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孔/棱台结构减振垫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08190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微孔/棱台结构减振垫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微孔/棱台结构减振垫板,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城市轨道交通 减振道岔专用的低刚度减振垫板。
背景技术
在城市轨道交通中,道岔的轨道结构与直线线路的轨道结构有较大的差别。直线 线路均通常使用长轨,轨道扣件系统中,轨下和铁垫板下各设置一块减振垫板,轨下垫板尺 寸较小,铁垫板下垫板尺寸稍大,两种垫板规格统一,静刚度一致。道岔的轨道结构远比直线部分复杂得多。每组道岔板下减振垫板就有20 多种尺寸规格,最大可达900X180X12mm3最小亦可比直线线路板下垫板略大,为 340X180 X 12mm3。过去道岔所使用的橡胶减振垫板几乎是一种尺寸规格一种刚度,垫板越 大,刚度越高,致使道岔线路减振效果较差。近来轨道设计者推出了一款全新的道岔轨道线路的设计,即减振道岔的设计。要 求减振道岔所用的板下减振垫板具有低刚度、低/动静刚度比,减振效果要比橡胶垫板至 少提高3分贝。减振垫板的刚度,回弹速度主要由所用的材料、垫板的结构来决定,选用迄今所见 各种结构的减振垫板来达到减振道岔的要求,似乎尚存在很大的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孔/棱台结构减振垫板,由于其具有特殊的三 明治结构,可使垫板通过挠曲、剪切和微孔的变形提供高的回弹力、低刚度、低动/静刚度 比和弹性恢复速度快的特点,且在垂向力的作用下横向形变小而均勻,在动态力的作用下 形变振幅大,可使轨道支承点更加弹性化,更好地发挥减振效果。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孔/棱台结构减振垫板采用微孔/棱台 结构,其特型在于在本体的上、下两面形成有一不规则体,该不规则体由棱台形凸块和相 邻棱台凸块围成的棱台型凹坑组成,上、下两面相互错位。棱台的上表面为对称的四边形, 凹坑的底表面亦为对称的四边形,上、下、左、右四个相邻的棱台凸块围成一个凹坑;上、下、 左、右四个相邻的凹坑围绕着一个棱台凸块;相邻棱台棱一棱相接呈“V”形,相邻凹坑底 平面角一角之间呈“Λ”形突起;本体中间形成一微孔层,呈三明治结构,微孔层随棱台的 起伏而起伏。棱台的上表面为承力面,在垂向力的作用下可通过挠曲、剪切、压缩和微孔变 形提供弹性,卸力后形成迅速恢复本实用新型提供微孔/棱台结构减振垫板的刚度可通过凸出的棱台上表面积的 大小、倒置棱台形凹坑的深度、棱台侧表面的斜度和微孔层的厚度及微孔孔径的大小来改 变。能够用较高的模量的高分子材料生产出低刚度、低动/静刚度比的减振垫板,其特点如 下(1)可实现大垫板低刚度。[0010](2)具有低的动/静刚度比。(3)微孔层具有一定的吸声作用。(4)具有好的减振效果。(5)失效垫板可回收再利用,有利于环保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制件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剖面图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原料为高性能聚醚酯弹性体改性材料或高分子复配材料,可以 从生产厂家购得现成产品。本实用新型只是将上述原料用注塑发泡的方法在模具中一次加 工成型成制品。本产品对生产设备没有特殊的要求,公知的设备即可。请参看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可见本体上有表面为方形的棱台,上、下、左、 右四个相邻的棱台围成一个倒置的棱台形凹坑。请参看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可见本体的棱台在本体上、下、左、右面相互 错位,本体中间有一个微孔层,随棱台的起伏而起伏。通过棱台上表面的大小、侧表面的斜 度、凹坑的深度及微孔层的厚度和微孔的大小变化,可生产出不同刚度的减振垫板。请参看图3,为本实用新型剖面图的布局放大。可见本体中间形成一微孔层。
权利要求1.一种微孔/棱台结构减振垫板,其特性是在本体上、下两面形成棱台结构,中间形成 一微孔层,呈三明治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孔/棱台结构减振垫板,其特征是所述棱台结构为上表面 为对称四边形的棱台形凸块和倒置的棱台形凹坑,且在本体上、下两面相互错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孔/棱台结构减振垫板,其特征是每上、下、左、右四个相邻 的棱台形凸块围成一个倒置的棱台形凹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孔/棱台结构减振垫板,其特征是所述中间形成的微孔层 随棱台凸块的起伏而起伏。
专利摘要一种微孔/棱台结构减振垫板,即在本体上、下表面一体形成许多凸出表面的对称四边形棱台,每四个相邻棱台围成一个倒置的棱台形凹坑,凸出的棱台和凹坑在本体上、下两面相互错位;在本体的中间层形成一微孔层,且随棱台的起伏而起伏。棱台的上表面为承力面,可通过挠曲、剪切、压缩和微孔的变形提供高弹性,其特点是低刚度、低动/静刚度比和优秀的减振效果。
文档编号E01B19/00GK201901820SQ201020219709
公开日2011年7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31日
发明者李凯, 杨楠 申请人:北京中科用通减振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