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94627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一种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叠电动车。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上班族的通勤距离也相应加长,汽车作为一种很方便的交通工具在城市交通中大量使用,从而导至城市车流量日益升高;但汽车的缺点是十分占用城市的空间和对城市大气的污染;发展电动汽车是一种清洁能源方案,但电动汽车相对于燃油汽车的在行程短、电池成本高、充电时间长、电池太重等关键技术经济指标上差距很大,而且这些关键技术经济指标改善进度慢,所以大城市的交通是要优先发展公交系统,这样可以减少总的车流量和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公交车、地铁、高速铁路发展很快,但最后几公里的通勤还没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案;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绿色、环保、节能的交通工具,具有出行轻便、易停靠等优点,目前已成为人们常用的代步工具;但现有的电动自行车存在体积较大、重量较重、充电不方便等问题,当储电池没有电时还需用备用的脚踏自行车的部件骑行,这就额外增加了电动自行车的自重;现有折叠电动车,折叠后体积变小、但有的折叠后有突出的部件,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可能对别人或对自己造成损伤,还有的折叠后没有移动车轮,移动不方便只能手提,为使折叠后移动方便,有的设计方案是选择折叠旅行箱式电动车,折叠后没有突出部件,解决了折叠后移动不方便的问题,在满足便携要求的同时又很难满足电动自行车行驶要求的垂直越障高度、速度、轴距、载重、制动距离短等一些基本技术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2个前轮装置安装在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的第1轴线横坐标的位置,在第2轴线横坐标的位置对偶预留2个后轮折叠收纳凹腔;2个后轮装置安装在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的第3轴线横坐标的位置,在第4轴线横坐标的位置对偶预留2个前轮折叠收纳凹腔;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与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在铰链轴线的位置用铰链装置连接,打开工位锁扣装置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与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以铰链轴线为轴各自相向旋转合并模拟旅行箱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展开工位第1轴线或前轮装置轴线定位于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横坐标的位置;所述第2轴线或第2轴线合并到第1轴线无第2轴线定位于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横坐标的位置;所述第3轴线或第3轴线合并到第4轴线无第3轴线定位于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横坐标的位置;所述第4轴线或后轮装置轴线定位于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横坐标的位置;前轮装置与后轮装置的位置组合优选5个技术方案,第1方案是在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第1轴线横坐标的位置至少安装1个露出在地面行驶的前轮装置和在第2轴线横坐标的位置对偶预留后轮折叠收纳凹腔、在后旅行箱底盘装置第3轴线横坐标的位置至少安装1个露出在地面行驶的后轮装置和在第4轴线横坐标的位置对偶预留前轮折叠收纳凹腔;第2方案是在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第2轴线横坐标的位置至少安装1个露出在地面行驶的前轮装置和在第1轴线横坐标的位置对偶预留后轮折叠收纳凹腔、在后旅行箱底盘装置第4轴线横坐标的位置至少安装1个露出在地面行驶的后轮装置和在第3轴线横坐标的位置对偶预留前轮折叠收纳凹腔;第3方案是在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第1轴线横坐标的位置至少安装1个露出在地面行驶的前轮装置和在第2轴线横坐标的位置对偶预留后轮折叠收纳凹腔、在后旅行箱底盘装置第4轴线横坐标的位置至少有1个露出在地面行驶的后轮装置安装在后轮折叠臂悬挂装置上,在第3轴线横坐标的位置对偶预留后轮折叠变轴距收纳凹腔,在后旅行箱底盘装置第4轴线横坐标的位置对偶预留后轮折叠变轴距腾出的前轮折叠收纳凹腔;变轴距是指后轮安装在后轮折叠臂悬挂装置上,后轮装置从第4轴线横坐标的位置折叠到第3轴线横坐标的位置,从而改变了前轮装置与后轮装置的轴距;第4方案是在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的前叉悬挂装置上安装1个露出在地面行驶的前轮装置和对偶预留2个后轮折叠收纳凹腔、在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的独立悬挂装置上安装2个露出在地面行驶的后轮装置和对偶预留1个前轮折叠收纳凹腔,前轮装置与后轮装置直线行驶时有3条轨迹,折叠时前轮装置与后轮装置收纳在模拟旅行箱装置内互不干涉;第5方案是在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的前叉悬挂装置上安装2个露出在地面行驶的前轮装置和对偶预留1个后轮折叠收纳凹腔、在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安装1个露出在地面行驶的后轮装置和对偶预留2个前轮折叠收纳凹腔,前轮装置与后轮装置直线行驶时有3条轨迹,折叠时前轮装置与后轮装置收纳在模拟旅行箱装置内互不干涉;每个车轮装置至少安装一套悬挂装置或无悬挂装置用轮胎装置减震。

所述前轮装置轴线到铰链轴线的旋转半径在公差允许范围内等于前轮折叠收纳凹腔或后轮折叠变轴距腾出的前轮折叠收纳凹腔到铰链轴线的平均旋转半径;所述后轮装置轴线到铰链轴线的旋转半径在公差允许范围内等于后轮折叠收纳凹腔到铰链轴线的平均旋转半径;平均旋转半径是指收纳凹腔到铰链轴线最长距离和最短距离的平均值;所述第1轴线到铰链轴线的旋转半径在公差允许范围内等于第4轴线到铰链轴线的旋转半径;所述第2轴线到铰链轴线的旋转半径在公差允许范围内等于第3轴线到铰链轴线的旋转半径;轴线横坐标的位置是指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展开工位从前轮到后轮顺序下方棱线横坐标的位置。

