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连杆式汽车后悬挂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855438阅读:来源:国知局
为V形杆的尖端)和第二控制臂5的顶端(此顶端为V形杆的尖端)分别转动安装在后轮毂I上,且第一控制臂4的顶端与第二控制臂5的顶端连接在一起,第一控制臂4的两自由端端部分别对应转动安装在第二控制臂5的两自由端上,第二控制臂5的第一自由端端部转动安装在连接架3的后端处,第二控制臂5的第二自由端端部转动安装在连接架3的前端处,弹簧减震器2向后倾斜竖放设置,且弹簧减震器2穿过第一控制臂4的V形口,弹簧减震器2的下端活动安装在第二控制臂5的顶端上,弹簧减震器2的上端端部处于连接架3的上方,弹簧减震器2的上端端部活动安装在一连接杆7上,且该连接杆7与连接架3固定配合连接,连杆6处于第一控制臂4与第二控制臂5之间,并处于弹簧减震器2的下方,连杆6的第一端通过连接件8转动安装在后轮毂I上,连杆6的第二端转动安装在连接架3的后端上。
[0022]优选的是:连接架3为主要由前杆体、后杆体、左杆体和右杆体围成的框架,此框架呈前窄后宽的梯形结构,前、后杆体之间连设有若干根加强杆,该第一控制臂4具有第一杆体41和第二杆体42,该第一杆体41与第二杆体42构成V形结构,第一杆体41的第一端端部和第二杆体42的第一端端部共设在一第一安装圆柱套43上,并一体成型连接,第一杆体41的第二端端部一体延伸有第一球头411,第二杆体42的第二端端部设有第二球头421,第二控制臂5具有处于第一杆体41下方的第三杆体51和处于第二杆体42下方的第四杆体52,第三杆体51与第四杆体5 2构成V形结构,第三杆体51的第一端端部和第四杆体5 2的第一端端部共设在一第二圆柱套53上,并一体成型连接,第三杆体51的第二端端部延伸设有第三安装圆柱套511,第四杆体52的第二端端部延伸设有第四安装圆柱套521。
[0023]以两后轮毂I相对的相对侧为内侧,后轮毂I的内侧固装有贯穿后轮毂I上下两端的连接轴11,第一安装圆柱套43通过安装轴承转动套装在连接轴11的上端端部外,通过第一安装圆柱套43与安装轴承的配合可实现第一控制臂4顶端的转动安装,第二安装圆柱套53通过安装轴承转动套装在连接轴11的下端端部外,通过第二安装圆柱套53与安装轴承的配合可实现第二控制臂5顶端的转动安装。
[0024]所述的第一球头411通过销轴100转动安装在第三杆体51的第二端上,第一球头411活动套设于销轴100外,销轴100穿过第三杆体51,销轴100锁固在第三杆体51上,通过此销轴100与第一球头411的配合实现第一杆体41在第三杆体51上的转动安装;后杆体的左端端部上向左延伸有延伸杆,第三安装圆柱套511活动套设于延伸杆外,并通过安装轴承安装在延伸杆上,通过第三安装圆柱套511、安装轴承与延伸杆的配合实现第二控制臂5自由端在连接架3上的转动安装;所述的第二球头421通过销轴200转动安装在第四杆体52的第二端上,第二球头421活动套设于销轴200外,销轴200穿过第四杆体52,销轴100固定在第四杆体52上,通过此销轴200与第二球头421的配合实现第二杆体42在第四杆体52上的转动安装,连接架3的前杆体上凸设有两个相对间隔设置的凸耳31,两凸耳31之间连设有安装销轴(图中未示出),安装销轴的两端端部相应穿出两凸耳31外,并通过螺母锁固在凸耳外,第四安装圆柱套521活动套设于安装销轴外,利用此第四安装圆柱套521与安装销轴的配合可实现第二控制臂自由端与连接架3的转动安装。
