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保险杠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88252阅读:450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后保险杠总成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后保险杠总成,包括保险杠本体和安装在所述保险杠本体下方的扰流板,其中,在所述保险杠本体的保险杠本体底面与所述扰流板之间形成有贯通的空气导流通道,所述空气导流通道的前端进风口形成在所述扰流板的扰流板前端与所述保险杠本体底面之间,所述空气导流通道的后端出风口形成在所述扰流板的扰流板后端与所述保险杠本体底面之间,且所述后端出风口的面积小于所述前端进风口的面积。其通过保险杠本体实现对车尾保护的功能,通过保险杠本体下方的扰流板,可以利用汽车底部气流,起到扰流作用,提高了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该汽车后保险杠总成将上述两种功能集为一体,并且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和使用。
【专利说明】一种汽车后保险杠总成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后保险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后保险杠总成。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从以前的奢侈品变成如今普通百姓能承受的普通消费品,越来越多地走进千家万户。消费者对于汽车外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运动元素加入到汽车设计之中,很多零件如引擎盖,前风挡,汽车保险杠等在设计之初不再单纯满足其基本的用途,而是更多地融入空气动力学的要求,同时兼顾动感美观。提高汽车高速行驶中的稳定性,减少汽车高速行驶中产生的升力,是空气动力学应用其中的一部分。对于车身外饰这块,目前的普遍做法是在汽车后盖(三厢车型)或尾门(两厢车型)上面安装一个扰流板,但此种设计仅利用了车辆顶部的气流,没有利用到车辆底部的气流。且目前在行李箱盖上面安装扰流板方式是用紧固件或胶粘,前者可能导致后箱盖漏水,后者因为胶水凝固所需的时间较长,只能适合小批量安装。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将保险杠功能和扰流板功能集成于一体,能够利用汽车底部气流提升汽车动力的汽车后保险杠总成。
[0004]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汽车后保险杠总成,包括保险杠本体和安装在所述保险杠本体下方的扰流板,其中,在所述保险杠本体的保险杠本体底面与所述扰流板之间形成有贯通的空气导流通道,所述空气导流通道的前端进风口形成在所述扰流板的扰流板前端与所述保险杠本体底面之间,所述空气导流通道的后端出风口形成在所述扰流板的扰流板后端与所述保险杠本体底面之间,且所述后端出风口的面积小于所述前端进风口的面积。
[0005]进一步地,所述保险杠本体的下方设置有凹槽,所述扰流板通过连接件安装在所述凹槽内。
[0006]进一步地,所述扰流板包括扰流板本体,在所述扰流板本体的后端设置有向上翘起的弧形翘尾导向板。
[0007]进一步地,所述扰流板本体上的进风面低于所述弧形翘尾导向板上的出风面。
[0008]进一步地,所述弧形翘尾导向板的弧度为π/4。
[0009]进一步地,所述前端进风口的高度与所述后端进风口的高度比为1.75。
[0010]进一步地,所述扰流板本体上沿其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定位凸台,所述定位凸台上设置有两个中间沉孔,所述扰流板本体通过两个所述连接件与所述保险杠本体连接,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保险杠本体连接,其另一端连接在所述中间沉孔内。
[0011 ] 进一步地,所述扰流板本体上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还分别设置有两个端部沉孔,所述扰流板本体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连接件与所述凹槽侧壁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凹槽侧壁连接,其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端部沉孔内。
[0012]进一步地,两个所述中间沉孔沿着所述扰流板本体的宽度设置,位于所述扰流板本体端部的两个所述端部沉孔也沿着所述扰流板本体的宽度设置,且两个所述中间沉孔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所述端部沉孔之间的距离。
[0013]进一步地,所述保险杠本体和所述扰流板均为塑料注塑件
