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1132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车辆前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车辆前部构造(100),具有:挡风玻璃下部件(6);横梁(7),其固定在挡风玻璃下部件(6)上;上构件(1),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减震器壳体(4),其固定在上构件(1)的车宽方向内侧,且配置在横梁(7)的前方;以及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其连结横梁(7)和减震器壳体(4)。通过挡风玻璃下部件(6)和横梁(7)而形成闭合截面(K)。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具有: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其固定在减震器壳体(4)的上表面(41);和纵壁部(53),其从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的车宽方向内侧向后方延伸,且固定在横梁(7)上。
【专利说明】车辆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车辆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0002]以往,作为车辆前部构造,公知有将正面碰撞时所作用的碰撞载荷分散地传递的构造。
[0003]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有如下内容: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与配置在前侧车架外侧的左右一对的悬架钟形罩(suspension tower)的前端部之间分别设置第I构件,将作用于前侧车架的碰撞载荷经由第I构件而分散地传递到悬架钟形罩。另外,在悬架钟形罩的后端部与支承前窗玻璃下端部的前围箱(cowl box)的前端部之间分别设置第2构件,将传递到悬架钟形罩的碰撞载荷经由第2构件也传递到前围箱。
[0004]而且,在专利文献I中还记载有如下内容:在左右两侧的悬架钟形罩间架设悬架钟形罩杆,并将第I构件配置成在俯视观察下向车辆前方变得尖细的〃字状,由此,在正面碰撞时使悬架钟形罩沿车宽方向变位,沿悬架钟形罩杆的轴向传递碰撞载荷,使悬架钟形罩杆产生沿着轴向的塑性变形,由此来吸收碰撞能量。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304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然而,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发明中,由于第2构件配置在悬架钟形罩与前围箱之间,所以,当悬架钟形罩沿车宽方向变位时,第2构件以与前围箱的连结部为基点,与悬架钟形罩的连结部的一侧向车宽方向变位,因此,存在如下问题:难以从第2构件向前围箱传递碰撞载荷,并且,第2构件自身无助于碰撞能量的吸收。
[0009]本发明是出于该观点而研发的,其技术课题为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良好的冲击吸收性的车辆前部构造。
[0010]为了解决上述技术课题,本发明为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具有:挡风玻璃下部件,其从下方支承前窗玻璃;横梁,其固定在上述挡风玻璃下部件上,且沿车宽方向延伸;上构件,其固定在前柱的前端部,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减震器壳体,其固定在上述上构件的车宽方向内侧,并且配置在上述横梁的前方,用于安装减震器;以及减震器壳体支承件,其连结上述横梁和上述减震器壳体,上述车辆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通过上述挡风玻璃下部件和上述横梁而形成闭合截面,上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具有:减震器壳体固定部,其固定在上述减震器壳体的上表面;和纵壁部,其从上述减震器壳体固定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向后方延伸,且固定在上述横梁上。
[0011]根据本发明,减震器壳体固定在上构件的车宽方向内侧,并且,经由减震器壳体支承件而与横梁连结,因此,正面碰撞时作用于上构件的碰撞载荷经由减震器壳体及减震器壳体支承件而分散地传递到横梁。另外,由于横梁与挡风玻璃下部件形成闭合截面,所以传递到横梁的碰撞载荷也会传递到挡风玻璃下部件。
[0012]另外,根据本发明,减震器壳体支承件的纵壁部从减震器壳体固定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向后方延伸,且固定在横梁上,因此,若正面碰撞时减震器壳体向后方移动,则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碰撞载荷传递到纵壁部,纵壁部被压溃而能够吸收碰撞能量,并且能够通过纵壁部将碰撞载荷传递到横梁整体。
[0013]另外,根据本发明,减震器壳体固定在上构件上,并且相对于与挡风玻璃下部件形成闭合截面的横梁,经由减震器壳体支承件而连结,因此,提高了减震器壳体的支承刚性,能够实现乘坐舒适性的提高、操纵稳定性的提高、以及对车身振动的抑制。
[0014]而且,根据本发明,由于通过挡风玻璃下部件和横梁而形成闭合截面,所以省略了截面尺寸较大的仪表板上部件,能够扩大室内空间。
[0015]另外,优选的是,上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还具有横壁部,该横壁部从上述减震器壳体固定部的后端部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沿上述减震器壳体的后端部延伸,并固定在上述横梁上。
[0016]根据上述结构,减震器壳体支承件的横壁部从固定在减震器壳体的上表面的减震器壳体固定部的后端部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沿减震器壳体的后端部延伸,并固定在横梁上,因此,若正面碰撞时减震器壳体向后方移动,则除上述纵壁部以外,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碰撞载荷也会传递到横壁部,横壁部被压溃而能够进一步吸收碰撞能量,并且能够通过横壁部将碰撞载荷进一步可靠地传递到横梁整体。
[0017]另外,优选的是,本发明还具有将发动机室和车室分隔的仪表板下部件,上述挡风玻璃下部件固定在上述仪表板下部件的上端部,并且,从上述仪表板下部件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通过悬臂构造支承上述前窗玻璃,上述横梁固定在上述挡风玻璃下部件的上述仪表板下部件侧。
[0018]根据上述结构,挡风玻璃下部件从仪表板下部件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并通过悬臂构造支承前窗玻璃,并且,在挡风玻璃下部件的仪表板下部件侧与横梁形成闭合截面,提高了挡风玻璃下部件的基端侧的支承刚性,因此,挡风玻璃下部件的前端侧相对于来自上方的载荷容易挠曲,能够良好地吸收来自上方的载荷。另外,优选的是,上述挡风玻璃下部件的前端侧位于上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的上方,在上述挡风玻璃下部件的前端侧与上述纵壁部的上端部之间形成有间隙。
[0019]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挡风玻璃下部件的前端侧与纵壁部的上端部之间形成有间隙,所以能够确保挡风玻璃下部件相对于来自上方的载荷的冲击吸收行程,能够良好地吸收来自上方的载荷。
[0020]另外,优选的是,上述纵壁部从上述减震器壳体固定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向上述横梁的车宽方向中央侧以直线状延伸,并以随着从前方趋向后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
[0021]根据上述结构,纵壁部从减震器壳体固定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向横梁的车宽方向中央侧以直线状延伸,并以随着从前方趋向后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因此,行驶时或转弯时作用于减震器壳体上部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载荷经由纵壁部而传递到横梁,从而提高了减震器壳体的支承刚性,能够提高操纵稳定性。[0022]另外,优选的是,上述横壁部具有:前壁部,其从减震器壳体固定部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且沿上述减震器壳体的后端部延伸;和底壁部,其沿上述前壁部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并且,以随着趋向车宽方向外侧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并固定在上述横梁上,上述纵壁部与上述前壁部及上述底壁部的车宽方向内侧连续,通过上述前壁部、上述底壁部、上述纵壁部和上述横梁而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排水槽,通过上述纵壁部和上述底壁部而形成大致L字状的截面。
