向不同。

可选地,所述缓冲件为空心圆柱状的橡胶块,所述缓冲件的外表面与所述外管套的内表面硫化粘接,所述缓冲件的内表面与所述内芯子的外表面硫化粘接。

可选地,所述内芯轴为两端形状不同的板状钢件,所述内芯轴两端分别设置有定位孔和装配孔。

可选地,所述内芯轴的一端为半圆结构,所述内芯轴的另一端为梯形结构,所述定位孔位于所述半圆结构,所述装配孔位于所述梯形结构,或者所述装配孔位于所述半圆结构,所述定位孔位于所述梯形结构。

可选地,所述内芯轴与两个缺口的中心连线具有15°-30°的装配夹角。

可选地,所述内芯子采用尼龙材料制成,所述内芯子通过注塑工艺与所述内芯轴连接,且所述内芯子位于所述内芯轴的中间位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和悬挂后纵臂,所述悬挂后纵臂通过上述的悬挂后纵臂衬套结构连接于所述车身,所述的悬挂后纵臂衬套结构中第一撞块和第二撞块的中心连线与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平行。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悬挂后纵臂衬套结构及车辆,具有以下优点:

一、通过将内芯轴两端设计成不同形状的结构,便于区分内芯轴上定位孔和装配孔的位置,从根本上防止后续装配出错;

二、通过设置有在受力时接触且接触面积可增大的弹性撞块结构,当车辆受到前后方向的冲击时,第一撞块和第二撞块发生碰触变形,且碰触面积由小变大,冲击能量因第一撞块和第二撞块的弹性形变逐渐衰减,从而起到缓和冲击的作用,提高车辆受到冲击时的舒适性;

三、通过在第一缓冲面和第二缓冲面上设置条纹结构,受到撞击时可以减小第一撞块和第二撞块之间的接触面积,防止第一撞块和第二撞块因低温出现摩擦异响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悬挂后纵臂衬套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出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悬挂后纵臂衬套结构的左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悬挂后纵臂衬套结构的右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悬挂后纵臂衬套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悬挂后纵臂衬套结构与现有技术衬套结构的冲击感对比曲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直接设置、安装、连接,也可以通过居中元部件、居中结构间接设置、连接。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若有“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常规放置状态或使用状态,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特征、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和各实施例,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实施例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方式,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实施例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悬挂后纵臂衬套结构,包括外管套4、内芯子2和内芯轴1,所述外管套4套设于所述内芯子2外,所述内芯轴1穿过所述内芯子2与所述内芯子2连接,所述外管套4与所述内芯子2之间设置有缓冲件3,所述缓冲件3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缺口,所述缺口处设置有在受力时接触且接触面积可由小增大的弹性撞块结构,其中,该两个缺口分别与外管套4的内表面连接围成容纳弹性撞块结构的空腔,所述弹性撞块结构包括第一撞块31和第二撞块33,第一撞块31连接固定于缓冲件3或内芯子2外表面,第二撞块33连接固定于外管套4的内表面,所述第一撞块31具有朝向于所述外管套4的第一缓冲面32,所述第二撞块33具有朝向于所述内芯子2的第二缓冲面34,所述第一缓冲面32与第二缓冲面34相向设置。当弹性撞块结构受到撞击时,第一缓冲面32和第二缓冲面34发生接触且会产生弹性形变,这个过程中,第一缓冲面32与第二缓冲面34接触面积由小变大,冲击能量因第一缓冲面32和第二缓冲面34的弹性变形被吸收而逐渐衰减,从而起到缓和冲击的作用。

具体地,第一撞块31和第二撞块33均可为橡胶块。

可选地,所述第一缓冲面32为曲面,所述第一缓冲面32呈凸起状且向所述第二缓冲面34的方向凸设。

可选地,所述第二缓冲面34呈平面状或向所述外管套4内侧方向凹陷的凹陷状。

具体地,第一缓冲面32和所述第二缓冲面34的结构关系如下:

①所述第一缓冲面32的最高点凸向于所述内芯子2,所述第二缓冲面34的最高点凸向于所述内芯子2;

②所述第一缓冲面32的最高点凸向于所述内芯子2,所述第二缓冲面34的最高点凸向于所述外管套4;

③所述第一缓冲面32的最高点凸向于所述外管套4,所述第二缓冲面34的最高点凸向于所述外管套4;

④所述第一缓冲面32的最高点凸向于所述外管套4,所述第二缓冲面34的最高点凸向于所述内芯子2;

⑤所述第一缓冲面32为曲面且其最高点凸向于所述内芯子2,所述第二缓冲面34为平面;

⑥所述第一缓冲面32为曲面且其最高点凸向于所述外管套4,所述第二缓冲面34为平面;

⑦所述第一缓冲面32为平面,所述第二缓冲面34为曲面且其最高点凸向于所述外管套4;

⑧所述第一缓冲面32为平面,所述第二缓冲面34为曲面且其最高点凸向于所述内芯子2。

以上八种结构在第一撞块31和第二撞块33发生碰撞时,都能使第一缓冲面32和第二缓冲面34的接触面积由小变大,吸收碰撞产生的冲击能量,起到缓和冲击的作用。

具体地,所述第一缓冲面32和所述第二缓冲面34中心线重合,确保所述第一缓冲面32和所述第二缓冲面34接触时对冲击能量的吸收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撞块31为半球形结构,第一缓冲面32呈球形面且最高点凸向于外管套4,第二撞块33为拱桥形结构,第二缓冲面34呈拱形面且最高点凸向于外管套4,在初始状态,第一缓冲面32和第二缓冲面34形状保持不变,受到撞击时,第一撞块31和第二撞块33发生碰撞,球形面与拱形面受挤压发生弹性变形使得两者的接触面积增大,挤压变形过程会吸收碰撞的冲击能量,使得冲击能量逐渐衰减,从而达到缓和冲击的目的。

