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除雾装置、车载除雾系统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36559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辅助除雾装置、车载除雾系统及汽车的制作方法【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辅助除雾装置,包括:气体收集部件、控制部件、气体输送管道以及喷气部件;所述气体收集部件,贴近汽车发动机散热器,以收集汽车发动机散热器所散发的热气;所述控制部件,与所述气体收集部件电连接,向所述气体收集部件发送控制信号,以供所述气体收集部件将收集的热气引导进所述气体传输管道;所述气体传输管道,可与所述气体收集部件连通,将热气输送到所述喷气部件;所述喷气部件,从汽车的车窗外部指向车窗,以供将热气吹到车窗外表面,对车窗进行加热。该辅助除雾装置,具有一定的除雾(霜)能力,不影响车窗内的温度舒适度,并可与车载空调系统相配合,提高除雾的速度,以及在预防起雾(霜)时,节省汽车的能耗。【专利说明】辅助除雾装置、车载除雾系统及汽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设备
技术领域
,特别是涉及一种辅助除雾装置、车载除雾系统及汽车。【
背景技术
】[0002]当汽车车窗玻璃的温度达到或低于车内空气的露点时,车内空气中所含的水分就会在车内玻璃表面凝结成水珠,或者驾驶员所呼出的气体也会在玻璃上凝结,这种现象通常称为"起雾"。当车窗玻璃温度更低(一般为零度或者零度以下),车内玻璃表面则会结霜。[0003]车窗玻璃,尤其是前挡风玻璃上起雾或结霜时,会影响驾驶员视线,带来安全隐患。因此,车载系统中就需要提供能够手动或自动除雾(霜)的设备,并能够预防起雾(霜)。传统技术中主要是借助驾驶室内(车窗内部)的车载空调系统。在除雾时,车载空调系统手动或自动进入除雾模式,通过特定的风门向前挡风玻璃吹风,当吹热风时,对车内的温度舒适度影响较小但除雾速度较慢,而当吹冷风时,由于会在车窗表面形成一层冷气膜从而会提高除雾速度,但是会影响车内的温度舒适度。在除霜时,车载空调系统一般会通过风门吹热风,除霜速度较慢。在预防起雾(霜)时,车载空调系统一般也是工作在对应的模式,持续向车窗玻璃吹送热风,能耗较高,必要时也会开启压缩机对车内空气进行除湿以降低车内空气的露点,然而这需要更多的能耗。[0004]综上,传统技术的缺陷在于,仅通过车载空调系统,选择冷风除雾舒适度低,选择热风除雾(霜)速度较慢,在预防起雾(霜)时能耗也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0005]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辅助除雾装置,具有一定的除雾(霜)能力,不影响车窗内的温度舒适度,并可与车载空调系统相配合,提高除雾的速度,以及在预防起(霜)时,节省汽车的能耗。[0006]-种辅助除雾装置,包括:气体收集部件、控制部件、气体输送管道以及喷气部件;[0007]所述气体收集部件,以收集汽车发动机散热器所散发的热气;[0008]所述控制部件,与所述气体收集部件电连接,向所述气体收集部件发送控制信号,以供所述气体收集部件将收集的热气引导进所述气体输送管道;[0009]所述气体输送管道,可与所述气体收集部件连通,将热气输送到所述喷气部件;[0010]所述喷气部件,从汽车的车窗外部指向车窗,以供将热气吹到车窗外表面,对车窗进行加热。[0011]具体的,所述气体收集部件包括气体收集箱、导流风门和气体输送接口;[0012]所述气体收集箱,以收集热气;所述导流风门,处于所述气体收集箱和所述气体输送接口之间,可在所述控制部件的控制下开启或关闭;所述气体输送接口,与所述气体传输管道相连通。[0013]具体的,所述气体收集箱为锥形镂空结构,底部气体入口的结构和尺寸与所述汽车发动机散热器相适应,顶部气体出口与所述导流风门相连。[0014]具体的,所述导流风门具有与所述控制部件相连的电机,在所述电机的驱动下开启或关闭所述风门。[0015]具体的,所述喷气部件包括气体输入接口、气体分流板和若干喷气孔板;[0016]所述气体输入接口,与所述气体传输管道相通,以接收热气;所述气体分流板,将接收的热气均匀分散;所述若干喷气孔板,以与水平面成预设角度的方向,将热气吹到车窗表面。[0017]具体的,所述喷气部件安装在前挡风玻璃与引擎盖之间。[0018]具体的,所述气体收集部件、所述气体传输管道和所述喷气部件的耐高温性不低于100。。。[0019]上述辅助除雾装置,包括:气体收集部件、控制部件、气体输送管道以及喷气部件。气体收集部件,可收集汽车发动机散热器所散发的热气,并在控制部件控制下,将热气引导入气体输送管道,经喷气部件吹到车窗外表面,对车窗进行加热,因此具有一定除雾(霜)能力,且工作在车窗外部,不影响车窗内车载空调系统工作,从而不影响车窗内温度舒适度。当辅助除雾装置与车载空调系统配合除雾(霜)时,由于其可对车窗进行加热,故能提高除雾(霜)的速度。当辅助除雾装置对车窗进行加热,用于预防起雾(霜)时,由于是对发动机散热器所散发的热气进行二次利用,故相比于传统技术大大降低了能耗。[0020]基于此,还有必要提供一种车载除雾系统,在除雾(霜)时,既不影响舒适度,又提高效率,并且在预防起雾(霜)时,节省汽车的能耗。[0021]-种车载除雾系统,包括车载空调系统和辅助除雾装置;所述辅助除雾装置为前述任一种辅助除雾装置。[0022]具体的,所述车载空调系统的控制部分集成在所述控制部件中。