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承载式车架。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动车的各方面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细化。
车架分为承载式车架、非承载式车架和非半承载式车架;如图1所示,图1是传统非半承载式车架结构,其中,前大梁、中大梁和后大梁,三者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因为前大梁、中大梁和后大梁贯通,导致车架重量较重,前后贯穿的纵梁结构,无法给大型总装件提供空间,纵梁贯通结构,离地间隙小。如图2所示,图2是传统的承载式车身结构,其中,前大梁和后大梁断开无搭接;无搭接的车架结构,过渡非常急剧,并且A柱、B柱和C柱搭接结构简单,传递力途径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承载式车架,能够解决承载式车架各项力的传递,有效保护电池包安全性,可以将碰撞中前大梁和后大梁能量左右很好的传递分散,提高安装点的刚度,从而提高车辆续航。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承载式车架,包括左加强板、右加强板、横向设置的横梁和纵向设置的大梁;所述横梁包括前横梁、第一横梁、第二左横梁、第二右横梁、后地板横梁和后横梁,所述大梁包括右前大梁、左前大梁、左后大梁和右后大梁,所述左加强板固定于所述左后大梁上,所述左加强板与所述左后大梁固定连接,所述右加强板固定于所述右后大梁上,所述右加强板 与所述右后大梁固定连接,所述大梁固定于所述横梁的左右两侧,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大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梁一端设有左延伸件,所述第一横梁另一端设有右延伸件,所述左延伸件和所述右延伸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右延伸件、右加强板、第二右横梁和右前大梁依次连接形成“口”字形结构,所述左延伸件、左加强板、第二左横梁和左前大梁依次连接形成“口”字形结构;所述第二右横梁、右加强板、后地板横梁、左加强板和第二左横梁依次连接形成反向的“C”形结构,所述右后大梁、后横梁、左后大梁和后地板横梁依次连接形成梯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承载式车架还可以是:
所述第二左横梁、右加强板、后地板横梁、左加强板、第二左横梁上分别设有安装孔。
所述安装孔个数至少包括2个。
所述横梁均焊接在所述大梁上。
所述左加强板焊接在所述左后大梁上,所述右加强板焊接在所述右后大梁上。
所述左延伸件和所述右延伸件分别焊接于所述第一横梁的左右两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承载式车架,包括左加强板、右加强板、横向设置的横梁和纵向设置的大梁;所述横梁包括前横梁、第一横梁、第二左横梁、第二右横梁、后地板横梁和后横梁,所述大梁包括右前大梁、左前大梁、左后大梁和右后大梁,所述左加强板固定于所述左后大梁上,所述左加强板与所述左后大梁固定连接,所述右加强板固定于所述右后大梁上,所述右加强板与所述右后大梁固定连接,所述大梁固定于所述横梁的左右两侧,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大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梁一端设有左延伸件,所述第一横梁另一端设有右延伸件,所述左延伸件和所述右延伸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右延伸件、右加强板、第二右横梁和右前大梁依次连接形成“口”字形结构,所述左延伸件、左加强板、第二左横梁和左前大梁依次连接形成“口”字形结构;所述第二右横梁、右加强板、后地板横梁、左加强板和第二左横梁依次连接形成反向的“C”形结构,所述右后大梁、后 横梁、左后大梁和后地板横梁依次连接形成梯形结构。这样,当汽车发生正面、侧面碰撞时,力通过前横梁传递到左右前大梁,并通过形成的口字形结构,将力分散到给组成口字形的横梁或大梁,口字形结构起到吸能作用,保证乘员的安全,当汽车发生后碰撞时,力通过后横梁,通过右后大梁、后横梁、左后大梁和后地板横梁依次连接形成梯形结构,将力进行分散,由梯形的顶部过度到底部,逐渐吸收后碰能,进而保证乘员安全,形成的C形结构,可以放置动力电池的安装,并且设置为框架结构,提高车体刚度和电池安装点刚度。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承载式车架,能够解决承载式车架各项力的传递,有效保护电池包安全性,可以将碰撞中前大梁和后大梁能量左右很好的传递分散,提高安装点的刚度,从而提高车辆续航。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传统非半承载式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传统的承载式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承载式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承载式车架与门槛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承载式车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承载式车架的电池包围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承载式车架的口字形结构示意图。
