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轴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756209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车轴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插秧机等的车轴驱动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将构成该车轴驱动装置的变速箱内的传动轴高效润滑的储油器构造。
【背景技术】
[0002]如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支承插秧机的左右各前轮的左右各车轴收容于左右各桥壳,左右各桥壳安装在变速箱的左右各外侧面。在该变速箱的外侧面还安装有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在该变速箱内收容有至少一根传动轴,该变速箱以及收容于该变速箱的该传动轴构成用于将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的输出传递给收容于左右桥壳的左右车轴的变速器。如此,构成变速器的变速箱、安装在该变速箱的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以及左右桥壳组合起来,构成对插秧机的左右前轮进行支承的车轴驱动装置。在该变速箱内有润滑油的储油器,该传动轴以及附随于该传动轴的被润滑部位(齿轮、制动器、离合器、轴承、联轴器等)以被可靠润滑的方式浸渍于该储油器(即,配置在与该储油器的油面相同的高度或更低处)。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7-749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7]但是,在如上所述的现有的车轴驱动装置中,在车辆(插秧机)的运转过程中,由于随着所述传动轴的高速旋转而被驱动的被润滑部位,储油器内的润滑油被激烈搅拌,导致功率损耗的增加、随着搅拌阻力而来的油温的显著上升。因此,可以考虑通过将油面高度设定得较低并将所述储油器设置在变速箱的下部,将传动轴配置在油面上方,从而尽可能抑制储油器内的润滑油的搅拌的对应方案。但是,如果不对如此位于储油器的油面上方的传动轴(以下称为“非浸渍传动轴”)供应润滑油的话,会产生非浸渍传动轴和附随于其的被润滑部位的耐老化性显著降低的问题。
[000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作业车用车轴驱动装置,构成为对于非浸渍传动轴和附随于其的被润滑部位能充分地供应润滑油。
[0009]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0]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具有:变速箱,由包括第一箱体构件的至少两个箱体构件彼此接合而成;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安装在所述第一箱体构件的外侧面;储油器,设置在所述变速箱的下部内,用于存储润滑油;至少一根传动轴,由所述第一箱体构件轴承支承;以及被润滑部位,在所述变速箱内,附随于所述传动轴。所述传动轴配置在比所述储油器的油面更靠上方处。在所述第一箱体构件形成有用于将存储在所述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内的工作油回送到所述储油器的回送油路。所述回送油路构成为能将所述回送油路内的工作油作为润滑油供应给所述传动轴以及所述被润滑部位之中的至少一部分。
[0011]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中,所述回送油路具有连通孔以及槽状凹部。所述连通孔将所述第一箱体构件从其外侧面贯通至内侧面,并且连通到所述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的装置箱体内。所述槽状凹部由从所述第一箱体构件的所述内侧面向所述变速箱的内侧方突出的肋构成。所述槽状凹部从所述连通孔延伸设置至所述储油器内。
[0012]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中,通过将所述肋的突出方向的端缘除了在所述储油器内开出的下端开口之外用板状的罩体堵塞,从而将所述回送油路形成为下端在所述储油器内开口的筒状。
[0013]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中,通过在所述变速箱设置对所述传动轴进行轴承支承的突起部,并在所述突起部形成能连通突起部的内外空间的连通油路,从而经由所述连通油路,将从所述肋的突出设置端缘与罩体之间的间隙漏出的工作油供应给突起部内。
