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型材连接结构,具体是一种应用在型材杆件组装车上的转向结构。
背景技术:
型材是指按照一定标准,采用人造材料来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制造的材料。这类材料具有一定外观尺寸,断面呈一定形状,具有一定力学物理性能。型材既能单独使用也能进一步加工成其他制造品,常用于建筑结构与制造安装。为了将型材之间连接起来,中国专利文献CN204176317U,于2015年2月25日公开了“铝型材的连接结构”,它包括第一铝型材和第二铝型材,第一铝型材的第一侧面与第二铝型材的第一端面相垂直,它还包括一连接件,该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卡接固定在第一铝型材的第一侧面上的条形槽内,第二连接部位于第二铝型材的一侧面上的条形槽内,一第一螺栓的螺杆贯穿第一连接部后旋合在第二铝型材的第一端面上的中心孔内,第一螺栓的头部位于第一铝型材的第一侧面上的条形槽内,一第二螺栓旋合在连接件上且依次贯穿第二连接部和第一连接部,第二螺栓的螺杆的端部与第一螺栓的头部相抵。该技术方案可以将两根铝型材垂直连接,其结构简单、连接方便且连接组件隐藏在两根铝型材之间。
该方案中的铝型材,为欧标4040型铝型材,其四个外侧壁上均居中设有轴向的卡接槽,卡接槽外小内大;在铝型材的方形横截面上居中的设有型材中心孔,四角分设有一个型材角孔。作为该种铝型材的配套件,还有一种垂直固定件,该垂直固定件可滑动的套接在型材的卡接槽内,垂直固定件的中部设有螺纹通孔,孔径与型材中心孔的孔径匹配。通过该螺纹通孔,铝型材的侧壁上就拥有了可紧固的螺孔,方便铝型材与其它结构在径向上固定连接。显然,使用上述材料,通过前述技术方案,是无法将两根型材杆件可转动的连接起来的。因此,在型材杆件组装车上,前叉与车架间所需的转动结构成为难以克服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型材杆件无法实现彼此间的铰接,从而提供一种型材杆件组装车转向结构,可以将两根型材杆件铰接在一起。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型材杆件组装车转向结构,包括同型号的第一型材杆件和第二型材杆件,还包括转动连接副;所述转动连接副包括第一转动连接件和第二转动连接件;所述第一转动连接件和第二转动连接件均设有与型材杆件连接的连接部,连接部的中部设有一个贯通整个连接件的连接件中心孔;所述连接件中心孔与型材中心孔适配;所述第一转动连接件上还设有转轴,第二转动连接件上还设有与转轴适配的轴套,两者可转动的套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型材杆件与第二型材杆件分别与第一转动连接件和第二转动连接件其中之一固定连接。
为了将两根型材杆件铰接在一起,本技术方案设计了一个转动连接副。这种转动连接副包括可分离的两个部件:第一转动连接件上设计了与转动连接件的轴向垂直的转轴,第二转动连接件上设计了与第一转动连接件上的转轴适配的轴套。轴套可转动的套接在转轴上,使第一转动连接件与第二转动连接件形成铰接。第一型材杆件和第二型材杆件分别与两个转动连接件的其中之一固定连接,即可形成两个型材杆件之间的铰接。铰接位置可以在型材杆件的端部,也可以在型材杆件的中部。由于第一转动连接件、第二转动连接件的连接面均具备与型材杆件的端部或者中部固定的结构功能,因此第一型材杆件、第二型材杆件可以与任一转动连接件连接,并形成不同的铰接方式:可以是端部与中部铰接,可以是端部与端部铰接,也可以是中部与中部铰接。铰接的方向也随着型材杆件不同的方向而具有多样性。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转动连接件和第二转动连接件的连接面上,内凹的设有至少一对定位块凹坑,定位块的连接件端可拆卸的卡接于定位块凹坑内;定位块的型材端的形状与型材杆件卡接槽的横截面形状适配。当转动连接件连接在型材杆件的端部时,该方案进一步在定位块凹坑和型材杆件卡接槽之间以可拆卸的定位块实现彼此卡接,强化了连接关系。
作为优选,还包括角孔连接件;所述第一转动连接件和第二转动连接件的连接面的4个角上,分别设有一个连接件角孔,连接件角孔的位置与型材杆件横截面上的型材角孔位置对应;所述角孔连接件轴向的两端分别适配的可套接在型材角孔与连接件角孔内。当转动连接件连接在型材杆件的端部时,为了进一步强化连接关系,本方案设计了连接件角孔。本方案中的角孔连接件是一个圆杆状件,轴向的中间设有凸棱,两端可以分别适配的插入型材角孔与连接件角孔内,将连接件与型材杆件在周向上定位。如果将连接件角孔设为通孔,而型材杆件选用4040中的厚款,则型材角孔是圆孔,此种情况下可优选适配的螺杆,通过螺纹连接型材杆件和连接件。