所述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与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以铰链轴线为轴各自相向旋转合并模拟旅行箱装置,前轮装置和后轮装置都收纳在模拟旅行箱装置内;优选地,所述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的长度与半圆形的前轮档泥板装置的直径成倍数关系,前轮装置的直径与后轮装置的直径相等,前轮档泥板装置的直径与后轮档泥板装置的直径相等,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的长度是前档泥板装置直径的两倍,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的长度是后档泥板装置直径的两倍,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展开工位长度是4倍前轮挡泥板装置的直径;如果长度不变缩小前轮装置与后轮装置的直径则可以使模拟旅行箱装置腾出更多的储物空间,但同时会降低垂直越障的高度;优选地,所述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折叠后的厚度是等于前轮挡泥板装置的直径;而宽度与2轮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或4轮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有关,2轮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的宽度可以更窄一些,但较宽的车把需要二次折叠才能放入折叠把手收纳凹腔内;考虑到折叠时无负载状态,悬挂装置松弛,以挡泥板装置为半径对偶预留半个挡泥板凹腔的收纳凹腔,以保证折叠后车轮装置与对偶预留的收纳凹腔互不干涉;所述折叠座椅或无折叠座椅是指无折叠座椅时驾驶员直立驾驶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

所述制动装置可以选择安装轴间制动装置,或选择安装轮间制动装置,制动装置包括盘式制动装置、鼓式制动装置,制动装置还包括驻车制动装置。

所述悬挂装置可以选择安装横臂式独立悬挂装置、或选择安装摇臂式独立悬挂装置、或选择安装多连杆式独立悬挂装置、或选择安装麦弗逊式独立悬挂装置,或选择安装液压气动悬挂装置,或选择安装板簧悬挂装置,或选择安装扭杆悬挂装置,或选择安装双叉臂独立悬挂装置,或选择安装主动悬挂装置,或无悬挂装置利用轮胎装置减震;优选地,因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是低速电动车应尽量选择低成本的非独立悬挂装置。

所述模拟旅行箱装置包括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前旅行箱式底盘前面板装置,前旅行箱式底盘后面板装置,前旅行箱式底盘第1侧面板装置,前旅行箱式底盘第2侧面板装置,4块面板组合后固定在前车架装置上;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包括后旅行箱式底盘前面板装置,后旅行箱式底盘后面板装置,后旅行箱式底盘第1侧面板装置,后旅行箱式底盘第2侧面板装置,4块面板装置组合后固定在后车架装置上;面板装置也可以用框架装置或框架装置蒙布替代;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展开工位时,前旅行箱式底盘后面板装置与后旅行箱式底盘前面板装置用铰链装置连接的接触面也是受力面,折叠时只能向受力面反作用力的方向折叠;所述铰链轴线走线孔、提手装置都是定位在铰链轴线上;所述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展开工位时2个前旅行箱式底盘滚轮装置分别安装在前旅行箱式底盘前面板装置上方两侧,2个后旅行箱式底盘滚轮装置分别安装在后旅行箱式底盘后面板装置上方两侧,打开工位锁扣装置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与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以铰链轴线为轴各自相向旋转合并模拟旅行箱装置,在模拟旅行箱装置直立状态下,4个滚轮装置在1个平面与地面接触,单管或双管折叠把手装置放在折叠把手收纳凹腔内被称作模拟旅行箱装置的折叠把手装置收纳面,折叠座椅装置放在折叠座椅收纳凹腔内被称作模拟旅行箱装置的折叠座椅装置收纳面,折叠工位的这2个面都不会产生突出部件。

所述转向装置是前叉双管转向装置,包括双管折叠把手装置或双管折叠升降把手装置,控制管线装置,双管折叠关节装置,球头锁紧销装置或锁扣装置,前叉主轴装置,前叉悬挂装置,前车架装置,前轮装置,折叠把手收纳凹腔;所述前叉主轴装置与前车架装置用铰链装置连接;所述双管折叠把手装置或双管折叠升降把手装置与双管折叠关节装置用铰链装置连接,折叠放入折叠把手收纳凹腔内用球头锁紧销装置或锁扣装置定位, 双管折叠关节装置预留了2个锁紧销孔用于双管折叠把手装置的折叠定位;球头锁紧销装置或锁扣装置是现有技术,控制管线装置(图省略)包括控制线、拉线装置,拉线装置连接制动装置也是现有技术,双管折叠把手装置相对于单管折叠把手装置的优势是能有效减少模拟旅行箱装置的厚度。

所述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包括4轮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4轮变轴距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2轮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2轮变轴距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后置前3轮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前3轮等旋转半径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后3轮等旋转半径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

