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桥汽车的车轮转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87618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多桥汽车的车轮转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一个以上的车轮的、用于摆动转向架的机动车的转向机构, 尤其是一种多桥汽车的车轮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我们知道,在多桥汽车在进行转向时,为了减少轮胎的磨损、减小转向直径, 提高的机动灵活性,则需要多桥同时转向。而目前,国内的多桥汽车在进行转向时,只 有单一的前桥或后桥转向。为了控制各转向轮在转向时都能绕同一个瞬心进行旋转,由 本申请人申请并于2010年8月11授权公告的CN201545058U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中 公开的一种“汽车多桥车轮转向装置”,该装置包括方向机上设有的方向盘,方向机左 右两侧分别设有前桥左轮转向横拉杆和前桥右轮转向横拉杆,前桥左轮转向横拉杆经前 桥左轮转向铰联球头与前桥左轮转向摇臂一端相铰联,前桥左轮转向摇臂另一端与前桥 左车轮相连接,前桥右轮转向横拉杆经前桥右轮转向铰联球头与前桥右轮转向摇臂一端 相铰联,前桥右轮转向摇臂另一端与前桥右车轮相连接;后桥设有后桥左轮转向铰联球 头和后桥右轮转向铰联球头,后桥左轮转向铰联球头与后桥左轮转向摇臂一端相铰联, 后桥左轮转向摇臂另一端与后桥左车轮相连接,后桥右轮转向铰联球头与后桥右轮转向 摇臂一端相铰联,后桥右轮转向摇臂另一端与后桥右车轮相连接,发明点是前桥左轮 转向铰联球头与后桥左轮转向铰联球头上铰联左摆杆,前桥右轮转向铰联球头与后桥右 轮转向铰联球头上铰联右摆杆,左摆杆和右摆杆中部分别经铰联轴铰联在车体下方,左 摆杆与前桥左轮转向铰联球头相铰联的铰联孔为长形孔,右摆杆与前桥右轮转向铰联球 头相铰联的铰联孔为长形孔;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前桥与后桥之间至少设有一级中间 桥,中间桥上的左轮转向铰联球头铰联在左摆杆上,中间桥上的右轮转向铰联球头铰联 在右摆杆上。上述结构的多桥车轮转向装置,其前桥左轮与后桥左轮依靠铰联的左摆杆 实现同步转向,前桥右轮与后桥右左轮依靠铰联的右摆杆实现同步转向,并且大大减小 了转向直径,但是上述结构的车轮转向装置,其后桥左右轮与左右摆动杆的铰接处、左 右摆动杆与车体的铰接处存在着装配间隙及左右摆动杆的挠性形变,当汽车通过凹凸不 平路面或碾压到石块时,后桥左、右轮则会产生晃动,通过铰接在车体下方的摆杆会使 前桥、后桥车轮之间在运动上产生不协调现象,则造成了直线行驶速度不能过快、转向 不平稳。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后桥左、右轮易产生晃动而引起前桥、后桥车轮运动上的 不协调,造成车辆直线行驶速度不能过快、转向不平稳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合 理、车轮转向灵活、对车辆直线行驶无影响的多桥汽车的车轮转向装置。