[0014]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具有:变速箱,将至少两个箱体构件彼此接合而成;储油器,设置在所述变速箱的下部内,用于存储润滑油;至少一根传动轴,由所述箱体构件轴承支承;以及被润滑部位,在所述变速箱内附随于所述传动轴。所述车轴驱动装置构成为将所述储油器的油作为工作油提供给配置于车轴驱动装置的外部的外部液压装置。所述传动轴配置在比所述储油器的油面更靠上方处。在所述箱体构件之一,形成有用于将存储于所述外部液压装置内的工作油回送到所述储油器的回送油路。所述回送油路构成为将所述回送油路内的工作油作为润滑油供应给所述传动轴以及所述被润滑部位之中的至少一部分。
[0015]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中,所述回送油路具有连通孔以及槽状凹部。所述连通孔将一体形成了所述回送油路的所述箱体构件从其外侧面贯通至内侧面,并且连通到自所述外部液压装置而始的油路连通。所述槽状凹部由从形成有所述回送油路的所述箱体构件的所述内侧面向所述变速箱的内侧方突出的肋构成。所述槽状凹部从所述连通孔延伸设置至所述传动轴。
[0016]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具有配置在比所述储油器的油面更靠上方处的多根所述传动轴。通过在所述连通孔的下方的所述肋的突出方向的端缘安装侧板的下缘,从而形成上方打开的引流槽和在所述引流槽的延伸设置方向前后端连续设置的前伸出肋、后伸出肋。将所述前伸出肋延伸设置至所述多根传动轴之中的配置在所述引流槽的前方的传动轴,将所述后伸出肋延伸设置至所述多根传动轴之中的配置在所述引流槽的后方的传动轴。
[0017]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中,通过在所述变速箱设置对所述传动轴进行轴承支承的突起部,并在所述突起部形成能将突起部的内外空间连通的连通油路,从而经由所述连通油路,将来自所述回送油路的工作油供应给突起部内。
[0018]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中,经由所述回送油路从所述储油器的油面的上方滴落到所述储油器从而回送的来自外部液压装置的回送油量设定为比仅经由所述连通孔在所述储油器的所述油面的下方直接回送到所述储油器的来自其他外部液压装置的回送油量少。
[0019]发明效果
[0020]作为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的效果,在搭载所述车轴驱动装置的车辆的运转过程中,即使所述传动轴和附随于其的齿轮、制动器、离合器、轴承、联轴器等所述被润滑部位高速旋转,也会可靠地防止因该旋转而导致所述储油器内的润滑油被激烈搅拌。此外,储存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内的工作油在经由所述回送油路回送到所述变速箱内的储油器的途中,作为润滑油可靠地供应给所述传动轴以及所述被润滑部位之中的至少一部分。由此,能实现车轴驱动装置的功率损耗的减少、随着搅拌阻力而来的油温上升的抑制、被润滑部位的耐老化性的提高。并且,所述回送油路只需通过形成于所述第一箱体构件就可以简单地配置,能抑制元件数、成本的增加。
[0021]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中,作为所述回送油路如上所述由连通孔以及槽状凹部构成的效果,从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的装置箱体内经由所述连通孔回送到变速箱内的工作油能沿着延伸设置至储油器的所述槽状凹部流下,静静地流入到储油器内,能防止工作油直接滴落到储油器的油面发生起泡,能实现油的寿命、润滑性的提高、液压设备的稳定工作。此外,所述槽状凹部是利用形成于变速箱的现有的肋构成的,不需要额外对所述变速箱进行加工以构成所述回送油路,能实现加工成本的减少。
[0022]此外,作为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的所述罩体的效果,从所述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经由所述连通孔流入所述槽状凹部内的工作油能在所述槽状凹部顺利地流下至回送油路的开口下端,静静地流入储油器内。由此,能可靠地防止工作油直接滴落到储油器的油面发生起泡,进而,能实现油的寿命、润滑性的提高、液压设备的稳定工作。
[0023]并且,作为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的所述突起部的效果,能经由所述突起部,将来自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的工作油迅速地供应给所述传动轴以及所述被润滑部位之中的至少一部分,由于不需要额外设置长的润滑油路,因此能进一步实现加工成本的减少和润滑性的提尚。
[0024]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作业车用车轴驱动装置的效果,在搭载所述车轴驱动装置的车辆的运转过程中,即使所述传动轴和附随于其的齿轮、制动器、离合器、轴承、联轴器等所述被润滑部位高速旋转,也会可靠地防止因该旋转而导致所述储油器内的润滑油被激烈搅拌。此外,从外部液压装置返回的工作油在经由所述回送油路回送到所述变速箱内的储油器的途中,作为润滑油可靠地供应给所述传动轴以及所述被润滑部位之中的至少一部分。由此,能实现车轴驱动装置的功率损耗的减少、随着搅拌阻力而来的油温上升的抑制、被润滑部位的耐老化性的提高。并且,所述回送油路只需通过形成于所述第一箱体构件就可以简单地配置,能抑制元件数、成本的增加。