所述4轮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的2个前轮装置安装在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第1轴线横坐标位置的前摇臂非独立悬挂装置上;所述后轮折叠收纳凹腔对偶预留在第2轴线横坐标的位置;所述后轮装置安装在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第3轴线横坐标位置的后摇臂非独立悬挂装置上;所述前轮折叠收纳凹腔对偶预留在第4轴线横坐标的位置;所述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与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在铰链轴线的位置用铰链装置连接;所述第1轴线到铰链轴线的旋转半径在公差允许范围内等于第4轴线到铰链轴线的旋转半径;所述第2轴线到铰链轴线的旋转半径在公差允许范围内等于第3轴线到铰链轴线的旋转半径;优选地,前轮折叠收纳凹腔的大小是依据前轮挡泥板装置的半径预先设定的;前轮挡泥板装置与前轮装置存在一些间隙;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与后旅行箱底盘装置以铰链轴线为轴各自相向旋转90°合并模拟旅行箱装置,其中旋转90°为优选值,合并后前轮装置与后轮装置收纳在模拟旅行箱装置内;如果后轮装置与前轮装置悬挂的行程超过设计允许的行程范围,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与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就不能合并模拟旅行箱装置,行程限位装置用于控制后轮装置悬挂的行程,前摇臂非独立悬挂装置没有设置行程限位装置,只要求松弛状态下前悬挂装置的行程不得超过设计允许的最大行程值。

所述4轮变轴距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的2个前轮装置安装在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第1轴线横坐标位置的前摇臂非独立悬挂装置上;所述2个后轮装置安装在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第4轴线横坐标位置的后折叠臂非独立悬挂装置上,这样可以获得最大轴距;直行时前轮装置与后轮装置同轨迹,但是当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与后旅行箱底盘装置以铰链轴线为轴各自相向旋转还不到90°时前轮装置与后轮装置就会互相抵触,不能合并模拟旅行箱装置,这就需要改变后轮的位置;优选地,由于前轮装置与转向装置连在一起,前轮装置的位置固定,后桥半轴装置的轴承装置安装在折叠臂悬挂装置上,后轮装置和后轮轴间制动装置安装在后桥半轴装置上,折叠臂悬挂装置的第1端用铰链装置连接中轴线固定支座装置,折叠臂悬挂装置第2端用活动铰链装置连接活动减震支座装置,当4轮变轴距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需要折叠时,先打开活动减震支座装置的活动铰链,折叠臂悬挂装置顺时针方向旋转180°,活动铰链与前活动支座装置连接实现折叠变轴距和后轮折叠变轴距腾出的前轮折叠收纳凹腔,从而通过改变后轮装置的位置来改变轴距,其中顺时针方向旋转180°是优选值;打开工位锁扣装置再从铰链轴线位置向上提,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与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以铰链轴线为轴各自相向旋转90°合并模拟旅行箱装置,前轮装置与后轮装置折叠时互不干涉。

所述2轮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的前轮装置的前轴装置两端分别安装在第1轴线横坐标位置的前叉悬挂装置上;所述后轮装置的后轴装置两端分别安装在第3轴线横坐标位置的后摇臂悬挂装置上;所述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与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在铰链轴线的位置用铰链装置连接;所述前叉悬挂装置、双管折叠把手装置、前轮轮间制动装置等是现有技术,双管折叠把手装置的折叠采用球头锁紧销装置锁紧,也可以选择其他现有技术用作双管折叠把手装置的锁扣。

所述2轮变轴距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的前轮装置的前轴装置两端分别安装在第1轴线横坐标位置的前叉悬挂装置上;所述后轮装置的后轴装置两端分别安装在第4轴线横坐标位置的折叠板簧悬挂装置上;所述折叠板簧悬挂装置的第1端用铰链装置连接中轴线固定支座装置,折叠板簧悬挂装置的第2端用活动铰链装置连接后活动支座装置;当2轮变轴距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需要折叠时,先打开后活动支座装置的活动铰链,折叠板簧悬挂装置顺时针方向旋转180°,折叠板簧悬挂装置与前活动支座装置用活动铰链装置连接实现折叠后变轴距和后轮折叠变轴距腾出的前轮折叠收纳凹腔;打开工位锁扣装置再从铰链轴线位置向上提,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与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以铰链轴线为轴各自相向旋转90°合并模拟旅行箱装置,前轮装置与后轮装置折叠时互不干涉。

所述后置前3轮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的前轮装置安装在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第2轴线横坐标位置的前叉悬挂装置上;所述后轮装置安装在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第4轴线横坐标位置的后摇臂非独立悬挂装置上;所述后轮折叠收纳凹腔对偶预留在第1轴线横坐标的位置;所述前轮折叠收纳凹腔对偶预留在第3轴线横坐标的位置;第2轴线到铰链轴线的旋转半径在公差允许范围内等于第3轴线的前轮折叠收纳凹腔到铰链轴线的平均旋转半径,第1轴线的后轮折叠收纳凹腔到铰链轴线的平均旋转半径在公差允许范围内等于第4轴线的后轮装置轴线到铰链轴线的旋转半径;直行时1个前轮装置、2个后轮装置产生3条轨迹,前轮装置与后轮装置折叠时互不干涉,与4轮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的不同点是相同的车轮直径,后置前3轮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的长度可以根据设计制造的需要缩短,长度缩短的极限是前轮装置轮缘折叠时接触到后轮的驱动桥装置。

