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的模块化防撞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989987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节的模块化防撞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配各汽车型号的可调节的模块 化防撞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汽车已成为人民生活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中国成为全球 第二大汽车大国,汽车工业已成为国家重要支柱产业。
[0003] 然而,汽车的增加的同时,交通事故频发,据《法制晚报》统计公布,在2001年至 2010年这10年里,我国已经有近90万人死于各类道路交通事故,交通安全的提高刻不容 缓。
[0004] 为了安全,2004年6月1日,《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标准正式实施,2006年 7月1日,《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及《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标准正式实施, 2006年下半年,中国汽车技术研宄中心正式推出中国新车评价规程,简称C一NCAP,测试项 目包括三项:一是正面100 %重叠性壁障碰撞试验,时速不低于50公里;二是正面40 %重 叠可变形壁障碰撞试验,时速不低于56公里;三是可变形移动壁障侧面碰撞试验,时速不 低于50公里。第一第二项为主动安全,第三项为被动安全。碰撞后分析车内的假人的传感 器的数据,根据数据判断加减速度、变形位移、力等数据,从而评价一个车的碰撞安全性能, 以求优先保护司乘人员的人身安全;分析车体碰撞后的溃缩和变形情况,车门是否能打开, A、B柱变形情况等等项目,以验证车体乘员舱的强度,以求保护司乘人员的生存空间及方便 从车内出逃的。欧盟的EURO-NCAP和日本的J-NCAP还包括有保护行人的第三者安全项目, 美国的IIHS还包括追尾碰撞的被动安全项目。
[0005] 各国测试项目如下表:
[0006]
[0007] 而针对国家强制性标准,汽车生产厂家对碰撞实验的各项定性要求指标,针对性 地设计车体结构,并不断向轻量化设计,以求以最优的成本达到合格的成绩,因此,不同的 汽车的防撞梁材质和结构设计等各有差异,同一品牌而高低档不同的汽车也有差异,高档 车的用料及方案的成本自然更高,不同的防撞梁因结构方案和材质等多方面不同而效果各 有差异,但目的都是以缓冲吸收碰撞冲击能量,减少汽车乘员舱的变形而保护司乘人员的 人身安全,这是汽车设计的基本要求。
[0008] 然而,客观上,现实生活中的意外事故并非和碰撞实验室同样,主动碰撞时被碰撞 物并非单纯是墙体,可能是路牌立柱,相向行使的汽车,石头,树木等等,主动碰撞时的角度 和速度也是随机的,实验室的测试都为低速碰撞测试,普遍造成伤亡事故的车速高于60km/ h,特别在高速上,车速是实验室速度的两倍,并且,在我国,还没有强制追尾碰撞的被动安 全要求。另一方面,我国部分在售的合资品牌乘用车引进以后,很多会进行不同程度的适应 性改造,可能已经简化了一些安全配置,这也会对汽车的安全性能产生影响,近年来,就有 多家媒体报道,由于成本等多方面原因,并且我国没有强制要求追尾碰撞实验,国内销售的 合资品牌汽车很多没有后防撞梁,或仅有泡沫块,前防撞梁也越来越单薄,给汽车的安全性 大打节扣,而自主品牌乘用车由于只要通过强制性国家标准就能上市销售,对其安全性能 未能定量评价,并且汽车生产厂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并不断向轻量化设计的方向发展,一 定程度上,不可能无限地提高整车的安全性和强度。因此,当前,继续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 和被动安全性能,以保障司乘人员的生命安全,并尽可能降低汽车在事故中的损坏程度,减 少财产损失,对于消费者的车主自身来说,是十分希望和必要的。
[0009]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关心汽车意外碰撞的主动和被动安全性,不仅仅是停留在C一 NCAP实验室的星级数据,更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事故案例,以致发展到自行加装或改装汽车 防撞梁,但由于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理论分析不当,设计方案欠佳,汽车品牌型号繁多,给开 发、设计、生产防撞梁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 【实用新型内容】
