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室液压翻转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5910阅读:11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驾驶室液压翻转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商用车驾驶室的举升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对驾驶室液压翻 转装置的结构改良。
背景技术
目前大部分的商用车所采用的液压翻转装置不具备依靠驾驶室自身重量作用在油 缸上产生系统压力而实现自动回位功能,而是采用油缸上、下腔接油管的双回路管路系 统,驾驶室回落时也是靠油泵建立系统液压力,通过油缸传递力使其实现回位。如果是 手动液压翻转装置,在驾驶室下落时系统压力的建立需要操作人员通过摇杆对油泵作功 转化为系统液压能,消耗人力;如果是电动液压翻转装置,则需要系统将电能转化为液 压能,消耗系统能源。另外,驾驶室在下落过程中常伴随有不同程度的抖动现象。为此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改进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 2004年11月24日在公告号CN 2658019Y中公开了一种汽车驾驶室液压翻转机构,它将 油泵、油路换向分配阀等液压元件高度集成在一个壳体上,形成油泵和油路换向分配阀 合一的油泵总成,油缸通过液压单向互锁阀与油泵总成的两个油口相连接,在油缸缸体 侧部固定有主要由座板、限位杆、限位棘爪组成的活塞杆限位锁死装置。座板与缸体固 定连接,限位杆套装在座板的内腔中,限位杆的头部与活塞杆的头部固定连接,限位杆 的一侧边设有棘齿与所述棘齿相啮合,限位棘爪上设有连接支架及与连接支架相连的拉 丝软轴;拉丝软轴的另一端与手动油路换向分配阀的手柄连接。该方案整体性好并设置 有活塞杆限位锁死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元件分散,油路较复杂,装配环节多以及液控单向互锁阀锁紧不够可靠的问题。而在驾驶室下落时仍然需要油泵产生液压力 实现回位,也是采用向油缸内活塞两端分别供油加压的双回路液压系统,消耗较多的人 力或系统能源。而且,在采用油泵建立系统压力实现驾驶室回落时,由于系统压力有一 定的不稳定,所以驾驶室在下落过程中时常会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抖动现象。另外驾驶室 回位后,当驾驶室随车辆运行而与车架有一定的相对运动时,连接在驾驶室与车架上的 油缸此时受到力的作用,而其油缸里的液压油会对活塞产生液压力阻止活塞运动,从而 导致油缸与车身连接处的应力增加,降低了车身的安全性。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驾驶室翻转回落时需要液压泵建立系统 压力实现回位,消耗人力或系统能源等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驾驶室翻转回落时不需要 液压泵建立系统压力实现回位,节省人力或系统能源的驾驶室液压翻转装置。本实用新型还有一 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驾驶室在下落过程中会伴随出现不 同程度的抖动现象和油缸会对驾驶室产生一定的附加作用力,增加了油缸与车身连接处 的应力,降低车身安全性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驾驶室在随油缸活塞回落的过程中, 驾驶室不因由于油泵建立的系统压力存在一定的波动而产生一定的抖动,而且油缸不对 驾驶室产生附加的作用力,从而减小油缸与驾驶室连接处的应力,提高了驾驶室安全性 的驾驶室液压翻转装置。本实用新型再有一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油缸结构复杂,液压元件及管路 较多、材料及制造成本较高等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液压元件及管路较少,油缸的结构 简化,制造及加工简便,系统成本大幅降低的驾驶室液压翻转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驾驶室液压翻转装置,至少包括一个油缸,油缸内只设有一个压力腔,压力腔上的 油口与油路管连通,油路管的另一端依次经换向阀、单向阀与液压泵连通,液压泵的进油口和换向阀上的一个油口分别与油池连通。本实用新型创造性地舍弃了现有技术向油缸内活塞两端供油的双回路管路系统, 改用了单回路的管路系统,在驾驶室下落时,油缸的压力腔经换向阀直接与油池相通, 回路中的系统压力不是由液压泵建立的,而是由驾驶室本身重量作用在油缸上产生的, 驾驶室下压时活塞向下移动,油缸压力腔内的油液经换向阀流回油池,实现驾驶室的回 落。在上述的驾驶室液压翻转装置,所述油缸上的油口经节流阀与油路管连通。 在上述的驾驶室液压翻转装置,在油缸与换向阀之间的油路管上并联有管路,管路 与液压锁油缸连通。在上述的驾驶室液压翻转装置,所述的油缸为差动油缸。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1.驾驶室下落时不需要液压泵建立系统压力实 现回位,节省了人力或系统能源;2.驾驶室回落后,在车辆运行过程中油缸活塞可随 车辆的振动而在腔内运动,即油缸不对驾驶室产生附加的作用力,减小了油缸与驾驶室 连接处的应力,提高了驾驶室的安全性;3.系统所用元件和油管减少,材料成本降低; 油缸的结构简化,制造及加工简便,整个装置的成本大幅降低。