[0023]根据上述结构,通过纵壁部和底壁部而形成大致L字状的截面,因此,能够提高将减震器壳体和横梁的车宽方向中央侧连结的减震器壳体支承件的刚性来提高减震器壳体的支承刚性。另外,由于通过前壁部、底壁部、纵壁部和横梁而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排水槽,所以能够将水(雨水或洗车时的水等)向车外排出。
[0024]另外,优选的是,上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配置在左右两侧,在上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的上方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导入外部气体的左右一对的外部气体导入通路,上述闭合截面将上述左右一对的外部气体导入通路连通。
[0025]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导入外部气体的外部气体导入通路形成在减震器壳体支承件的上方,所以在横梁的车宽方向中央侧不存在向发动机室侧突出的部件。由此,能够降低发动机机罩的位置,能够提高车辆前方的视野性。另外,由于从左右两侧导入外部气体,所以能够扩大外部气体导入通路来充分地确保外部气体导入量。
[0026]另外,优选的是,在上述挡风玻璃下部件的车宽方向两端形成有比车宽方向中央向上方隆起的隆起部,上述车身前部构造还具有左右一对的加强部件,该左右一对的加强部件设在上述横梁的车宽方向两端,且配置在上述挡风玻璃下部件的上述隆起部与上述横梁之间,通过上述横梁和上述挡风玻璃下部件而形成在车宽方向中央侧延伸的中央闭合截面,通过上述横梁、上述加强部件和上述挡风玻璃下部件的隆起部而形成在车宽方向两端侧延伸的端部闭合截面,上述中央闭合截面和上述端部闭合截面相互连通。
[0027]根据上述结构,在挡风玻璃下部件的车宽方向两端,形成有比车宽方向中央向上方隆起的隆起部,在挡风玻璃下部件的隆起部与横梁之间配置有加强部件,因此,能够在挡风玻璃下部件的隆起部与加强部件之间确保雨刷器装置的配置空间。另外,优选的是,上述挡风玻璃下部件的前端侧位于上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的上方,上述车身前部构造还具有:前围上盖板,其将形成在上述挡风玻璃下部件与发动机罩之间的开口部覆盖,并且配置在上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的上方,具有用于导入外部气体的外部气体导入口 ;和遮蔽部件,其将上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与上述挡风玻璃下部件及上述前围上盖板之间密封,上述外部气体导入通路通过上述前围上盖板、上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上述挡风玻璃下部件、上述加强部件、上述遮蔽部件和上述上构件而形成。
[0028]根据上述结构,外部气体导入通路由前围上盖板、减震器壳体支承件、挡风玻璃下部件、加强部件、遮蔽部件和上构件形成,因此,能够增长外部气体导入通路的前后距离,并且,能够扩大外部气体导入通路的宽度尺寸。由此,从前围上盖板的外部气体导入口流入的水在外部气体导入通路的途中落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或横梁上而排出,从而能够提高气液分离性,并且,能够充分地确保外部气体导入量来降低鼓风机(空调)的耗电。
[0029]另外,优选的是,上述挡风玻璃下部件的车宽方向两端固定在上述上构件或上述前柱上。[0030]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挡风玻璃下部件的车宽方向两端固定在上构件或前柱上,所以能够提高挡风玻璃下部件的扭转刚性。
[0031]另外,优选的是,在上述仪表板下部件的上端部形成有第I凸缘部,上述挡风玻璃下部件具有:配置在上述第I凸缘部的上方的第2凸缘部;从上述第2凸缘部的前端部向上方延伸的后壁部;和从上述后壁部的上端部向上述前窗玻璃延伸的玻璃支承部,在上述横梁的后端部,形成有被夹入在上述第I凸缘部与上述第2凸缘部之间而被夹持的第3凸缘部。
[0032]根据上述结构,在横梁的后端形成有被夹入在仪表板下部件的第I凸缘部与挡风玻璃下部件的第2凸缘部之间而被挟持的第3凸缘部,因此,在横梁上不存在与仪表板面板相比向后方突出的部位。由此,能够将空调等靠车室前方配置,因此能够扩大车室内空间,并且能够降低挡风玻璃下部件的位置,从而能够确保可充分发挥除霜功能的最佳形状化的除霜器喷嘴的配置空间。
[0033]另外,优选的是,上述前围上盖板具有:设在车宽方向两端部且面向上述减震器壳体的上表面的第I开口部;和封闭上述第I开口部并且装拆自如地设在上述第I开口部上的减震器安装盖,上述减震器安装盖具有面向上述减震器壳体的上表面的第2开口部。
[0034]根据上述结构,前围上盖板具有:设在车宽方向两端部且面向减震器壳体的上表面的第I开口部;和封闭第I开口部并且装拆自如地设在第I开口部上的减震器安装盖,减震器安装盖具有面向减震器壳体的上表面的第2开口部,因此,除外部气体导入口以外,也从第2开口部导入外部气体,能够增加外部气体导入量。另外,能够容易地将减震器安装盖从前围上盖板拆下来进行减震器的装拆作业和维护作业。
[0035]另外,优选的是,在上述外部气体导入通路内配置有雨刷器装置。
[0036]根据上述结构,在外部气体导入通路内配置有雨刷器装置,因此,流入到外部气体导入通路内的水与雨刷器装置碰触,另一方面,外部气体绕过雨刷器装置而流动。由此,能够抑制水向鼓风机的流入,并且能够抑制外部气体导入量的降低。
[0037]另外,优选的是,在上述雨刷器装置的下方配置有上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及上述横梁。
[0038]根据上述结构,在雨刷器装置的下方配置有减震器壳体支承件及横梁,因此,与雨刷器装置碰触的水经由减震器壳体支承件及横梁而向车外排出。
[0039]另外,优选的是,在上述仪表板下部件上安装有制动主缸,上述横梁具有底壁部并且配置在上述制动主缸的上方,上述底壁部在与上述制动主缸上下对应的位置上具有向上方突出的避让部,并且具有以随着从上述避让部趋向车宽方向外侧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的左右一对的倾斜面。
[0040]根据上述结构,横梁的底壁部在与制动主缸上下对应的位置上具有向上方突出的避让部,因此,与底壁部平坦地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横梁接近制动主缸而配置在下方,进而能够降低发动机罩的位置。另外,横梁的底壁部具有以随着从避让部趋向车宽方向外侧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的左右一对的倾斜面,因此,横梁的底壁部上的水由于自重作用而容易向车辆侧方排出。
[0041]发明效果
[0042]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实现良好的冲击吸收性的车辆前部构造。【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43]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概略整体立体图。
[0044]图2是表示将挡风玻璃下部件从车辆前部构造拆下后的状态的概略整体立体图。
[0045]图3是图1的1-1线剖视图。
[0046]图4是图1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0047]图5是从图1所示的箭头X方向观察到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0048]图6是图5的I1-1I线剖视图。
[0049]图7是图5的II1-1II线剖视图。
[0050]图8是从图1所示的箭头Y方向观察到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0051]图9是车辆前部构造的后视图。
[0052]图10是示意地表示车辆前部构造的载荷传递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0053]图11是表示以往的车辆前部构造的侧剖视图。
[0054]图12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局部俯视图。
[0055]图13是表示从左斜前方俯视观察将前围上盖板及挡风玻璃下部件拆下后的车辆前部构造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0056]图14是沿图12的IV-1V线的剖视图。
[0057]图15的(a)是表示从斜后方俯视观察挡风玻璃下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5的(b)是沿图15的(a)的VI1-VII线的剖视图。
[0058]图16是沿图12的V-V线的剖视图。
[0059]图17是沿图12的V1-VI线的剖视图。