[0010]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防撞梁品种繁多、开发生产成本巨大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 提出一种可调节的模块化防撞装置及制作方法,将防撞装置中的组成部件进行模块化、通 用化设计,在安装过程中,通过更换防撞装置中组成部件的模块化搭配方式,以匹配不同品 牌、不同型号的汽车。
[0011]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可调节的模块化防撞装置,包括:防撞 梁和两个将防撞梁安装在车辆上的安装板,防撞梁的两端设有沿其纵向设置的长条形安装 孔,安装板上设有:至少一组与防撞梁配合安装的甲螺钉过孔、以及与车辆配合固定的乙螺 钉过孔。
[0012] 甲螺钉过孔在所述安装板上沿车身的高度方向排列设置。防撞梁可通过条形安装 孔调节其安装在车身上的左右位置;可通过选择不同高度的甲螺钉过孔来改变安装板与防 撞梁的配合安装位置,以调节防撞梁在车身上的离地高度位置;安装板的乙螺钉过孔根据 不同车型的防撞梁安装孔位设计,更换安装板以匹配防撞梁与不同车型的安装。
[0013] 防撞梁采用平直结构,或与车辆配合的弧形结构。更换不同弧度的防撞梁可使其 匹配不同车辆的车身弧度。
[0014] 在第一实施例中,安装板与防撞梁之间连接有吸能柱。
[0015] 在吸能柱的第一、二种结构中,该吸能柱采用空心结构,内壁面设有与防撞梁和安 装板连接的内螺柱,吸能柱中部设有横向通孔,吸能柱与安装板匹配的一端呈平面,与防撞 梁配合安装的另一端呈平面或斜面。更换不同高度的吸能柱可调节防撞梁与车身之间的安 装距离。
[0016] 吸能柱由至少一个部件固定连接组合而成,部件外壁带有褶皱部,以诱导吸能柱 在防撞梁向安装板方向变形折叠;所述褶皱部呈"V"型、"U"型、"W"型或"S"型等具有诱 导变形的特点。
[0017] 吸能柱呈塔状,吸能柱与安装板配合的一端尺寸大于与防撞梁配合的一端。
[0018] 防撞梁通过螺钉穿过长条形安装孔与吸能柱的内螺孔固定连接,螺钉套有楔形垫 片,楔形垫片的一面为与螺钉头配合的平面、另一面为与条形安装孔的安装面配合的斜面。
[0019] 在吸能柱的第三种结构中,防撞梁与安装板之间连接有至少一个组合叠加的吸 能盒,所述吸能盒一端与安装板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一铰接组件与防撞梁连接,所述吸能 盒朝向铰接组件的一面两侧设有凸出的圆筋、另一面的相应位置设有尺寸与该圆筋配合的 圆槽。相邻的吸能盒通过圆槽和圆筋进行扣合连接,圆筋上设有圆通孔,扣合位置可用螺 钉、拉钉等对该圆通孔进行填充加固,防止扣合失效。
[0020] 该铰接组件包括:与防撞梁配合安装的固定座、及与固定座铰接的连接座,固定座 与连接座匹配的一面设有凸出的铰接柱,连接座一面设有与铰接柱配合的铰接槽,连接座 另一面设有与该圆筋配合的圆槽。铰接柱中心设有圆孔,铰接柱与铰接槽连接后,可通过螺 钉、拉丁等对该圆孔进行填充加固,防止扣合失效。
[0021] 进一步地,组合叠合的吸能盒高度相同或不同,通过几种不同高度的吸能盒组合, 能搭配出不同的高度吸能柱。吸能盒的中空位置可布有加强筋,在碰撞过程中,吸能盒能吸 能溃缩折叠。
[0022] 铰接组件一端与吸能盒通过筋与槽结合扣合、另一端与防撞梁通过螺钉固定,铰 接组件内的固定座和连接座能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转动,可以灵活匹配不同弧度的防撞梁, 这种由铰接组件和组合式吸能盒构成的吸能柱结构,实现了高度、角度的自由调节,能同时 满足不同汽车对吸能柱的高度、角度的不同的要求,并且每个吸能盒具有碰撞自溃缩折叠 功能,因此,该方案同时灵活地解决高度、角度、吸能溃缩的三大问题,为吸能柱的标准化设 计提供了解方案。
[0023] 在吸能柱的第四种结构中,安装板与防撞梁之间连接有吸能柱,该吸能柱采用空 心结构,吸能柱内设至少一条加强筋,吸能柱底面设有与安装板配合固定的固定孔,吸能柱 顶面设有与防撞梁配合固定的安装孔,吸能柱与安装板匹配的一端呈平面,与防撞梁配合 安装的另一端呈平面或斜面。吸能柱的侧壁设有皱褶部,以诱导吸能柱在防撞梁向安装板 方向变形折叠。
[0024] 在第二实施例中,安装板中间设有调节凸台,该调节凸台与防撞梁内侧面贴合,甲 螺钉过孔设置在调节凸台上。更换调节凸台高度不同的安装板可调节防撞梁与车身之间 的安装距离。
[0025] 在第三实施例中,防撞梁包括安装面、与安装面相对的抗冲击面、和分别横向连接 在所述安装面与抗冲击面之间的两连接面,防撞梁截面内部中空,且安装面与抗冲击面之 间连接有至少一条加强筋。
[0026] 在第四实施例中,防撞梁包括安装面、与安装面相对的抗冲击面、和分别横向连接 在安装面与抗冲击面之间的两连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