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车定置摘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2359阅读:9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牵引车定置摘钩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摘钩装置,尤其是牵引车定置摘钩装置。
大型火力发电厂、车站、码头等对铁路机车运输煤炭及散装物料大多采用翻车机卸车,牵引车是翻车机的辅助设备,即每辆车在进入翻车机前要由牵引车将车辆拉到指定位置,到位后将自动挂钩联接销拨起,牵引车与车辆脱钩,目前,拨销这一作业过程是由人工利用杠杆作用来完成的,容易造成不完全摘钩,给操作人员人身造成危害,发生安全事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牵引车定置摘钩装置,当牵引车到达确定的位置即可方便地由电力拖动装置将牵引车与车辆之间的自动挂钩上的联接销拔起,达到牵引车与车辆脱钩的目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在联接销的连杆上设置一个曲柄,在牵引车上设置电力拖动装置,曲柄可被电力拖动装置拖动,电力拖动装置的电源线与牵引车底部的触片相连,需摘钩的部位铁轨之间设有电源触头,当牵引车到达该位置,电源触头与牵引车底部触片相接,实现送电,电力拖动装置拖动曲柄,拨起联接销,将牵引车与运输车辆摘钩。
由于上述解决方案中采用了电源定置送电,自动挂钩联接销通过曲柄由电力拖动装置拉起的定置自动摘钩装置,可有效地节省劳动力,提高摘钩操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牵引车定置摘钩装置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牵引车定置摘钩装置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牵引车定置摘钩装置第三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牵引车定置摘钩装置第四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所示的结构示意图中,牵引车1与运输车辆2由自动挂钩3联接,联接销4与连杆5由轴联接,曲柄6固定设置在连杆5上,电机7设置在牵引车1的上部,电机轴上的圈线盘上的绳索8与曲柄6相联、电源触头9设置在摘钩部位的铁轨之间,牵引车1的底部设有电源触片10通过导线与电机7相联,当牵引车1到达摘钩部位时,电源触头9由控制室送电,电源触头9与电源触片10接触,电机7转动,通过绳索8拉动曲柄6,联接销4通过连杆5与曲柄6连动,实现摘钩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按图2所示的结构示意图设计出另一种结构的牵引车定置摘钩装置,电机7设置在牵引车1的尾部,电机轴上的齿轮与曲柄6上的齿条啮合,电源触头9与电源触片10接触时,电机7转动带动曲柄6,联接销4通过连杆5与曲柄6连动,实现摘钩的目的。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图,电机7设置在牵引车1的尾部,电机轴上的凸轮与曲柄6的端点接触,电源触头9与电源触片10接触时,电机7转动,凸轮的凸端顶起曲柄6,联接销4通过连杆5与曲柄6连动,实现摘钩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也可以按图4所示的结构示意图设计出另一种结构的牵引车定置摘钩装置,在牵引车的上部设置一台制动电磁铁11,电磁铁11的牵引杆通过绳索8与曲柄6相联,电源触头9与电源触片10接触时,制动电磁铁11中的磁轭线圈产生磁性吸动牵引杆,曲柄6由绳索8牵动,联接销4通过连杆5与曲柄6连动,实现摘钩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牵引车定置摘钩装置,由设置在自动挂钩联接销连杆上的曲柄和电力拖动装置及电源触头,电源触片组成,其特征在于曲柄(6)与连杆(5)固定联接,曲柄(6)由电力拖动装置拖动,联接销(4)通过连杆(5)与曲柄(6)连动,电力拖动装置的电源触头(9)设置在摘钩部位的铁轨之间,电源触片(10)设置在牵引车(1)的底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引车定置摘钩装置,其特征在于电力拖动装置是由设置在牵引车(1)上的电机(7)通过装在电机轴上的圈线盘由绳索(8)与曲柄(6)连接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引车定置摘钩装置,其特征在于电力拖动装置是由设置在牵引车(1)尾部的电机(7)通过装在电机轴上的齿轮与曲柄(6)上的齿条啮合构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引车定置摘钩装置,其特征在于电力拖动装置是由设置在牵引车尾部的电机(7)通过装在电机轴上的凸轮与曲柄(6)的端点接触构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引车定置摘钩装置,其特征在于电力拖动装置是由设置在牵引车(1)上的制动电磁铁(11)通过绳索(8)与曲柄(6)连接构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牵引车定置摘钩装置,由电力拖动装置和与自动挂钩联接销相连的曲柄及设置在牵引车底部的电源触片和设置在需摘钩部位铁轨之间的电源触头构成,其特点是当牵引车通过需摘钩部位时,电源接通,电力拖动装置拖动曲柄,自动挂钩的联接销通过连杆与曲柄连动,达到定置自动拔销摘钩的目的,可以有效地解决由人工摘钩易造成安全事故的问题,同时还可节省劳动力,提高作业效率。
文档编号B62D53/12GK2245019SQ9523164
公开日1997年1月15日 申请日期1995年7月6日 优先权日1995年7月6日
发明者刘文儒, 韩松林 申请人:刘文儒, 韩松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