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扎充气内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2009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扎充气内胎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用轮胎,尤其是一种防扎充气内胎。
普通的车用内胎,在外胎磨损后,极易被锋利物扎破而导致漏气,人们只有找到修车处,重新补好内胎才能继续行驶,这样不但浪费时间,又常常耽误办事,尤其在附近无修车处时,更是无可奈何。近来虽出现了一些改进型的车用内胎。如公告号为CN2102210U的中国专利申请“不怕扎的充气车轮内胎”,但因车胎被扎后仍会跑掉大部分的气体,因此也没有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情况,克服普通车用内胎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在被扎后仍能继续行驶的防扎充气内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将整个内胎的内腔分成充气腔与工作腔两部分,充气腔设在内胎的内侧,工作腔设在内胎的外侧,其容积占整个内胎的大部分,工作腔又被隔离成互不相通的多个气室,各气室有一单向进气机构与充气腔相通,使胎内气体只能通过充气腔向各个气室充气,而无法由气室跑入充气腔。当某一气室被扎破而漏气后,因左、右两边及其它气室仍充满气体,且该气室占整个内胎的容积很小,因此不影响车辆的继续行驶。
防扎充气内胎的单向进气机构由进气口、活塞及活塞套组成,活塞套固定在与进气口相对应的气室与充气腔隔离层上,上有一内凹型通孔,活塞置于该内凹处可上、下活动。由于活塞套上内凹处小凸块的作用,使该机构能实现单向进气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防扎充气内胎,克服了普通车用内胎的缺陷,具有方便省时、经久耐用,能极大提高工作、办事效率的优点。



图1为防扎充气内胎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防扎充气内胎的单向进气机构剖面示意图。
下面将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图1所示,将整个内胎的内腔分成充气腔(1)与工作腔(2)两部分,充气腔(1)设在内胎的内侧,工作腔(2)设在内胎的外侧,其容积占整个内胎的大部分,工作腔(2)又被隔离层(3)分隔成互不相通的多个气室(4),各气室有一单向进气机构与充气腔(1)相通,使气体只能通过充气腔(1)向各个气室(4)充气,而无法由气室(4)跑入充气腔(1)。如图2所示,防扎充气内胎的单向进气机构主要由活塞套(6)、活塞(7)和进气口(5)组成,活塞套(6)固定在与进气口(5)相对应的气室(4)与充气腔(1)隔离层上,上有一内凹型通孔,活塞(7)置于该内凹处可上、下活动,活塞套(6)内凹处靠气室(4)的一侧上设計有凸起点(8),当通过气门芯(9)给内胎充气时,气体由充气腔(1)进入各气室(4)的进气口(5),此时活塞(7)在内凹处贴近气室(4)一侧,由于凸起点(8)的作用,气体从缝隙中进入,使气室(4)可单向进气,而当充气完毕后,活塞(7)在气室(4)的压强作用下,在内凹处贴紧充气腔(1)一侧,堵住进气口(5)起密封作用。为使单向进气机构的反向密封具有较好的效果,活塞(7)采用软质材料制作 而活塞套(6)则采用刚性材料制作。在使用中,当某一气室(4)被扎破而漏气时,因左、右两边及其它气室仍充满气体,且该扎破的气室占整个内胎的容积很小,因此不影响车辆的继续行驶。
权利要求1.一种车辆用防扎充气内胎,其特征在于将整个内胎的内腔分成充气腔(1)与工作腔(2)两部分,充气腔(1)设在内胎的内侧,工作腔(2)设在内胎的外侧,其容积占整个内胎的大部分,工作腔(2)又被隔离成互不相通的多个气室(4),各气室有一单向进气机构与充气腔(1)相通,使胎内气体只能通过充气腔(1)向各个气室(4)充气,而无法由气室(4)跑入充气腔(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扎充气内胎,其特征在于单向进气机构主要由进气口(5)、活塞套(6)和活塞(7)组成,活塞套(6)固定在与进气口(5)相对应的气室(4)与充气腔(1)隔离层上,其上有一内凹型通孔,在内凹面靠气室(4)的一边上设有凸起点(8),活塞(7)置于该内凹处可上、下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扎充气内胎,其特征在于单向进气机构中的活塞(7)采用软质材料制作,而活塞套(6)则采用刚性材料制作。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用防扎充气内胎,其特征在于将整个内胎的内腔分成充气腔与工作腔两部分,工作腔又被分隔成互不相通的多个气室,各气室有一单向进气机构与充气腔相通,使气体只能通过充气腔向各个气室充气,而无法由气室跑入充气腔。在使用中,当某一气室被扎破而漏气时,内胎仍可使用,不影响车辆的继续行驶。本实用新型的防扎充气内胎具有方便省时,经久耐用,能极大提高工作、办事效率的优点。
文档编号B60C5/20GK2126167SQ9222246
公开日1992年12月30日 申请日期1992年5月18日 优先权日1992年5月18日
发明者缪正光 申请人:缪正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