[00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5]通过在保险杠本体下方安装扰流板,并在保险杠本体底面与扰流板之间形成有贯通的空气导流通道,用于气流通过,并使后端出风口的面积小于前端进风口的面积,使汽车在高速行驶中,进风量始终大于出风量,使气流保持对扰流板的下压力,起到扰流作用,从而使汽车在高速行驶中保持尾部向下压,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0016]由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后保险杠总成,通过保险杠本体实现对车尾保护的功能,通过保险杠本体下方的扰流板,可以利用汽车底部气流,起到扰流作用,提高了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该汽车后保险杠总成将上述两种功能集为一体,并且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和使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后保险杠总成的示意图;
[0018]图2为保险杠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扰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图1所示的一种汽车后保险杠总成沿着B-B向的剖视图;
[0021 ]图5为图3所示的扰流板的侧视图;
[0022]图6为扰流板本体与弧形翘尾导向板连接示意图;
[0023]图7为设置在扰流板本体上的定位凸台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8为图7所示的定位凸台的剖视图;
[0025]图9为图1所示的一种汽车后保险杠总成沿着A-A向的剖视图;
[0026]图10为图1所示的一种汽车后保险杠总成沿着C-C向的剖视图。
[0027]附图标记对照表:
[0028]1-保险杠本体;11-凹槽;12-保险杠本体底面;
[0029]13-凹槽侧壁;2-扰流板;21-扰流板本体;
[0030]22-弧形翘尾导向板;23-定位凸台; 24-中间沉孔;
[0031 ]25-端部沉孔;26-扰流板前端;27-扰流板后端;
[0032]211-进风面;221-出风面; 3_空气导流通道;
[0033]31-前端进风口;32-后端出风口; 4-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003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后保险杠总成,主要安装在汽车尾部,起保护作用,其还具有扰流板,利用车体下方的气流,起到扰流作用,提高了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0036]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后保险杠总成,包括保险杠本体I和安装在保险杠本体I下方的扰流板2。
[0037]其中,在保险杠本体I的保险杠本体底面12与扰流板2之间形成有贯通的空气导流通道3,空气导流通道3的前端进风口 31形成在扰流板2的扰流板前端26与保险杠本体底面12之间,空气导流通道3的后端出风口 32形成在扰流板2的扰流板后端27与保险杠本体底面12之间,且后端出风口 32的面积小于前端进风口 31的面积。
[0038]S卩,该汽车后保险杠总成,包括保险杠本体I和扰流板2,扰流板2安装在保险杠本体I。保险杠本体I用于对车尾保护,其也可以成为后保险杠蒙皮。设置在保险杠本体I下方的扰流板2,可以利用汽车底部气流,起到扰流作用,提高了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0039]具体地,在保险杠本体I的保险杠本体底面12与扰流板2之间形成有空气导流通道3,其贯通保险杠本体I的前后两侧,用于使车体下方的气流通过起到扰流作用。
[0040]空气导流通道3的前端具有用于气流进入的前端进气口 31,该处所指的前端是指靠近车头的一端。前端进风口 31形成在扰流板2的扰流板前端26与保险杠本体底面12之间。
[0041]空气导流通道3的后端具有用于气流流出的后端出气口 32,该处所指的后端是指靠近车尾的一端或远离车头的一端。后端出风口 32形成在扰流板2的扰流板后端27与保险杠本体底面12之间。
[0042]为了使得该空气导流通道3具有扰流作用,使得高速行驶的汽车具有向下的压力,提高车身的稳定性,将后端出风口 32的面积设置为小于前端进风口 31的面积。如此设置,使得汽车行驶的过程中,进风量始终大于出风量,使气流始终作用于汽车后保险杠总成上,保持向下的压力,提高了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0043]后端出风口 32和前端进风口 31可以为任意形状的开口,具体地,后端出风口 32的宽度与前端进风口 31可以选择一致,仅需将前端进风口 31的高度设置为高于后端出风口 32的高度,即可满足上述要求。
[0044]由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后保险杠总成,通过保险杠本体实现对车尾保护的功能,通过保险杠本体下方的扰流板,可以利用汽车底部气流,起到扰流作用,提高了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该汽车后保险杠总成将上述两种功能集为一体,并且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和使用。
[0045]较佳地,如图1-2和图9-10所示,保险杠本体I的下方设置有凹槽11,扰流板2通过连接件4安装在凹槽11内。连接件4可以为连接螺钉或连接螺栓。将扰流板2安装在凹槽11内,一方面可以保持车身底面平整,另一方面利于固定扰流板2,避免其偏移。
