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79155发布日期:2019-04-03 00:47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电动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池内藏式电动自行车。



背景技术:

电动自行车将蓄电池的电能转换为机械能运动,现有的电动自行车,一般将蓄电池设在外置的盒体内,或者内置于主梁管中,由于电动自行车不便于携带,住在高楼层的用户充电很不方便,且充电过程中自行车在室外,体积较小而价值较高的蓄电池很容易被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自行车,充电方便,防盗性能好。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动自行车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动自行车,包括车架、把手管、座管、蓄电池以及控制器,其中:所述车架包括竖管和立管,所述把手管与竖管相接;所述蓄电池埋设在座管内,所述座管穿设在立管内,所述立管上设有用于限制座管在立管轴线方向位移的锁紧装置,松开锁紧机构,所述座管连同蓄电池可自立管取出;所述座管靠近座垫一侧安装有充电接口,所述蓄电池通过充电接口与设在车架上的控制器可拆卸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把手管可拆卸的设于竖管。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把手管远离车把手一端穿设于竖管内,并通过螺钉固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控制器可拆卸的设于车架。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控制器通过螺钉固定于立管上靠近锁紧装置一端。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充电接口处设有可拆卸的护套。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车架还包括上管,所述上管设有第一折叠器,所述第一折叠器将上管分隔成第一上管和第二上管,所述第一上管与第二上管可相对折叠。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竖管上设有第二折叠器,所述第二折叠器使竖管可相对上管弯折。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动自行车的有益效果是:蓄电池埋设在座管内,座管可自立管取出,座管靠近座垫一侧安装有充电接口,蓄电池通过充电接口与设在车架上的控制器连接。需要充电时,断开控制器与充电接口的连接,将座管连同蓄电池自立管中取出,取放过程简单方便,同时由于蓄电池连同座管的体积和重量都相对较小,可以携带进入室内,再通过充电接口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因此充电方便,蓄电池不易被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动自行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座管与立管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述和说明:

请参考图1,一种电动自行车,包括车架、用于支撑座垫10的座管20、用于连接把手的把手管60以及蓄电池,车架包括竖管70和立管30。

请参考图1与图2,座管20穿设在立管30内。立管30上设有用于限制座管20在立管30轴线方向位移的锁紧装置21,锁紧装置21设在立管30顶端靠近座管位置,其为快拆座管夹,结构包括开口的箍套、穿设在箍套上的锁紧轴以及设于锁紧轴一端的可转动的偏心压条,转动偏心压条可实现对箍套的开口宽度的调节,进而实现了对座管20的夹紧。

座管20伸出立管30一预设距离后通过锁紧装置21夹紧,以固定座管20与立管30的相对位置,进而实现座垫10的高度的调节。

把手管60远离把手80一端穿设于竖管70内,并通过螺钉可拆卸的固定在竖管70。把手80上设有仪表盘,连接仪表盘的导线在把手管内延伸,导线末端设有电性接口,便于把手以及仪表盘的拆装。

车架还包括上管40,上管40上设有折叠器41,折叠器41将上管40分隔成第一上管和第二上管,第一上管与第二上管可相对折叠。竖管上设有第二折叠器71,第二折叠器71使得竖管70可相对上管40弯折。

蓄电池埋设在座管20内,座管20可自立管30取出。取出过程仅需松开锁紧装置21,即可将座管20可移出立管30。座管20靠近座垫10一侧安装有充电接口22,蓄电池通过充电接口22与设在车架上的控制器50连接,具体的,控制器50通过螺钉可拆卸的固定于立管30上靠近锁紧装置21一端。以减少控制器50至充电接口22之间导线的长度,同时便于控制器50的维修和更换。

需要充电时,断开控制器50与充电接口22的连接,将座管20连同蓄电池自立管30中取出,由于蓄电池连同座管20的体积和重量都相对较小,可以携带进入室内,再通过充电接口22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因此充电方便,且充电过程中蓄电池不易被盗。充电完毕后,将座管20插入立管30中,插入深度至合适位置后通过锁紧装置21将座管20固定,在将控制器50计入充电接口22。按拆过程简单便捷,费时少。

充电接口22处设有可拆卸的护套,护套用于防护充电接口22,在充电接口22闲置时将护套套设在充电接口22上,防水防尘。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动自行车,需要充电时,可以断开控制器50与充电接口22后,直接对充电接口22进行充电;也可以在断开控制器50后,松开锁紧装置21,将座管20及蓄电池自立管30中取出后进行充电。取放座管20与蓄电池过程操作简单,省时省力。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