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门防撞梁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88010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门防撞梁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门防撞梁组件。上述车门防撞梁组件包括车门内板和设置在所述车门内板表面上的第一防撞梁组件和第二防撞梁组件;所述第一防撞梁组件包括第一防撞梁以及第一固定螺栓;所述第一防撞梁为整体呈“X”字形形状的防撞梁;所述第一防撞梁的外表面间隔设置有多个加强筋条;所述第一防撞梁通过第一固定螺栓与所述车门内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防撞梁组件包括第一U型梁、中间缓冲层和第二U型梁;且所述中间缓冲层为弹性橡胶层。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门防撞梁组件,具有防撞梁结构强度高,抗侧碰性能优越、结构简单合理,安全可靠等诸多技术优势。
【专利说明】
一种车门防撞梁组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门防撞梁组件。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明显有了更高的要求。
[0003]比如交通工具的变化,从起初的步行逐步进行到自行车时代,然后从自行车时代慢慢地过渡到摩托车时代,而现在,轿车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
[0004]众所周知,汽车主要包括车身、发动机、底盘三大总成组成;其中其车身总成还具体包括座椅、天窗、车门及车内外附件装置等,其中车门不仅是起到一个开关隔开里外的作用,还有起到对乘员的保护作用,这个保护作用不仅体现在开车过程中保护乘员的作用,还有在发生事故时;
[0005]尤其当车辆发生侧碰时,受到冲击力最大的就是车门,车门上设置有防撞梁结构,而传统的防撞梁结构是管式的防撞梁,防撞梁就一根;很显然,这样在侧面碰撞的作用后,单根传统管式防撞梁(承载强度有限)很容易受力发生严重变形,容易对乘员形成伤害,对乘员的安全性保障不好。
[0006]综上所述,如何克服传统技术中车门防撞梁抗侧面撞击差的技术缺陷,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门防撞梁组件,用以解决上述技术缺陷。
[0008]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门防撞梁组件,包括车门内板和设置在所述车门内板表面上的第一防撞梁组件和第二防撞梁组件;
[0010]所述第一防撞梁组件包括第一防撞梁以及第一固定螺栓;所述第一防撞梁为整体呈“X”字形形状的防撞梁;所述第一防撞梁的外表面间隔设置有多个加强筋条;所述第一防撞梁通过第一固定螺栓与所述车门内板固定连接;
[0011 ]所述第二防撞梁组件包括第一 U型梁、中间缓冲层和第二 U型梁;且所述中间缓冲层为弹性橡胶层;所述第二防撞梁组件与所述车门内板焊接连接;
[0012]所述第一U型梁包括一底部和两个端部,所述第一 U型梁上的两个端部均设有第一翻边结构;所述第二 U型梁包括一底部和两个端部,所述第二 U型梁上的两个端部均设有第二翻边结构;所述第一 U型梁和第二 U型梁扣合相连,且通过所述第一翻边结构和第二翻边结构进行定位固定;
[0013]所述中间缓冲层置于所述第一U型梁和第二U型梁扣合后形成的容置空间内,且与所述第一 U型梁和第二 U型梁的内壁相贴合;
[0014]所述中间缓冲层与所述第一U型梁相接触的部分和所述第一U型梁共同构成第二防撞梁组件的承载部,所述中间缓冲层与所述第二 U型梁相接触的部分和所述第二 U型梁共同构成第二防撞梁组件的缓冲部。
[0015]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第二防撞梁组件位于所述车门内板的下部,且所述第一防撞梁组件位于所述车门内板的上部。
[0016]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位于所述车门内板与所述第一防撞梁组件之间还设置有减震胶层。
[0017]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位于所述车门内板与所述第二防撞梁组件之间还设置有减震胶层。
[0018]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减震胶层具体为树脂胶层。
[0019]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第一翻边结构上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翻边结构上设有多个第二安装孔;