[0046]较佳地,如图3-6所示,扰流板2包括扰流板本体21,在扰流板本体21的后端设置有向上翘起的弧形翘尾导向板22。弧形翘尾导向板22连接在扰流板本体21的后端,其呈弧形并向上翘起,弧形设置利于气流流通。
[0047]从前端进风口 31进入的气流,在弧形翘尾导向板22处变向,使气流对弧形翘尾导向板22向下的压力,从而使得气流对车辆有个向下的压力,使得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更加平稳。
[0048]扰流板本体21为平整的板,安装时其可以倾斜设置,使其后端向上倾斜,以使的气流始终压在扰流板本体21上,提高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0049]较佳地,如图3-6所示,扰流板本体21上的进风面211低于弧形翘尾导向板22上的出风面221。进风面211为扰流板本体21的上表面,其用于进入的风流经过;出风面221为弧形翘尾导向板22的内表面,其用于从进入的风流经过流出。两者都是用于与保险杠本体底面11配合,导通气流之用。由于扰流板本体21靠近前端进风口 31,其上表面称之为进风面。由于弧形翘尾导向板22靠近后端出风口 32,其内表面称之为出风面。
[0050]进风面211的后端与出风面221的后端相接,并使得进风面211低于出风面221,使得气流在流通过程中,向上流动,始终对进风面211和出风面221施加向下的压力,提高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0051]优选地,弧形翘尾导向板22的弧度为/4。将弧形翘尾导向板22的弧度设置在η/4左右,使其上翘的端部朝向车辆的后部倾斜45°左右,可以起到更佳的扰流效果。
[0052]优选地,前端进风口 31的高度与后端进风口 32的高度比为1.75。由于后端出风口 32的宽度与前端进风口 31 —致,将前端进风口 31的高度设置为高于后端出风口 32的高度,可以满足前端进风口 31的面积大于后端出风口 32的面积。将前端进风口 31的高度与后端进风口 32的高度比为1.75,可以起到更佳的扰流效果。
[0053]具体地前端进风口 31的高度可以设置为55mm,后端出风口 32的高度可以设置为31mm,从前端向后端逐渐过渡。前端进气口 31大、后端出风口 32小,并且具有上述弧形翘尾导向板22,使得保险杠本体I与扰流板2之间在弧形翘尾导向板22的弧形区域产生向下压力,使得整车告诉行驶时更加平稳。
[0054]较佳地,如图3、图5、图7-9所示,扰流板本体21上沿其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定位凸台23,定位凸台23上设置有两个中间沉孔24,扰流板本体21通过两个连接件4与保险杠本体I连接,连接件4的一端与保险杠本体I连接,其另一端连接在中间沉孔24内。
[0055]通过在扰流板本体21的中间设置定位凸台23,使其能够精确定位到保险杠本体I的凹槽11内,使扰流板2安装到保险杠本体I的过程更加方便,同时防止扰流板2在与保险杠本体I的安装过程中产生相对运动,导致安装误差。
[0056]通过设置两个中间沉孔24,一方面便于使用连接件4连接,另一方面其非通孔,能够防止车身下面的水溅入,起到防水防泼溅的功能。同时通过两个连接件4连接,可以提高扰流板2与保险杠本体I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扰流板2移动或转动。
[0057]较佳地,如图3、图5和图10所示,扰流板本体21上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还分别设置有两个端部沉孔25,扰流板本体21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连接件4与凹槽侧壁13连接在一起,连接件4的一端与凹槽侧壁13连接,其另一端连接在端部沉孔25内。通过在扰流板本体21上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上分别设置两个端部沉孔25,再通过两个连接件4,将其端部连接在凹槽侧壁13,进一步地提高了扰流板2与保险杠本体I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两端的端部沉孔25与中间的中间沉孔25呈三角形设置,由此,三组连接件4也呈三角形排列,使得扰流板2与保险杠本体I连接更加稳固。
[0058]扰流板2与保险杠本体I之间通过连接件4连接,具体为:左、中、右三个位置,每个位置沿车辆前后方向安排2个连接件或螺钉,其中左右安装位置对称,中间位置设计有起加强作用的定位凸台23,这样设计一方面提高了扰流板2与保险杠本体I或保险杠蒙皮连接的刚度,增加对气流的承受力,另一方面通过在中间设计安装点,可以使扰流板2的整体承压能力得到增强,避免承压后的零件变形,也避免因此零件设计过于厚重,扰流板2的壁厚3.5mm左右。
[0059]较佳地,两个中间沉孔24沿着扰流板本体21的宽度设置,位于扰流板本体21端部的两个端部沉孔25也沿着扰流板本体21的宽度设置,且两个中间沉孔24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端部沉孔25之间的距离。
[0060]S卩,两个中间沉孔24沿着扰流板本体21的宽度设置,扰流板本体21上两个端部上的两个端部沉孔25也沿着扰流板本体21的宽度设置,并且使得两个中间沉孔24之间的距离小于扰流板本体21上每端的两个端部沉孔25之间的距离,以使每侧的两个端部沉孔25与两个中间沉孔24呈梯形布置,相应地四个连接件4也呈梯形布置,提高汽车高速行驶中扰流板2的抗气流翻转能力。