图l是本实用新型的油路图;图中,油缸l、活塞2、油路管3、节流阀4、溢流阀5、油口6、油路管结点7、 液压泵8、油池9、单向阀IO、换向阀ll、液压锁油缸12、管路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实施例如图l,驾驶室液压翻转装置,至少包括一个油缸l,如图1中, 一般可采用两套 油缸1。两油缸1的底座固定在车辆底盘上,两油缸1内的活塞2分别铰接在驾驶室两 侧的下方。在油缸1内只设有一个压力腔,即在油缸1的内底与活塞2之间构成可供液 压油进出的压力空间。两油缸1压力腔上的油口6分别与油路管3连通,油路管3的另 一端依次经换向阀11、单向阀10与液压泵8连通,液压泵8的进油口和换向阀11上的 一个油口分别与油池9连通。油缸l最好采用差动油缸,也可以采用普通液压油缸。换 向阀11可以采用手动或电动的二位三通换向阀。所述油缸1上的油口 6分别经节流阀4与油路管3连通。在油缸1与换向阀11之间的油路管3上并联有管路13,管路13与液压锁油缸12 连通。如图1中,可以在管路13上并联有两个液压锁油缸12。以实现对驾驶室与车身 连接的液压锁紧。在液压泵8与单向阀10之间的油路管3上还并联有溢流阀5,所述的溢流阀5的溢 流出口与油池9连通。这样可以在举升驾驶室的过程中,保持液压系统流量和压力的均 匀,使驾驶室举升平稳。本实用新型的液压系统在工作时分为两个部分,即驾驶室举升和驾驶室回落。在驾 驶室举升时,同现有技术一样,系统压力是由液压泵8建立的。液压油从油池9进入液 压泵8,通过单向阀IO和换向阀11流至油路管结点7,其中一小部分液压油经管路13 流入两个液压锁油缸12,液压锁开启,解除驾驶室与车身间的机械锁固,而大部分的液 压油流入两个油缸1上的油口 6,进入压力腔,系统压力推动其两油缸1内的活塞2向 上移动,在该力的作用下,驾驶室随活塞2的运动向上升起。驾驶室回落时,换向阀ll换向,即在换向阀ll内部关闭与液压泵8连通的油口, 同时开启连通油池9的油口,使两油缸l的压力腔直接与油池9相通。此时液压回路中 的系统压力不是由液压泵8建立的,而是由驾驶室本身的重量经两活塞2作用在油缸1 的压力腔内而产生的,因此,在换向阀11换向以后液压泵8可以停止工作,以减少能源消耗。此时驾驶室自重压迫两活塞2向下运动,将两油缸1压力腔内的油液经油口 6 压自换向阀ll,并从换向阀11上开启的油口直接流回油池9,驾驶室回落。由于在两 油缸1的油口6处连接有节流阀4,液压油流向油池9的速度均匀稳定,所以驾驶室回 落时比较平稳,无抖动现象。在驾驶室回落后,换向阀11仍保持油缸1与油池9连通的位置,两油缸l压力腔 的油口6直接与油池9相通,即两活塞2的上下两端面均与大气相通,无压差。所以当 驾驶室在因车辆运行而上下振动时,活塞2可随之在油缸1内上下浮动,不会对驾驶室 产生附加的液压作用力。即本实用新型具备随动功能,减小了活塞2与驾驶室车身连接 处的应力,提高了车身的安全性。本实用新型的单回路液压系统所用元件和油管少,材料成本较低;油缸的结构简化, 制造及加工简便,整个装置的成本大幅降低。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还复合了一套机械式限位器总成装置,其结构对驾驶室起到 支撑作用,以防止当驾驶室举升后,因系统出现液压油泄露而产生的驾驶室下滑等意外 情况,确保人身及车辆的安全。其原理及作用同CN2658019Y类似。
权利要求1.驾驶室液压翻转装置,至少包括一个油缸(1),其特征在于,油缸(1)内只设有一个压力腔,压力腔上的油口(6)与油路管(3)连通,油路管(3)的另一端依次经换向阀(11)、单向阀(10)与液压泵(8)连通,液压泵(8)的进油口和换向阀(11)上的一个油口分别与油池(9)连通。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液压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缸(1)上的 油口 (6)经节流阀(4)与油路管(3)连通。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驾驶室液压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油缸(1)与 换向阀(11)之间的油路管(3)上并联有管路(13),管路(13)与液压锁油缸(12) 连通。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液压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液压泵(8)与单 向阀(10)之间的油路管(3)上还并联有溢流阀(5),所述的溢流阀(5)的溢流出口 与油池(9)连通。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驾驶室液压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油缸(1) 为差动油缸。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驾驶室液压翻转装置,至少包括一个油缸1,油缸1内只设有一个压力腔,压力腔上的油口6与油路管3连通,油路管3的另一端依次经换向阀11、单向阀10与液压泵8连通,液压泵8的进油口和换向阀11上的一个油口分别与油池9连通。驾驶室下落的作用力由驾驶室本身重量作用在油缸1上而产生,节省了人力或系统能源;在车辆运行过程中活塞2在油缸中可随车辆的振动而上下运动,减小了油缸1与车身连接处的应力,提高了车身的安全性;系统所用元件和油管少,材料成本降低;油缸的结构简化,制造及加工简便,整个装置的成本大幅降低。
文档编号B62D33/067GK201089484SQ20072008639
公开日2008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07年8月10日 优先权日2007年8月10日
发明者唐善政, 王泽斌, 陈玲莉 申请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