[0023]具体的,还包括与所述控制部件相连接的车内温、湿度传感器以及车外温、湿度传感器,以采集车内外的温、湿度,以供所述控制部件自动判断是否达到起雾条件,进入除雾模式,和/或达到预设阀值,进入防雾模式。[0024]上述车载除雾系统,在除雾(霜)时,由于车载空调系统采用常规技术,在车窗内部采用热气除雾(霜),故对舒适度影响较小,且由于辅助除雾装置在车窗外部采集发动机散热器散发的热气对车窗进行加热,从而提高除雾(霜)的速度。上述车载除雾系统,在预防起雾(霜)时,是对发动机散热器所散发的热气进行二次利用,故相比于传统技术大大降低了能耗。[0025]基于此,还有必要提供一种汽车,能够提高除雾(霜)的速度,并降低能耗。[0026]-种汽车,包括前述的车载除雾系统。[0027]上述汽车,具有车载除雾系统,在除雾(霜)时,由于车载空调系统采用常规技术,在车窗内部采用热气除雾(霜),故对舒适度影响较小,且由于辅助除雾装置在车窗外部采集发动机散热器散发的热气对车窗进行加热,从而提高除雾(霜)的速度。上述车载除雾系统,在预防起(霜)时,是对发动机散热器所散发的热气进行二次利用,故相比于传统技术大大降低了能耗。【附图说明】[0028]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的辅助除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0029]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的气体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0030]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的喷气部件的安装位置示意图;[0031]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的喷气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3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0033]参见图1,提供了一种辅助除雾装置,包括:气体收集部件10、控制部件40、气体输送管道20以及喷气部件30。其中,气体收集部件10贴近汽车发动机散热器,以收集汽车发动机散热器所散发的热气。控制部件40与气体收集部件10电连接,向气体收集部件发送控制信号,以供气体收集部件将收集的热气引导进气体输送管道。气体输送管道20可与气体收集部件10连通,将热气输送到喷气部件30。喷气部件30,从汽车的车窗外部指向车窗,以供将热气吹到车窗外表面,对车窗进行加热。[0034]具体的,图1中虚线方向为气流流向,实线为电信号控制方向。气体收集部件10可以选择各种结构,只需具有对准散热器热气流出方向的气体入口,为保证热气的收集效果,该气体入口的尺寸最好与散热器大小相当。气体收集部件10与气体传输管道20可以相连通,气体收集部件10可以具有开启或关闭两者连通的阀门或风门。控制部件40可以但不限于以电机、电磁继电器等方式驱动该阀门或风门。喷气部件30指向车窗的位置处,可以制作为若干个喷嘴,或者具有多孔的面板。本实施例中的气体收集部件10、气体传输管道20和喷气部件30具有一定耐高温性,例如,其耐高温性不低于100°C。[0035]参见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气体收集部件10包括气体收集箱101、导流风门102和气体输送接口103。气体收集箱101贴近汽车发动机散热器,以收集热气。导流风门102,处于气体收集箱101和气体输送接口103之间,可在控制部件40的控制下开启或关闭。气体输送接口103与气体传输管道20相连通。[0036]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气体收集箱101为锥形镂空结构,底部气体入口的结构和尺寸与汽车发动机散热器相适应,顶部气体出口与导流风门102相连。导流风门102具有与控制部件40相连的电机,在电机的驱动下开启或关闭导流风门。当导流风门开启时,热气可以引导进气体输送管道20,当导流风门关闭时,热气向外部环境中排出。[0037]参见图3和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的喷气部件30。其中,图3为汽车的部分俯视图,喷气部件30安装在前挡风玻璃与引擎盖之间,仅仅对前挡风玻璃吹热风进行加热。如图4,喷气部件30包括气体输入接口301、气体分流板302和若干喷气孔板303。[0038]气体输入接口301,与气体输送管道20相通,以接收热气。[0039]气体分流板302,将接收的热气均匀分散。[0040]若干喷气孔板303(可以为多个拼接的孔板,或者多个孔板连为一体),以与水平面成预设角度的方向,将热气吹到车窗表面。其中,预设角度为计算得到的一个角度值,记为Θ。计算方式先以车速和角度为变量,测量不同情况下除雾(霜)所用时间,具体以下列公式来计算:[0042]其中,Θ为最终得到的预设角度,n为不同速度车速测量的次数,β,为第i次测量中用时最短的角度值。[0043]上述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辅助除雾装置,包括:气体收集部件、控制部件、气体输送管道以及喷气部件。气体收集部件,可收集汽车发动机散热器所散发的热气,并在控制部件控制下,将热气引导入气体输送管道,经喷气部件吹到车窗外表面,对车窗进行加热,因此具有一定除雾(霜)能力,且工作在车窗外部,不影响车窗内车载空调系统工作,从而不影响车窗内温度舒适度。当辅助除雾装置与车载空调系统配合除雾(霜)时,由于其可对车窗进行加热,故能提高除雾(霜)的速度。