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座型车辆的风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4428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鞍座型车辆的风挡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鞍座型车辆的风挡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鞍座型车辆的风挡装置(挡屏),有的在车体前部的中央具 备把向车辆前方开口的空气导入口与向车辆上方开口的空气吹出口连通的
通风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
这样通过所述通风道把来自车辆前方的行走风向上方引导,与没有该 通风道的一般风挡装置相比就在抑制风挡高度的基础上提高了风挡效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036062号Z/^才艮
但在上述的风挡装置中,所述通风道部分的厚度增加,特别是在乘坐 人员正面立起部位的左右侧壁部有可能容易进入越过风挡的视场,因此, 希望改善这点。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鞍座型车辆的风挡装置,在车体前部 的中央具备把来自车辆前方的行走风向车辆上方引导的通风道,使在乘坐 人员正面立起部位的左右侧壁部难于进入越过风挡的视场。
作为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法,本发明内容1记载发明的鞍座型车辆(例 如实施例的机动两轮车1)的风挡装置(例如实施例的挡屏25、 125)在车 体前部的中央具备把向车辆前方开口的空气导入口 (例如实施例的空气 导入口 32)与向车辆上方开口的空气吹出口 (例如实施例的空气吹出口 33) 连通的通风道(例如实施例的通风道31、 131),其中,所述通风道具有 从所述空气导入口向后方延伸的导入部(例如实施例的弯曲部31a)和与该 导入部相连并在乘坐人员的正面立起直到所述空气吹出口的立起部(例如 实施例的直线部31b、 131b),所述立起部被设置成后壁部(例如实施例的 后壁部35)的左右宽度(例如实施例的左右宽度H2、 H4)比其前壁部(例如实施例的前壁部36)的左右宽度(例如实施例的左右宽度H1、 H3)窄。
本发明内容2记载的发明是所述立起部的左右侧壁部(例如实施例的 左右侧壁部37、 137)被设置成朝向后方使相互的间隔变狭窄地倾斜。
本发明内容3记载的发明是把所述左右侧壁部形成的角度(例如实施 例的6 1 6 3)设置在25° 35°的范围。
根据本发明内容1记载的发明,在从乘坐人员的观察点看在乘坐人员 正面立起的立起部的左右侧壁部时,各自的左右宽度被抑制,越过风挡的 视场宽阔,能够提高乘车位置处的开放感。
根据本发明内容2记载的发明,乘坐人员正面立起部的左右侧壁部沿 来自其后方乘坐人员观察点的视线地进行倾斜,能够使从乘坐人员观察点 看时的左右侧壁部各自的左右宽度更加被抑制。
根据本发明内容3记载的发明,相对位于立起部后方标准范围的乘坐 人员观察点来说,能够抑制看立起部的左右侧壁部时的各自的左右宽度。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机动两轮车的左侧视图2是上述机动两轮车的前罩在左右方向正交的剖面图3是上述前罩的沿乘坐人员视线的剖面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与图3相当的剖面图5是表示上述第二实施例变形例的与图3相当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
1机动两轮车(鞍座型车辆) 16、 116前罩(风挡装置) 25、 125挡屏 31、 131通风道 31a弯曲部 31b、 131b直线部(立起部) 32空气导入口 33空气吹出口 35后壁部 H2、 H4左右宽度 36前壁部 Hl、 H3左右宽度 37、 137左右侧壁部 6 1~63角度 J乘坐人员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等的 方向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则与车辆的方向相同。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LH表示车辆左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
图1所示的机动两轮车(鞍座型车辆)1例如是具有低踏脚板2的小型 摩托车型的车辆,其前轮3纟皮伸缩式前叉4支承,该前叉4经由转向轴杆5 而被车体架6前端的头管7能够转向地支承。车体架6具有从头管7向后 下延伸后弯曲并进而向后上延伸的主管8。转向用的车把9安装在转向轴杆 5的上端部。
摆动单元10以其前端侧为中心能够摇动地支承在车体架6的后部。摆 动单元IO把发动机11和动力传递机构12构成一体,且在其后端侧的输出 轴上安装驱动轮即后轮13。在摆动单元10的后端部与车体架6的后端部之 间设置緩冲用的后緩沖器14。