[0020]所述第一U型梁和第二 U型梁通过螺栓连接件贯穿所述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进行固定相连。
[0021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第一翻边结构和第二翻边结构均为锯齿结构,且互相啮合。
[0022]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第一防撞梁的表面还设置有防锈层。
[0023]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第一U型梁的表面还设置有防锈层。
[0024]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第二U型梁的表面还设置有防锈层。
[00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点在于:
[002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车门防撞梁组件,分析上述产品的主要构造可知:该车门防撞梁组件主要由车门内板和设置在所述车门内板表面上的第一防撞梁组件和第二防撞梁组件等结构组成;
[0027]其中,所述第一防撞梁组件包括车门内板和设置在所述车门内板表面上的第一防撞梁组件和第二防撞梁组件(即两大防撞梁组件共同承担对车门的防撞作用以及承载侧面撞击的作用);
[0028]其中,所述第一防撞梁组件包括第一防撞梁以及第一固定螺栓;所述第一防撞梁为整体呈“X”字形形状的防撞梁;所述第一防撞梁通过第一固定螺栓与所述车门内板固定连接;
[0029]与此同时,所述第二防撞梁组件包括第一U型梁、中间缓冲层和第二 U型梁;且所述中间缓冲层为弹性橡胶层;所述第二防撞梁组件与所述车门内板焊接连接;
[0030]所述第一U型梁包括一底部和两个端部,所述两个端部均设有第一翻边结构;所述第二 U型梁包括一底部和两个端部,所述两个端部均设有第二翻边结构;所述第一 U型梁和第二 U型梁扣合相连,且通过所述第一翻边结构和第二翻边结构进行定位固定;
[0031]所述中间缓冲层置于所述第一U型梁和第二U型梁扣合后形成的容置空间内,且与所述第一 U型梁和第二 U型梁的内壁相贴合;
[0032]所述中间缓冲层与所述第一U型梁相接触的部分和所述第一U型梁共同构成第二防撞梁组件的承载部,所述中间缓冲层与所述第二 U型梁相接触的部分和所述第二 U型梁共同构成第二防撞梁组件的缓冲部。
[0033]上述车门防撞梁组件,其具有双重防撞梁组件结构,其具体设计了抗撞击强度较高的X字形的第一防撞梁组件和能够起到有效缓冲作用的第二防撞梁组件;上述第一防撞梁组件在侧碰时,第一防撞梁组件受力变形;呈“X”字形形状的第一防撞梁其相比较传统单根防撞钢管具有很强的抗撞击作用;同时实际上呈四点固定在车门内板上,其固定作用会更加牢固;另外在具体结构中,减震胶层也可以减缓侧碰时带来的冲撞力,降低对人体的伤害。
[0034]同时,第二防撞梁组件通过设置第一U型梁、中间缓冲层(具体为弹性橡胶层)和第二U型梁,并且第一U型梁和第二U型梁扣合相连,中间缓冲层置于第一U型梁和第二U型梁扣合后形成的容置空间内,中间缓冲层与第一U型梁相接触的部分和第一U型梁共同构成防撞梁承载部,与第二 U型梁相接触的部分和第二 U型梁共同构成防撞梁缓冲部;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能够大量吸收侧面碰撞冲击能量,有效降低碰撞的初始峰值载荷,防止驾乘人员承受过大的加速度,进而受到二次碰撞而受伤;同时能够有效减少入侵量,进一步保障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很显然,上述第一防撞组件结合第二防撞组件,可以有效提高车门的抗侧碰性能。
[0035]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门防撞梁组件具有防撞梁结构强度高,抗侧碰性能优越、结构可靠性以及结构稳定性高等诸多技术优势。
【附图说明】
[003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防撞梁组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3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防撞梁组件中的第二防撞梁组件立体装配结构示意图;
[0039]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防撞梁组件中的第二防撞梁组件分解示意图;
[0040]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防撞梁组件中的第二防撞梁组件剖面结构示意图;
[0041 ] 附图标记说明:
[0042]车门内板I;
[0043]第一防撞梁组件2;第一防撞梁21;加强筋条22;
[0044]第二防撞梁组件3 ;第一U型梁31;中间缓冲层32;第二U型梁33;第一翻边结构34;第二翻边结构35;容置空间36;第一安装孔37;第二安装孔38。