[0060]图18是表示从右斜前方俯视观察安装有外侧盖部件的车辆前部构造的右侧部位的状态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0061]图19是表示从右斜前方俯视观察将外侧盖部件拆下后的车辆前部构造的右侧部位的状态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0062]图20是表示从左斜前方仰视观察安装有内侧盖部件的车辆前部构造的右侧部位的状态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0063]图21是表示从斜前方俯视观察将前围上盖板及挡风玻璃下部件拆下后的车辆前部构造的右侧部位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0064]图22是表示从左侧俯视观察右侧的雨刷器装置周边的状态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
[0065]参照图1至图10,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在说明中,对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0066]另外,在说明中表示方向时,以车辆V的前后左右上下为基准进行说明。此外,“车宽方向”与“左右方向”同义。
[0067]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100主要具有:上构件
1、1、侧伸出部2、2、侧构件3、3、减震器壳体4、4、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5、挡风玻璃下部件6、横梁7 (参照图2)和前围上盖板8 (参照图3)。[0068]<上构件>
[0069]如图1所示,上构件I是配置在车辆V的左右两侧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钢制部件。上构件I具有: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大致2字状的主体部11 ;和从主体部11的靠后方的车宽方向内侧向减震器壳体4延伸且固定在减震器壳体4的上端部的固定部12。
[0070]主体部11的前端侧相对于配置在该主体部11的斜下方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车架90,经由未图示的连结部而固定,并且,后端侧固定在前柱91的前端。固定部12的一部分(前端侧)从形成于后述的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上的大致三角形状的孔部51a露出,在该露出部分上贯穿地形成有圆形的孔部12a。此外,孔部12a被未图示的帽部件封闭。另夕卜,在前侧车架90的前端设有未图示的保险杠横梁伸出部和前保险杠横梁等。
[0071]<侧伸出部>
[0072]如图1所示,侧伸出部2是配置在车辆V的左右两侧、且固定在上构件I的后端侧的钢制部件。侧伸出部2的后端固定在前柱91的前端。
[0073]<侧构件>
[0074]如图1所示,侧构件3是配置在车辆V的左右两侧、且将正面碰撞时作用于上构件I的碰撞载荷传递到前柱91的钢制部件。侧构件3的前端侧固定在上构件I的主体部11及固定部12上,后端侧固定在侧伸出部2的上端部。
[0075]<减震器壳体>
[0076]如图1所示,减震器壳体4是配置在车辆V的左右两侧且收纳支承未图示的减震器的钢制部件。如图2所示,减震器壳体4配置在上构件I的后端侧且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侦牝并且配置在横梁7的左右两端的前方。减震器壳体4的外端部固定在上构件I的主体部11的车宽方向内侧,下端部固定在前侧车架90上。如图6所示,在减震器壳体4的上表面41贯穿地形成有用于使减震器的上端部向外部露出的孔部41a,上构件I的固定部12以从上方覆盖该孔部41a的方式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构件I的固定部12构成了减震器壳体4的上表面41。
[0077]<减震器壳体支承件>
[0078]如图2所示,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是配置在车辆V的左右两侧且连结减震器壳体4和横梁7的钢制部件。如图4所示,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具有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横壁部52和纵壁部53。
[0079]如图6所不,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是固定在减震器壳体4的上表面41上的部分。如图4及图6所示,在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上贯穿地形成有使上构件I的固定部12的一部分露出的孔部51a。
[0080]在本实施方式中,减震器壳体4的上表面41及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的上表面构成了供从后述的前围上盖板8的外部气体导入口 81a导入的外部气体(空气)流动的整流面。
[0081]如图6所不,横壁部52是从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的后端部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并固定在横梁7的纵壁部72上的部分。横壁部52在减震器壳体4的后端部的后方上侧沿该后端部延伸。横壁部52具有:以随着从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的后端部趋向后方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地延伸的倾斜部52a ;和从倾斜部52a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并固定在横梁7上的底壁部52b。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倾斜部52a、底壁部52b和横梁7的纵壁部72,沿左右方向形成有剖视下呈凹状的排水槽H。如图7所示,底壁部52b以随着趋向车宽方向外侧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
[0082]如图4及图5所示,纵壁部53是从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的车宽方向内侧向上方且向后方延伸、并固定在横梁7的纵壁部72上的部分。纵壁部53与横壁部52的车宽方向内侧连续地形成,封闭了排水槽W的车宽方向内侧。也就是说,纵壁部53作为防止流入到排水槽W中的水向车宽方向内侧浸入的挡水部而发挥功能。如图5及图7所示,在底壁部52b及纵壁部53的后端部,延伸形成有固定在横梁7上的凸缘部54。凸缘部54在从纵壁部53的上端部至底壁部52b的右端部附近的范围内,沿与底壁部52b及纵壁部53正交的方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延伸。
[0083]在本实施方式中,横壁部52及纵壁部53与横梁7的纵壁部72协同而起到将从车辆V的外部流入的水向车辆V的侧方排出的作用。另外,横壁部52及纵壁部53构成大致箱状的构造(袋构造),提高了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刚性。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横壁部52及纵壁部53,连结作为刚体的减震器壳体4和横梁7,并在车辆前部构成了高刚性体。由此,能够将正面碰撞时作用于上构件I的碰撞载荷顺畅地向减震器壳体4、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横梁7及挡风玻璃下部件6传递,能够良好地吸收碰撞能量,并且能够减轻侧伸出部2及侧构件3的载荷负担。
[0084]<挡风玻璃下部件>
[0085]如图3所示,挡风玻璃下部件6是固定在将发动机室ER和车室CR分隔的仪表板下部件92的上端部、且从该上端部向前方延伸并以悬臂构造支承前窗玻璃93的沿左右方向较长的钢制部件。挡风玻璃下部件6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固定在仪表板下部件92上的凸缘部61 ;从凸缘部61的前端向上方延伸的纵壁部62 ;和从纵壁部62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且支承前窗玻璃93的下端部的横壁部63。
[0086]纵壁部62是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在横梁7的纵壁部72的后方的部分。如图8所示,在纵壁部62的右端部侧开口有大致矩形状的鼓风机进气口 62a。如图6所示,在鼓风机进气口 62a的后方连接有向车室CR(参照图3)供给外部气体的鼓风机B。
[0087]如图6所不,横壁部63的左右两端位于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上方。横壁部63及前窗玻璃93通过粘结剂94而相互固定。另外,如图5所示,在横壁部63的前端侧与纵壁部53的上端部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C。
