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架前悬挂安装连接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17475阅读:719来源:国知局
车架前悬挂安装连接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摩托车发动机安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架前悬挂安装连接头结构。



背景技术:

摩托车发动机安装通常采用前悬挂与后悬挂配合,而前悬挂与发动机连接后再通过连接头与车架固定连接,从而实现对发动机的悬挂安装。连接头做为与车架连接的中间部件,其强度要求比较高,传统的连接头为满足强度需要,通常采用实芯的管状结构,其两端直接与三角形的车架环焊的固定方式,采用此种结构的连接头,因为连接头为实芯的管状,相对增加了车身整体重量,不利于车身轻量化的发展,且存在材料浪费的情况,同时连接头内侧为圆状,不适合内侧发动机扁平的安装空间需求,故在设计之初,就需要预留较大的空间,降低了整车的可观性和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在满足连接头强度需求前提下,减轻其重量,避免材料浪费,提高摩托车的舒适性,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架前悬挂安装连接头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车架前悬挂安装连接头结构,其要点在于:包括一体浇注成型的本体,所述本体呈弧板结构,本体的一端具有连接部A,用于连接车架支撑管,另一端向上弯折形成连接部B,用于连接尾管,本体的下侧设有向下延伸的连接部C,用于连接发动机前悬挂。

采用以上方案,通过将连接头制成一体成型的弧板结构,满足了连接头的强度需求,同时其内侧上缘与下缘之间形成空间平面,与内部形成一个扁平的安装空间,更有利于优化发动机的安装位置,外侧还是光滑的弧面,可观性较好,降低整车重量的同时,提高了车身舒适性,加工方便,具有较大实用价值。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部B呈圆柱状,沿本体径向竖直向上延伸。采用以上结构,更方便与车架尾管焊接。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部B的端部具有沿其轴向向外延伸的延伸部,延伸部呈圆柱状。采用上述结构,延伸部可以从尾管的端部伸入尾管内部,可对连接头与尾管的连接位置先初步固定,方便后期采用塞焊的方式进行固定,可以使连接更牢固可靠,且提高焊接速度。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部A呈倾斜的弧形结构。采用以上结构,方便与车架支撑管的管壁实现无缝焊接,进一步提高连接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部C包括两个向下延伸的安装部,安装部上设有安装螺孔。采用以上结构,通过安装部上的安装螺孔更方便与发动机前悬挂连接,且安装部不会破会本体的整体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安装部靠近本体一端设有呈多边形结构镂空的减重槽A。采用以上结构,在保证安装部及连接头的强度要求情况下,可相对减少其总重量,优化整车重量,同时相对减少材料浪费。

作为优选:两个所述安装部之间设有支撑筋。采用以上结构,对两个安装部进行支撑,防止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安装部发生形变偏差,难以与发动机前悬挂配合安装,保证安装部的安装可靠性及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本体的弧板内侧分别有加强筋,相邻两个加强筋与本体之间合围形成三角形的减重槽B。采用以上结构,可进一步增加本体的强度,增加其承重能力,降低在使用过程中形变概率,同时又不会大幅增加其重量,更节约了材料。

为充分保证连接头的整体强度即可靠性,所述本体由35号钢整体浇注成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架前悬挂安装连接头结构,将连接头制成一体成型的弧板结构,内侧满足了发动机安装扁平的空间需求,外侧依旧为光滑弧面,在充分保证其强度需求的情况下,不影响外部的可观性,同时相对传统减轻了重量,从而有利于减轻整车重量,避免了材料浪费,且提高了整车的舒适性,加工方便,装配快捷高效,具有良好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后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至图3所示的车架前悬挂安装连接头结构,包括由35号钢材一体浇注成型的本体1,如图1所示,本体1呈弧板结构,本体1的上侧缘、下侧缘和背侧均向内侧弯曲,其竖截面大致呈“C”型。

参考图1和图2,本体1的弧形内侧内具有与其一体成型的三条加强筋5,加强筋5的外侧与本体1的上下侧缘齐平,内侧与本体1的弧形内侧底部抵接,加强筋5倾斜设置,相邻两条的加强筋5与本体1的弧形内侧合围形成截面呈三角形的减重槽B6,这样在进一步保证连接头的连接强度情况下,可相对减少其总重,提高车身舒适性;同时可对本体1的弧形内侧相对封闭,防止在安装时,侧面部件伸入本体1的弧形内侧槽内。

本体1的一端向上弯折并沿本体1的径向竖直向上延伸形成连接部B 3,下侧在向上弯折过程中将本体1对应的一端端部封住,这样即可保证设有连接部B3的一端外部的紧凑性,并可对本体1的弧形内侧起到一定遮挡作用。连接部B3呈圆柱状,其直径略大于车架尾管,连接部B3上沿其轴线具有向上延伸的延伸部30,延伸部30也呈圆柱状,延伸部30的大小与车架尾管的内径相适应,在装配时可伸入车架尾管内,这样车架尾管的端部则支撑在延伸部30于连接部B3之间形成的台阶位置。

本体1的另一端具有一体成型的连接部A2,如图2和图3所示,连接部A2呈倾斜的弧面结构,其上侧更靠近连接部B3一端,这样设置可与倾斜设置的车架支撑管的管壁相适应,以实现无缝焊接。

本体1的下侧具有向下延伸的且一体成型的连接部C4,连接部C4用于与发动机前悬挂连接。如图1至图3所示,连接部C4包括两个沿本体1竖直向下延伸的安装部40,安装部40从上到下,其宽度逐渐减小,安装部40的下端加工具有内螺纹的安装螺孔41,其上端具有半镂空的减重槽A42,这样可以在保证安装部40强度需求情况下,再次减轻整体重量,且不会影响其稳定性,减重槽A42采用半镂空,即从背侧看不到,不会影响外部的视觉可观性,保证其整体性。

两个安装部40之间设有一体成型的支撑筋43,支撑筋43两端分别与安装部40正对的两内侧抵接,对安装部40起到支撑拉固的作用,对两个安装部40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方便与发动机前悬挂的安装孔对称连接。

参考图4和图5,与车架连接时延伸部30从下端伸入车架尾管8中,车架尾管8的端部支撑在延伸部30与连接部B3之间的台阶上,连接部A2与车架支撑管7抵接,然后将安装螺孔41与发动机前悬挂9上的配合螺孔对正,并用螺栓进行紧固连接;然后将连接部A2与车架支撑管7接触端面进行端面焊接,最后对延伸部30与车架尾管8连接位置进行塞焊连接,并对抵接端面进行环焊,连接牢固可靠,可有效保证连接部B3处的强度需求,装配快速高效牢固。如图5所示,从外部看时,连接头呈完整的光滑弧面结构,满足车身外观舒适性。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