所述前3轮等旋转半径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包括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前轮装置,后轮装置,前叉双管转向装置,前叉悬挂装置,前轮轮毂电机装置,前轮轮间制动装置,后轮独立悬挂装置,后轮轮间制动装置;所述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上安装1个露出在地面行驶的前轮装置,对偶预留2个后轮折叠收纳凹腔;所述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上安装2个露出在地面行驶的后轮装置,对偶预留1个前轮折叠收纳凹腔;每个车轮装置至少安装一套独立悬挂装置或无悬挂装置用轮胎装置减震;前轮装置轴线到铰链轴线的旋转半径在公差允许范围内等于前轮折叠收纳凹腔到铰链轴线的平均旋转半径;后轮装置轴线到铰链轴线的旋转半径在公差允许范围内等于后轮折叠收纳凹腔到铰链轴线的平均旋转半径;所述前轮装置轴线到铰链轴线的旋转半径在公差允许范围内等于后轮装置轴线到铰链轴线的旋转半径;直线行驶时3个车轮有3条轨迹,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与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以铰链轴线为轴各自相向旋转90°合并模拟旅行箱装置,前轮装置与后轮装置折叠时互不干涉,优选地,折叠后3个车轮装置在同一轴线上,这样在前、后旅行箱底盘装置尺寸一定时轴距最大,前3轮等旋转半径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与2轮、4轮变轴距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的相同点是都可以获得最大轴距,不同点是2轮、4轮变轴距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有后轮折叠变轴距收纳凹腔和后轮折叠收纳凹腔,而前3轮等旋转半径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只需要1次折叠放入后轮折叠收纳凹腔,与后置前3轮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的不同是前3轮等旋转半径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的最大轴距大于后置前3轮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与2轮、4轮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不同是2轮、4轮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有第1轴线、第2轴线、第3轴线、第4轴线,而前3轮等旋转半径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的第2轴线合并到第1轴线横坐标的位置,第3轴线合并到第4轴线横坐标的位置,所以最终在横坐标上只保留第1轴线和第4轴线,第1轴线就是前轴装置轴线,第4轴线就是后轮半轴装置轴线;前3轮等旋转半径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也可以选择在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安装1个前轮装置、前轮轮间制动装置、前叉双管转向

装置,2个后轮装置、2个后轮轮毂电机装置和2个后轮轮间制动装置安装在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的独立悬挂装置上并采用电子差速装置配合转向;前3轮是指1个前轮装置、2个后轮装置,后3轮是指2个前轮装置、1个后轮装置。

所述后3轮等旋转半径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包括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前轮装置,后轮装置,前叉双管转向装置,前叉悬挂装置,前轮轮间制动装置,后轮摇臂悬挂装置,后轮轮间制动装置,后轮轮毂电机装置,所述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上安装2个露出在地面行驶的前轮装置和对偶预留1个后轮折叠收纳凹腔;所述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上安装1个露出在地面行驶的后轮装置和对偶预留2个前轮折叠收纳凹腔;每个车轮装置至少安装一套独立悬挂装置或无悬挂装置用轮胎装置减震;前轮装置轴线到铰链轴线的旋转半径在公差允许范围内等于前轮折叠收纳凹腔到铰链轴线的平均旋转半径;后轮装置轴线到铰链轴线的旋转半径在公差允许范围内等于后轮折叠收纳凹腔到铰链轴线的平均旋转半径;所述前轮装置轴线到铰链轴线的旋转半径在公差允许范围内等于后轮装置轴线到铰链轴线的旋转半径。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主要用于与公共交通系统中最后几公里接驳换乘的私人交通工具;旅客从公交车或地铁下车时打开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就能自驾到达目的地,从而实现了私人交通与公共交通网无缝接驳换乘;同时发展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还巧妙地绕过了高层住户对电动车充电不方便,需要在停车场设置专门的充电装置,充电时间长,电池成本高,停车场地不够等一系列困绕电动车发展的技术难题;当充电装置不够、停车场地不够时,可以在办公室、旅店、住宿充电;行程短也没关系,因为与公交网、高铁、地铁对接不需要长行程,就是中途没电也可以携带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乘公交车或乘出租车回家,这样就可以省去电动自行车的标准配置的踏板行驶装置;由于行程短需要的电池数量就少,从而减少了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的电池配置量。

附图说明

图1 是4轮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模拟旅行箱装置示意图。

图2 是4轮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3是4轮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展开工位示意图。

图1、图2、图3为实例1附图标记:101、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102、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103、铰链装置,104、提手装置,105、铰链轴线位置走线孔,106、铰链轴线,107、前轮装置,108、防后翻滚轮装置,109、前旅行箱式底盘滚轮装置,110、后旅行箱式底盘滚轮装置,111、前轮挡泥板装置,112、后轮装置,113、后轮挡泥板装置,114、折叠座椅装置,115、工位锁扣装置,116、折叠锁扣装置,117、后车架装置,118、前摇臂非独立悬挂装置,119、前车架装置,120、后摇臂非独立悬挂装置,121、后轮折叠收纳凹腔,122、前轮折叠收纳凹腔,123、双管拉杆装置,124、前轮轮间制动装置,125、后轮轴间制动装置,126、前轮转向齿轮装置,127、前轮转向齿条装置, 128、单管折叠把手装置,129、球头锁紧销装置,130、转向连杆装置,131、前轮半轴装置,132、第1轴线,133、第2轴线,134、第3轴线,135、第4轴线,136、前旅行箱式底盘前面板装置,137、前旅行箱式底盘后面板装置,138、前旅行箱式底盘第1侧面板装置,139、前旅行箱式底盘第2侧面板装置,140、后旅行箱式底盘前面板装置,141、后旅行箱式底盘后面板装置,142、后旅行箱式底盘第1侧面板装置,143、后旅行箱式底盘第2侧面板装置,144、电动机装置,145、驱动桥装置,146、后桥半轴装置,147、电动车控制器装置,148、储电池装置,149、悬挂行程限位装置,150、折叠关节装置,151、双轮转向装置,152、折叠把手收纳凹腔,153、折叠座椅收纳凹腔,154、折叠座椅铰链装置,155、折叠座椅后活动铰链装置,156、模拟旅行箱装置。

