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太阳能汽车尾翼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17253阅读:436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太阳能汽车尾翼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功能太阳能汽车尾翼。



背景技术:

2.目前公知的汽车尾翼只是让汽车行驶过程中减少车辆尾部的升力,增加汽车在高速行驶中的稳定性,对节省燃油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使汽车的外形更加美观的装饰作用。除此之外尾翼很少还具有其他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汽车尾翼很少具有其他功能。提供一种使用方便,实用性强,用途广泛,具有新能源电力收集,遮挡阳光,电力储备的作用。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将尾翼分离重组,将尾翼分离成盖板、转轴板、支撑架和底座四大部分:盖板两侧与支撑架铰接连接,前段设有两根可抽取的伸缩杆;转轴板两端设有轴心,轴心穿过导电滑环,与发条弹簧相固定。转轴板表面设有一卷遮阳布,遮阳布朝阳面设有太阳能电池板,二极管与电线。伸缩杆顶端可与遮阳布前端固定槽相互连接。转轴板两端与支撑架活动连接;支撑架上部前端设有清理防缩滚轴杆一对,支撑架内设有空腔,空腔内设有导电滑环,发条弹簧,电线,支撑架底端设有正负极插头;尾翼底座内部设有电线,底座上端设有插口。线路连接组成是将遮阳布电线连接导电滑环,导电滑环连接支撑架内部电线,支撑架内部电线连接支撑架底端插头,底端插头连接底座上端插口,底座上端插口连接底座内部电线,底座内部电线从底座下端出口连接电池板控制器,通过电池板控制器连接蓄电池或汽车自带电瓶。在通过逆变器导出使用。5.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法,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方便,实用性强,用途广泛,遮挡阳光,新能源收集储蓄的功能。

附图说明

6.图1图2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7.图3图4本发明的剖视图。

图中标记:(1)翼盖(2)转轴板(3)支撑架(4)底座(5)伸缩杆(6)导电滑环(7)发条弹簧(8)遮阳布(9)太阳能电池板(10)二极管(11)电线(12-1)插头(12-2)插口(13)防缩滚轴杆(14)伸缩杆固定槽(15)遮阳布固定挂钩(16)线路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说明。

9.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以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次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10.如图1图2所示一种多功能太阳能汽车尾翼(1)包括汽车尾翼主体,翼盖(1)转轴板(2)支撑架(3)底座(4)四大部分。所述翼盖(1)两侧与支撑架(3)铰接连接。所述翼盖(1)前段设有两根可抽取的伸缩杆(5)。所述转轴板(2)两侧穿过导电滑环(6),与发条弹簧(7)相固定。所述转轴板(2)表面设有一卷遮阳布(8)。所述遮阳布(8)前端设有伸缩杆固定槽(14)和固定挂钩(15)所述遮阳布(8)朝阳面设有太阳能电池板(9)二极管(10)电线(11)。所述遮阳布(8)前端可与伸缩杆(5)顶端两侧相互连接。所述转轴板(2)两端与支撑架(3)活动连接。所述支撑架(3)上部前端出口设有防缩滚轴杆(13)一对。所述支撑架(3)内设有导电滑环(6)发条弹簧(7)电线(11)。所述支撑架(3)底端设有插头(12-1)。所述底座(4)内部设有电线(11),所述底座(4)上端设有插口(12-2),所述底座下端设有电线线路出口(16)。所述遮阳布电线(11)连接导电滑环(6)。所述导电滑环(6)连接支撑架(3)内部电线(11)。所述内部电线(11)连接支撑架底端插头(12-1)。所述底端插头(12-1)连接底座上端插口(12-2)。所述底座上端插口(12-2)连接底座内部电线(11),所述底座内部电线(11)从底座下端线路出口(16)连接电池板控制器,通过电池板控制器连接蓄电池或汽车自带电瓶。在通过逆变器导出使用。车辆停放后,可以打开盖板(1)从防缩滚杆(13)中抽出遮阳布(8),用遮阳布(8)从车尾至车头将整个车的上表面遮挡。防止车辆阳光的直射,而遮阳布(8)上的太阳能电池板(9)能有效的利用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源直接转换为电能,通过电线(11)进入电池板控制器,传入蓄电池或汽车本身电瓶。开车前,将遮阳布前端固定挂钩(15)拔出,应转轴板(2)两侧与发条弹簧(7)连接,遮阳布(8)会自动卷绕在转轴板(2)上,当收缩到防缩滚轴杆(13)时停止,盖上盖板(1)即可。而当户外休闲钓鱼车辆停放在旁边时可将尾翼调转方向,应底座(4)与支撑架(3)是可分离在连接,在打开盖板(1),抽出盖板(1)前端的伸缩杆(5),固定在遮阳布(8)前端,在拉出遮阳布(8)又可形成遮阳棚,由于遮阳布(8)上放有太阳能电池板(9)产生电源进入车尾内的蓄电池或汽车本身电瓶,通过逆变器导出可作用于小型家电的用电来源。

11.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