当辅助除雾装置对车窗进行加热,用于预防起雾(霜)时,由于是对发动机散热器所散发的热气进行二次利用,故相比于传统技术大大降低了能耗。[0044]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提供一种车载除雾系统,包括车载空调系统和辅助除雾装置。其中,辅助除雾装置为图1至图4实施例中所述的辅助除雾装置。车载空调系统可以但不限于采用现有的车载空调系统,可以具有特定的除雾(霜)工作模式,以及位于车窗内部指向车窗的风门。[0045]进一步可选的,车载空调系统可以和辅助除雾装置具有相同的控制部件,即车载空调系统的控制部分集成在图1中所述的控制部件中。[0046]进一步可选的,车载除雾系统还可以包括与控制部件相连接的车内温、湿度传感器以及车外温、湿度传感器,以采集车内外的温、湿度,以供控制部件自动判断是否达到起雾条件,进入除雾模式,和/或达到预设阀值,进入防雾模式。例如,控制部件可以基于查找表(Lookuptable)的方法,先在内置flash中预存车内各种温、湿度所对应的露点,当车外温度低于该值时,即认为达到起雾条件。一般情况下,车外温度的预设阀值可以比露点高5°C左右,当达到该预设阀值,则进入防雾模式。[0047]上述实施例中车载除雾系统,在除雾(霜)时,由于车载空调系统采用常规技术,在车窗内部采用热气除雾(霜),故对舒适度影响较小,且由于辅助除雾装置在车窗外部采集发动机散热器散发的热气对车窗进行加热,从而提高除雾(霜)的速度。上述车载除雾系统,在预防起雾(霜)时,是对发动机散热器所散发的热气进行二次利用,故相比于传统技术大大降低了能耗。[004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可以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前述的车载除雾系统,在除雾(霜)时,车载空调系统采用常规技术,在车窗内部采用热气除雾(霜),故对舒适度影响较小,且由于辅助除雾装置在车窗外部采集发动机散热器散发的热气对车窗进行加热,从而提高除雾(霜)的速度。上述车载除雾系统,在预防起雾(霜)时,是对发动机散热器所散发的热气进行二次利用,故相比于传统技术大大降低了能耗。[0049]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主权项】1.一种辅助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体收集部件、控制部件、气体输送管道以及喷气部件;所述气体收集部件,以收集汽车发动机散热器所散发的热气;所述控制部件,与所述气体收集部件电连接,向所述气体收集部件发送控制信号,以供所述气体收集部件将收集的热气引导进所述气体输送管道;所述气体输送管道,可与所述气体收集部件连通,将热气输送到所述喷气部件;所述喷气部件,从汽车的车窗外部指向车窗,以供将热气吹到车窗外表面,对车窗进行加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收集部件包括气体收集箱、导流风门和气体输送接口;所述气体收集箱,以收集热气;所述导流风门,处于所述气体收集箱和所述气体输送接口之间,可在所述控制部件的控制下开启或关闭;所述气体输送接口,与所述气体传输管道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收集箱为锥形镂空结构,底部气体入口的结构和尺寸与所述汽车发动机散热器相适应,顶部气体出口与所述导流风门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风门具有与所述控制部件相连的电机,在所述电机的驱动下开启或关闭所述风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气部件包括气体输入接口、气体分流板和若干喷气孔板;所述气体输入接口,与所述气体传输管道相通,以接收热气;所述气体分流板,将接收的热气均匀分散;所述若干喷气孔板,以与水平面成预设角度的方向,将热气吹到车窗表面。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气部件安装在前挡风玻璃与引擎盖之间。7.-种车载除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载空调系统和辅助除雾装置;所述辅助除雾装置为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辅助除雾装置。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载除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空调系统的控制部分集成在所述控制部件中。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载除雾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控制部件相连接的车内温、湿度传感器以及车外温、湿度传感器,以采集车内外的温、湿度,以供所述控制部件自动判断是否达到起雾条件,进入除雾模式,和/或达到预设阀值,进入防雾模式。10.-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载除雾系统。【文档编号】B60S1/54GK205417535SQ201520934421【公开日】2016年8月3日【申请日】2015年11月20日【发明人】聂渤其,陈震,吕旭君,苏辉【申请人】惠州华阳通用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