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行车车座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13700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行车车座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行车车座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不同的骑行者对于车座位置的要求不同,需要通过调整车座的高低和前后位置来找到较舒适的位置。目前市场上大多数自行车座均只实现上下高度调节。而且在调节过程中比较麻烦,调节起来难以很好的掌握尺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行车车座调节装置,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行车车座调节装置,包括水平调节结构、高度调节结构;高度调节结构包括调节管、连接杆、第一齿轮调节机构;连接杆的一端插接在调节管内,连接杆的另一端与自行车车座固定连接;第一齿轮调节机构固定在调节管上;连接杆上沿长度方向开设有齿槽;第一齿轮调节机构中的第一传动齿轮与连接杆啮合传动,连接杆在第一齿轮调节机构的作用下可在调节管内进行上下移动;水平调节结构包括底座、滑块、第二齿轮调节机构;滑块设置在底座内;第二齿轮调节机构固定在底座上;滑块上沿长度方向开设有齿槽;第二齿轮调节机构中的第二传动齿轮与滑块啮合传动,滑块在第二齿轮调节机构的作用下可在底座内前后移动;调节管的下端固定在滑块上,且调节管的下端同时贯穿底座和滑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水平调节结构的加入,实现了车座的前后移动,而高度调节结构的加入,实现了车座的上下移动,利用齿轮传动的方式进行调节,不仅方便,而且能够很好的掌握所要调节的尺寸,结构简单、稳定性好。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第一齿轮调节机构包括第一外壳、第一锁紧件、第一传动齿轮、第一调节旋钮、第一传动轴;第一传动齿轮通过第一传动轴固定在第一外壳内;第一传动轴的一端贯穿第一外壳并与第一调节旋钮相连接;第一锁紧件设置在第一外壳上,并用于限制第一传动齿轮的转动。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调节方便,而且在调节过程中可以随时锁紧。

进一步,第一锁紧件包括第一外罩、第一杆体、第一弹簧、第一调节片;第一杆体设置在第一外罩内,且第一杆体的一端伸入到第一外壳内,第一杆体的另一端贯穿第一外罩的顶壁;第一调节片套在第一杆体上;第一弹簧套在第一杆体上,且第一弹簧的一端抵接着第一调节片,第一弹簧的另一端抵接着第一外罩的顶壁。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能很方便、快捷的锁紧传动齿轮,而且稳定性好。

进一步,第二齿轮调节机构包括第二外壳、第二锁紧件、第二传动齿轮、第二调节旋钮、第二传动轴;第二传动齿轮通过第二传动轴固定在第二外壳内;第二传动轴的一端贯穿第二外壳并与第二调节旋钮相连接;第二锁紧件设置在第二外壳上,并用于限制第二传动齿轮的转动。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调节方便,而且在调节过程中可以随时锁紧。

进一步,第二锁紧件包括第二外罩、第二杆体、第二弹簧、第二调节片;第二杆体设置在第二外罩内,且第二杆体的一端伸入到第二外壳内,第二杆体的另一端贯穿第二外罩的顶壁;第二调节片套在第二杆体上;第二弹簧套在第二杆体上,且第二弹簧的一端抵接着第二调节片,第二弹簧的另一端抵接着第二外罩的顶壁。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能很方便、快捷的锁紧传动齿轮,而且稳定性好。

进一步,连接杆上沿长度方向设有刻度线;底座上沿长度方向设有刻度线,滑块上设有指针,指针指向底座上所设的刻度线。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用户可以记下最舒适的高度值和前后位置值,方便下次调节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自行车车座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部分结构放大图;

图3为图2中第一锁紧件的放大图;

图4为图2中第二锁紧件的放大图;

图5为图2中第二传动齿轮与滑块的配合图;