图号说明
1…前横梁 2…第一横梁 3…第二左横梁
4…第二右横梁 5…后地板横梁 6…后横梁
7…右前大梁 8…左前大梁 9…左后大梁
10…右后大梁 11…左加强板 12…右加强板
13…左延伸件 14…右延伸件 15…安装孔
20…前大梁 30…中大梁 40…后大梁
16…门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的图3至图7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架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架,请参考图3-7,包括左加强板11、右加强板12、横向设置的横梁和纵向设置的大梁;所述横梁包括前横梁1、第一横梁2、第二左横梁3、第二右横梁4、后地板横梁5和后横梁6,所述大梁包括右前大梁7、左前大梁8、左后大梁9和右后大梁10,所述左加强板11固定于所述左后大梁9上,所述左加强板11与所述左后大梁9固定连接,所述右加强板12固定于所述右后大梁10上,所述右加强板12与所述右后大梁10固定连接,所述大梁固定于所述横梁的左右两侧,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大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梁2一端设有左延伸件13,所述第一横梁2另一端设有右延伸件14,所述左延伸件13和所述右延伸件14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梁2固定连接,所述右延伸件14、右加强板12、第二右横梁4和右前大梁7依次连接形成“口”字形结构,所述左延伸件13、左加强板11、第二左横梁3和左前大梁8依次连接形成“口”字形结构;所述第二右横梁4、右加强板12、后地板横梁5、左加强板11和第二左横梁3依次连接形成反向的“C”形结构,所述右后大梁10、后横梁6、左后大梁9和后地板横梁5依次连接形成梯形结构。这样,当汽车发生正面、侧面碰撞时,力通过前横梁1传递到左右前大梁,并通过形成的口字形结构,将力分散到给组成口字形的横梁或大梁,口字形结构起到吸能作用,保证乘员的安全,当汽车发生后碰撞时,力通过后横梁,通过右后大梁10、后横梁6、左后大梁9和后地板横梁5依次连接形成梯形结构,将力进行分散,由梯形的顶部过度到底部,逐渐吸收后碰能,进而保证乘员安全,形成的C形结构,可以放置动力电池的安装,并且设置为框架结构,提高车体刚度和电池安装点刚度。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承载式车架,能够解决承载式车架各项力的传递,有效保护电池包安全性,可以将碰撞中前大梁和后大梁能量左右很好的传递分散,提高安装点的刚度,从而提高车辆续航。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架,请参考图3-7,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第二左横梁3、右加强板12、后地板横梁5、左加强板11、 第二左横梁3上分别设有安装孔15。这样,可以将通过安装孔15安装和固定电池,提高车体刚度。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是:所述安装孔15个数至少包括2个。这样,安装孔15的个数可以为2个也可以为多个,具体以实际需求为准,只要能很好的安装固定电池即可。还可以是:所述横梁均焊接在所述大梁上。这样,通过焊接的方式将横梁与大梁进行连接,可以提高整个车架的强度。还可以是:所述左加强板11焊接在所述左后大梁9上,所述右加强板13焊接在所述右后大梁10上。这样,将左加强板11焊接在所述左后大梁9上,所述右加强板13焊接在所述右后大梁10上,可以有效提高左后大梁9和右后大梁10的刚度和强度,进一步保证乘员的安全。还可以是:所述左延伸件13和所述右延伸件14分别焊接于所述第一横梁2的左右两端。这样,所述横梁焊接在所述大梁上。这样,将所有的横梁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大梁上,焊接省时省力,而且能够提高车架整体的连接强度,从而保证乘员人身安全。
上述仅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几种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但并不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中的设计精神所作出的等效变化或修饰或等比例放大或缩小等,均应认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