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54386发布日期:2021-04-06 12:05阅读:43来源:国知局
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汽车无线充电墙端设备的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接受电动汽车这种环保的出行方式。同时也被许多汽车厂家认为是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而且都投入了大笔资金进行研发。不过,由于充电问题的现实阻碍,一直以来还没有得到充分推广。目前,电动车最重要的部分莫过于电池和充电设备,由于传统有线充电存在技术安全等瓶颈,所以无线(感应)充电系统变成了另一个研发重点。与有线充电系统相比,无线充电有多种优势,能够顺应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无线充电系统主要分划分为墙端设备(电能转换装置wallbox)、地端线圈(bp)、车端控制器(vcu)和车端线圈(vp)。其中,地端线圈(bp)需要安装或放置在地面。墙端设备(电能转换装置)的作用是将工频50hz的交流电转换成85khz的高频交流电来供给地端线圈。

墙端设备的结构一般采用钣金壳子进行了全包围封闭式的固定,这种结构不利于设备内部热量的排出,内部电子元件很容易由于长时间的高温环境而导致失效,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该简化形式的概念均为本领域现有技术简化,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汽车无线充电墙端设备能防水防尘的散热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汽车无线充电墙端设备的散热结构,所述汽车无线充电墙端设备包括保护壳体和pcba组件,所述pcba组件固定在保护壳体侧壁(通常为邻墙的侧壁)上,包括:

至少一个散热器,其与pcba组件的发热电气元件相邻设置,其固定在pcba组件的空白处,用于用增强发热电气元件散热;

至少一个风源,其固定在所述保护壳体底壁上,其用于将外部空气送入保护壳体并增强保护壳体内部空气对流,将对流空气吹向所述散热器;

排风结构,其固定在所述保护壳体顶壁上,其用于将保护壳体内空气排出。

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散热结构,还包括:导流罩,其固定在散热器顶部,其用于将风源吹送的空气导向散热器。

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散热结构,包括:两个散热器,所述两个散热器平行设置,彼此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中具有发热电气元件;

两个风源,所述两个风源平行设置且分别将空气吹向两个散热器;

其中,导流罩通过螺栓固定在两个散热器顶部。

其中,第一风源、第一散热器和排风结构按气流流动方向形成第一风道;

第二风源、第二散热器和排风结构按气流流动方向形成第二风道。

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散热结构,排风结构包括:

排风口,其形成在保护壳体侧壁上;

第一结构,其第一端形成在保护壳体顶壁外侧排风口的边缘,其向远离保护壳体的方向形成弯折,其在保护壳体顶壁外侧覆盖在排风口的上方,其用于防止水直接落入排风口;水,包括但不限于雨水,还包括冲洗设备用水等。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一个第一结构可以覆盖在一个排风口上方,也可以是一个第一结构覆盖在二个以上排风口上方。无论是哪种覆盖形式,均能实现防止水直接落入排风口,差别仅在于达到的效果、生产工艺和生产成本略有不同。

第二结构,其第一端形成在在保护壳体顶壁内侧排风口右侧,其向靠近保护壳体的方向形成弯折,其在保护壳体顶壁内侧覆盖在排风口的下方,其用于阻止进入排风口的水直接进入保护壳体内部;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一个第二结构可以覆盖在一个排风口下方,也可以是一个第二结构覆盖在二个以上排风口下方。无论是哪种覆盖形式,均能实现阻止进入排风口的水直接进入保护壳体内部,差别仅在于达到的效果、生产工艺和生产成本略有不同。

第三结构,其第一端形成在保护壳体顶壁内侧排风左侧,其向远离保护壳体的方向形成弯折,其第二端与第二结构第二端在垂直于保护壳体侧壁的方向上存在重叠部分形成错层结构;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第三结构第二端与第二结构第二端形成错层结构的开口是让进入保护壳体水流出,自排风口进入保护壳体的水必然先被第二结构阻挡汇集,由于第二结构形成为靠近保护壳体的弯折结构,所以其位于排风口下方会形成一个蓄水部,当蓄水部内能够存储的水满时,水会自第二结构溢出,而第二结构和第三结构形成有错层结构,这样自第二结构溢出的水会落到第三结构中。第三结构形成为远离保护壳体的弯折结构,疏水结构位于第三结构第二端下方,这样疏水结构就能接住自第三结构第二端流下的水。