图4 是4轮变轴距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模拟旅行箱装置示意图。

图5 是4轮变轴距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6 是4轮变轴距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变轴距示意图。

图7 是4轮变轴距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展开工位示意图。

图4、图5、图6、图7为实例2附图标记:201、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202、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203、铰链装置,204、提手装置,205、铰链轴线位置走线孔,206、铰链轴线,207、前轮装置,208、折叠座椅后活动铰链装置,209、前旅行箱式底盘滚轮装置,210、后旅行箱式底盘滚轮装置,211、前轮挡泥板装置,212、后轮装置,213、后轮挡泥板装置,214、折叠座椅装置,215、工位锁扣装置,216、折叠锁扣装置,217、后车架装置,218、前摇臂非独立悬挂装置,219、前车架装置,220、后折叠臂非独立悬挂装置,221、后轮折叠收纳凹腔,222、后轮折叠变轴距腾出的前轮折叠收纳凹腔,223、球头锁紧销装置,224、前轮轮间制动装置,225、后轮轴间制动装置,226、前轮转向齿轮装置,227、前轮转向齿条装置,228、单管折叠把手装置,229、折叠臂装置,230、转向连杆,231、前轮半轴装置,232、第1轴线,233、第2轴线,234、第3轴线,235、第4轴线,236、后轮驱动电动机装置,237、驱动桥装置,238、前活动支座装置,239、中轴线固定支座装置,240、后活动减震支座装置,241、电动车控制器装置,242、储电池装置,243、前活动支座拆卸操作孔,244、后活动减震支座拆卸操作孔,245、后轮折叠变轴距收纳凹腔,246、折叠关节装置,247、双轮转向装置,248、折叠把手收纳凹腔,249、折叠座椅收纳凹腔,250、折叠座椅铰链装置,251、后桥半轴装置,252、模拟旅行箱装置,253、轴承装置。

图8是2轮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模拟旅行箱装置示意图。

图9是2轮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10是2轮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展开工位示意图。

图8、图9、图10为实例3附图标记:301、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302、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303、铰链装置,304、提手装置,305、铰链轴线位置走线孔,306、铰链轴线,307、前轮装置,308、防后翻滚轮装置,309、前旅行箱式底盘滚轮装置,310、后旅行箱式底盘滚轮装置,311、前轮挡泥板装置,312、后轮装置,313、后轮挡泥板装置,314、折叠座椅装置,315、工位锁扣装置,316、折叠锁扣装置,317、后车架装置,318、前叉悬挂装置,319、前车架装置,320、后摇臂悬挂装置,321、后轮折叠收纳凹腔,322、前轮折叠收纳凹腔,323、双管拉杆装置,324、前轮轮间制动装置,325、后轮轮间制动装置,326、电动车控制器装置,327、储电池装置,328、双管折叠把手装置,329、球头锁紧销装置,330、第1轴线,331、第2轴线,332、第3轴线,333、第4轴线,334、双管折叠关节装置,335、前叉主轴装置,336、前叉双管转向装置,337、折叠把手收纳凹腔,338、折叠座椅收纳凹腔,339、折叠座椅铰链装置,340、折叠座椅后活动铰链装置,341、折叠座椅背面中线缺口,342、后轮轮毂电机装置,343、前轴装置,344、后轴装置,345、模拟旅行箱装置。

图11是2轮变轴距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模拟旅行箱装置示意图。

图12是2轮变轴距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13是2轮变轴距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变轴距示意图。

图14是2轮变轴距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展开工位示意图。

图11、图12、图13、图14为实例4附图标记:401、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402、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403、铰链装置,404、提手装置,405、铰链轴线位置走线孔,406、铰链轴线,407、前轮装置,408、后轮轮毂电机装置,409、前旅行箱式底盘滚轮装置,410、后旅行箱式底盘滚轮装置,411、前轮挡泥板装置,412、后轮装置,413、后轮挡泥板装置,414、折叠座椅装置,415、工位锁扣装置,416、折叠锁扣装置,417、后车架装置,418、前叉悬挂装置,419、前车架装置,420、折叠板簧悬挂装置,421、后轮折叠收纳凹腔,422、后轮折叠变轴距腾出的前轮折叠收纳凹腔,423、脚撑装置,424、前轮轮间制动装置,425、后轮轮间制动装置,426、电动车控制器装置,427、储电池装置,428、双管折叠把手装置,429、球头锁紧销装置,430、前活动支座装置,431、中轴线固定支座装置,432、后活动支座装置,433、第1轴线,434、第2轴线,435、第3轴线,436、第4轴线,437、前活动支座拆卸操作孔,438、后活动支座拆卸操作孔,439、后轮折叠变轴距收纳凹腔,440、双管折叠关节装置,441、前叉主轴装置,442、前叉双管转向装置,443、折叠把手收纳凹腔,444、折叠座椅收纳凹腔,445、折叠座椅铰链装置,446、折叠座椅后活动铰链装置,447、折叠座椅背面中线缺口,448、前轴装置,449、后轴装置,450、模拟旅行箱装置。