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桥汽车的车轮转向装置, 其包括方向盘转动轴上装配的方向机,方向机的左助力臂与前桥左轮横拉杆的一端相铰接,前桥左轮横拉杆的另一端与前桥左轮转向节臂相连接,该前桥左轮转向节臂装配在 与前桥左轮配合的前桥左轮转向桥上,方向机的右助力臂与前桥右轮横拉杆的一端相铰 接,前桥右轮横拉杆的另一端与前桥右轮转向节臂相连接,该前桥右轮转向节臂装配在 与前桥右轮配合的前桥右轮转向桥上;一左摆杆和一右摆杆的中间部位分别经铰联轴铰 联在车体下方,后桥左轮横拉杆的一端铰接在左摆杆上,后桥左轮横拉杆的另一端与后 桥左轮转向节臂相连接,该后桥左轮转向节臂装配在与后桥左轮配合的后桥左轮转向桥 上,后桥右轮横拉杆的一端铰接在右摆杆上,后桥右轮横拉杆的另一端与后桥右轮转向 节臂相连接,该后桥右轮转向节臂装配在与后桥右轮配合的后桥右轮转向桥上,在左摆 杆、右摆杆的首端上分别开有长形铰联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摆杆、右摆杆分别经 其首端上的长形铰联孔对应与一横向连接套管上固定的左铰接座、右铰接座相铰接,在 横向连接套管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油缸、第二油缸,第一油缸的缸体经第一连接架 与方向机的左助力臂固定连接,第二油缸的缸体经第二连接架与方向机的右助力臂固定 连接;将油箱中的油液泵出的油泵经供油管连通电磁换向阀,在该电磁换向阀与油箱之 间设有回油管,第一油缸、第二油缸经油管与电磁换向阀相连通,由电磁开关控制电 磁换向阀的油路换向,对第一油缸、第二油缸同步进行加载或卸荷,带动第一油缸、第 二油缸的活塞同步对横向连接套管实行夹紧或松开;在左摆杆的尾端左右两侧分别设有 第三油缸、第四油缸,在右摆杆的尾端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五油缸、第六油缸,第三油 缸、第四油缸、第五油缸、第六油缸的缸体与车体相固定,第三油缸、第四油缸、第五 油缸、第六油缸经油管与电磁换向阀相连通,由电磁开关控制电磁换向阀的油路换向, 对第三油缸、第四油缸、第五油缸、第六油缸同步进行加载或卸荷,带动第三油缸、第 四油缸的活塞同步对左摆杆实行夹紧或松开,与此同时带动第五油缸、第六油缸的活塞 同步对右摆杆实行夹紧或松开;所述的第一油缸、第二油缸与第三油缸、第四油缸、第 五油缸、第六油缸的同步工作状态相反。上述的连通第一油缸、第二油缸、第三油缸、第四油缸、第五油缸、第六油缸 的电磁换向阀为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上述的设置在横向连接套管的左右两侧、由电磁阀控制油路换向而使对应的活 塞同步对横向连接套管实行夹紧或松开的第一油缸、第二油缸,其活塞上分别开有贯通 的导油腔和导杆腔,一导管贯穿横向连接套管的管腔,位于管腔外的导管两端分别配合 在第一油缸、第二油缸的活塞的导杆腔内,第一油缸、第二油缸的活塞可沿导管相对或 相向轴向移动,第一油缸、第二油缸之间由导管与对应活塞上贯通的导油腔、导杆腔构 成连通的油路,与电磁换向阀相连通的油管与第一油缸、第二油缸中的一支相连通。上述的前桥左、右轮与后桥左、右轮之间至少设有一级中间桥左、右轮,与中 间桥左轮配合的中间桥左轮转向桥上装配有中间桥左轮转向节臂,中间桥左轮转向节臂 与中间桥左轮横拉杆的一端相连接,中间桥左轮横拉杆的另一端铰接在左摆杆上,与中 间桥右轮配合的中间桥右轮转向桥上装配有中间桥右轮转向节臂,中间桥右轮转向节臂 与中间桥右轮横拉杆的一端相连接,中间桥右轮横拉杆的另一端铰接在右摆杆上。本发明是将方向机的左、右助力臂分别经与其铰接的横拉杆与前桥左、右轮转 向桥上的转向节臂相连接,铰联在车体下方的左、右摆杆分别经与其铰接的横拉杆与后 桥左、右轮转向桥上的转向节臂相连接,左、右摆杆的首端上分别经铰接座铰接有一横向连接套管,横向连接套管左右两侧的第一、二油缸分别经连接架与方向机的左、右助 力臂固定连接;由电磁换向阀控制油路的换向,实现第一、二油缸的活塞同步对横向连 接套管实行夹紧或松开;左摆杆尾端左右两侧的第三、四油缸,右摆杆尾端左右两侧的 第五、六油缸,由电磁换向阀控制油路的换向,同步实现第三、四油缸的活塞对左摆杆 实行夹紧或松开,及第五、六油缸的活塞对右摆杆实行夹紧或松开;并且第一、二油缸 的工作状态与第三、四、五、六油缸的工作状态相反。