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滑板车的折叠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22155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的滑板车的折叠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滑板车折叠机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的滑板车的折叠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喜欢一些新鲜的东西,就拿滑板车来说,很多年轻的孩子,有些年纪比较小的学生也喜欢滑板车,喜欢那种随风前行的感觉。

但是现在的滑板车的结构都比较的简单,往往在使用上十分的简单,但是其在结构上考虑的不全面,现有的滑板车结构灵活性不强,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滑板车的折叠机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滑板车结构灵活性不强,使用不方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的滑板车的折叠机构,包括上主杆、上下杆连接端、下辅杆、连接桥、前轮、把手连接端、把手、物体安置面、结构连接件、主板固定连接端、主板、板体连接杆、脚踏板和后轮,所述上主杆和下辅杆之间通过上下杆连接端活动连接,且上下杆连接端包括旋转活动轮、下体端和上体端,所述上主杆上安置有物体安置面,且上主杆的上端通过把手连接端连接设置有把手,所述下辅杆的下端连接设置有连接桥,且连接桥的下端活动固定有前轮,所述结构连接件的左侧安置在下辅杆上,且结构连接件的下端通过主板固定连接端连接安置有主板,所述主板的右端活动连接有板体连接杆,且板体连接杆的右端设置有脚踏板,其脚踏板的下端安置有后轮。

优选的,所述旋转活动轮控制下体端旋转的角度变化范围为0-90°。

优选的,所述下辅杆包括弹簧组和连接中端。

优选的,所述板体连接杆包括卡槽和转轮。

优选的,所述脚踏板包括下底端、两端口和缓冲端。

优选的,所述脚踏板设置有两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新型的滑板车的折叠机构,结合现在的滑板车进行结构上的创新设计,通过上下杆连接端的作用,使得整个结构的灵活性得到提高,可以很好的进行折叠使用,方便提携安置,同时设置有两个脚踏板使得使用者可以舒适的双脚同时站在其上,安全性比较高,而且灵活性比较的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上下杆连接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下辅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板体连接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脚踏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主杆,2、上下杆连接端,201、旋转活动轮,202、下体端,203、上体端,3、下辅杆,301、弹簧组,302、连接中端,4、连接桥,5、前轮,6、把手连接端,7、把手,8、物体安置面,9、结构连接件,10、主板固定连接端,11、主板,12、板体连接杆,1201、卡槽,1202、转轮,13、脚踏板,1301、下底端,1302、两端口,1303、缓冲端,14、后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的滑板车的折叠机构,包括上主杆1、上下杆连接端2、下辅杆3、连接桥4、前轮5、把手连接端6、把手7、物体安置面8、结构连接件9、主板固定连接端10、主板11、板体连接杆12、脚踏板13和后轮14,上主杆1和下辅杆3之间通过上下杆连接端2活动连接,且上下杆连接端2包括旋转活动轮201、下体端202和上体端203,旋转活动轮201控制下体端202旋转的角度变化范围为0-90°,上主杆1上安置有物体安置面8,且上主杆1的上端通过把手连接端6连接设置有把手7,下辅杆3的下端连接设置有连接桥4,且连接桥4的下端活动固定有前轮5,下辅杆3包括弹簧组301和连接中端302,结构连接件9的左侧安置在下辅杆3上,且结构连接件9的下端通过主板固定连接端10连接安置有主板11,主板11的右端活动连接有板体连接杆12,且板体连接杆12的右端设置有脚踏板13,其脚踏板13的下端安置有后轮14,板体连接杆12包括卡槽1201和转轮1202,脚踏板13包括下底端1301、两端口1302和缓冲端1303,脚踏板13设置有两处。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新型的滑板车的折叠机构之前,需要对整个折叠机构进行结构上的简单了解,通过上下杆连接端2的连接作用,使得上主杆1和下辅杆3在结构上得到灵活多变,然后在连接桥4上设置有弹簧组301,很好的进行行驶过程中的缓冲颠簸,使得使用者不会感到不舒服,然后使用者可以双脚站在脚踏板13上,进行前进,而且脚踏板13和板体连接杆12之间为角度固定的,使得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得到提高,就这样整个滑板车的折叠机构得到很好的使用。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