[0061]较佳地,保险杠本体I和扰流板2均为塑料注塑件,两者材质相同,使得保险杠本体I和扰流板2的加工工艺简单高效,单件成本降低;因选用与保险杠本体或保险杠蒙皮一样的材料,两个零件的热膨胀系数一致,解决高低温等复杂环境中零件间隙改变的问题。
[0062]根据需要,可以将上述各技术方案进行结合,以达到最佳技术效果。
[0063]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后保险杠总成,集保护和扰流作用为一体,不仅克服了传统扰流板的安装所产生的漏水等问题,且造型优美,价格便宜,安装简单,适合大批量安装,更为汽车后端扰流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0064]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后保险杠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保险杠本体和安装在所述保险杠本体下方的扰流板, 其中,在所述保险杠本体的保险杠本体底面与所述扰流板之间形成有贯通的空气导流通道, 所述空气导流通道的前端进风口形成在所述扰流板的扰流板前端与所述保险杠本体底面之间,所述空气导流通道的后端出风口形成在所述扰流板的扰流板后端与所述保险杠本体底面之间,且所述后端出风口的面积小于所述前端进风口的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后保险杠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保险杠本体的下方设置有凹槽,所述扰流板通过连接件安装在所述凹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后保险杠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包括扰流板本体,在所述扰流板本体的后端设置有向上翘起的弧形翘尾导向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后保险杠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本体上的进风面低于所述弧形翘尾导向板上的出风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后保险杠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翘尾导向板的弧度为π/4。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汽车后保险杠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进风口的高度与所述后端进风口的高度比为1.75。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后保险杠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本体上沿其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定位凸台,所述定位凸台上设置有两个中间沉孔, 所述扰流板本体通过两个所述连接件与所述保险杠本体连接,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保险杠本体连接,其另一端连接在所述中间沉孔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汽车后保险杠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本体上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还分别设置有两个端部沉孔,所述扰流板本体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凹槽侧壁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凹槽侧壁连接,其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端部沉孔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汽车后保险杠总成,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中间沉孔沿着所述扰流板本体的宽度设置,位于所述扰流板本体端部的两个所述端部沉孔也沿着所述扰流板本体的宽度设置,且两个所述中间沉孔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所述端部沉孔之间的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后保险杠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保险杠本体和所述扰流板均为塑料注塑件。
【文档编号】B62D35/00GK203996053SQ201420444296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7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7日
【发明者】汤栋晖 申请人: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