在汽车需高速直线前桥驱动行驶 时,通过电磁换向阀控制第三、四油缸的活塞对左摆杆、第五、六油缸的活塞对右摆杆 实行夹紧,同时第一、二油缸的活塞对横向连接套管实行松开,其汽车的转向由方向机 的左、右助力臂经横拉杆、转向节臂带动前桥的左、右轮转动实现,而后桥的车轮转向 则是通过左、右摆杆的拖动被动实现;左、右摆杆由油缸夹紧时,左、右摆杆不会产生 摆动,其后桥左、右轮相对于车体,其位置也是固定的,汽车在行进过程中,后桥左、 右轮不易产生晃动,则前桥、后桥车轮运动协调,车身运行平衡,则提高了直线行驶的 速度。在汽车处于凹凸不平路面需多桥驱动或需进行小直径范围内转向时,通过电磁换 向阀同步控制第三、四油缸的活塞对左摆杆、第五、六油缸的活塞对右摆杆实行放松, 同时第一、二油缸的活塞对横向连接套管实行夹紧,后桥车轮可产生滑移或晃动,以适 应凹凸不平的路况。其汽车的转向包括由方向机的左、右助力臂经横拉杆、转向节臂 带动前桥的左、右轮转向,同时通过连接架、第一、二油缸及由其夹紧的横向连接套管 带动左、右摆杆绕其中间部位的铰联轴摆动,推动后桥的左、右轮向前桥的左、右轮转 向的反方向偏转,则减小了转向直径,转向灵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结构合 理、转向灵活、直线行驶速度快、转向直径小的优点。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结构主视图。图2是图1中去掉车壳后的俯视图。图3是沿图1中的A-A线旋转90°后的放大剖视图。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去掉车壳后的俯视图。图中1.方向盘,2.车体,3.前桥左轮,4.前桥左轮转向桥,5.前桥左轮转向 节臂,6.前桥左轮横拉杆,7.第一连接架,8.左助力臂,9.方向机,10.右助力臂,11.第 二连接架,12.前桥右轮横拉杆,13.前桥右轮转向节臂,14.前桥右轮转向桥,15.前桥 右轮,16.第二油缸,17.第一油缸,18.横向连接套管,19.右铰接座,20.长形铰联孔, 21.右摆杆,22.右铰联轴,23.后桥右轮,24.后桥右轮转向桥,25.后桥右轮转向节臂, 26.后桥右轮横拉杆,27.第六油缸,28.第五油缸,29.第四油缸,30.第三油缸,31.后 桥左轮横拉杆,32.后桥左轮转向节臂,33.后桥左轮转向桥,34.后桥左轮,35.油管, 36.左摆杆,37.左铰联轴,38.油泵,39.油箱,40.供油管,41.回油管,42.电磁换向阀, 43.油管,44.长形铰联孔,45.左铰接座,46.电磁开关,47.导油腔,48.导杆腔,49.导 管,50.导杆腔,51.导油腔,52.密封圈,53.密封圈,54. 二桥左轮,55. 二桥左轮转向 桥,56. 二桥左轮转向节臂,57. 二桥左轮横拉杆,58.三桥左轮,59.三桥左轮转向桥, 60.三桥左轮转向节臂,61.三桥左轮横拉杆,62. 二桥右轮,63. 二桥右轮转向桥,64. 二桥右轮转向节臂,65. 二桥右轮横拉杆,66.三桥右轮,67.三桥右轮转向桥,68.三桥右轮 转向节臂,69.三桥右轮横拉杆。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一在图1中,一种多桥汽车的车轮转向装置,其包括方向盘1,方向盘1位于车体 2的前部。在图2中,方向盘1的转动轴上装配有方向机9。如图2所示,方向机9的左助力臂8与前桥左轮横拉杆6的一端相铰接,前桥左 轮横拉杆6的另一端与前桥左轮转向节臂5采用螺纹连接,以方便地进行调节转向间隙。 