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增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14438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摩托车增速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提高摩托车速度的装置。
现有技术中的摩托车传动,发动机转速直接传给后轮,其缺点是加速性能差,上坡无力,耗油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为使摩托车既适应平坦路面上行驶,又能在山路上爬坡,而提供一种速度和前进力可以与不同路面及负荷相适应的摩托车增速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在由齿盘、轴套、轴承、行星轮系等组成的摩托车增速装置中,齿盘(1)与轴套(2)联为一体,并通过定位于轴套(2)外侧槽中的轴(3)使齿轮(4)绕增速装置中心作行星运转,齿轮(4)与外套(5)上的齿轮作内啮合传动,与齿轮轴(6)上齿作外啮合传动,齿轮轴(6)内孔与摩托车后轮轴固定配合,外套(5)通过支架(11)固定在摩托车上不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选用齿轮模数m=1.25,外套(5)上内齿齿数z=80,行星齿轮(4)齿数z=32,齿轮轴(6)齿数z=24。轴套(2)用一对轴承(9)和一对压盖(10)定位在齿轮轴(6)上,齿轮(4)通过轴(3)定位在轴套(2)的侧面槽中,轴套(2)与外套(5)的定位是通过一对轴承(7)和一对压盖(8)。
附图
的图面说明如下附图是本实用新型摩托车增速装置的主剖视图。
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齿盘(1)和轴套(2)用螺钉联为一体,齿轮(4)用轴(3)定位在轴套(2)的空槽中,并绕增速装置中心线作行星运转,轴套(2)用一对轴承(9)和一对压盖(10)定位在齿轮轴(6)上,齿轮(4)和外套(5)上的内齿为内啮合传动,与齿轮轴(6)上齿作外啮合传动,外套(5)用支架(11)固定在摩托车上不动,轴套(2)与外套(5)通过一对轴承(7)和一对压盖(8)定位,齿轮轴(6)内孔与摩托车后轮轴固定配合。摩托车行驶时发动机输出力矩通过链条带动齿盘(1)转动,通过轴(3)使齿轮(4)转动,并带动齿轮轴(6)转动,进而驱动摩托车后轮转动。在其运动过程中根据行星轮系齿轮间的传动比而达到增速的目的。
最佳实施例采用降速比2.83的传动,选择齿轮模数m=1.25,外套(5)内齿齿数z=80,行星齿轮(4)齿数z=32,齿轮轴(6)齿数z=24。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采用降速比2.83的传动,增加了扭矩,降低了转速,在低速组中增加了增速装置,而且处于小轮带大轮的状态。增速后恢复原有车速,并在原有车速上提高17%,减少功率损失3~5%,并且减少链条磨损。本实用新型增速装置使摩托车爬坡时不需减速,经济的利用了发动机的动力,提高了有效转速。增加此装置后处于中等负荷下行驶的摩托车,扭矩大,速度高,无需打开全部油门从而达到省油的目的。
权利要求1.摩托车增速装置,主要由齿盘、轴套、行星轮系组成,其特征是齿盘(1)与轴套(2)连为一体,并通过定位于轴套(2)外侧面槽中的轴(3)使齿轮(4)绕增速装置中心线作行星运转,齿轮(4)与外套(5)上内齿作内啮合传动,与齿轮轴(6)上齿作外啮合传动,齿轮轴(6)内孔与摩托车后轮轴固定配合,外套(5)通过支架(11)固定在摩托车上不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增速装置,其特征是齿轮模数m=1.25,外套(5)上内齿齿数z=80,行星齿轮(4)齿数z=32,齿轮轴(6)齿数z=2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增速装置,其特征是轴套(2)用一对轴承(9)和一对压盖(10)定位在齿轮轴(6)上,齿轮(4)通过轴(3)定位在轴套(2)的槽中,轴套(2)与外套(5)的定位是通过一对轴承(7)和一对压盖(8)。
专利摘要一种摩托车增速装置,主要由齿盘、轴套、行星轮系等组成。其特征在于齿盘(1)与轴套(2)连为一体,通过定位在轴套(2)外侧面槽中的轴(3)使齿轮(4)绕增速装置中心线作行星运转,齿轮(4)与外套(5)内齿作内啮合传动,与齿轮轴(6)作外齿啮合传动。本实用新型摩托车增速装置由于采用了降速比2.83的传动,增大了摩托车的扭矩。爬坡时不需减速,经济的利用了发动机的动力,提高了有效转速。摩托车在中等负荷下工作时,扭矩大,速度高,无需打开全部油门从而达到省油的目的。
文档编号B62M11/14GK2056148SQ8921827
公开日1990年4月18日 申请日期1989年10月24日 优先权日1989年10月24日
发明者严志明 申请人:严志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