疏水结构,其固定在排风口下方保护壳体顶壁内侧,且位于第三结构第二端下方,其能将错层结构处流出的水导向保护壳体上的预设排水孔。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疏水结构的设置位置和具体结构相对比较灵活,能根据汽车无线充电墙端设备内部布局灵活调整。只要疏水结构能接住自第三结构第二端流下的水,且疏水结构具有倾斜角度,水能在疏水结构中依靠重力流到预设排水孔即可。比如,疏水结构可以是具有倾斜角度的导水槽,导水槽末端连接保护壳体上的预设排水孔。

其中,风源为风扇。

本实用新型在汽车无线充电墙端设备保护壳体侧壁增加风扇,强制保护壳体内空气对流来进行散热。在散热器上方设计一个导流罩来控制进风口的风向,并且可以加大空气的流速,提升散热效率。排风结构设计成双层错开式的出风结构(第一结构和第二结构形成错层,第二结构和第三结构也形成错层),可以有效的防止顶部的水流入保护壳体内部。双层错开式的出风结构还能防止灰尘直接进入保护壳体内部。并且,在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疏水结构,将自第二结构形成无法存储(溢出)的水经疏水结构排出,避免水进入墙端设备内部空间。

并且,本实用新型还有一种隐含的技术效果。落入第二结构蓄水部的水溢出部分能经疏水结构排出。但,始终会有少部分的积水存在于第二结构蓄水部。本实用新型第二结构蓄水部是排风结构的一部分。设备内部电气元件产生的热量经散热器被风扇产生的对流形成热风吹向排风结构,经过第二结构蓄水部后经排风口流出保护壳体,在这个过程中所述热风会加速第二结构蓄水部内积水的蒸发,使墙端设备在经历大量降水后仍能快速恢复干燥,避免潮湿空气积聚在保护壳体内部损耗电气元件。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附图旨在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特定示例性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方法、结构和/或材料的一般特性,对说明书中的描述进行补充。然而,本实用新型附图是未按比例绘制的示意图,因而可能未能够准确反映任何所给出的实施例的精确结构或性能特点,本实用新型附图不应当被解释为限定或限制由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涵盖的数值或属性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结构示意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说明

保护壳体1

pcba组件2

散热器3

风源4

排风结构5

排风口5.1,

第一结构5.2

第一结构第一端5.2.1

第一弯折5.2.2

第二结构5.3

第二结构第一端5.3.1

第二弯折5.3.2

第三结构5.4

第三结构第一端5.4.1

第三弯折5.4.2

错层结构5.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加以应用,在没有背离实用新型总的设计思路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实用新型下述实施例可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具体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

应当理解的是,当元件被称作“连接”或“结合”到另一元件时,该元件可以直接连接或结合到另一元件,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不同的是,当元件被称作“直接连接”或“直接结合”到另一元件时,不存在中间元件。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的元件。

第一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汽车无线充电墙端设备的散热结构,所述汽车无线充电墙端设备包括保护壳体1和pcba组件2,所述pcba组件2固定在保护壳体1侧壁上,该保护壳体1是竖直安装在墙上(即排风结构在顶,风扇在底)包括:

至少一个散热器3,其与pcba组件2的发热电气元件相邻设置,其固定在pcba组件2的空白处,用于用增强发热电气元件散热;

至少一个风源4,其固定在所述保护壳体1一侧的侧壁上,侧壁上有风孔,风源4通过螺栓固定在风孔上,其用于将外部空气送入保护壳体1并增强保护壳体1内部空气对流,将对流空气吹向所述散热器3;

排风结构5,其固定在所述风源4对侧的保护壳体1侧壁上,其用于将保护壳1体内空气排出。

第二实施例,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汽车无线充电墙端设备的散热结构,所述汽车无线充电墙端设备包括保护壳体1和pcba组件2,所述pcba组件2固定在保护壳体1侧壁上,包括:

至少一个散热器3,其与pcba组件2的发热电气元件相邻设置,其固定在pcba组件2的空白处,用于用增强发热电气元件散热;

至少一个风源4,其固定在所述保护壳体1一侧的侧壁上,侧壁上有风孔,风源4通过螺栓固定在风孔上,其用于将外部空气送入保护壳体1并增强保护壳体1内部空气对流,将对流空气吹向所述散热器3;

排风结构5,其固定在所述风源4对侧的保护壳体1侧壁上,其用于将保护壳1体内空气排出;

导流罩6,其固定在散热器顶部,其用于将风源吹送的空气导向散热器。

第三实施例,继续参考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汽车无线充电墙端设备的散热结构,所述汽车无线充电墙端设备包括保护壳体1和pcba组件2,所述pcba组件2固定在保护壳体1侧壁上,包括:

两个散热器3,其与pcba组件2的发热电气元件相邻设置,其固定在pcba组件2的空白处,用于用增强发热电气元件散热;

两个风源4,其固定在所述保护壳体1一侧的侧壁上,侧壁上有风孔,风源4通过螺栓固定在风孔上,其用于将外部空气送入保护壳体1并增强保护壳体1内部空气对流,将对流空气吹向所述散热器3;

一个排风结构5,其固定在所述风源4对侧的保护壳体1侧壁上,其用于将保护壳1体内空气排出;

导流罩6,其通过螺栓固定在两个散热器顶部,其用于将风源4吹送的空气导向散热器。

其中,第一风源、第一散热器和排风结构按气流流动方向形成第一风道;

第二风源、第二散热器和排风结构按气流流动方向形成第二风道。

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尽管在这里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不同的元件、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但是这些元件、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不应当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是用来将一个元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个元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区分开来。因此,在不脱离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教导的情况下,以下所讨论的第一元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也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

第四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应用于上述第一~第三实施例的排风结构。参考图3所示,其显示自保护壳体顶部向底壁观察角度。图4是图3中a-a的剖面结构。请注意,本实施例是示例性的,参考本实用新型内容部分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一结构、第二结构和第三结构的数量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需要选择。

该排风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排风口5.1,其形成在保护壳体1侧壁上;

第一结构5.2,其第一端5.2.1形成在保护壳体1顶壁外侧排风口5.1的边缘,其向远离保护壳体的方向形成第一弯折5.2.2,其在保护壳体1顶壁外侧覆盖在排风口5.1上方,其用于防止水直接落入排风口;

第二结构5.3,其第一端5.3.1形成在在保护壳体1顶壁内侧排风口右侧,其向靠近保护壳体1的方向形成第二弯折5.3.2,其在保护壳体1顶壁内侧覆盖在排风口5.1下方,其用于阻止进入排风口的水直接进入保护壳体内部;其中,第二弯折5.3.2即蓄水部;

第三结构5.4,其第一端5.4.1形成在保护壳体1顶壁内侧排风左侧,其向远离保护壳体的方向形成第三弯折5.4.2,其第二端5.4.3与第二结构5.3第二端在垂直于保护壳体侧壁的方向上存在重叠部分形成错层结构5.5;第三弯折5.4.2后段的第三结构5.4形成倾斜结构,第三结构第二端5.4.3的与保护壳体1间距离大于第三弯折5.4.2与保护壳体1间距离,这样水就能依靠重力流下落入疏水结构;

疏水结构(图中未显示),其固定在排风口5.1下方保护壳体1顶壁内侧,且位于第三结构5.4第二端下方,其能将错层结构5.5处流出的水导向保护壳体1上的预设排水孔(图中未显示)。

可选择的,继续参考图4所示,第二结构5.3形成有两个弯折结构,即第二弯折5.3.2和第四弯折5.3.3。第二弯折5.3.2和第四弯折5.3.3之间形成蓄水槽(蓄水部)。

除非另有定义,否则这里所使用的全部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都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意思相同的意思。还将理解的是,除非这里明确定义,否则诸如在通用字典中定义的术语这类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领域语境中的意思相一致的意思,而不以理想的或过于正式的含义加以解释。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些并非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做出许多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