可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缓冲面32上设置有第一条纹结构35,所述第二缓冲面34上设置有第二条纹结构36,所述第一条纹结构35与所述第二条纹结构36的条纹方向不同。当第一缓冲面32和第二缓冲面34接触时,第一条纹结构35和第二条纹结构36可以减小第一缓冲面32与第二缓冲面34的接触面积,解决了低温导致弹性撞块结构硬度变大,撞击时存在摩擦异响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面32沿所述内芯子2的轴向分布,所述第二缓冲面34沿所述内芯子2的径向分布。

具体地,第一条纹结构35和第二条纹结构36均由多个凸筋组成,且凸筋的截面呈三角形、半圆形或者等腰梯形,可进一步地减小第一缓冲面32和第二缓冲面34的接触面积。

可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缓冲件3为空心圆柱状的橡胶块,橡胶块套设在内芯子2外,且橡胶块填充于内芯子2与外管套4之间的空间,所述缓冲件3的外表面与所述外管套4的内表面硫化粘接,所述缓冲件3的内表面与所述内芯子2的外表面硫化粘接。对橡胶块进行固定,进而保证装配时橡胶块上缺口相对于内芯轴1位置不变。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内芯轴1为两端形状不同的板状钢件,刚性强度好,所述内芯轴1两端分别设置有定位孔12和装配孔13,易于区分出内芯轴1上定位孔12和装配孔13的位置,从根本上防止衬套硫化时定位孔12与装配孔13的方向出现错位,导致后续装配出现问题。

可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内芯轴1的一端为半圆结构11,所述内芯轴1的另一端为梯形结构14,所述定位孔12位于所述半圆结构11,所述装配孔13位于所述梯形结构14,或者,所述装配孔13位于所述半圆结构11,所述定位孔12位于所述梯形结构14,且所述定位孔12的孔径小于所述装配孔13的孔径。实际应用中,内芯轴1的两端还可以为其他不同的结构,如一端为三角形,另一端为矩形等。

可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内芯轴1与两个缺口的中心连线具有15°-30°的装配夹角。将悬挂后纵臂衬套结构安装到车辆的车身上时,能确保弹性撞块结构中的第一撞块31和第二撞块33的连线始终平行于车辆的前后方向,起到缓和车辆前后方向冲击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装配夹角α为21°。

可选地,所述内芯子2采用尼龙材料制成,使内芯子2重量轻且具有良好的刚性强度,所述内芯子2通过注塑工艺与所述内芯轴1连接,且所述内芯子2位于所述内芯轴1的中间位置。

如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悬挂后纵臂衬套结构与现有技术中衬套结构的冲击感对比曲线示意图,l1为现有技术中衬套结构的冲击感曲线,l2为本实用新型的悬挂后纵臂衬套结构的冲击感曲线,由图6可以看出,l1的冲击感强于l2的冲击感,即本实用新型的悬挂后纵臂衬套结构的冲击的舒适性更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和悬挂后纵臂5,如图5所示,所述悬挂后纵臂5通过上述的悬挂后纵臂衬套结构连接于所述车身,本实施例中,第一撞块31为半球形结构,第一缓冲面32呈球形面且最高点凸向于外管套4,第二撞块33为拱桥形结构,第二缓冲面34呈拱形面且最高点凸向于外管套4,装配时,内芯轴1的定位孔12用于位置定位,装配孔13用于通过螺栓装配与车身连接,通过将第一撞块31和第二撞块33设计为半球形结构和拱桥形结构相配合的形式,当车辆受到前后方向的冲击时,第一撞块31和第二撞块33发生碰撞,球形面和拱形面受挤压发生弹性形变,球形面和拱形面的接触面积由小变大,在接触挤压变形过程中,冲击能量被吸收而逐渐衰减,起到缓和冲击的作用,冲击的舒适性更好。此外,通过在第一缓冲面32和第二缓冲面34上设置条纹结构,来减小第一缓冲面32和第二缓冲面34接触时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解决了第一撞块31和第二撞块33撞击时存在摩擦异响的问题(尤其在冬季低温情况下第一撞块31和第二撞块33硬度变大,更容易发生摩擦异响问题),提高车辆行驶的操控性、稳定性和舒适性。

具体地,所述的悬挂后纵臂衬套结构中第一撞块31和第二撞块33的中心连线与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x平行(即内芯轴1与车辆的前后方向x具有夹角,且该夹角的大小等于装配夹角的角度),保证装配时第一撞块31和第二撞块33沿车辆的前后方向x分布,有效地起到衰减车辆前后方向的冲击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悬挂后纵臂衬套结构及车辆,具有以下优点:

一、通过将内芯轴1两端设计成不同形状的结构,便于区分内芯轴1上定位孔12和装配孔13的位置,从根本上防止后续装配出错;

二、通过设置在受力时接触且接触面积可增大的弹性撞块结构,当车辆受到前后方向的冲击时,第一撞块31和第二撞块33发生碰触变形,且碰触面积由小变大,冲击能量因第一撞块31和第二撞块33的弹性形变逐渐衰减,从而起到缓和冲击的作用,提高车辆受到冲击时的舒适性;

三、通过在第一缓冲面32和第二缓冲面34上设置条纹结构,受到撞击时可以减小第一撞块31和第二撞块33之间的接触面积,防止第一撞块31和第二撞块33因低温出现摩擦异响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