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旋转把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60553阅读:1514来源:国知局
自行车旋转把手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旋转把手结构,主要应用于自行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由于自行车的结构简单、且具有相当的便捷性,因此近年来自行车不再仅限于代步工具上,更多的运用于运动及休闲上,几乎到了人人都有的状况,不仅在户外公共场所上设有自行车的停车位,在同一家庭中也常因有多架自行车,而需准备特定的停车空间;

自行车的结构主要系于车体前、后端分别利用一前叉及后叉组设有一车轮,其中前叉主要系利用一立管枢设于一车架竖管,且该前叉立管顶端并垂设有一水平之把手,供骑乘者控制方向,因此自行车的实际宽度并非只有车架的宽度,而是水平把手之宽度,如此在摆放、收纳时,需预定至少有把手的宽度,才能顺利摆放,但其实整个自行车仅有把手位置才有此一宽度(约80cm),其他车架部份是较窄的(如踏板部份约30cm),无形间占用了很大的收纳空间;

因此,在摆放自行车时,需将把手略为打斜以缩小所占空间,然而受到前轮的影响,可缩小空间有限,且收纳时容易与相邻的自行车相互产生干涉,影响到自行车的进出,造成收纳时的困扰,因此,要如何避免发生前述问题,有待业界作进一步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行车旋转把手结构,其能有效直接改变把手角度,以缩小自行车摆放时的材积,从而有效节省空间,同时,其能在免工具的状况下,进行把手角度调整,增进操作的便利性,从而提升其实用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行车旋转把手结构,其主要由一支架及一锁掣组所构成;该支架可透过锁掣组选择性固设于一具内孔的前叉立管上,且支架另一端可供水平设置一把手;而该支架具有一供立管穿设的颈管,且支架上形成有一贯穿颈管周缘的切槽,支架于颈管切槽两侧分别形成有一具相对间隔空间的支片,该支架的两支片异于颈管的另一端供把手固设;该锁掣组在支架两支片间设有一锁杆,该锁杆两 端分别穿出两支片外侧壁,且锁杆两端分别锁设有一压迫螺栓,可选择性改变两支片的间隔空间的宽度,令支架颈管可选择性束紧立管。

所述支架的两支片相对于颈管另一端形成有一管座部,该管座部具有一对应把手半径的半圆弧形,再者管座部可供一管盖锁设,该管盖具有一对应管座部半圆弧形的半圆弧形,供利用复数锁固件将管盖同步锁掣于支架两支片的管座部,以利用相对的半圆弧形夹掣该把手。

所述锁掣组在支架两支片邻近颈管外侧形成有一安装槽,该安装槽中心形成有一供多角状锁杆穿枢的相对轴孔,该锁杆两端分别穿枢有一置于安装槽内的固定齿块,该锁杆在固定齿块外侧利用压迫螺栓锁设有一活动齿块,该活动齿块中心具有对应锁杆断面的驱动孔,再者固定齿块与活动齿块的相对表面分别形成有复数顶抵齿面,该顶抵齿面具有相对高点的紧固位置及相对低点的释放位置,锁掣组在支架两支片的间隔空间间设有一扳杆,该扳杆具有一对应锁杆断面的驱动孔,使扳杆可带动锁杆在向上的释放位置与向下的紧固位置之间位移。

所述锁掣组在支架的安装槽轴孔周围形成有至少一定位部,该固定齿块具有对应安装槽定位部的定位部,使固定齿块可定位于安装槽内不随同锁杆转动。

所述扳杆自由端底面具有一勾扣部,而两支片利用一枢轴枢设有一安全勾件,该安全勾件顶端具有一对应扳杆勾扣部的勾扣部,且安全勾件上设有至少一扭力弹簧,而两支片间另设有一供扭力弹簧顶撑的定位杆,使安全勾件在不施力下可产生扣掣扳杆的预力。

所述立管于支架下方穿设有一座体,且座体上形成有一贯穿周缘的切槽,座体于切槽两侧可供利用一锁紧件锁掣,令座体可束紧于立管上,座体顶面具有一限位部,而支架底面具有一对应座体限位部的限位部,使支架可带动把手在特定角度内旋转。

所述立管内设有一可限制支架向上脱出的塞盖,该塞盖枢设有一伸入内孔的螺杆,且螺杆下方螺设有一螺套,该螺套上具有复数外缘顶抵于内孔壁面的弹性迫紧片,而塞盖底面具有一可穿经弹性迫紧片的销杆,使螺杆转动时,塞盖与螺套能不被带动,令螺套可带动弹性迫紧片向上顶紧于内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透过上述技术手段的具体实现,本创作自行车旋转把手结构能透过锁掣组的锁杆动作,使固定有把手的支架能选择性释 放或紧固立管,让把手可于自行车摆放时能平行于车体,以缩小自行车所占的空间,使本创作具有实用性与便利性,故能大幅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并提高产品经济效益与竞争力。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旋转把手结构的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旋转把手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旋转把手结构中锁掣组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旋转把手结构在组成后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旋转把手结构在组成后的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旋转把手结构在实际使用时的释放动作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旋转把手结构在实际使用时的转向动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创作自行车旋转把手结构,如图1所示,其系由一支架10及一锁掣组20所构成,该支架10可透过锁掣组20选择性固设于一前叉立管50上,且支架10另一端可供水平设置一把手60,供支架10可选择性带动把手60相对立管50水平转动改变位置。