图15是后置前3轮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模拟旅行箱装置示意图。

图16是后置前3轮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后置前3轮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展开工位示意图。

图15、图16、图17为实例5附图标记:501、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502、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503、铰链装置,504、提手装置,505、铰链轴线位置走线孔,506、铰链轴线,507、前轮装置,508、防前翻滚轮装置,509、前旅行箱式底盘滚轮装置,510、后旅行箱式底盘滚轮装置,511、前轮挡泥板装置,512、后轮装置,513、后轮挡泥板装置,514、折叠座椅装置,515、工位锁扣装置,516、折叠锁扣装置,517、后车架装置,518、前叉悬挂装置,519、前车架装置,520、后摇臂非独立悬挂装置,521、后轮折叠收纳凹腔,522、前轮折叠收纳凹腔,523、球头锁紧销装置,524、前轮轮间制动装置,525、后轮轴间制动装置,526、电动车控制器装置,527、储电池装置,528、双管折叠把手装置,529、第1轴线,530、第2轴线,531、第3轴线,532、第4轴线,533、双管折叠关节装置,534、前叉主轴装置,535、前叉双管转向装置,536、折叠把手收纳凹腔,537、折叠座椅收纳凹腔,538、折叠座椅前活动铰链装置,539、折叠座椅铰链装置,540、折叠座椅背面中线缺口,541、驱动电动机装置,542、驱动桥装置,543、前轴装置,544、后桥半轴装置,545、模拟旅行箱装置。

图18是前3轮等旋转半径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模拟旅行箱装置示意图。

图19是前3轮等旋转半径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前3轮等旋转半径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展开工位示意图。

图18、图19、图20为实例6附图标记:601、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602、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603、铰链装置,604、提手装置,605、铰链轴线位置走线孔,606、铰链轴线,607、前轮装置,608、双管折叠把手装置,609、前旅行箱式底盘滚轮装置,610、后旅行箱式底盘滚轮装置,611、前轮挡泥板装置,612、后轮装置,613、后轮挡泥板装置,614、折叠座椅装置,615、工位锁扣装置,616、折叠锁扣装置,617、后车架装置,618、前叉悬挂装置,619、前车架装置,620、后轮独立悬挂装置,621、后轮折叠收纳凹腔,622、前轮折叠收纳凹腔,623、球头锁紧销装置,624、前轮轮间制动装置,625、后轮轮间制动装置,626、电动车控制器装置,627、储电池装置,628、双管折叠关节装置,629、前叉主轴装置,630、前叉双管转向装置,631、折叠把手收纳凹腔,632、折叠座椅收纳凹腔,633、折叠座椅铰链装置,634、折叠座椅后活动铰链装置,635、折叠座椅背面中线缺口,636、前轮轮毂电机装置,637、前旅行箱式底盘前面板装置,638、前旅行箱式底盘后面板装置,639、前旅行箱式底盘第1侧面板装置,640、前旅行箱式底盘第2侧面板装置,641、后旅行箱式底盘前面板装置,642、后旅行箱式底盘后面板装置,643、后旅行箱式底盘第1侧面板装置,644、后旅行箱式底盘第2侧面板装置,645、前轴装置,646、后轮半轴装置,647、模拟旅行箱装置。

图21是后3轮等旋转半径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模拟旅行箱装置示意图。

图22是后3轮等旋转半径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后3轮等旋转半径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展开工位示意图。

图21、图22、图23为实例7附图标记:701、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702、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703、铰链装置,704、提手装置,705、铰链轴线位置走线孔,706、铰链轴线,707、前轮装置,708、双管折叠把手装置,709、前旅行箱式底盘滚轮装置,710、后旅行箱式底盘滚轮装置,711、前轮挡泥板装置,712、后轮装置,713、后轮挡泥板装置,714、折叠座椅装置,715、工位锁扣装置,716、折叠锁扣装置,717、后车架装置,718、前叉悬挂装置,719、前车架装置,720、后轮摇臂悬挂装置,721、后轮折叠收纳凹腔,722、前轮折叠收纳凹腔,723、球头锁紧销装置,724、前轮轮间制动装置,725、后轮轮间制动装置,726、电动车控制器装置,727、储电池装置,728、双管折叠关节装置,729、前叉主轴装置,730、前叉双管转向装置,731、折叠把手收纳凹腔,732、折叠座椅收纳凹腔,733、折叠座椅铰链装置,734、折叠座椅后活动铰链装置,735、折叠座椅背面中线缺口,736、后轮轮毂电机装置,737、前旅行箱式底盘前面板装置,738、前旅行箱式底盘后面板装置,739、前旅行箱式底盘第1侧面板装置,740、前旅行箱式底盘第2侧面板装置,741、后旅行箱式底盘前面板装置,742、后旅行箱式底盘后面板装置,743、后旅行箱式底盘第1侧面板装置,744、后旅行箱式底盘第2侧面板装置,745、前轮半轴装置,746、后轴装置,747、模拟旅行箱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图3所示4轮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折叠后模拟旅行箱装置156,铰链轴线位置走线孔105是用于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101与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102之间的控制管线的走线孔,在铰链轴线106的位置用铰链装置103连接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101与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102;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101与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102展开工位,前旅行箱式底盘后面板装置137与后旅行箱式底盘前面板装置140重合,在铰链装置103的作用和重力作用下处于受力状态,工位锁扣装置115将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101与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102锁住,前旅行箱式底盘后面板装置137的下棱线与后旅行箱式底盘前面板装置140的下棱线重合后的中间位置就是铰链轴线106的位置。