[0088]〈横梁〉
[0089]如图2所示,横梁7是沿车宽方向延伸、且经由侧伸出部2而配置在左右两侧的前柱91、91之间的沿左右方向较长的钢制部件。如图3所示,横梁7固定在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基端侧(后端侧),在与挡风玻璃下部件6之间形成了闭合截面K。由此,提高了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基端侧的支承刚性。横梁7具有:相对于仪表板下部件92的上端部及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横壁部63而后端侧被固定的下凸缘部71 ;从下凸缘部71的前端向上方延伸的纵壁部72 ;和从纵壁部72的上端向前方延伸并固定在横壁部63的后端侧的上凸缘部73。
[0090]如图3及图6所示,纵壁部72是左右两端侧的上下尺寸形成得比车宽方向中央侧的上下尺寸大的部分。如图2及图6所示,纵壁部72的左右两端面向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横壁部52及纵壁部53。在纵壁部72的左右两端侧,开口有用于供外部气体通过的大致矩形状的一对外部气体进气口 72a、72b。如图6所示,外部气体进气口 72a、72b的下端72al、72bl与减震器壳体4的上表面41及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的上表面相比位于上方。如图7所示,外部气体进气口 72a、72b位于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纵壁部53的车宽方向外侧。
[0091]<鼓风机进气口、外部气体进气口 >
[0092]在此,参照图6及图9,说明鼓风机进气口 62a与外部气体进气口 72a的关系。
[0093]如图6及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鼓风机进气口 62a设在与右侧的外部气体进气口 72a对应的位置上。换言之,鼓风机进气口 62a以隔着从横梁7的车宽方向中心穿过的沿着前后方向的中心线,而偏向右侧区域的方式设置。鼓风机进气口 62a与外部气体进气口 72a相比位于下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挡风玻璃下部件6和横梁7而构成纵长状的闭合截面K,所以能够错开鼓风机进气口 62a和外部气体进气口 72a的上下位置。
[0094]另外,鼓风机进气口 62a设在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不与外部气体进气口 72a重合的位置上。换言之,鼓风机进气口 62a设在当将该鼓风机进气口 62a投影于横梁7的纵壁部72上时不与外部气体进气口 72a重合的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闭合截面K在剖视下形成为纵长状,作为将左右一对的外部气体进气口 72a、72a和鼓风机进气口 62a连通的进气通路而发挥功能。
[0095]<前围上盖板>
[0096]如图6所示,前围上盖板8是将形成在挡风玻璃下部件6与发动机罩95之间的开口部96覆盖的树脂制部件。前围上盖板8固定在挡风玻璃下部件6上,与该挡风玻璃下部件6 —起构成所谓的前围箱(cowl box)。在前围上盖板8的左右两端侧,贯穿地形成有用于从车辆V的外部导入外部气体的外部气体导入口 81a。
[0097]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100基本上以如上方式构成,接下来,说明其作用效果。
[0098]根据本实施方式,减震器壳体4固定在上构件I的车宽方向内侧,并且,经由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而与横梁7连结,因此,在正面碰撞时(尤其是偏心碰撞时),经由前侧车架90而作用于上构件I的碰撞载荷,经由减震器壳体4及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而分散地传递到横梁7。另外,由于横梁7与挡风玻璃下部件6形成闭合截面K,所以传递到横梁7的碰撞载荷也向挡风玻璃下部件6传递。
[0099]也就是说,如图10的箭头所示,作用于上构件I的碰撞载荷分散成作用于侧构件
3、侧伸出部2及前柱91等车身侧部的载荷、和作用于横梁7及挡风玻璃下部件6等车身中央部的载荷。
[0100]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横壁部52及纵壁部53将作为刚体的减震器壳体4和横梁7连结,在车辆前部构成了高刚性体,因此,能够将作用于上构件I的碰撞载荷顺畅地向减震器壳体4、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横梁7及挡风玻璃下部件6传递,能够良好地吸收碰撞能量,并且能够减轻侧伸出部2及侧构件3的载荷负担。
[0101]而且,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横壁部52从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的后端部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沿减震器壳体4的后端部延伸并固定在横梁7上,并且,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纵壁部53从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的车宽方向内侧向上方且向后方延伸,并固定在横梁7上,因此,若正面碰撞时减震器壳体4向后方移动,则沿着前后方向的碰撞载荷传递到横壁部52及纵壁部53,横壁部52及纵壁部53被压溃而能够吸收碰撞能量,并且,能够通过横壁部52及纵壁部53将碰撞载荷传递到横梁7整体。
[0102]根据本实施方式,减震器壳体4固定在上构件I上,并且,相对于挡风玻璃下部件6和形成闭合截面K的横梁7,经由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横壁部52及纵壁部53而被固定,由此,通过上构件I及横梁7这两个部件来支承减震器壳体4,并通过横壁部52及纵壁部53来提高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刚性,从而提高了减震器壳体4的支承刚性。由此,减震器壳体4难以因作用于减震器的上下载荷而变形,并且提高了车身前部的刚性,从而起到如下作用效果。
[0103](I)抑制车身前部的应变变形,提高乘坐舒适性;
[0104](2)抑制车身前部整体的挠曲,提高操纵稳定性;
[0105](3)通过提高车身前部的刚性来改变因从发动机传递来的振动而产生的车身固有振动频率,避免车身前部与发动机的振动频率发生共振,实现车身振动的抑制;
[0106](4)由于无需为了提高车身前部的刚性而另行设置加强部件,所以实现了车身的轻量化。
[0107]在此,参照图6及图11,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100和以往的车辆前部构造200进行比较。
[0108]如图11所示,以往的车辆前部构造200具有以下部分而构成:从将发动机室210和车室220分隔的仪表板下部件230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的仪表板上部件240 ;支承前窗玻璃250的下端部的挡风玻璃下部件260 ;和将形成在仪表板上部件240与挡风玻璃下部件260之间的外部气体进气口 270覆盖的前围上盖板280,在前围上盖板280上形成有外部气体进气孔280A,在挡风玻璃下部件260上形成有与未图示的鼓风机连结的鼓风机进气口260A。
[0109]然而,在以往的车辆前部构造200中,由于在由仪表板上部件240及挡风玻璃下部件260形成的空间290内进行气液分离,所以需要使用截面尺寸大的仪表板上部件240将空间290大截面化来降低水的流速,其导致与之相应地仪表板上部件240与发动机机头300A之间的余隙减小,无法大幅降低前围上盖板280。
[0110]与之相对,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横壁部52的倾斜部52a及底壁部52b和横梁7的纵壁部72,沿左右方向形成有剖视下呈凹状的排水槽H,在排水槽H的车宽方向内侧设有纵壁部53 (参照图5),因此,从车辆V的外部流入的水被向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横壁部52直接引导,或与横梁7的纵壁部72碰触后被向横壁部52引导,然后,沿横壁部52的底壁部52b向车辆V的侧方排出,从而能够实现良好的气液分离。
[011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鼓风机进气口 62a设在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不与外部气体进气口 72a重合的位置上,因此,即使在水从外部气体进气口 72a通过了的情况下,水也会与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纵壁部62碰触,能够防止水向鼓风机进气口 62a流入,能够实现良好的气液分离。