【具体实施方式】
[004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4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4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48]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49]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门防撞梁组件,包括车门内板I和设置在所述车门内板I表面上的第一防撞梁组件2和第二防撞梁组件3;
[0050]所述第一防撞梁组件2包括第一防撞梁21以及第一固定螺栓(未示出);所述第一防撞梁21为整体呈“X”字形形状的防撞梁;所述第一防撞梁的外表面间隔设置有多个加强筋条22;所述第一防撞梁21通过第一固定螺栓与所述车门内板固定连接;
[0051]另参见图2和图3以及图4,所述第二防撞梁组件3包括第一U型梁31、中间缓冲层32和第二 U型梁33;且所述中间缓冲层32为弹性橡胶层;所述第二防撞梁3组件与所述车门内板I焊接连接;
[0052]所述第一 U型梁31包括一底部和两个端部,所述第一 U型梁31上的两个端部均设有第一翻边结构34;所述第二 U型梁33包括一底部和两个端部,所述第二 U型梁33上的两个端部均设有第二翻边结构35;所述第一 U型梁31和第二 U型梁33扣合相连,且通过所述第一翻边结构34和第二翻边结构35进行定位固定;
[0053]所述中间缓冲层32置于所述第一U型梁31和第二 U型梁33扣合后形成的容置空间36内,且与所述第一 U型梁31和第二 U型梁33的内壁相贴合;
[0054]所述中间缓冲层32与所述第一U型梁31相接触的部分和所述第一 U型梁共同构成第二防撞梁组件的承载部A,所述中间缓冲层32与所述第二 U型梁33相接触的部分和所述第二 U型梁共同构成第二防撞梁组件的缓冲部B(即由第二 U型梁构成的那一面朝向车门外侧,由第一 U型梁构成的那一面朝向车门内侧)。
[0055]分析上述产品的主要构造可知:该车门防撞梁组件主要由车门内板和设置在所述车门内板表面上的第一防撞梁组件和第二防撞梁组件等结构组成;
[0056]其中,所述第一防撞梁组件包括车门内板和设置在所述车门内板表面上的第一防撞梁组件和第二防撞梁组件(即两大防撞梁组件共同承担对车门的防撞作用以及承载侧面撞击的作用);
[0057]其中,所述第一防撞梁组件包括第一防撞梁以及第一固定螺栓;所述第一防撞梁为整体呈“X”字形形状的防撞梁;所述第一防撞梁通过第一固定螺栓与所述车门内板固定连接;
[0058]与此同时,所述第二防撞梁组件包括第一U型梁、中间缓冲层和第二 U型梁;且所述中间缓冲层为弹性橡胶层;所述第二防撞梁组件与所述车门内板焊接连接;
[0059]所述第一U型梁包括一底部和两个端部,所述两个端部均设有第一翻边结构;所述第二 U型梁包括一底部和两个端部,所述两个端部均设有第二翻边结构;所述第一 U型梁和第二 U型梁扣合相连,且通过所述第一翻边结构和第二翻边结构进行定位固定;
[0060]所述中间缓冲层置于所述第一U型梁和第二U型梁扣合后形成的容置空间内,且与所述第一 U型梁和第二 U型梁的内壁相贴合;
[0061]所述中间缓冲层与所述第一U型梁相接触的部分和所述第一U型梁共同构成第二防撞梁组件的承载部,所述中间缓冲层与所述第二 U型梁相接触的部分和所述第二 U型梁共同构成第二防撞梁组件的缓冲部。
[0062]上述车门防撞梁组件,其具有双重防撞梁组件结构,其具体设计了抗撞击强度较高的X字形的第一防撞梁组件和能够起到有效缓冲作用的第二防撞梁组件;上述第一防撞梁组件在侧碰时,第一防撞梁组件受力变形;呈“X”字形形状的第一防撞梁其相比较传统单根防撞钢管具有很强的抗撞击作用;同时实际上呈四点固定在车门内板上,其固定作用会更加牢固;另外在具体结构中,减震胶层也可以减缓侧碰时带来的冲撞力,降低对人体的伤害。
[0063]同时,第二防撞梁组件通过设置第一U型梁、中间缓冲层(具体为弹性橡胶层)和第二U型梁,并且第一U型梁和第二U型梁扣合相连,中间缓冲层置于第一U型梁和第二U型梁扣合后形成的容置空间内,中间缓冲层与第一U型梁相接触的部分和第一U型梁共同构成防撞梁承载部,与第二 U型梁相接触的部分和第二 U型梁共同构成防撞梁缓冲部;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能够大量吸收侧面碰撞冲击能量,有效降低碰撞的初始峰值载荷,防止驾乘人员承受过大的加速度,进而受到二次碰撞而受伤;同时能够有效减少入侵量,进一步保障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很显然,上述第一防撞组件结合第二防撞组件,可以有效提高车门的抗侧碰性能。
[0064]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门防撞梁组件具有防撞梁结构强度高,抗侧碰性能优越(即能更好的传递能量,提高侧碰性能)、结构简单合理,安全可靠,操作方便,应用范围宽等技术特点。