前桥左轮转向节臂5铰接在与前桥左轮3配合的前桥左轮转向桥4上。方向机9的右助力臂10与前桥右轮横拉杆12的一端相铰接,前桥右轮横拉杆12 的另一端与前桥右轮转向节臂13采用螺纹连接,该前桥右轮转向节臂13铰接与前桥右 轮15配合的前桥右轮转向桥14上。在图2中,一左摆杆36的中间部位经左铰联轴37铰联在车体2的下方,一右摆 杆21的中间部位经右铰联轴22铰联在车体2的下方。后桥左轮横拉杆31的一端铰接在左摆杆36上,后桥左轮横拉杆31的另一端与 后桥左轮转向节臂32螺纹连接,该后桥左轮转向节臂32铰接在与后桥左轮34配合的后 桥左轮转向桥33上。后桥右轮横拉杆26的一端铰接在右摆杆21上,后桥右轮横拉杆26的另一端与 后桥右轮转向节臂25螺纹连接,该后桥右轮转向节臂25装配在与后桥右轮23配合的后 桥右轮转向桥24上。如图2所示,在左摆杆36的首端上开有长形铰联孔44,在右摆杆21的首端上开 有长形铰联孔20。在图2中,左摆杆36、右摆杆21分别经其首端上的长形铰联孔44、 20对应与一横向连接套管80上焊接固定的左铰接座45、右铰接座19相铰接。长形铰联 孔44和长形铰联孔20的设置能够消除由于左摆杆36、右摆杆21分别绕其中部的左铰联 轴37和右铰联轴22摆动与前桥左轮转向横拉杆6、前桥右轮转向横拉杆12的平动带来的 位移误差,使前桥左轮3和前桥右轮15转动角度相同,车轮摩擦小,转向灵活。如图2所示,在横向连接套管18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油缸17、第二油缸 16。其中第一油缸17的缸体经第一连接架7与方向机的左助力臂8固定连接,第二油缸 16的缸体经第二连接架11与方向机的右助力臂10固定连接。本发明还包括有油箱39、油泵38和电磁换向阀42。电磁换向阀42采用的是二 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由电磁开关46控制电磁换向阀42实现油路的换向。将油箱39中的 油液泵出的油泵38经供油管40连通电磁换向阀42,电磁换向阀42与油箱39之间连通有 回油管41。第一油缸17、第二油缸16经油管43与电磁换向阀42相连通,由电磁换向阀42 的油路换向,对第一油缸17、第二油缸16同步进行加载,带动第一油缸17、第二油缸16 的活塞同步对横向连接套管18实行夹紧,或者对第一油缸17、第二油缸16同步进行卸 荷,带动第一油缸17、第二油缸16的活塞同步对横向连接套管18实行松开。
为了保证第一油缸17、第二油缸16的活塞对横向连接套管18连接可靠及保证部 件间的配合紧凑,如图3所示,在第一油缸17的活塞上分别开有贯通的导油腔47和导杆 腔48,在第二油缸16的活塞上分别开有贯通的导油腔51和导杆腔50,一导管49贯穿横 向连接套管18的管腔,位于管腔外的导管49两端分别配合在第一油缸17的导杆腔47、 第二油缸16的活塞的导杆腔50内,第一油缸17、第二油缸16的活塞可沿导管49相对或 相向轴向移动。由图中可知,第一油缸17经其活塞上的贯通的导油腔47、导杆腔48、 导管49、第二油缸16的活塞上的贯通的导杆腔50、导油腔51与第二油缸16之间形成相 连通的油路,因此,与电磁换向阀相连通的油管43与第一油缸17相连通即可。导管49与第一油缸17的活塞的导杆腔47之间设有密封圈53,导管49与第二油 缸16的活塞的导杆腔50之间设有密封圈52。