[0112]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横壁部52及纵壁部53、横梁7的纵壁部72、和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纵壁部62,能够进行良好的气液分离,因此,能够省略以往使用的截面尺寸较大的仪表板上部件240,与之相应地能够降低挡风玻璃下部件6和前围上盖板8等。因此,能够提高车辆V的前方的视野性。
[0113]另外,如图11所示,在以往的车辆前部构造200中,由于仪表板上部件240的截面尺寸较大,所以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仪表板上部件240与发动机300的余隙减小,与之相应地无法将仪表板上部件240及挡风玻璃下部件260配置于前方。因此,存在前窗玻璃250的前置受到阻碍、进而室内空间的扩大受到阻碍的问题。
[0114]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省略以往使用的截面尺寸大的仪表板上部件240,所以与之相应地能够将挡风玻璃下部件6和前围上盖板8等配置于前方。由此,由于能够将前窗玻璃93前置,所以能够扩大室内空间。
[0115]根据本实施方式,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前端侧通过悬臂构造支承前窗玻璃93,并且,在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基端侧(后端侧),与横梁7形成闭合截面K来提高基端侧的支承刚性,因此,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前端侧相对于来自上方的载荷容易挠曲,能够良好地吸收来自上方的载荷。
[0116]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省略截面尺寸较大的仪表板上部件240,所以在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车宽方向中央部附近的下方,不存在阻碍挡风玻璃下部件6变形的部件,从而能够确保挡风玻璃下部件6相对于来自上方的载荷的冲击吸收行程,能够进一步良好地吸收来自上方的载荷。
[011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前端侧与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纵壁部53的上端部之间形成有间隙C,因此,即使在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车宽方向两端侧,也能够确保挡风玻璃下部件6相对于来自上方的载荷的冲击吸收行程,能够进一步良好地吸收来自上方的载荷。
[0118]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省略仪表板上部件240,所以能够实现车身的轻量化。
[0119]以上,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
[0120]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100的挡风玻璃下部件6等由钢制部件形成,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对铝板等其他金属制的板材进行冲压成型而形成。
[0121]本实施方式的鼓风机进气口 62a构成为设在与右侧的外部气体进气口 72a对应的位置上,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构成为设在与左侧的外部气体进气口 72b对应的位置上,还可以构成为设在左右的外部气体进气口 72a、72b之间(例如,设在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车宽方向中央)。
[0122]本实施方式的鼓风机进气口 62a及外部气体进气口 72a、72b形成为矩形状,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圆形等其他形状。
[0123]接下来,参照图12至图22,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110。在说明中,详细说明与第I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对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标注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110的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挡风玻璃下部件6、横梁7及前围上盖板8的构造与第I实施方式不同。另外,还具有加强部件9、雨刷器装置10及遮蔽部件S,这一点也与第I实施方式不同。
[0124]<减震器壳体支承件>
[0125]图13是表示从左斜前方俯视观察将前围上盖板及挡风玻璃下部件拆下后的车辆前部构造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0126]如图13所示,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具有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横壁部52和纵壁部53。[0127]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是固定在减震器壳体4的上表面41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减震器壳体4的上表面41及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的上表面构成了供从后述的前围上盖板8的外部气体导入口 81及外部气体导入孔85导入的外部气体流动的整流面。
[0128]图12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局部俯视图,图16是沿图12的V-V线的剖视图。
[0129]如图16所不,横壁部52是从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的后端部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的部位。横壁部52位于减震器壳体4的上部侧后端部的后方,并沿该后端部延伸。横壁部52具有:以随着从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的后端部趋向后方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地延伸的倾斜部(前壁部)52a ;和从倾斜部52a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并固定在横梁7上的底壁部52b。底壁部52b以随着趋向车宽方向外侧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
[0130]如图13所示,纵壁部53是从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的车宽方向内侧向后方延伸的直线状的部位。纵壁部53以随着从前方趋向后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横梁7的车宽方向中央侧)的方式倾斜。纵壁部53与横壁部52的车宽方向内侧连续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倾斜部52a、底壁部52b、纵壁部53及横梁7的前侧纵壁部77,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有剖视下呈凹状的第I排水槽H1。另外,通过底壁部52b及纵壁部53,形成了大致L字状的截面。
[0131]此外,在底壁部52b及纵壁部53的后端部,形成有固定在横梁7上的凸缘部54。凸缘部54向与底壁部52b及纵壁部53正交的方向(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另夕卜,在纵壁部53的上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形成有凸缘部55。
[0132]<挡风玻璃下部件>
[0133]图14是沿图12的IV-1V线的剖视图。
[0134]如图14所示,挡风玻璃下部件6是从下方支承前窗玻璃93的部件。挡风玻璃下部件6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固定在仪表板下部件92的凸缘部92a上的凸缘部(第2凸缘部)64 ;从凸缘部64的前端部向上方延伸的纵壁部(后壁部)65 ;和从纵壁部65的上端部向前窗玻璃93 (前方)延伸的横壁部(玻璃支承部)66。横壁部66通过粘结剂94而固定在前窗玻璃93的下侧面上。
[0135]图15的(a)是表示从斜后方俯视观察挡风玻璃下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5的(b)是沿图15的(a)的VI1-VII线的剖视图。