[0065]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防撞梁组件的具体结构以及具体技术效果做一下详细说明:
[0066]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第二防撞梁组件3位于所述车门内板I的下部,且所述第一防撞梁组件2位于所述车门内板I的上部。
[0067]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位于所述车门内板I与所述第一防撞梁组件2之间还设置有减震胶层(未示出)。
[0068]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位于所述车门内板I与所述第二防撞梁组件3之间还设置有减震胶层(未示出)。
[0069]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减震胶层具体为树脂胶层。
[0070]需要说明的是,减震胶层主要起到减震降噪作用;减震胶层以支持外板,起到减震降噪作用。上述减震胶层主要起到减震缓冲作用,其可以优选使用树脂胶层、橡胶胶层等等;其中树脂胶层可以用于各种机械、仪表、车轴、管路的减震和隔音。它比金属弹簧的减震和耐冲击性能好,主要用于车辆。上述减震胶层具有一定的耐压性能以及耐油耐老化性能。
[0071]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减震胶层也可以通过工程塑料件进行代替;工程塑料件是可以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门防撞梁组件的车门内板上的外层防护件,工程塑料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尺寸稳定性,在高、低温下仍能保持其优良性能,可以作为工程结构件的塑料。
[0072]工程塑料包括聚碳酸酯(PC)、聚酰胺(PA)、聚甲醛(POM)、变性聚苯醚(变性PPE)、聚酯(PETP,PBTP)、聚苯硫醚(PPS)、聚芳基酯等等。拉伸强度均超过50MPa,耐冲击性更强,其硬度、抗冲击力、抗老化性能更优。其中,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最优选的方案为ABS注塑件、PPS注塑件或PEEK注塑件。PEEK中文名是聚醚醚酮树脂,是一种高端的特种工程塑料,具有突出的高强度特点,同时还具有抗压、耐辐照、绝缘性稳定、耐水解等特点。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即ABS)塑料相对比较上述两种材料成本更低,性价比更高。
[0073]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第一翻边结构34上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37,所述第二翻边结构35上设有多个第二安装孔38;
[0074]所述第一 U型梁31和第二 U型梁33通过螺栓连接件贯穿所述第一安装孔37和第二安装孔38进行固定相连。
[0075]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第一翻边结构34和第二翻边结构35均为锯齿结构,且互相啮合。
[0076]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翻边结构34上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37,所述第二翻边结构35上设有多个第二安装孔38;所述第一 U型梁31和第二 U型梁33通过螺栓连接件贯穿所述第一安装孔37和第二安装孔38进行固定相连。
[0077]所述螺栓连接件为螺栓。当然也可以为其他能够实现连接功能的结构,比如插销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0078]为了能够连接的更加牢固,第一翻边结构和第二翻边结构通过连接结构连接后,还可以进行点焊或点胶等。此处翻边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但为了保证连接强度和防撞梁自身的强度,优选的,第一翻边结构和第二翻边结构为条状平板结构。第二种,所述第一翻边结构和第二翻边结构均为锯齿结构,且可互相啮合。为了保证连接的牢固性,在第一翻边结构和第二翻边结构啮合后,再进行焊接或胶粘相连,本实用新型在此不作限定。
[0079]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第一防撞梁21的表面还设置有防锈层。
[0080]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第一U型梁31和所述第二U型梁33的表面还设置有防锈层。