在图2中,在左摆杆36的尾端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三油缸30、第四油缸29,在 右摆杆21的尾端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五油缸28、第六油缸27,第三油缸30、第四油缸 29、第五油缸28、第六油缸27的缸体分别与车体相固定,第三油缸30、第四油缸29、第 五油缸28、第六油缸27经油管35与电磁换向阀42相连通,由电磁开关46控制电磁换向 阀42的油路换向,对第三油缸30、第四油缸29、第五油缸28、第六油缸27同步进行加 载或卸荷,带动第三油缸30、第四油缸29的活塞同步对左摆杆36实行夹紧或松开,与此 同时带动第五油缸28、第六油缸27的活塞同步对右摆杆21实行夹紧或松开人。控制电磁换向阀42的油路流向,第一油缸17、第二油缸16与第三油缸30、第 四油缸29、第五油缸28、第六油缸27的同步工作状态相反。汽车在由前桥驱动进行高速直线行驶时,通过控制电磁换向阀42的油路流向, 控制第三油缸30、第四油缸29的活塞对左摆杆36实行夹紧,第五油缸28、第六油缸27 的活塞对右摆杆21实行夹紧,同时控制第一油缸17、第二油缸16的活塞在导管49上相 向轴向移动,对横向连接套管18实行松开。其汽车的转向由方向机的左、右助力臂经横 拉杆、转向节臂带动前桥的左、右轮转动实现,而后桥的车轮转向则是通过左、右摆杆 的拖动被动实现。例如,方向盘1向左转向时,方向机9的左助力臂8向右平动,拉动前桥左轮转 向横拉杆6、前桥左轮转向节臂5向右移动,再经前桥左轮转向桥4带动前桥左车轮3向 左转动,同时方向机9的右助力臂10向右平动,推动前桥右轮转向横拉杆12、前桥右轮 转向节臂13向右移动,再经前桥右轮转向桥14推动前桥右车轮15向左转动。前桥左、 右轮在转向过程中,第一油缸17经第一连接架7在方向机9的左助力臂8带动下在导管 49上向右轴向滑动,第二油缸16经第二连接架11在方向机9的右助力臂10带动下在导 管49上向右轴向滑动,而左摆杆11、右摆杆21处于夹紧状态,无动作,而后桥的左、右 轮只通过左、右摆杆的拖动而被动地进行转向。在左摆杆36、右摆杆21处于夹紧状态,左、右摆杆不会产生摆动,其后桥左、 右轮相对于车体,其位置也是固定的,汽车在行进过程中,后桥左、右轮不易产生晃 动,则前桥、后桥车轮运动协调,车身运行平衡,行驶速度高。在汽车处于凹凸不平路面需多桥驱动或需进行小直径范围内转向时,通过控制 电磁换向阀42的油路流向,同步控制第三油缸30、第四油缸29的活塞对左摆杆36实行 放松,与此同时同步控制第五油缸28、第六油缸27的活塞对右摆杆21实行放松,同时同步控制第一油缸17、第二油缸16的活塞在导管49上相对轴向移动,对横向连接套管18 实行夹紧。后桥的车轮可滑移或晃动,以适应凹凸不平的路况。其汽车的转向包括由方 向机9的左、右助力臂8、10对应经横拉杆6、11、转向节臂5、13带动前桥的左轮3、 右轮15转向,同时通过连接架7、11、第一油缸17、第二油缸16及由其夹紧的横向连接 套管18带动左摆杆36、右摆杆21绕其中间部位的铰联轴摆动,推动后桥的左、右轮向前 桥的左、右轮转向的反方向偏转。例如,方向盘1向左转向时,方向机9的左助力臂8向右平动,拉动前桥左轮转 向横拉杆6、前桥左轮转向节臂5向右移动,再经前桥左轮转向桥4带动前桥左车轮3向 左转动,同时方向机9的右助力臂10向右平动,推动前桥右轮转向横拉杆12、前桥右轮 转向节臂13向右移动,再经前桥右轮转向桥14推动前桥右车轮15向左转动。前桥左、 右轮在转向过程中,第一油缸17、第二油缸16的活塞对横向连接套管18实行夹紧,横向 连接套管18在方向机9的左助力臂8经第一连接架7、第一油缸17的带动下,及在方向 机9的右助力臂8经第二连接架11、第二油缸16的带动下向右移动,则左摆杆36、右摆 杆21的首端在横向连接套管18带动下分别绕其中间的铰轴向右摆动,则左摆杆36、右摆 杆21的尾端向左摆动,左摆杆36推动与其铰接的后桥左轮横拉杆31、后桥左轮转向节臂 32向左移动,再经与后桥左轮转向桥33推动后桥左轮34向右偏转;与此同时,右摆杆 21拉动与其铰接的后桥右轮横拉杆26、后桥右轮转向节臂25向左移动,再经与后桥右轮 转向桥24推动后桥右轮23向右偏转。