关于本创作的详细构成,进一步配合参看图2、图3和图4所示,该支架10具有一供立管50穿设的颈管11,且支架10上形成有一贯穿颈管11周缘的切槽110,支架10于颈管11切槽110两侧分别形成有一具相对间隔空间120的支片12,使两支片12间可供设置前述的锁掣组20,供透过锁掣组20作动两支片12改变颈管11内径,以相对立管50产生束紧作用,支架10的两支片12相对于颈管11另一端形成有一管座部13,该管座部13具有一对应把手60半径的半圆弧形14,再者管座部13可供一管盖15锁设,该管盖15具有一对应半圆弧形14的半圆弧形16,供利用复数锁固件17将管盖15同步锁掣于支架10两支片12的管座部13,以供利用相对的半圆弧形(14、16)夹掣该把手60;

前述的锁掣组20在支架10两支片12邻近颈管11外侧形成有一安装槽18,该安装槽18中心形成有一相对的轴孔19,安装槽18在轴孔19周围形 成有至少一定位部180,例如凹孔或凸柱,该锁掣组20具有一可穿枢于支片12轴孔19的多角状锁杆21,且如图5所示,该锁杆21两端分别穿枢有一置于安装槽18内的固定齿块22,该固定齿块22具有对应安装槽18定位部180的定位部220,例如凸柱或凹孔,使固定齿块22可定位于安装槽18内不随同锁杆21转动,该锁杆21在固定齿块22外侧利用压迫螺栓24锁设有一活动齿块23,该活动齿块23中心具有对应锁杆21断面的驱动孔230,使锁杆21可同步带动活动齿块23相对固定齿块22转动,再者固定齿块22与活动齿块23的相对表面分别形成有复数顶抵齿面(222、231)【如图3所示】,该顶抵齿面(222、231)具有相对高点的紧固位置及相对低点的释放位置,令锁杆21可带动活动齿块23相对固定齿块22在紧固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移动,锁掣组20在支架10两支片12的间隔空间120间设有一扳杆25,该扳杆25具有一对应锁杆21断面的驱动孔250,使扳杆25可带动锁杆21在向上的释放位置与向下的紧固位置间位移,再者扳杆25自由端底面具有一勾扣部251,供一安全勾件26选择性勾掣,该安全勾件26系利用枢轴260枢设于两支片12间,且安全勾件26顶端具有一对应前述扳杆25勾扣部251的勾扣部261【如图4所示】,且安全勾件26的枢轴260上设有至少一扭力弹簧262,而两支片12间另设有一供扭力弹簧262顶撑的定位杆27,使安全勾件26在不施力下可产生扣掣扳杆的25的预力;

再者,该立管50在支架10下方穿设有一座体30,且座体30上形成有一贯穿周缘的切槽31,座体30在切槽31两侧可供利用一锁紧件32锁掣,令座体30可束紧于立管50上,座体30顶面具有一限位部35,例如凸柱或长弧槽,而支架10底面具有一对应座体30限位部35的限位部111,例如长弧槽或凸柱,使支架10可于特定角度内旋转;立管50内设有一可限制支架10向上脱出的塞盖40,该塞盖40枢设有一伸入立管50内孔55的螺杆41,且螺杆41下方螺设有一螺套45,该螺套45上具有复数外缘顶抵于立管50内孔55壁面的弹性迫紧片46,而塞盖40底面具有一可穿经弹性迫紧片46的销杆43,使螺杆41转动时,塞盖40与螺套45能不被带动,令螺套45可带动弹性迫紧片46向上而产生顶紧于立管50内孔55的目的【如图4所示】,供利用塞盖40限制支架10向上脱出;

由此,可组构成一可改变角度、且便于操作的自行车旋转把手结构。

透过上述的结构设计,本创作在正常状况下,如图1、图4和图5所示, 把手60置于支架10的两支片12管座部13的半圆弧形14内,并以具相对半圆弧形16的管盖15盖合,而利用锁固件17将管盖15锁固于支架10,供相互夹掣把手60,该支架10以另一端颈管11套设于立管50的座体30上,令支架10底部的限位部111对应座体30的限位部35、且相对于使用位置【即把手60与车体呈垂交状】,并令锁掣组20的扳杆25下压至紧固位置,且透过锁杆21带动活动齿块23,使活动齿块23与固定齿块22的顶抵齿面(231、222)能以高点的紧固位置相对应,使支架10两侧的支片12相对靠近改变支架10的颈管11内径,令支架10束紧于立管50上,供把手60可带动立管50转动,以控制自行车方向。且锁掣组20的安全勾件26透过扭力弹簧262作用,使安全勾件26与扳杆25的勾扣部(261、251)可相互勾掣,避免因扳杆25任意跳脱至释放位置而发生危险,有效确保行车的安全性;

当需要缩小自行车摆放材积时,则如图6和图7所示,操作上,将锁掣组20的安全勾件26下压,使安全勾件26与扳杆25的勾扣部(261、251)相互脱离,接着将扳杆25向上扳动至释放位置,而能带动锁杆21转动,并同步带动活动齿块23相对固定齿块22旋转,使活动齿块23与固定齿块22的顶抵齿面(231、222)相对于低点的释放位置,让支架10的两侧支片12利用本身弹性复位,令支架10颈管11放松立管50,如此即可转动支架10,使把手60平行于车体【如图7所示】,且于把手60改变角度后,令锁掣组20的扳杆25再次下压至前述的紧固位置,而达到缩小整体材积的目的,以节省自行车摆放及收纳的空间,且可避免相邻的自行车相互干扰,再者支架10底部的限位部111对应座体30的限位部35、且相对于收纳位置【即把手60与车体呈平行状】,以透过限位部(111、35)的限制,避免把手60过渡旋转。

透过前述的结构设计及动作说明可知,本创作自行车旋转把手结构可以利用锁掣组20的扳杆25动作,使固定有把手60的支架10能选择性释放或紧固立管50,让把手60可于自行车摆放时能平行于车体,以缩小自行车所占用的空间,且进一步能在免工具的状况下,进行把手角度调整,增进操作的便利性,而能提升其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