车体架6被主要由合成树脂构成的车身罩15所覆盖。车身罩15主要 包括把车体架6的前部和从其前方达到左右侧方方向并且覆盖的前罩(前 围)16、与该前罩16的下方连续而把车体架6的下部覆盖的下罩17、覆盖 车体架6后部的后罩18、覆盖从前罩16的后部到下罩17上部部位的踏脚 板罩19。
在后罩18的上方设置能够开闭该后罩18内的物品收容室(图示省略) 的乘坐人员(驾驶员和后部乘坐者)用的座位20。乘坐在座位20前部的乘 坐人员(驾驶员)J成为把手扶在车把9的左右把手部并把脚放在踏脚板罩 19左右上面的驾驶姿势。前罩16位于在该乘车位置的乘坐人员J的正面(前 方),该前罩16减少-f亍走风对乘坐人员J的风压。
前罩16的上部例如是由聚碳酸酯等透明或半透明的透射性树脂构成的 挡屏25的结构。乘坐人员J通过该挡屏25也能够识别车辆的前方,挡屏 25(前罩16)的上边缘高度被设定成不遮挡乘坐人员J前方视野的程度(胸 部高度程度)。除了前罩16的挡屏25之外的部位(罩本体16a)例如由ABS 等不透明树脂构成。图中符号21表示前罩16的前端部配置的头灯、符号 22表示前罩16的左右两侧配置的后视镜。
在此,挡屏25具备为了把来自车辆前方的行走风向上方引导而向后 上倾斜的通风道31。
参照图2,通风道31具有位于挡屏25下侧的前端部且向车辆前方开 口的空气导入口 32、位于挡屏25后侧的上端部且向车辆上方开口的空气吹出口 33和跨越这些空气导入口 32与空气吹出口 33之间的空气流5各34。
通风道31在挡屏25 (前罩16)的前后方向(内外方向)具有规定的 厚度,被设置成从挡屏25的前面(外面)向后方(车内侧、挡屏25内侧) 进入。通风道31的前部(下部)是越位于后侧(上侧)倾斜就越急地凹状 弯曲的弯曲部31a,通风道31的上部是比较急倾斜且成直线状延伸的直线 部31b。
合并参照图3,空气导入口 32和空气吹出口 33分别在车体左右内侧, 设置具有规定左右宽度的横长的开口形状,与这些空气导入口 32和空气吹 出口 33的开口形状具有大致相同剖面形状的所述空气流路34,沿所述弯曲 部31a和直线部31b而剖面大致一定地延伸。包含通风道31的挡屏25 (前 罩16)相对车体左右的中心面CS被设置成左右对称。
通风道31为了形成所述空气流路34而具有中空横长的剖面形状。以 下,把通风道31的后侧(车内侧)和前侧(车外侧)壁部分别作为后壁部 35和前壁部36, ^!巴左右两侧的壁部分别作为左右侧壁部37。
前后壁部35、 36大致是沿左右方向的板状,沿所述弯曲部31a和直线 部31b延伸。且从通风道31的剖面看,前壁部36向车外侧(前方)凸地 缓慢弯曲。
另一方面,左右侧壁部37如在后面详述那样,是相对左右方向具有规 定角度地交叉的板状,与前后壁部35、 36同样地沿弯曲部31a和直线部31b 延伸。
在左右侧壁部37的挡屏25前后方向的中间部之间设置有把空气流路 34隔开成内流路34a和外流路34b的间隔壁部38。间隔壁部38大致是沿左 右方向的板状,沿所述弯曲部31a和直线部31b延伸。内外流^各34a、 34b 在挡屏25前后方向的厚度相互大致相同。间隔壁部38作为在整个空气流 路34中流动的行走风的整流板而发挥作用。
通过具有该挡屏25而使^/L动两轮车1在4于走时,>^人其前方向后方大致 水平流动的行走风沿通风道31的外面被斜上后方承受流动,且使其一部分 从空气导入口 32向通风道31内进入(参照图1中的箭头A),该行走风一 边使其流动方向沿通风道31向上方变化, 一边从空气吹出口 33向斜上后 方具有方向性地被吹出(参照图1中的箭头B)。
被从空气吹出口 33吹出的行走风具有使通过挡屏25的上方而要到达乘坐人员J的行走风的流动也向斜上后方变化的作用(参照图1中的箭头
C)。由此,在抑制挡屏25高度(前罩16的高度)的基础上,能够引导要 到达乘坐人员J的整个行走风避开该乘坐人员J (即得到良好的风挡效果)。 在此,乘坐人员J通过在其前部立起的所述直线部31b而能够得到越 过挡屏25的视场,但如图3所示,在通风道31的左右侧壁部37整体是与 左右方向大致正交的板状的情况下(图3中点划线所示),从所述乘车位置 的乘坐人员的观察点S看时,发现左右侧壁部37具有比较宽的左右宽度 Dl。
于是,在上述挡屏25中,至少使左右侧壁部37的位于直线部31b的 部位越向后侧越位于左右内侧地倾斜。换言之,通风道31至少在直线部31b 中被设置成位于后侧的后壁部35的左右宽度(左右侧壁部37之间的左 右宽度)H2比位于其前侧的前壁部36的左右宽度(详细说就是前壁部36 的左右侧壁部37之间的左右宽度)Hl窄。
在图3所示的剖视图中,左右侧壁部37对于车体左右中心面CS的倾 斜角度被分别设置成15。,换言之相互形成的角度6 1是30° 。该角度ei 被设置成与从所述乘坐人员的观察点S到左右侧壁部37的视线L大致平行。 由此,从所述乘坐人员的观察点S看时,是以左右侧壁部37的其厚度程度 薄的左右宽度D2来看。
在此,图3中的范围E表示位于直线部31b后方的乘坐人员观察点S 的标准布局范围,相对位于该范围E内的乘坐人员的观察点S,只要所述左 右侧壁部37形成的角度6 1在25。 ~35°的范围,则该左右侧壁部37就与 所述视线L大致平行,能够以左右侧壁部37薄的左右宽度D2来看。