其减小了转向直径,转向简易灵活。实施例2本实施例在前桥左轮3、右轮15与后桥左轮34、右轮23之间至少设有一级中间 桥左、右轮。前桥左轮3、右轮15与后桥左轮34、右轮23的转向结构与实施例相同,此不赘 述。由图4可知,中间桥左、右轮包括二桥与三桥两级中间桥的左、右轮。二桥与 三桥的左轮分别位于左铰轴27前、后两侧,二桥与三桥的右轮分别位于右铰轴22前、后 两侧。在图4中,二桥左轮54配合的二桥左轮转向桥55上铰接有二桥左轮转向节臂 56,二桥左轮转向节臂56与二桥左轮横拉杆57的一端螺纹连接,二桥左轮横拉杆57的 另一端铰接在左摆杆36上;与二桥右轮62配合的二桥右轮转向桥63上铰接有二桥右轮 转向节臂64,二桥右轮转向节臂64与二桥右轮横拉杆65的一端螺纹连接,二桥右轮横拉 杆65的另一端铰接在右摆杆21上。三桥左轮58配合的三桥左轮转向桥59上铰接有三桥左轮转向节臂60,三桥左轮 转向节臂60与三桥左轮横拉杆61的一端螺纹连接,三桥左轮横拉杆61的另一端铰接在 左摆杆36上;与三桥右轮66配合的三桥右轮转向桥67上铰接有三桥右轮转向节臂68, 三桥右轮转向节臂68与三桥右轮横拉杆69的一端螺纹连接,三桥右轮横拉杆69的另一 端铰接在右摆杆21上。方向盘1向左转向时,二桥左轮54经二桥左轮转向桥55、二桥左轮转向节臂 56、二桥左轮横拉杆57在左摆杆36的拉动下向左偏转转向;二桥右轮62经二桥右轮 转向桥63、二桥右轮转向节臂64、二桥右轮横拉杆65在右摆杆21的推动下向左偏转转向,二桥左轮54、二桥右轮62的转向幅度小于前桥左轮3、前桥右轮15的转向幅度。与 此同时,三桥左轮58在三桥左轮转向桥59、三桥左轮转向节臂60、三桥左轮横拉杆61 在左摆杆36的推动下向右偏转转向;三桥右轮66经三桥右轮转向桥67、三桥右轮转向 节臂68、三桥右轮横拉杆69在右摆杆21带动下向右偏转转向,三桥左轮58、三桥右轮 66的转向幅度小于后桥左轮34、后桥右轮23的转向幅度。
本发明结构合理、转向灵活、直线行驶速度快而平稳、转向直径小。
权利要求
1.一种多桥汽车的车轮转向装置,其包括方向盘转动轴上装配的方向机,方向机的 左助力臂与前桥左轮横拉杆的一端相铰接,前桥左轮横拉杆的另一端与前桥左轮转向节 臂相连接,该前桥左轮转向节臂装配在与前桥左轮配合的前桥左轮转向桥上,方向机的 右助力臂与前桥右轮横拉杆的一端相铰接,前桥右轮横拉杆的另一端与前桥右轮转向节 臂相连接,该前桥右轮转向节臂装配在与前桥右轮配合的前桥右轮转向桥上;一左摆杆 和一右摆杆的中间部位分别经铰联轴铰联在车体下方,后桥左轮横拉杆的一端铰接在左 摆杆上,后桥左轮横拉杆的另一端与后桥左轮转向节臂相连接,该后桥左轮转向节臂装 配在与后桥左轮配合的后桥左轮转向桥上,后桥右轮横拉杆的一端铰接在右摆杆上,后 桥右轮横拉杆的另一端与后桥右轮转向节臂相连接,该后桥右轮转向节臂装配在与后桥 右轮配合的后桥右轮转向桥上,在左摆杆、右摆杆的首端上分别开有长形铰联孔,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左摆杆、右摆杆分别经其首端上的长形铰联孔对应与一横向连接套管上 固定的左铰接座、右铰接座相铰接,在横向连接套管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油缸、第 二油缸,第一油缸的缸体经第一连接架与方向机的左助力臂固定连接,第二油缸的缸体 经第二连接架与方向机的右助力臂固定连接;将油箱中的油液泵出的油泵经供油管连 通电磁换向阀,在该电磁换向阀与油箱之间设有回油管,第一油缸、第二油缸经油管与 电磁换向阀相连通,由电磁开关控制电磁换向阀的油路换向,对第一油缸、第二油缸同 步进行加载或卸荷,带动第一油缸、第二油缸的活塞同步对横向连接套管实行夹紧或松 