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柱上外板及冲压件翻边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0581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D柱上外板及冲压件翻边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冲压件翻边结构,包括板材、板材翻边和连接二者的翻边线,板材靠近翻边线位置在成形工序预设有凸出板材表面的凸包。板材翻边工序前,在板材表面靠近翻边线位置设置凸出于板材表面的凸包,因此在翻边工序时,板材的凸包位置拉伸,其内材料流入到翻边线内,对翻边线内材料进行补充,经冲压翻边工艺后,凸包内的材料填充到翻边线内避免翻边线位置材料变薄,凸包经翻边后消失,通过凸包结构的设置,使得冲压件翻边结构的转角位置材料得到补充,避免翻边线内发生材料的剧变,且无需对冲压件的圆角尺寸进行改变,避免了冲压件翻边后的开裂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D柱上外板。
【专利说明】D柱上外板及冲压件翻边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冲压工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D柱上外板及冲压件翻边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冲压是靠压力机和模具对板材、带材、管材和型材等施加外力,使之产生塑性变形或分离,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工件的成形加工方法。冲压过程中的翻边工艺,是在坯料的平面部分或曲面部分上,利用模具的作用,使之沿封闭或不封闭的曲线边缘形成有一定角度的直壁或凸缘的成型方法。冲压板翻边过程中,在不考虑翻边圆角时,零件与翻边相交的位置材料变薄,板料受内应力、外部冲击或环境条件等的影响,在板料的表面或内部容易产生裂纹,在翻边线位置产生开裂。
[0003]汽车左右D柱上外板设置有翻边结构,该零件经落料-成形-冲孔-翻边四道工序加工后完成,最终放到检具上对其各种结构尺寸进行检测。如图1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中D柱上外板零件的结构示意图。
[0004]汽车左右D柱上外板I'结构复杂,其端头的翻边2'角度有120°,D柱上外板I'材料的流动性差,其翻边时流入翻边线3'内的材料少,板材在翻边时突然变薄,转角处容易出现开裂。现有技术中为解决开裂问题,采用加大翻边圆角的方法,避免板材在转角处产生剧烈变化,但该零件设计上只允许翻边圆角为R12mm,不能加大,因此只能考虑如何避免材料流入翻边线内发生材料的剧变,然而该方法并不能很好的解决D柱上外板开裂的问题。
[0005]因此,如何解决冲压件翻边过程中开裂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冲压件翻边结构,以实现解决冲压件翻边过程中开裂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D柱上外板。
[000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冲压件翻边结构,包括板材、板材翻边和连接二者的翻边线,所述板材靠近所述翻边线位置在成形工序预设有凸出所述板材表面的凸包。
[0009]优选地,在上述冲压件翻边结构中,所述凸包设置于所述板材和所述板材翻边交接位置翻边线的端部。
[0010]优选地,在上述冲压件翻边结构中,所述凸包位于所述板材距离所述翻边线25-40mm 位置。
[0011]优选地,在上述冲压件翻边结构中,所述凸包位于所述板材距离所述翻边线30mm位置。
[0012]优选地,在上述冲压件翻边结构中,所述凸包的直径为15_25mm。
[0013]优选地,在上述冲压件翻边结构中,所述凸包的直径为20mm。
[0014]一种D柱上外板,其上设置有上外板翻边,所述上外板翻边具有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冲压件翻边结构。
[00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冲压件翻边结构,包括板材、板材翻边和连接二者的翻边线,板材靠近翻边线位置在成形工序预设有凸出板材表面的凸包。板材经冲压翻边工艺形成板材翻边,板材和板材翻边通过翻边线连接,板材翻边工序前,在板材表面靠近翻边线位置设置凸出于板材表面的凸包,因此在翻边工序时,板材的凸包位置受拉伸,其内材料流入到翻边线内,对翻边线内材料进行补充,经冲压翻边工艺后,凸包内的材料填充到翻边线内避免翻边线位置材料变薄,凸包经冲压翻边后消失,通过凸包结构的设置,使得冲压件翻边结构的转角位置材料得到补充,避免翻边线内发生材料的剧变,且无需对冲压件的圆角尺寸进行改变,避免了冲压件翻边结构的开裂问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现有技术中D柱上外板零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冲压件翻边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0]如图2所示,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冲压件翻边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冲压件翻边结构,包括板材1、板材翻边2和连接二者的翻边线3,板材I靠近翻边线3位置在成形工序预设有凸出板材I表面的凸包4。板材I经冲压翻边工艺形成板材翻边2,板材I和板材翻边2通过翻边线3连接,板材I翻边工序前,在板材I表面靠近翻边线3位置设置凸出于板材I表面的凸包4,因此在翻边工序时,板材I的凸包4位置受拉伸,其内材料流入到翻边线3内,对翻边线3内材料进行补充,经冲压翻边工艺后,凸包4内的材料填充到翻边线3内避免翻边线3位置材料变薄,凸包3经冲压翻边后消失,通过凸包结构的设置,使得冲压件翻边结构的转角位置材料得到补充,避免翻边线3内发生材料的剧变,且无需对冲压件的圆角尺寸进行改变,避免了冲压件翻边结构的开裂问题。