如以上所说明,上述实施例中机动两轮车1的风挡装置(挡屏25)在 车体前部的中央具备^fc向车辆前方开口的空气导入口 32与向车辆上方开 口的空气吹出口 33连通的通风道31,其中,所述通风道31具有从所述 空气导入口 32向后方延伸的弯曲部31a和与该弯曲部31a相连并在乘坐人 员的正面立起直到所述空气吹出口 33的直线部31b,所述直线部31b被设 置成后侧的后壁部35的左右宽度H2比其前侧的前壁部36的左右宽度Hl 窄。
根据该结构,在从乘坐人员的观察点S看在乘坐人员正面立起的直线 部31b的左右侧壁部37时,各自的左右宽度D2被抑制,越过风挡25的视场宽阔,能够提高乘车位置处的敞开感。
在上述的风挡装置中,所述直线部31b的左右侧壁部37 ^皮i殳置成朝向 后方使相互的间隔变狭窄地倾斜,乘坐人员正面的直线部31b的左右侧壁 部37沿来自其后方乘坐人员观察点S的视线L地进行倾斜,能够使从乘坐 人员观察点S看时的左右侧壁部37各自的左右宽度D2更加^皮抑制。
在上述的风挡装置中,通过把所述左右侧壁部37形成的角度6 1设置 在25° ~35。的范围,使相对位于直线部31b后方标准范围E的乘坐人员观 察点S来说,能够抑制看直线部31b的左右侧壁部37时的各自的左右宽度 D2。
下面参照图4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该实施例的挡屏125(前罩116)相对所述第一实施例来说不同点在于 通风道131的至少直线部131b的左右侧壁部137越向后侧越〗吏相互的间隔 被狭窄地形成台阶状,对与所述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则付与相同的符号而省 略说明。
所述左右侧壁部137具有与左右方向大致正交的前后侧壁部137a、 137b,它们经由与左右方向大致平行的台阶壁部137c相连。由此,左右侧 壁部137被设置成后侧壁部137b之间的间隔比前侧壁部137a之间的间隔窄 的台阶状。因此,后壁部35的左右宽度(后侧壁部137b之间的左右宽度) H4比前壁部36的左右宽度(前侧壁部137a之间的左右宽度)H3窄,相对 图3点划线所示的平板状左右侧壁部37来说,能够使从乘坐人员观察点S 看时的左右侧壁部137各自的左右宽度D3被抑制。
在此如图5所示,只要所述左右侧壁部137的前后侧壁部137a、 137b 的至少一个越向后侧越位于左右内侧地倾斜,则从乘坐人员观察点S看时 的左右侧壁部137各自的左右宽度D4就更加被抑制。前侧壁部137a之间 和后侧壁部137b之间形成的角度6 2、 6 3与所述左右侧壁部37之间形成 的角度6 1同样地被设置在25。到35°的范围。
如以上所说明,上述实施例机动两轮车1的风挡装置(挡屏125)中也 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在从乘坐人员正面立起的直线部131b的左右侧壁部 137的乘坐人员的观察点S看时,各自的左右宽度D3、 D4被抑制,越过风 挡125的视场宽阔,能够提高乘车位置处的敞开感。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例如通风道31、 131的空气导入口32侧的部位(导入部)并不限定于是弯曲状,同样地空气吹出口 33侧的部位 (立起部)并不限定于是直线状。通风道31、 131也可以不具有间隔壁部 38而形成单一的空气流路34,或是具有多个间隔壁部38。
上述实施例的结构是本发明的一例,当然也能够适用小型摩^l乇车型车 辆以外的机动两轮车、三轮或四轮的鞍座型车辆,当然在不脱离本发明要 旨的范围能够有各种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鞍座型车辆的风挡装置,在车体前部的中央具备把向车辆前方开口的空气导入口与向车辆上方开口的空气吹出口连通的通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道具有从所述空气导入口向后方延伸的导入部和与该导入部相连并在乘坐人员的正面立起直到所述空气吹出口的立起部,所述立起部被设置成通风道的后壁部的左右宽度比其通风道的前壁部的左右宽度窄。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座型车辆的风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 起部的左右侧壁部被设置成朝向后方使相互的间隔变狭窄地倾斜。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座型车辆的风挡装置,其特征在于,把所述 左右侧壁部形成的角度设置在25。 35°的范围。
全文摘要
一种鞍座型车辆的风挡装置,在车体前部的中央具备把来自车辆前方的行走风向车辆上方引导的通风道,使在乘坐人员正面立起部位的左右侧壁部难于进入越过风挡的视场。在车体前部的中央具备把来自车辆前方的行走风向车辆上方引导的通风道(31)的挡屏(25)中,所述通风道(31)的在乘坐人员正面立起直线部(31b)被设置成后侧的后壁部(35)的左右宽度(H2)比其前侧的前壁部(36)的左右宽度(H1)窄。
文档编号B62J17/00GK101423088SQ20081017461
公开日2009年5月6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2007年10月31日
发明者仓川幸纪, 松尾尚史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