图6为图2中底座与滑块的配合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水平调节结构,110、底座,120、滑块,130、第二齿轮调节机构,131、第二传动齿轮,132、第二外壳,133、第二锁紧件,1331、第二外罩,1332、第二杆体,1333、第二弹簧,1334、第二调节片,134、第二调节旋钮,135、第二传动轴,140、减震机构,141、固定板,142、减震弹簧,143、连接管,2、高度调节结构,210、调节管,220、连接杆,230、第一齿轮调节机构,231、第一传动齿轮,232、第一外壳,233、第一锁紧件,2331、第一外罩,2332、第一杆体,2333、第一弹簧,2334、第一调节片,234、第一调节旋钮,235、第一传动轴,240、限位机构,241、限位块,242、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一种自行车车座调节装置,包括水平调节结构1、高度调节结构2。高度调节结构2固定在水平调节结构1上,自行车车座固定在水平调节结构1上。

高度调节结构2包括调节管210、连接杆220、第一齿轮调节机构230。连接杆220上沿长度方向开设有齿槽,连接杆220的下端插接在调节管210内,连接杆220的上端伸出到调节管210外,并与自行车车座连接,其中,连接杆220与自行车车座之间的连接可以是焊接,也可以是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抱箍连接。第一齿轮调节机构230固定在调节管210的外壁上,调节管210的外壁上在固定第一齿轮调节机构230的位置开设有供第一齿轮调节机构230中的第一传动齿轮231部分进入的通孔,第一传动齿轮231进入的部分能与连接杆220上所开设的齿槽相啮合,从而使得连接杆220在第一齿轮调节机构230的作用下可在调节管210内进行上下移动。

连接杆220在上下移动过程中,为了防止连接杆220上移超行程,在连接杆220与调节管210之间设有限位机构240,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机构240包括固定在连接杆220上的限位块241和开设在调节管210内壁上的限位槽242,其中,限位块241在固定时最好是靠近连接杆220的下端,而限位槽242在开设时需要从调节管210的下端开始一直延伸到靠近上端的位置,另外限位机构240还可以在安装连接杆220、调节管210时起到导向作用。

水平调节结构1包括底座110、滑块120、第二齿轮调节机构130。底座110上沿长度方向开设有滑槽,其中,滑槽的开设是从底座110的左端面开到底座110的右端面,并且均贯穿端面,另外底座110的上端面和底座的下端面均开设有与滑槽相连通的通孔,通孔的长度小于底座110的长度,底座110的上端面的通孔与底座110下端面的通孔互为对称,通孔的直径略大于调节管210的直径。滑块120设置在滑槽内,滑块120的一侧沿长度方向开设有齿槽。第二齿轮调节机构130固定在底座110的侧壁上,底座110的侧壁上在固定第二齿轮调节机构130的位置开有供第二齿轮调节机构130中的第二传动齿轮131部分进入的通孔,该通孔与滑槽连通,第二传动齿轮131进入的部分能与滑块120上的齿槽相啮合,从而使得滑块120在第二齿轮调节机构130的作用下可在底座110上进行前后移动。

调节管210的下端固定在滑块120上,在固定时,最好是固定在滑块120的中间位置,调节管210的下端同时贯穿底座110和滑块12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齿轮调节机构230的具体结构如下:

第一齿轮调节机构230包括第一外壳232、第一锁紧件233、第一传动齿轮231、第一调节旋钮234、第一传动轴235。第一外壳232是内部中空、左端敞口的结构,第一外壳232的敞口端与调节管210连接。第一传动齿轮231布置在第一外壳232内,并且有部分伸出到第一外壳232外,第一传动齿轮231通过第一传动轴235固定在第一外壳232内,并且满足第一传动轴235转动时第一传动齿轮231也会跟随转动,另外,第一传动轴235有一端伸出到第一外壳232外,第一传动轴235伸出到第一外壳232外的部分与第一调节旋钮234固定连接。第一锁紧件233设置在第一外壳232上,并用于限制第一传动齿轮231的转动。

