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配电柜零部件的防护型转运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99758发布日期:2021-04-09 12:46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配电柜零部件的防护型转运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配电柜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配电柜零部件的防护型转运车。



背景技术:

配电柜一般使用在负荷比较分散、回路较少的场合,它把上一级配电设备某一电路的电能分配给就近的负荷,这级设备应对负荷提供保护、监视和控制。目前配电柜生产流程中多采用模块化生产模式,后期需要将多个工位生产的零部件进行整合组装,传统转运零部件方式多采用人力拖车或叉车,运送过程中极易造成零部件变形和磨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配电柜零部件的防护型转运车,解决了配电柜零部件转运过程中易出现零部件变形、磨损和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适用于配电柜零部件的防护型转运车,包括主体框架、竖直位移部分、辅助连接部分和智能控制部分。

所述主体框架包括底座、分隔栏和施力栏。

所述底座为一长方体中空容器,长方体中空容器上底板上设置若干个长方形通孔;长方体中空容器上底板上设置分隔栏,分隔栏位于长方形通孔之间,分隔栏为长方形通管,长方体中空容器左侧板和右侧板上均设置两个圆形通孔;底座下方设置四个万向轮;长方形通管两侧板上各设置一梯形开口槽,梯形开口槽内设置一相适配的“c”形管,“c”形管内设置一把手;施力栏为一长方体中空容器一,长方体中空容器一上端设置两圆形通孔三,施力栏设置于长方体中空容器上底板上,施力栏分别位于长方体中空容器上底板左侧和右侧;右侧施力栏设置梯形开口槽一,梯形开口槽一内设置一相适配的“c”形管一,“c”形管一内设置一把手。

所述竖直位移部分包括空间扩展装置和装卸装置。

所述空间扩展装置包括推杆电机一、活动管和管套;推杆电机一设置于分隔栏内,推杆电机一的活动端上设置活动管,所述活动管滑动连接于分隔栏内,活动管的最大外径小于分隔栏最小内径(梯形开口槽底间间距),活动管的顶端设置一长方体一,一管套插接于分隔栏上,管套开口端可拆卸连接于底座上,管套底部固连于长方体一上,管套深度大于分隔栏高度,且管套为柔性可折叠材质;管套上设置一长方形通孔三,长方形通孔三与把手相适配。

所述装卸装置包括中部升降机构和两侧变形机构。

所述中部升降机构包括推杆电机三和载板;推杆电机三设置于长方体中空容器内,推杆电机三的活动端通过一连接块固连于载板下底面,所述载板的两侧设置限位沿。

所述两侧变形机构包括推杆电机二、“u”形护栏和插锁;推杆电机二设置于施力栏内,推杆电机二的活动端设置一连接柱,连接柱上设置一斜面,推杆电机二的活动端穿过圆形通孔三后滑动连接于“u”形护栏内;“u”形护栏两端设置两个圆形凹槽;“u”形护栏通过连接柱合页连接于施力栏上,“u”形护栏另一侧销轴连接一插锁,施力栏对应插锁位置设置插接柱。

所述辅助连接部分包括延展托架机构、侧边防护机构和智能控制机构。

所述延展托架机构包括滑轨、托架和连接布;滑轨设置于载板的下底面上,托架滑动连接于滑轨上,连接布可拆卸连接于载板的上底面上,连接布的两端设置于托架的外端上。

所述侧边防护机构包括卷轴、防护网布和固定管;卷轴通过“l”形连接柱销轴连接于右侧施力栏上,卷轴上设置防护网布,防护网布的另一端设置固定钩,固定管设置于左侧施力栏上,固定钩和固定管相适配。

所述智能控制机构包括控制机构和感应机构。

所述控制机构包括压力传感器一、压力传感器二、压力传感器三、蓄电装置和微处理器。

压力传感器一设置于把手内侧上端和下端,压力传感器二设置于插接柱内,微处理器和蓄电装置设置于底座内;压力传感器三设置于“u”形护栏上。

所述感应机构包括红外避障传感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可变色发光二极管和蜂鸣器;红外避障传感器和热释电红外传感器设置于不同的圆形通孔内。

蓄电装置、推杆电机、推杆电机一、推杆电机二、红外避障传感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一、压力传感器二和微处理器间电性连接。

作为优选,用四个伺服电机和滚轮的组合取代万向轮,并配置遥控设备,且伺服电机与微处理器电性连接。

进一步,卷轴内增设复位卷簧。

进一步,施力栏前端增设“u”架。

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主体框架、竖直位移部分、辅助连接部分和智能控制部分的一体化设置,可实现零部件的安全转运,显著减少零部件间摩擦的几率,防护网布的设计可以适应多变的零部件形状和尺寸,半智能的装卸辅助设计,降低劳动强度,多角度把手的设计,符合各种操作需求和操作习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工作状态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01.底座、102.长方形通孔、103.分隔栏、104.圆形通孔、105.万向轮、106.把手、107.施力栏、108.圆形通孔三、201.推杆电机一、202.活动管、203.管套、204.长方体一、301.推杆电机三、302.载板、303.限位沿、304.推杆电机二、305.“u”形护栏、306.插锁、307.插接柱、401.滑轨、402.托架、403.卷轴、404防护网布、405.固定管、406.固定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1,参照附图1-3,一种适用于配电柜零部件的防护型转运车,包括主体框架、竖直位移部分、辅助连接部分和智能控制部分。