[0022]为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凸包4设置于板材I和板材翻边2交接位置翻边线3的端部。凸包4设置在冲压板翻边结构的板材I上,其位置的设置要求在冲压结束后,凸包4材料全部流入到翻边线3内,且不会对冲压翻边后的零件的表面结构产生影响。通过将凸包4设置在板材I和板材翻边2交接位置,靠近翻边线3的端部,使得凸包4受冲压翻边时,其内材料沿翻边线3的方向和板材I的边缘流动,从而不会对板材I的中间位置的尺寸要求造成影响,避免多余的材料流入到板材中部或翻边线中部影响表面效果。
[0023]为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凸包4位于板材I距离翻边线3位置的25_40mm位置。结合冲压板翻边结构的成形工序的材料流动方向,以及材料的自身性能,对凸包4的位置与翻边后板材翻边线3的位置进行尺寸限定,即保证成形工序中足够的材料流入到翻边线3内,又避免多余材料对板材结构的影响。
[0024]优选地,凸包4位于板材距离翻边线30mm位置。
[0025]为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凸包4的直径为15_25mm。通过对凸包4的位置进行限定,能够对凸包4内材料的流动方向进行控制,使其凸包4内的材料按照预定的流动轨迹,在冲压过程中流入到翻边线3的预定位置,同时,对凸包4的尺寸进行限定,从而保证凸包4内有足够的材料,在保证板材I冲压后尺寸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凸包4内其余材料能够对翻边线3的薄弱位置进行补充,避免翻边线3内各位置材料补充不均匀,在局部继续出现开裂问题。通过将凸包4的直径设置为15-25mm,即保证了冲压翻边后零件的尺寸要求,又保证了足够的材料流入翻边线内的其内材料的补充。
[0026]优选地,凸包4的直径为20mm。通过对凸包4在板材I表面位置和凸包4自身尺寸的设置,使得翻边线3内材料获得足够的补充,在保证翻边自身圆角结构要求的前提下,利用材料自身的流动性能,提高了冲压翻边的抗开裂能力,避免了开裂问题。
[0027]基于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冲压件翻边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D柱上外板,D柱上外板上设置有上外板翻边,该D柱上外板翻边结构具有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冲压件翻边结构。
[0028]由于该D柱上外板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冲压件翻边结构,所以该D柱上外板由冲压件翻边结构带来的有益效果请参考上述实施例。
[0029]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0030]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冲压件翻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板材、板材翻边和连接二者的翻边线,所述板材靠近所述翻边线位置在成形工序预设有凸出所述板材表面的凸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件翻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包设置于所述板材和所述板材翻边交接位置翻边线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压件翻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包位于所述板材距离所述翻边线25-40mm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压件翻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包位于所述板材距离所述翻边线30mm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压件翻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包的直径为15-25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冲压件翻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包的直径为20mm。
7.—种D柱上外板,其上设置有上外板翻边,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外板翻边具有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冲压件翻边结构。
【文档编号】B62D25/04GK204184453SQ201420612873
【公开日】2015年3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22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22日
【发明者】邝志伟, 张森荣, 徐海军, 何建明, 许秀美, 庞潮海 申请人: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