第一锁紧件233包括第一外罩2331、第一杆体2332、第一弹簧2333、第一调节片2334。第一外罩2331是内部中空、左端敞口的结构,第一外罩2331的敞口端与第一外壳232连接。第一杆体2332设置在第一外罩2331内,且第一杆体2332的一端伸入到第一外壳232内,并且伸入的长度能够保证限制第一传动齿轮231的转动,第一杆体2332的另一端贯穿第一外罩2331的顶壁,并有部分伸出到第一外罩2331外,第一调节片2334设置在第一外罩2331内,并且套在第一杆体2332上。第一弹簧2333也布置在第一外罩2331内,并且套在第一杆体2332上,第一弹簧2333的一端抵接着第一调节片2334,第一弹簧2333的另一端抵接着第一外罩2331的顶壁。

第一杆体2332伸出到第一外罩2331的部分的端部呈环状,第一调节片2334上开设有多个缺口,而第一外罩2331的内壁上在相应位置设有凸起,当第一调节片2334朝第一外罩2331的顶壁方向移动时,第一调节片2334上的缺口正好能够从凸起处经过,这样,在需要进行高度调节时,可以让第一锁紧件233脱离第一传动齿轮231,为了让第一锁紧件233不自动回位,可以利用第一调节片2334上的缺口和第一外罩2331的内壁上的凸起进行卡紧或松开,卡紧时第一调节片2334上的缺口与第一外罩2331的内壁上的凸起不对位,松开时第一调节片2334上的缺口与第一外罩2331的内壁上的凸起对位。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齿轮调节机构130的具体结构如下:

第二齿轮调节机构130包括第二外壳132、第二锁紧件133、第二传动齿轮131、第二调节旋钮134、第二传动轴135。第二外壳132是内部中空、左端敞口的结构,第二外壳132的敞口端与底座110连接。第二传动齿轮131布置在第二外壳132内,并且有部分伸出到第二外壳132外,第二传动齿轮131通过第二传动轴135固定在第二外壳132内,并且满足第二传动轴135转动时第二传动齿轮131也会跟随转动,另外,第二传动轴135有一端伸出到第二外壳132外,第二传动轴135伸出到第二外壳132外的部分与第二调节旋钮134固定连接。第二锁紧件133设置在第二外壳132上,并用于限制第二传动齿轮131的转动。

第二锁紧件133包括第二外罩1331、第二杆体1332、第二弹簧1333、第二调节片1334。第二外罩1331是内部中空、左端敞口的结构,第二外罩1331的敞口端与第二外壳132连接。第二杆体1332设置在第二外罩1331内,且第二杆体1332的一端伸入到第二外壳132内,伸入的长度能够保证限制第二传动齿轮131的转动,第二杆体1332的另一端贯穿第二外罩1331的顶壁,并有部分伸出到第二外罩1331外,第二调节片1334设置在第二外罩1331内,并且套在第二杆体1332上。第二弹簧1333也布置在第二外罩1331内,并且套在第二杆体1332上,第二弹簧1333的一端抵接着第二调节片1334,第二弹簧1333的另一端抵接着第二外罩1331的顶壁。

第二杆体1332伸出到第二外罩1331的部分的端部呈环状,第二调节片1334上开设有多个缺口,而第二外罩1331的内壁上在相应位置设有凸起,当第二调节片1334朝第二外罩1331的顶壁方向移动时,第二调节片1334上的缺口正好能够从凸起处经过,这样,在需要进行高度调节时,可以让第二锁紧件133脱离第二传动齿轮131,为了让第二锁紧件133不自动回位,可以利用第二调节片1334上的缺口和第二外罩1331的内壁上的凸起进行卡紧或松开,卡紧时第二调节片1334上的缺口与第二外罩1331的内壁上的凸起不对位,松开时第二调节片1334上的缺口与第二外罩1331的内壁上的凸起对位。

为了方便了解每次调节具体值是多少,连接杆220上沿长度方向设有刻度线。底座110上沿长度方向设有刻度线,滑块120上设有指针,指针指向底座110上所设的刻度线。

水平调节结构1还包括减震机构140,减震机构140包括固定板141、若干减震弹簧142、连接管143,固定板141与底座110之间通过减震弹簧142相连接,而连接管143布置在固定板141下端面,并且连接管143与调节管210同轴心,连接管143的直径略大于调节管210的直径,这样可以起到一定的减震效果,保证使用者的舒适感。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