[0136]如图15的(b)所示,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左右两端部分别固定在左右的上构件I上。此外,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左右两端部也可以分别固定在前柱91上。在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左右两端侧,如图15的(a)所示,分别设有与中央侧后部相比向上方隆起(突出)的一对隆起部67。在右侧的隆起部67的后部下端侧,开口有大致矩形状的鼓风机进气口 68。在鼓风机进气口 68的后方,如图16所示,连接有向车室CR供给外部气体的鼓风机B。
[0137]< 横梁 >
[0138]如图14所示,横梁7固定在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基端部侧(后端部侧),且在与挡风玻璃下部件6之间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中央闭合截面K1。横梁7具有:下凸缘部(第3凸缘部)74 ;从下凸缘部74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后侧纵壁部75 ;从后侧纵壁部75的下端部向前方延伸的横壁部76 ;从横壁部76的前端部向上方延伸的前侧纵壁部77 ;和从前侧纵壁部77的上端部向前斜上方延伸的上凸缘部78。[0139]下凸缘部74夹入在将发动机室ER和车室CR分隔的仪表板下部件92的凸缘部92a与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凸缘部64之间而被沿上下挟持,并通过焊接等固定方法而固定。上凸缘部78通过焊接等固定方法而固定在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横壁部66上。如图16所示,前侧纵壁部77的左右两端部面向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横壁部52。
[0140]图17是沿图12的V1-VI线的剖视图。
[0141]如图17所示,横壁部(底壁部)76在纵剖视下形成为?字状,位于安装在仪表板下部件92上的制动主缸97的上方。在仪表板下部件92的左侧下部,形成有用于安装制动主缸97的圆形的安装孔92b (参照图17的双点划线)。横壁部76在与制动主缸97上下对应的位置上具有向上方突出的避让部76a。在避让部76a的左右两侧,连续地形成有随着趋向车宽方向外侧而向下倾斜的一对倾斜面76b。此外,横梁7的左右两端部分别固定在上构件I及前柱91上(在图17中仅图示出与上构件I之间的固定状态)。
[0142]<加强部件>
[0143]如图13所示,加强部件9是分别设在横梁7的车宽方向两端侧且延伸至上构件I及前柱91的钢制部件。如图16所示,加强部件9配置在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隆起部67与横梁7之间,具有对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车宽方向两端侧进行加强的功能。在加强部件9的前端部,形成有固定在横梁7的上凸缘部78上的前凸缘部9a。在加强部件9的后端部,形成有固定在隆起部67的内表面上的后凸缘部%。在加强部件9的中央部,开口有用于供外部气体通过的大致矩形状的外部气体进气口 9c。在外部气体进气口 9c的开口缘部上,向上方突出形成有突出部9d。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加强部件9、横梁7及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隆起部67,在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端部闭合截面K2。此外,中央闭合截面Kl及端部闭合截面K2相互连通(参照图17)。
[0144]<前围上盖板>
[0145]如图14所示,前围上盖板8是将形成在发动机罩95与挡风玻璃下部件6之间的开口部96覆盖的帽状的树脂制部件。前围上盖板8的车宽方向中央侧后端部配置在前窗玻璃93的上侧面上。如图16所示,前围上盖板8的左右两端侧配置在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上方。如图18所示,在前围上盖板8的左右两端侧的上表面上,分别形成有用于从车辆V的外部导入外部气体的大致矩形状的外部气体导入口 81、和用于使雨刷器装置10的雨刷器轴IOb露出于外部的雨刷器用开口部82。在前围上盖板8的左右两端侧的前表面上,分别形成有面向减震器壳体4的上表面41及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上表面的作业用开口部83。作业用开口部(第I开口部)83位于第I进气通路Rl的前方,并被树脂制的减震器安装盖84封闭。减震器安装盖84装拆自如地设在作业用开口部83上。在进行减震器的装拆作业或维护作业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将减震器安装盖84拆下来进行减震器的装拆或维护。在减震器安装盖84的上表面,形成有面向减震器壳体4的上表面41及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上表面的格子状的外部气体导入孔85。外部气体导入孔(第2开口部)85具有向第I进气通路Rl导入外部气体的功能。
[0146]<遮蔽部件>
[0147]图18是表示从右斜前方俯视观察安装有外侧盖部件的车辆前部构造的右侧部位的状态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19是表示从右斜前方俯视观察将外侧盖部件拆下后的车辆前部构造的右侧部位的状态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20是表示从左斜前方仰视观察安装有内侧盖部件的车辆前部构造的右侧部位的状态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21是表示从斜前方俯视观察将前围上盖板及挡风玻璃下部件拆下后的车辆前部构造的右侧部位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0148]如图18至图21所示,遮蔽部件S具有外侧盖部件S1、内侧盖部件S2和密封材料S3。如图18及图19所示,外侧盖部件SI例如由板状的橡胶等构成,具有将形成在前围上盖板8与侧构件3之间的间隙Gl封闭的功能。如图20所示,内侧盖部件S2例如由板状的橡胶等构成,具有将形成在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纵壁部53与前围上盖板8之间及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纵壁部53与挡风玻璃下部件6之间的间隙G2封闭的功能。如图21所示,密封材料S3配置在侧构件3及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上表面。如图18至图21所示,密封材料S3具有将外侧盖部件SI与侧构件3之间、前围上盖板8与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之间、以及内侧盖部件S2与纵壁部53之间液密甚至气密地密封的功能。通过设置该遮蔽部件S,能够抑制来自发动机室ER的热气向第I进气通路Rl流入,并且,能够抑制水从车外向第I进气通路Rl内流入。
[0149]<第I进气通路、第2进气通路>
[0150]如图16所示,第I进气通路(外部气体导入通路)Rl形成在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上方,并分别设在车辆V的左右两侧。第I进气通路Rl沿前后方向延伸,是从外部气体导入口 81及外部气体导入孔85至外部气体进气口 9c的空间。第I进气通路Rl由前围上盖板8、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挡风玻璃下部件6、加强部件9、遮蔽部件S(参照图18至图21)及上构件I (参照图17)形成。另外,如图17所示,通过中央闭合截面Kl及端部闭合截面K2,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有将左右两侧的第I进气通路Rl连通的第2进气通路R2。通过这样的结构,从前围上盖板8的前方右侧的外部气体导入口 81及外部气体导入孔85导入的外部气体流经右侧的第I进气通路Rl及外部气体进气口 9c,从鼓风机进气口 68向鼓风机B导出(参照图12、图16)。另一方面,从前围上盖板8的前方左侧的外部气体导入口81及外部气体导入孔85导入的外部气体在流经左侧的第I进气通路Rl及外部气体进气口 9c后,通过第2进气通路R2进一步从左侧流经右侧,然后,从鼓风机进气口 68向鼓风机B导出(参照图12、图16、图17)。此外,中央闭合截面Kl及端部闭合截面K2也作为将从外部气体进气口 9c通过了的水向车辆V的侧方排出的第2排水槽H2而发挥功能。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左置方向盘车的情况,但在右置方向盘车的情况下,鼓风机进气口68、鼓风机B、制动主缸97、安装孔92b及避让部76a等的位置左右相反。
[0151]<雨刷器装置>
