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后部的侧部构造

文档序号:8240617阅读:796来源:国知局
车辆后部的侧部构造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后部的侧部构造。
【背景技术】
[0002]作为现有技术中的车身的侧部构造,可列举出专利文献I。在该文献中,公开了如下一种技术:在下边梁的后端部周边,能够使将该下边梁的后端开口闭塞的端板实现分总成(日文:寸7)化,并能够提高车身侧部构造的刚性。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 - 188015号公报
[0004]存在上述那样的现有技术,但在现有技术的车辆中,有时车身会绕穿过车辆中心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轴线发生扭曲。这样的扭曲会导致在车身的车身侧部产生车辆上下方向上的载荷,因此存在在车身侧部产生较大的应力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减少因车身的扭曲而在车身侧部产生的应力。
_6]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0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车辆后部的侧部构造的一技术方案中,该车辆后部的侧部构造通过将外侧板和内侧板接合而形成后轮罩,其中,在上述后轮罩的前方设有第I外侧台阶部和第2外侧台阶部,该第I外侧台阶部形成为从上述外侧板的后轮拱板部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弯曲形状,该第2外侧台阶部与该第I外侧台阶部相连结,且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突出的弯曲形状。而且,在上述后轮罩的前方设有第I内侧台阶部和第2内侧台阶部,该第I内侧台阶部形成为从上述内侧板中与上述外侧板接合的接合面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弯曲形状,该第2内侧台阶部与该第I内侧台阶部相连结,且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突出的弯曲形状。此外,由上述第I外侧台阶部、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上述第I内侧台阶部以及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在上述后轮拱板部的车身宽度方向内侧且在上述后轮罩的车辆前方,沿着该后轮拱板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形成大致闭合截面部(日文:略閉断面部)。
[0008]在另一技术方案中,上述第I外侧台阶部、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上述第I内侧台阶部以及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设置成与上述后轮拱板部同心的同心圆状。
[0009]在再一技术方案中,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形成为弯折形状,还设有第3外侧台阶部,该第3外侧台阶部与该第2外侧台阶部相连结,且形成为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弯折形状,上述第I外侧台阶部与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的连结点与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的弯折点之间的间隔等于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的弯折点与上述第3外侧台阶部的弯折点之间的间隔。而且,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形成为弯折形状,还设有第3内侧台阶部,该第3内侧台阶部与该第2内侧台阶部相连结,且形成为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弯折形状,上述第I内侧台阶部与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的连结点与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的弯折点之间的间隔等于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的弯折点与上述第3内侧台阶部的弯折点之间的间隔。
[0010]在又一技术方案中,上述外侧板和上述内侧板通过焊接和折边加工中的至少一者接合在一起。
[0011]如上所述,在车辆后部的侧部构造的一技术方案中,该车辆后部的侧部构造通过将外侧板和内侧板接合而形成后轮罩,其中,在上述后轮罩的前方设有第I外侧台阶部和第2外侧台阶部,该第I外侧台阶部形成为从上述外侧板的后轮拱板部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弯曲形状,该第2外侧台阶部与该第I外侧台阶部相连结,且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突出的弯曲形状。而且,在上述后轮罩的前方设有第I内侧台阶部和第2内侧台阶部,该第I内侧台阶部形成为从上述内侧板中与上述外侧板接合的接合面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弯曲形状,该第2内侧台阶部与该第I内侧台阶部相连结,且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突出的弯曲形状。此外,由上述第I外侧台阶部、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上述第I内侧台阶部以及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在上述后轮拱板部的车身宽度方向内侧且在上述后轮罩的车辆前方,沿着该后轮拱板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形成大致闭合截面部。因此,即使在车身绕穿过车辆中心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轴线发生扭曲并因该扭曲而在车身侧部产生车辆上下方向上的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缓和因该载荷而产生的应力的集中。