[0025]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中,作为所述回送油路如上所述由连通孔以及槽状凹部构成的效果,由于从所述外部液压装置经由所述连通孔回送到变速箱内的工作油通过延伸设置至所述传动轴的所述槽状凹部可靠地到达所述传动轴以及所述被润滑部位,因此能进一步实现润滑性的提高。并且,所述槽状凹部是利用形成于变速箱的现有的肋构成的,不需要额外对所述变速箱进行加工以构成所述回送油路,能实现加工成本的减少。
[0026]并且,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设置所述引流槽以及前后的伸出肋的效果,能使经由单一的连通孔回送到变速箱内的工作油在通过所述引流槽分支成两个方向之后,向多根传动轴和附随于其的各被润滑部位流下。由此,即使作为润滑油供应对象的传动轴以及被润滑部位增加,也能抑制构成用于供应润滑油给它们的润滑油路的构件的增加,能进一步实现加工成本的减少。
[0027]此外,作为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的所述突起部的效果,能经由所述突起部,将来自外部液压装置的工作油迅速地供应给所述传动轴以及所述被润滑部位之中的至少一部分,由于不需要额外设置长的润滑油路,因此能进一步实现加工成本的减少和润滑性的提尚。
[0028]并且,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将经由回送油路回送到储油器的回送油的量如上所述进行设定的效果,能减少通过所述回送油路的工作油,能将工作油在流过槽状凹部向下流的过程中从肋的端缘溢出,直接滴落到储油器的油面发生起泡的现象抑制为最小限度,能实现油的寿命、润滑性的提高、液压设备的稳定工作。
【附图说明】
[0029]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插秧机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
[0030]图2是前车轴驱动装置的后视图。
[0031]图3是同一前车轴驱动装置的侧视图。
[0032]图4是同一前车轴驱动装置的俯视局部剖视图。
[0033]图5是从副变速机构到差动装置的俯视局部剖视图。
[0034]图6是种植部驱动PTO轴周边部的俯视局部剖视图。
[0035]图7是插秧机整体的液压回路图。
[0036]图8是外部液压回路部的液压回路图。
[0037]图9是双联栗周边部的后视局部剖视图
[0038]图10是箱主体内侧的侧视图。
[0039]图11是箱主体内侧的侧视局部剖视图。
[0040]图12是连通孔周边部的俯视局部剖视图。
[0041]图13是箱主体内侧的立体图。
[0042]图14是具有罩体时的箱主体内侧的立体图。
[0043]图15是盖体内侧的侧视图。
[0044]图16是连通孔周边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5]对适用于作为作业车的一个实施例的插秧机I的车轴驱动装置的各种实施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所述的构件、部位的位置、方向等,在图1中以用箭头F表示的方向为插秧机I的前进方向为前提进行说明,但它们的位置、方向等只是例示,根据适用的变更,会发生各种变化。
[0046]首先,通过图1、图2,对插秧机I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插秧机I具有行驶部2和种植部3。种植部3经由升降连杆机构4A、左右偏斜机构4B配置在行驶部2的后部。插秧机I以通过行驶部2进行行驶的同时由种植部3在农场插秧苗的方式构成。
[0047]在所述行驶部2,在车体框架5的前部上载置有发动机6。所述发动机6在其上方及侧方通过发动机罩11进行覆盖。在所述发动机6的后方,在所述车体框架5支承有前车轴驱动装置7。
[0048]所述前车轴驱动装置7配置如下:将收容左右前轮传动轴18U18R和前车轴12L、12R的左右前桥壳13L、13R安装在变速器16的变速箱17的下部的左右两侧面,并且在所述变速箱17的左侧面上部安装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9。
[0049]并且,在所述车体框架5的前下部,经由所述前桥壳13U13R,在所述前车轴12L、12R支承有前轮8L、8R,另一方面,在所述车体框架5的后下部,经由后车轴驱动装置9的后桥壳15L、15R,在后车轴14L、14R支承有后轮10L、8R。并且,向所述后车轴驱动装置9的输入轴9a经由传动轴32,与从所述前车轴驱动装置7向后方突出的后轮驱动PTO轴30连动连结。
[0050]由此,来自所述发动机6的动力在从作为主变速装置的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9输入到变速箱17内时,在所述变速箱17内被进行副变速,分别传递给所述前轮8L、8R和左右后轮
当前第1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