[0152]图22是表示从左侧俯视观察右侧的雨刷器装置周边的状态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0153]如图16所示,雨刷器装置10是配置在第I进气通路Rl内、将附着在前窗玻璃93上的水或雪等拂去的装置。在雨刷器装置10的下方配置有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及横梁7。如图22所示,雨刷器装置10具有:雨刷器基台IOa;和安装在雨刷器基台IOa的上部且向上方延伸的雨刷器轴10b。如图16所示,雨刷器轴IOb从前围上盖板8的雨刷器用开口部82向第I进气通路Rl外露出。在雨刷器轴IOb的前端,经由雨刷器连杆IOf及雨刷器臂(图示省略)而安装有与前窗玻璃93滑动接触的雨刷器片(图示省略)。雨刷器装置10经由未图示的托架而固定在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上表面或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内表面等上。
[0154]此外,如图18所示,在侧伸出部2的后端下部,切除而形成有切缺部21a。切缺部21a与第I排水槽Hl及第2排水槽H2连通。由此,在第I排水槽Hl及第2排水槽H2中流动的水从切缺部21a通过而向车辆V的侧方排出。
[0155]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110基本上以如上方式构成,接下来,说明其作用效果。
[0156]根据第2实施方式,能够起到与上述的第I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作用效果。
[0157]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纵壁部53从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的车宽方向内侧向横梁7的车宽方向中央侧以直线状延伸,并以随着从前方趋向后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因此,将行驶时或转弯时作用于减震器壳体4上部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载荷经由纵壁部53而传递到横梁7,从而提高了减震器壳体4的支承刚性,能够提高操纵稳定性。
[0158]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纵壁部53和底壁部52b而形成大致L字状的截面,因此,能够提高将减震器壳体4和横梁7的车宽方向中央侧连结的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刚性来提高减震器壳体4的支承刚性。
[0159]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车宽方向两端分别固定在上构件I上,所以能够提高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扭转刚性。
[0160]例如,在日本特开昭64-30888号公报中,由于整流罩具有向前方开口的开放截面,所以成为使车身扭转刚性降低的构造。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挡风玻璃下部件6和横梁7而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中央闭合截面K1,并且,通过加强部件9、横梁7和挡风玻璃下部件6而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端部闭合截面K2,因此,与日本特开昭64-30888号公报的构造相比,能够提高车身扭转刚性。
[0161]另外,在日本特开昭64-30888号公报中,将具有外部气体导入口的空气引入箱设在右侧减震器壳体上,并且将与空气引入箱连通的空间部形成在整流罩的右端部,另一方面,在整流罩的左端部经由辅助板来安装雨刷器马达。因此,成为仅从整流罩的右端部导入外部气体而无法从整流罩的左端部导入外部气体的构造。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辆V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I进气通路Rl,并且设有将左右两侧的第I进气通路Rl连通的第2进气通路R2,从车辆V的左右两侧导入外部气体,因此,与日本特开昭64-30888号公报的构造相比,能够增加外部气体导入量。
[0162]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第I进气通路Rl形成在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上方,所以在横梁7的车宽方向中央侧不存在向发动机室ER侧突出的部件。由此,能够降低发动机罩95的位置,能够提高车辆前方的视野性。
[0163]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第I进气通路Rl内配置有雨刷器装置10,所以流入到第I进气通路Rl中的水与雨刷器装置10碰触,另一方面,外部气体绕过雨刷器装置10而流动。由此,能够抑制水向鼓风机B的流入,并且能够抑制外部气体导入量的降低。
[0164]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前围上盖板8的车宽方向两端部设有作业用开口部83及装拆自如地安装在作业用开口部83上的减震器安装盖84,因此,容易将减震器安装盖84从前围上盖板8拆下来进行减震器的装拆作业和维护作业。
[0165]另外,由于在减震器安装盖84上形成有外部气体导入孔85,所以除外部气体导入口 81以外,也从外部气体导入孔85导入外部气体,能够增加外部气体导入量。
[0166]根据本实施方式,第I进气通路Rl由前围上盖板8、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挡风玻璃下部件6、加强部件9、遮蔽部件S及上构件I形成,因此,能够增长第I进气通路Rl的前后距离,并且能够扩大第I进气通路Rl的宽度尺寸。由此,从前围上盖板8的外部气体导入口 81流入的水在第I进气通路Rl的中途落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或横梁7上而排出,因此,能够提高气液分离性,并且,能够充分地确保外部气体导入量来降低鼓风机B (空调)的耗电。
[0167]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横壁部52及纵壁部53和横梁7的前侧纵壁部77,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I排水槽Hl,因此,能够将水(雨水或洗车时的水等)向车外排出。
[0168]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雨刷器装置10的下方配置有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及横梁7,所以与雨刷器装置10碰触的水经由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及横梁7而向车外排出。
[0169]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横梁7的横壁部76在与制动主缸97上下对应的位置上具有向上方突出的避让部76a,所以与横壁部76平坦地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横梁7接近制动主缸97而配置在下方,进而能够降低发动机罩95的位置。
[0170]另外,由于横梁7的横壁部76具有以随着从避让部76a的左右两侧趋向车宽方向外侧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的左右一对的倾斜面76b,所以横梁7的横壁部76上的水由于自重作用而容易向车辆V的侧方排出。
[0171]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车宽方向两端分别形成有比车宽方向中央向上方隆起的隆起部67,在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隆起部67与横梁7之间配置有加强部件9,因此,能够在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隆起部67与加强部件9之间确保雨刷器装置10的配
置空间。
[0172]根据本实施方式,横梁7的下凸缘部74夹入仪表板下部件92的凸缘部92a与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凸缘部64之间而被沿上下夹持,并通过焊接等固定方法而固定,因此,在横梁7上不存在与仪表板下部件92相比向后方突出的部位。由此,由于能够将空调等靠车室CR前方配置,所以能够扩大车室CR,并且能够降低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位置,因此,能够确保可充分发挥除霜功能的最佳形状化的除霜器喷嘴的配置空间。
[0173]附图标记说明
[0174]V 车辆
[0175]100、110 车辆前部构造
[0176]I 上构件
[0177]2 侧伸出部
[0178]3 侦_件
[0179]4 减震器壳体
[0180]41 上表面
[0181]5 减震器壳体支承件
[0182]51 减震器壳体固定部
[0183]52 横壁部
[0184]52a倾斜部(前壁部)
[0185]52b 底壁部
[0186]53 纵壁部
[0187]6 挡风玻璃下部件[0188]64凸缘部(第2凸缘部)
[0189]65纵壁部(后壁部)
[0190]66横壁部(玻璃支承部)
[0191]67隆起部
[0192]7横梁
[0193]74下凸缘部(第3凸缘部)
[0194]76横壁部(底壁部)
[0195]76a 避让部