[0025]所述弹簧减震器2与第二控制臂5的转动安装,弹簧减震器2与连接架3的转动安装,优选的是:第四连杆52的第一端与第三安装圆柱套53上分别凸设有连接片54,两连接片54相对设置,弹簧减震器2的下端端部延伸有处于两连接片54之间的下连接头21,下连接头21呈球形,下连接头21与两连接片454过一销轴(图中未示出)串接在一起,且该销轴的两端端部均锁固有安装螺母,下连接头21与销轴转动配合,通过下连接头、销轴与连接片的配合可实现弹簧减震器2与第二控制臂5的转动安装;弹簧减震器2的上端端部延伸有上连接头22,上连接头22呈球形,所述的连接杆7具有横杆71和斜杆72,上连接头22活动套设于横杆71外,斜杆72向下倾斜设置,斜杆72的上端端部与横杆71固定连接,斜杆72的下端端部处于连接架3的前杆体处,并与前杆体固定连接,且斜杆72的下端端部与第四杆体52与前杆体的铰接点相紧邻设置,通过此连接杆7的结构可实现弹簧减震器2上端的固定设置。
[0026]所述的连杆6与后轮毂I的转动安装及与连接架3的转动安装优选的是:连杆6呈前后方向延伸设置,连杆6的两端端部均延伸有安装头61、62,安装头61、62呈球形结构,连接件8为横连杆,横连杆的轴线与后轮毂I的轴线相互平行设置,即连接件8纵向所在的轴线沿汽车车身的左右方向延伸,横连杆的第一端与后轮毂I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横连杆的第二端延伸有缩径杆81,处于连杆6前端的安装头61活动套设于缩径杆81外,并通过安装轴承转动套装在缩径杆81外,连接架3的后杆体上设有处于第二控制臂5的V形口范围内的安装杆32,安装头62活动套装于安装杆32外,并通过安装轴承转动套装在安装杆32外;利用安装头61、62,缩径杆81及安装杆32的配合可实现连杆6两端的转动安装。
[0027]本发明中,处于右侧的后轮毂处的连接机构和弹簧减震器的结构和安装方式均与上述所描述的处于左侧的后轮毂处的连接机构和弹簧减震器的结构和安装方式相同,在此就不再累述。
[0028]本发明的多连杆式汽车后悬挂系统,如图5所示,将左、右两侧弹簧减震器2的上端端部和连接架3后端的左右两侧分别对应锁固在汽车车身的后部底面上,并将连杆机构的第一控制臂的顶端和第二控制臂的顶部通过连接轴11即可与后轮毂I的安装,这样即可完成整个悬挂系统的安装。
[0029]本发明的多连杆式汽车后悬挂系统,当左车轮受到垂直反力(支撑力)时,其受力效果分析情况是:左车轮经过不平路面时车轮受到外力作用Fr而向上弹起位置,后轮毂I受到向上的作用力,向上的作用力通过第二控制臂5和连杆6转化为横向作用力Fs,同时弹簧减震器2受压缩,弹簧减震器2能够吸收部分横向作用力Fs,余下的横向作用力Fs通过右侧的第二控制臂5和连杆6转化为向下的作用力Ft传递到右车轮上,使右车轮与地面接触,同时右车轮的受力效果也是相同的,则采用本发明的汽车后悬挂系统能够增大轮胎对地面的附着力,使车轮在汽车在行驶中始终保持贴地状态,进一步提高汽车行驶时的平稳性和舒适性。另,当车轮受到纵向力(驱动力和制动力)时,其受力效果分析如下:当汽车制动时,车轮受到向后的力,弹簧减震器2作为阻尼器件,将被拉伸并吸收相应的作用力,因第一控制臂4和第二控制臂5相互呈现一定的角度,能有效控制后轮毂I的偏转,抵消垂直后轮毂I的垂直分力,防止出现震动,大大提高车辆行驶中的稳定性。
[0030]本发明的多连杆式汽车后悬挂系统,具有如下效果:
[0031]1、其整体结构简易,布局紧凑,适应于目前四轮驱动电动汽车驱动装置布置空间小的现象;
[0032]2、整个后悬挂系统的各部件可采用机械加工方式制成,制造加工简易、方便,避免传统后悬挂系统只能采用冲压成型的方式而造成制造加工复杂,加工成本高的问题;
[0033]3、整体个后悬挂系统只需通过螺栓胶接的方式即可锁固在碳纤维汽车车身上,拆装方便、简易,克服传统后悬挂系统无法直接锁固在碳纤维汽车车身的技术问题;
[0034]4、利用第一控制臂和第二控制臂的结构和安装方式能够构成一个自由度为零的连杆组合,其可提高后悬挂系统整体的刚性和强度,并能承受较高的强度冲击和抗扭能力,减少四轮驱动电动汽车车身冲击载荷引起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