如图1、图2、图3所示前轮装置107安装在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101第1轴线132横坐标位置的前摇臂非独立悬挂装置118上,垂直方向因载重不同前轮装置107可以上下震动;所述前轮折叠收纳凹腔122对偶预留在第4轴线135横坐标的位置;所述后轮装置112安装在后摇臂非独立悬挂装置120上第3轴线134横坐标的位置;所述后轮折叠收纳凹腔121对偶预留在第2轴线133横坐标的位置;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101与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102相向旋转90°合并模拟旅行箱装置156,折叠后第1轴线132与第4轴线135重合,第2轴线133与第3轴线134重合。

如图2所示前摇臂非独立悬挂装置118和双轮转向装置151是现有技术,单管折叠把手装置128通过折叠关节装置150连接前轮转向齿轮装置126的传动轴,前轮转向齿轮装置126连接前轮转向齿条装置127,前轮转向齿条装置127铰链装置连接转向连杆装置130第1端,转向连杆装置130第2端铰链装置连接前摇臂非独立悬挂装置118的横梁,转向连杆装置130第3端固定连接前轮半轴装置131,前轮轮间制动装置124、前轮装置107安装在前轮半轴装置131上;取出折叠关节装置150上的球头锁紧销装置129,就能将单管折叠把手装置128放入折叠把手收纳凹腔152内;后摇臂非独立悬挂装置120和后轮驱动装置也是现有技术,电动机装置144安装在两根后摇臂之间,电动机装置144输出轴连接驱动桥装置145, 后桥半轴装置146安装在后摇臂非独立悬挂装置120上,后轮轴间制动装置125,安装在后桥半轴装置146上,后轮装置112安装在后桥半轴装置146上;行程限位装置149用于限制后摇臂非独立悬挂装置120的行程,后轮装置112松弛状态下,如果没有行程限位装置149就可能超过行程限位,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101与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102就不能合并模拟旅行箱装置156。

如图1、图3所示折叠座椅装置114是现有技术,折叠座椅装置114的前折叠支架与后车架装置117在折叠座椅铰链装置154位置用铰链装置连接,折叠座椅装置114的后折叠支架与后车架装置117位置与折叠座椅后活动铰链装置155连接,取出球头锁紧销装置129,折叠座椅装置114就能放进折叠座椅收纳凹腔153内。

实施例2。

如图4、图5、图6、图7所示4轮变轴距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所述前轮装置207安装在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201第1轴线232横坐标位置的前摇臂非独立悬挂装置218上;所述后轮装置212安装在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202第4轴线235横坐标位置的折叠臂非独立悬挂装置220上;后轮折叠变轴距收纳凹腔245对偶预留在第3轴线234横坐标的位置;所述后轮折叠收纳凹腔221对偶预留在第2轴线233横坐标的位置,后轮折叠变轴距腾出的前轮折叠收纳凹腔222对偶预留在第4轴线235横坐标的位置,后轮挡泥板装置213固定在后车架装置217上不随后轮装置212一同折叠,后轮驱动电动机装置236、驱动桥装置237随后轮装置212一同折叠,折叠臂装置229第1端铰链装置连接中轴线固定支座装置239,折叠臂装置229第2端用球头锁紧销装置223连接活动减震支座装置240,后桥半轴装置251的轴承装置253安装在折叠臂装置229上,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201与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202在铰链轴线206的位置用铰链装置203连接;所述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201与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202以铰链轴线206为轴各自相向旋转合并模拟旅行箱装置252,前轮装置207与后轮装置212收纳在模拟旅行箱装置252内。

如图5所示前摇臂非独立悬挂装置218、双轮转向装置247的结构都与实例1相同就不重复解释了,后面的实施例与前面的实施例结构相同部份也不重复解释了。

实施例3。

如图8、图9、图10所示2轮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所述前轮装置307的前轴装置343两端分别安装在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301第1轴线330横坐标的位置的前叉悬挂装置318上;所述后轮装置312的后轴装置344两端分别安装在第3轴线332横坐标的位置的后摇臂悬挂装置320上;所述后轮折叠收纳凹腔321对偶预留在第2轴线331横坐标的位置;所述前轮折叠收纳凹腔322对偶预留在第4轴线333横坐标的位置;所述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301与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302在铰链轴线306的位置用铰链装置303连接;所述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301与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302以铰链轴线306为轴各自相向旋转合并模拟旅行箱装置345,前轮装置307与后轮装置312收纳在模拟旅行箱装置345内。