[0196]76b 倾斜面
[0197]8前围上盖板 [0198]81外部气体导入口
[0199]83作业用开口部(第I开口部)
[0200]84减震器安装盖
[0201]85外部气体导入孔(第2开口部)
[0202]9加强部件
[0203]10雨刷器装置
[0204]S遮蔽部件
[0205]SI外侧盖部件
[0206]S2 内侧盖部件
[0207]S3密封材料
[0208]91前柱
[0209]92仪表板下部件
[0210]92a凸缘部(第I凸缘部)
[0211]93前窗玻璃
[0212]95发动机罩
[0213]96开口部
[0214]97制动主缸
[0215]ER发动机室
[0216]CR车室
[0217]K闭合截面
[0218]Kl中央闭合截面
[0219]K2端部闭合截面
[0220]C间隙
[0221]Rl第I进气通路(外部气体导入通路)
[0222]R2第2进气通路
[0223]H排水槽
[0224]Hl第I排水槽
[0225]H2第2排水槽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具有: 挡风玻璃下部件,其从下方支承前窗玻璃; 横梁,其固定在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上,且沿车宽方向延伸; 上构件,其固定在前柱的前端部,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减震器壳体,其固定在所述上构件的车宽方向内侧,并且配置在所述横梁的前方,用于安装减震器;以及 减震器壳体支承件,其连结所述横梁和所述减震器壳体, 所述车辆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和所述横梁而形成闭合截面, 所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具有: 减震器壳体固定部,其固定在所述减震器壳体的上表面;和 纵壁部,其从所述减震器壳体固定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向后方延伸,且固定在所述横梁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还具有横壁部,该横壁部从所述减震器壳体固定部的后端部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沿所述减震器壳体的后端部延伸,并固定在所述横梁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将发动机室和车室分隔的仪表板下部件, 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固定在所述仪表板下部件的上端部,并且,从所述仪表板下部件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通过悬臂构造支承所述前窗玻璃, 所述横梁固定在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的所述仪表板下部件侧。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的前端侧位于所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的上方, 在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的前端侧与所述纵壁部的上端部之间形成有间隙。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壁部从所述减震器壳体固定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向所述横梁的车宽方向中央侧以直线状延伸,并以随着从前方趋向后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壁部具有:前壁部,其从减震器壳体固定部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且沿所述减震器壳体的后端部延伸;和底壁部,其沿所述前壁部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并且,以随着趋向车宽方向外侧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并固定在所述横梁上, 所述纵壁部与所述前壁部及所述底壁部的车宽方向内侧连续, 通过所述前壁部、所述底壁部、所述纵壁部和所述横梁而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排水槽, 通过所述纵壁部和所述底壁部而形成大致L字状的截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配置在左右两侧, 在所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的上方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导入外部气体的左右一对的外部气体导入通路,所述闭合截面将所述左右一对的外部气体导入通路连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的车宽方向两端形成有比车宽方向中央向上方隆起的隆起部,所述车辆前部构造还具有左右一对的加强部件,该左右一对的加强部件设在所述横梁的车宽方向两端,且配置在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的所述隆起部与所述横梁之间, 通过所述横梁和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而形成在车宽方向中央侧延伸的中央闭合截面,通过所述横梁、所述加强部件和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的隆起部而形成在车宽方向两端侧延伸的端部闭合截面, 所述中央闭合截面和所述端部闭合截面相互连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的前端侧位于所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的上方, 所述车辆前部构造还具有:前围上盖板,其将形成在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与发动机罩之间的开口部覆盖,并且配置在所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的上方,具有用于导入外部气体的外部气体导入口 ;和 遮蔽部件,其将 所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与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及所述前围上盖板之间密封, 所述外部气体导入通路通过所述前围上盖板、所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所述加强部件、所述遮蔽部件和所述上构件而形成。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的车宽方向两端固定在所述上构件或所述前柱上。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仪表板下部件的上端部形成有第I凸缘部, 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具有:配置在所述第I凸缘部的上方的第2凸缘部;从所述第2凸缘部的前端部向上方延伸的后壁部;和从所述后壁部的上端部向所述前窗玻璃延伸的玻璃支承部, 在所述横梁的后端部,形成有被夹入在所述第I凸缘部与所述第2凸缘部之间而被夹持的第3凸缘部。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围上盖板具有:设在车宽方向两端部且面向所述减震器壳体的上表面的第I开口部;和封闭所述第I开口部并且装拆自如地设在所述第I开口部上的减震器安装盖, 所述减震器安装盖具有面向所述减震器壳体的上表面的第2开口部。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部气体导入通路内配置有雨刷器装置。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雨刷器装置的下方配置有所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及所述横梁。
1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仪表板下部件上安装有制动主缸, 所述横梁具有底壁部并且配置在所述制动主缸的上方, 所述底壁部在与所述制动主缸上下对应的位置上具有向上方突出的避让部,并且具有以随着从所述避让部趋 向车宽方向外侧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的左右一对的倾斜面。
【文档编号】B62D25/08GK104039635SQ201280066790
【公开日】2014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11日
【发明者】佐佐木一匡, 二瓶秀史, 直井大辅, 江口政将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