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控制燃油蒸发的通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13842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摩托车控制燃油蒸发的通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控制燃油蒸发的通气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摩托车需要对应GB20998-2007《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燃油蒸发污染物排放限 值及测量方法》,需要增加炭罐等部件来控制燃油蒸发。为保证燃油箱内部与大气相通,燃 油箱中设置了通气铜管与炭罐连接,并且使通气铜管顶端尽量处于油箱内部的最高处。但 是,当摩托车倾倒时,或者燃油箱中的燃油太满,在行驶时燃油易震荡,燃油会大量流进炭 罐,导致炭罐失效。

发明内容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摩托车控制燃油蒸发的通气 装置,通过浮子漂浮于液体始终朝上的原理,在摩托车正常使用中或当车辆发生倾倒时,不 会因为发生燃油箱里的燃油流入炭罐而失效,从而控制燃油蒸发。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摩托车控制燃油蒸发的通 气装置,包括浮子、通气软管、密封支承结构上的导管、通气管和炭罐顺序连接,且在浮子内 设置有通气孔。当该装置工作时,大气通过炭罐、通气管、密封支承结构上的导管、通气软 管、浮子与燃油箱内部相通,保持大气平衡。通过浮子始终朝上的原理,并在浮子的顶部向 外延伸一凸台,该凸台的设置可起到挡油的作用,即使在摩托车满油位上使用,甚至当车辆 发生倾倒时,不会因为发生燃油箱里的燃油流入炭罐,且燃油会正常流入化油器中,从而使 发动机正常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避免燃油箱里的燃油流入炭罐而失效,从而控制燃油 蒸发,且结构简单。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是浮子的示意图; 图3密封支承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参见
图1、图2、图3中,摩托车控制燃油蒸发的通气装置,包括炭罐(5)及与之连 接的通气管(4),所述通气管(4)的另一端与密封支承结构(3)上的导管(13)连接,导管 (13)的另一端与通气软管(2)连接,通气软管(2)的另一端又与浮子(1)连接,这样燃油箱 (8)内部与大气相通,燃油(7)会正常流入化油器(6),从而使发动机正常工作;浮子(1)内 设置有通气孔(ll),该结构采用了浮子漂浮于液体表面不倒翁的原理。将浮子(1)其结构
3分为上部(9)、下部(10)两部分,且浮子下部(10)的重量大于上部(9)的重量,这样使浮 子(1)顶端的通气孔(11)始终保持朝上的状态,其位置始终超过燃油最高位,这样燃油就 不会进入通气软管内。 在浮子(1)的顶部向外延伸一凸台(12),可防止燃油因震荡而流入炭罐,该凸台 的设置可起到挡油的作用,即使在摩托车满油位上使用,甚至当车辆发生倾倒时,不会因为 发生燃油箱里的燃油流入炭罐而失效,从而控制燃油蒸发。 密封支承结构(3)与导管(13)间为密封连接,以防漏油,该密封连接可为焊接或 密封圈密封或两者铸为一体。 所述的密封支承结构(3),集成在燃油箱中的燃油传感器(14)上,这样不改变油 箱的结构。
权利要求一种摩托车控制燃油蒸发的通气装置,包括炭罐(5)及与之连接的通气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管(4)的另一端与密封支承结构(3)上的导管(13)连接,导管(13)的另一端与通气软管(2)连接,通气软管(2)的另一端又与浮子(1)连接;浮子(1)内设置有通气孔(11)。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控制燃油蒸发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子 (1)其结构分为上部(9)、下部(10)两部分。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控制燃油蒸发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子下 部(10)的重量大于上部(9)的重量,这样能使浮子(1)顶端的通气孔(11)始终保持朝上 的状态,其位置始终超过燃油最高位。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控制燃油蒸发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子(1) 的顶部向外延伸一凸台(12)。
5. 根据权利要求l-4任意一项所述的摩托车控制燃油蒸发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密封支承结构(3)与导管(13)间为密封连接。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托车控制燃油蒸发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 连接,可为焊接或密封圈密封或两者铸为一体。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摩托车控制燃油蒸发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支承结构(3),可集成在燃油箱中的燃油传感器(14)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摩托车控制燃油蒸发的通气装置,包括浮子、通气软管、密封支承结构上的导管、通气管和炭罐顺序连接,且在浮子内设置有通气孔。本实用新型通过浮子始终朝上的原理,在摩托车正常使用中,甚至当车辆发生倾倒时,不会因为发生燃油箱里的燃油流入炭罐而失效,从而控制燃油蒸发,且结构简单。
文档编号B62J35/00GK201461169SQ20092012802
公开日2010年5月12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14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14日
发明者胡凌 申请人:中国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集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