开;在左摆杆的尾端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三油缸、第四油缸,在右摆杆的尾端左右两侧 分别设有第五油缸、第六油缸,第三油缸、第四油缸、第五油缸、第六油缸的缸体与车 体相固定,第三油缸、第四油缸、第五油缸、第六油缸经油管与电磁换向阀相连通,由 电磁开关控制电磁换向阀的油路换向,对第三油缸、第四油缸、第五油缸、第六油缸同 步进行加载或卸荷,带动第三油缸、第四油缸的活塞同步对左摆杆实行夹紧或松开,与 此同时带动第五油缸、第六油缸的活塞同步对右摆杆实行夹紧或松开;所述的第一油 缸、第二油缸与第三油缸、第四油缸、第五油缸、第六油缸的同步工作状态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桥汽车的车轮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设置 在横向连接套管的左右两侧、由电磁阀控制油路换向而使对应的活塞同步对横向连接套 管实行夹紧或松开的第一油缸、第二油缸,其活塞上分别开有贯通的导油腔和导杆腔, 一导管贯穿横向连接套管的管腔,位于管腔外的导管两端分别配合在第一油缸、第二油 缸的活塞的导杆腔内,第一油缸、第二油缸的活塞可沿导管相对或相向轴向移动,第一 油缸、第二油缸之间由导管与对应活塞上贯通的导油腔、导杆腔构成连通的油路,与电 磁换向阀相连通的油管与第一油缸、第二油缸中的一支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多桥汽车的车轮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 通第一油缸、第二油缸、第三油缸、第四油缸、第五油缸、第六油缸的电磁换向阀为二 位四通电磁换向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多桥汽车的车轮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 桥左、右轮与后桥左、右轮之间至少设有一级中间桥左、右轮,与中间桥左轮配合的中 间桥左轮转向桥上装配有中间桥左轮转向节臂,中间桥左轮转向节臂与中间桥左轮横拉 杆的一端相连接,中间桥左轮横拉杆的另一端铰接在左摆杆上,与中间桥右轮配合的中 间桥右轮转向桥上装配有中间桥右轮转向节臂,中间桥右轮转向节臂与中间桥右轮横拉杆的一端相连接,中间桥右轮横拉杆的另一端铰接在右摆杆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桥汽车的车轮转向装置,其是将方向机的左、右助力臂经横拉杆与前桥左、右轮上的转向节臂相连接,铰联在车体下的左、右摆杆经横拉杆与后桥左、右轮上的转向节臂相连接,左、右摆杆的首端上铰接横向连接套管,第一、二油缸设在该连接套管两侧并经连接架与左、右助力臂固定连接;左摆杆尾端两侧设有第三、四油缸,右摆杆尾端两侧设有第五、六油缸,由电磁换向阀控制油路流向,使第一、二油缸的活塞对横向连接套管实行夹紧或松开;第三、四油缸的活塞对左摆杆实行夹紧或松开,及第五、六油缸的活塞对右摆杆实行夹紧或松开;且第一、二油缸的工作状态与第三、四、五、六油缸的工作状态相反。本发明转向灵活、直线行驶速度快。
文档编号B62D7/20GK102009689SQ20101054342
公开日2011年4月13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3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3日
发明者王政中 申请人:王政中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