如图9、图10所示前叉双管转向装置的双管折叠把手装置328连接双管折叠关节装置334,双管折叠关节装置334连接前叉悬挂装置318横管的两端,前轮装置307的前轴装置343两端分别安装在前叉悬挂装置318上,前叉主轴装置335与前车架装置319铰链装置连接;拔出球头锁紧销装置329,将双管折叠把手装置328向后折叠放入折叠把手收纳凹腔337内,前轮轮间制动装置324和后轮轮间制动装置325都是现有技术。

如图9所示折叠座椅装置314留有折叠座椅背面中线缺口341,是因为2轮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模拟旅行箱装置345受厚度的限制;优选地,在有限的厚度下使车轮装置的直径最大;由于后轮挡泥板装置313与折叠座椅装置314背面面板的接触是圆弧线上的一个点,所以折叠座椅背面中线缺口341只需在实际接触的点上开一个大小合适的短槽,就能使折叠座椅装置314放入折叠座椅收纳凹腔338内。

实施例4。

如图11、图14所示2轮变轴距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所述前轮装置407的前轴装置448两端分别安装在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401第1轴线433横坐标的位置的前叉悬挂装置418上;所述后轮装置412的后轴装置449两端分别安装在第4轴线436横坐标的位置的折叠板簧悬挂装置420上;所述后轮折叠变轴距收纳凹腔439对偶预留在第3轴线435横坐标的位置;所述后轮折叠收纳凹腔421对偶预留在第2轴线434横坐标的位置;所述后轮折叠变轴腾出的前轮折叠收纳凹腔422对偶预留在第4轴线435横坐标的位置;所述折叠板簧悬挂装置420第1端铰链装置连接中轴线固定支座装置431;所述折叠板簧悬挂装置420第2端用活动铰链装置连接后活动支座装置432;所述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401与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402在铰链轴线406横坐标的位置用铰链装置403连接。

实施例5。

如图15、图16、图17所示后置前3轮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所述前轮装置507安装在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501第2轴线530横坐标的位置的前叉悬挂装置518上;所述后轮折叠收纳凹腔521对偶预留在第1轴线529横坐标的位置;所述后轮装置512安装在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502第4轴线532横坐标的位置的后摇臂非独立悬挂装置520上;所述前轮折叠收纳凹腔522对偶预留在第3轴线531横坐标的位置;所述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501与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502,在铰链轴线506的位置用铰链装置503连接。

如图17所示前叉双管转向装置535的双管折叠把手装置528连接双管折叠关节装置533,拨出球头锁紧销装置523,以双管折叠关节装置533为轴向前折叠放入折叠把手收纳凹腔536内。

实施例6。

如图18、图19、图20所示前3轮等旋转半径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所述1个前轮装置607和前轮轮间制动装置624安装在前轴装置645上,前轴装置645的两端安装在前叉悬挂装置618上,前叉主轴装置629用铰链装置连接前车架装置619;所述对偶预留的后轮折叠收纳凹腔621与前轮装置607同轴线;所述后轮装置612和后轮轮间制动装置625安装在后轮半轴装置646的第1端,后轮半轴装置646第2端用铰链装置连接后轮独立悬挂装置620可以上下摆动,后轮独立悬挂装置620安装在后车架装置617上;所述对偶预留的前轮折叠收纳凹腔622与2个后轮装置612同轴线;所述前轴装置645到铰链轴线606的旋转半径在公差允许范围内等于后轮半轴装置646到铰链轴线606的旋转半径;所述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601与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602在铰链轴线606的位置用铰链装置603连接;所述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601与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602以铰链轴线606为轴各自相向旋转90°合并模拟旅行箱装置647,前轮装置607与后轮装置612同轴线收纳在模拟旅行箱装置647内。

实施例7。

如图21、图22、图23所示后3轮等旋转半径旅行箱式折叠电动车,所述2个前轮半轴装置745的第1端分别对称固定在前叉悬挂装置718上,2个前轮装置707和2个前轮轮间制动装置724分别对称安装在2个前轮半轴装置745的第2端,前叉主轴装置729用铰链装置连接前车架装置719;所述对偶预留的后轮折叠收纳凹腔721与前轮装置707同轴线;所述1个后轮装置712和1个后轮轮间制动装置725安装在后轴装置746上,后轮摇臂悬挂装置720安装在后车架装置717上;所述对偶预留的前轮折叠收纳凹腔722与1个后轮装置712同轴线;所述前轮半轴装置745到铰链轴线706的旋转半径在公差允许范围内等于后轴装置746到铰链轴线706的旋转半径;所述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701与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702在铰链轴线706的位置用铰链装置703连接;所述前旅行箱式底盘装置701与后旅行箱式底盘装置702以铰链轴线706为轴各自相向旋转90°合并模拟旅行箱装置747,前轮装置707与后轮装置712同轴线收纳在模拟旅行箱装置747内。

以上所述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例,不限制权利要求书的权利要求覆盖范围,故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构造、特征、原理所作等效变化、修改都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