[0081]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第二防撞梁组件3的结构强度以及抗腐蚀性能;其第一防撞梁21的表面以及第一 U型梁31和第二 U型梁33的表面都设置有防锈层,该防锈层可以是镀锌防锈涂层或是其他防腐层。
[008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防撞梁组件,具有防撞梁结构强度高,抗侧碰性能优越(即能更好的传递能量,提高侧碰性能)、结构简单合理,安全可靠,应用范围宽等技术特点。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防撞梁组件,具体诸多方面的技术优势,因此其必将带来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
[008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车门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车门内板和设置在所述车门内板表面上的第一防撞梁组件和第二防撞梁组件; 所述第一防撞梁组件包括第一防撞梁以及第一固定螺栓;所述第一防撞梁为整体呈“X”字形形状的防撞梁;所述第一防撞梁的外表面间隔设置有多个加强筋条;所述第一防撞梁通过第一固定螺栓与所述车门内板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防撞梁组件包括第一U型梁、中间缓冲层和第二U型梁;且所述中间缓冲层为弹性橡胶层;所述第二防撞梁组件与所述车门内板焊接连接; 所述第一 U型梁包括一底部和两个端部,所述第一 U型梁上的两个端部均设有第一翻边结构;所述第二 U型梁包括一底部和两个端部,所述第二 U型梁上的两个端部均设有第二翻边结构;所述第一 U型梁和第二 U型梁扣合相连,且通过所述第一翻边结构和第二翻边结构进行定位固定; 所述中间缓冲层置于所述第一U型梁和第二U型梁扣合后形成的容置空间内,且与所述第一 U型梁和第二 U型梁的内壁相贴合; 所述中间缓冲层与所述第一U型梁相接触的部分和所述第一U型梁共同构成第二防撞梁组件的承载部,所述中间缓冲层与所述第二 U型梁相接触的部分和所述第二 U型梁共同构成第二防撞梁组件的缓冲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防撞梁组件位于所述车门内板的下部,且所述第一防撞梁组件位于所述车门内板的上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车门内板与所述第一防撞梁组件之间还设置有减震胶层。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门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车门内板与所述第二防撞梁组件之间还设置有减震胶层。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门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震胶层具体为树脂胶层。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翻边结构上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翻边结构上设有多个第二安装孔; 所述第一 U型梁和第二 U型梁通过螺栓连接件贯穿所述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进行固定相连。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门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翻边结构和第二翻边结构均为锯齿结构,且互相啮合。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门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防撞梁的表面还设置有防锈层。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门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 U型梁的表面还设置有防锈层。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门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 U型梁的表面还设置有防锈层。
【文档编号】B60J5/04GK205573569SQ201620427426
【公开日】2016年9月14日
【申请日】2016年5月11日
【发明人】张文龙
【申请人】张文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