作为优选,还包括滑动连接在型材杆件卡接槽内的垂直固定件;所述第一转动连接件和第二转动连接件的连接件中心孔与垂直固定件上的螺纹通孔适配。当转动连接件连接在型材杆件的中部侧壁上时,可以通过长螺杆穿过连接件中心孔,螺纹连接垂直固定件上的螺纹通孔,从而将转动连接件与垂直固定件固定在一起,使铰接结构固定在该型材杆件的中部。而垂直固定件是滑动连接在型材杆件卡接槽内的,可以在固定前调整其在槽内的位置,从而进一步提供了调整铰接位置的功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将两根型材杆件铰接在一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轴测图,
图2是第一转动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转动连接件的另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4是第二转动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型材杆件及角孔连接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6是型材杆件与垂直固定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其中:1第一型材杆件,2第二型材杆件,3第一转动连接件,4第二转动连接件,5垂直固定件,11型材中心孔,12型材杆件卡接槽,13型材角孔,31连接件中心孔,32转动轴孔,33定位块凹坑,34角孔连接件,35连接件角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为一种型材杆件组装车转向结构。该种结构包括2段欧标4040型的型材杆件:第一型材杆件1和第二型材杆件2,以及一副转动连接副。转动连接副包括第一转动连接件3和第二转动连接件4。如图2、图3所示,第一转动连接件上设有沿轴向贯通连接件整体的连接件中心孔31,该连接件中心孔的位置与如图5所示的型材杆件的型材中心孔11位置对应。第一转动连接件的连接面上还设有两对定位块凹坑33,分别设置在连接面的四个侧边附近。定位块的连接件端可拆卸的卡接于定位块凹坑内;定位块的型材端的形状与如图5所示的型材杆件卡接槽12的横截面形状适配。第一转动连接件的连接面上的四角上分设有一个连接件角孔35,该四个连接件角孔与如图5所示的型材杆件的横截面上四角分设的型材角孔13的位置对应。如图6所示,垂直固定件滑动连接在型材杆件卡接槽12内。第一转动连接件上还设有转动轴孔32,转动轴孔内固定有转动轴。本例的转动轴是带六角螺帽的螺杆副。如图4所示,第二转动连接件也同样设有连接件中心孔、定位块凹坑和连接件角孔。第二转动连接件上还设有轴套,轴套可转动的套接在转动轴外,将第一转动连接件和第二转动连接件铰接在一起。
本例的一种型材杆件组装车转向结构,在装配时,将第一型材杆件的一个端部与第一转动连接件固定连接。连接的方式为:以螺杆固定连接件中心孔和型材中心孔,并且以定位块分别卡接定位块凹坑和型材杆件卡接槽、以角孔连接件34的两端分别卡接型材角孔和型材角孔作为强化连接。将第二型材杆件的一个侧壁的中部与第二转动连接件固定连接。连接的方式为:以螺杆固定连接件中心孔和滑动于型材杆件卡接槽内的垂直固定件上的螺纹通孔,并且以定位块分别卡接定位块凹坑和型材杆件卡接槽作为强化连接。固定之间还可以自由滑动垂直固定件的位置来调节连接位置。最后将带六角螺帽的螺杆副穿过第一转动连接件上的转动轴孔和第二转动连接件上的轴套,将第一型材杆件的端部与第二型材杆件的侧壁中部铰接在一起。
由于第一转动连接件、第二转动连接件的连接面均具备与型材杆件的端部或者中部固定的结构功能,因此第一型材杆件、第二型材杆件可以与任一转动连接件连接,并形成不同的铰接方式:可以是端部与中部铰接,可以是端部与端部铰接,也可以是中部与中部铰接。铰接的方向也随着型材杆件不同的方向而具有多样性。装配形成的转向结构可以在多种不同的位置实现不同的功能。这种不同的装配方案和多样性的铰接角度,为装配提供了无穷多的选择,提高了自己动手装配型材杆件组装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