[0012]如上所述,采用另一技术方案,上述第I外侧台阶部、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上述第I内侧台阶部以及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设置成与上述后轮拱板部同心的同心圆状。因此,能够经由上述第I外侧台阶部、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上述第I内侧台阶部以及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将集中产生于后轮拱板部的车辆前方的端部附近的区域的应力进一步有效地分散于整个上述外侧板以及上述内侧板。
[0013]如上所述,采用再一技术方案,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形成为弯折形状,还设有第3外侧台阶部,该第3外侧台阶部与该第2外侧台阶部相连结,且形成为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弯折形状,上述第I外侧台阶部与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的连结点与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的弯折点之间的间隔等于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的弯折点与上述第3外侧台阶部的弯折点之间的间隔。而且,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形成为弯折形状,还设有第3内侧台阶部,该第3内侧台阶部与该第2内侧台阶部相连结,且形成为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弯折形状,上述第I内侧台阶部与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的连结点与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的弯折点之间的间隔等于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的弯折点与上述第3内侧台阶部的弯折点之间的间隔。因此,能够经由上述第I外侧台阶部、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上述第3外侧台阶部、上述第I内侧台阶部、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以及上述第3内侧台阶部,将集中产生于后轮拱板部的车辆前方的端部附近的区域的应力平衡地分散于整个上述外侧板以及上述内侧板。
[0014]如上所述,采用又一技术方案,上述外侧板和上述内侧板通过焊接和折边加工中的至少一者接合在一起。因此,能够将外侧板和内侧板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能够使上述第I外侧台阶部、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上述第I内侧台阶部以及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更加可靠地连动而使载荷分散,进而减轻应力的集中。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从车身宽度方向外侧观察一实施方式的车辆后方的车身侧部得到的车辆侧视图。
[0016]图2是图1中的后轮拱板部的靠车辆前方侧的端部附近D1的放大图。
[0017]图3是图2的A — A剖视图。
[0018]图4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0019]附图标记说明
[0020]I车辆后方的车身侧部;2车身侧部外板(外侧板);21后轮拱板部;22外侧接合面;23第I外侧台阶部;24、25第2外侧台阶部;25a弯折点;26连结点;27第3外侧台阶部;27a弯折点;28端部;3后轮罩板(内侧板);31内侧接合面;32第I内侧台阶部;33、34第2内侧台阶部;34a弯折点;35连结点;36第3内侧台阶部;36a弯折点;4后轮罩;5大致闭合截面部;6下边梁加强件;61棱线;7车身侧部外延伸板;71接合凸缘;72第I延长台阶部;73棱线;0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向;R车身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向;F车辆前方的方向出车辆后方的方向;C曲率半径的中心巩后轮拱板部的靠车辆前方侧的端部附近;D2区域;L21、L22, L31、L32间隔;T三角形。
【具体实施方式】
[0021]第I实施方式
[0022]以下,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本发明。
[0023]图1?图3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的构造。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图中,箭头O表示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向,箭头R表示车身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向,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的方向,箭头B表示车辆后方的方向。
[0024]如图示那样,在应用有第I实施方式的构造的车辆后方的车身侧部1,通过将作为外侧板的车身侧部外板2和作为内侧板的后轮罩板3相互接合而形成后轮罩4,该后轮罩4覆盖后轮轮胎(未图示)的外周的外侧区域的一部分、上方区域以及前后区域。
[0025]在车身侧部外板2形成有作为后轮拱板部21的一部分的外侧接合面22。另一方面,在后轮罩板3形成有内侧接合面31。而且,将外侧接合面22和内侧接合面31在车身宽度方向上重叠在一起,从而将车身侧部外板2和后轮罩板3接合在一起。
[0026]对于车身侧部外板2,在后轮罩4的前方设有第I外侧台阶部23,该第I外侧台阶部23形成为从后轮拱板部21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向O突出的弯曲形状。此外,在车身侧部外板2还设有第2外侧台阶部24,该第2外侧台阶部24与该第I外侧台阶部23相连结,且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B突出的弯曲形状。
[0027]对于后轮罩板3,在后轮罩4的前方设有第I内侧台阶部32,该第I内侧台阶部32形成为从内侧接合面31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向O突出的弯曲形状。此外,在后轮罩板3还设有第2内侧台阶部33,该第2内侧台阶部33与该第I内侧台阶部32相连结,且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B突出的弯曲形状。
[0028]于是,由第I外侧台阶部23、第2外侧台阶部24、第I内侧台阶部32以及第2内侧台阶部33,在后轮罩4的车辆前方且在后轮拱板部21的车身宽度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