所述主体框架包括底座101、分隔栏103和施力栏107。

所述底座101为一长方体中空容器,长方体中空容器上底板上设置若干个长方形通孔102;长方体中空容器上底板上设置分隔栏103,分隔栏103位于长方形通孔102之间,分隔栏103为长方形通管,长方体中空容器左侧板和右侧板上均设置两个圆形通孔104;底座101下方设置四个万向轮105;长方形通管两侧板上各设置一梯形开口槽,梯形开口槽内设置一相适配的“c”形管,“c”形管内设置一把手106;施力栏107为一长方体中空容器一,长方体中空容器一上端设置两圆形通孔三108,施力栏107设置于长方体中空容器上底板上,施力栏107分别位于长方体中空容器上底板左侧和右侧;右侧施力栏107设置梯形开口槽一,梯形开口槽一内设置一相适配的“c”形管一,“c”形管一内设置一把手106。

所述竖直位移部分包括空间扩展装置和装卸装置。

所述空间扩展装置包括推杆电机一201、活动管202和管套203;推杆电机一201设置于分隔栏103内,推杆电机一201的活动端上设置活动管202,所述活动管202滑动连接于分隔栏103内,活动管202的最大外径小于分隔栏103最小内径(梯形开口槽底间间距),活动管202的顶端设置一长方体一204,一管套203插接于分隔栏103上,管套203开口端可拆卸连接于底座101上,管套203底部固连于长方体一204上,管套203深度大于分隔栏103高度,且管套203为柔性可折叠材质;管套203上设置一长方形通孔三,长方形通孔三与把手106相适配。

所述装卸装置包括中部升降机构和两侧变形机构。

所述中部升降机构包括推杆电机三301和载板302;推杆电机三301设置于长方体中空容器内,推杆电机三301的活动端通过一连接块固连于载板302下底面,所述载板302的两侧设置限位沿303。

所述两侧变形机构包括推杆电机二304、“u”形护栏305和插锁306;推杆电机二304设置于施力栏107内,推杆电机二304的活动端设置一连接柱,连接柱上设置一斜面,推杆电机二304的活动端穿过圆形通孔三108后滑动连接于“u”形护栏305内;“u”形护栏305两端设置两个圆形凹槽;“u”形护栏305通过连接柱合页连接于施力栏107上,“u”形护栏305另一侧销轴连接一插锁306,施力栏107对应插锁306位置设置插接柱307。

所述辅助连接部分包括延展托架机构、侧边防护机构和智能控制机构。

所述延展托架机构包括滑轨401、托架402和连接布;滑轨401设置于载板302的下底面上,托架402滑动连接于滑轨401上,连接布可拆卸连接于载板302的上底面上,连接布的两端设置于托架402的外端上。

所述侧边防护机构包括卷轴403、防护网布404和固定管405;卷轴403通过“l”形连接柱销轴连接于右侧施力栏107上,卷轴403上设置防护网布404,防护网布404的另一端设置固定钩406,固定管405设置于左侧施力栏107上,固定钩406和固定管405相适配。

所述智能控制机构包括控制机构和感应机构。

所述控制机构包括压力传感器一、压力传感器二、压力传感器三、蓄电装置和微处理器。

压力传感器一设置于把手106内侧上端和下端,压力传感器二设置于插接柱307内,微处理器和蓄电装置设置于底座101内;压力传感器三设置于“u”形护栏305上。

所述感应机构包括红外避障传感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可变色发光二极管和蜂鸣器;红外避障传感器和热释电红外传感器设置于不同的圆形通孔104内。

蓄电装置、推杆电机、推杆电机一201、推杆电机二304、红外避障传感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一、压力传感器二和微处理器间电性连接。

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预设置:对设备、软件和传感器进行调试。

工作:将配电柜部件放置于载板302上。

延展托架使用,外拉托架402可增大载板302面积,便于部分大体型配件放置,同时可有效减少磕碰现象的发生。

侧边防护机构使用,拉动防护网布404,并将固定钩406插入固定管405内,减少磕碰或滑落现象的发生。

按压把手106上端压力传感器一,压力传感器一将信号传输给微处理器,微处理器输出信号给推杆电机一201,推杆电机一201上移,活动管202和管套203随着上移,提高载板302上方存储空间,减少相互间磕碰。

按压“u”形护栏305上压力传感器三,压力传感器三将信号传输给微处理器,微处理器输出信号给推杆电机二304,推杆电机二304下移;下拉“u”形护栏305,压力传感器二接收到压力信号,传输给微处理器,微处理器切断压力传感器三的判定机制(当上拉“u”形护栏305时,压力传感器二会失去压力信号,再次按压压力传感器三,则推杆电机复位)。满足前方手拉装卸车的需求(侧方拉车,则可直接通过把手106)。

卸货:同上,将“u”形护栏305倾斜到卸货区,方便卸货。

此外,按压把手106下端压力传感器一,压力传感器一将信号传输给微处理器,微处理器输出信号给推杆电机三301,推杆电机三301上移,载板302随着上移,降低卸货难度;再次按压压力传感器一,则设备复位。

感应机构:

当设备方向无操作人员,外人靠近装卸车则无提示(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感应机器近距离有人,故微处理器不会发出警告信号)。

单人操作时还具有以下功能,可提醒操作人员即将触碰障碍物(含人体)或即将到达目的位置,请注意。

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用四个伺服电机和滚轮的组合取代万向轮105,并配置遥控设备,且伺服电机与微处理器电性连接,进一步提高其智能化,降低劳动强度。

实施例3,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卷轴403内增设复位卷簧,提高侧边防护机构的防护能力,同时简化操作。

实施例4,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施力栏107前端增设“u”架,方便挂载零件,同时方便机器动力加载作为动力,也可满足人工移动的多种姿势和动作。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未涉及部分均采用现有技术得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