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_6

文档序号:9672102阅读:来源:国知局
件42可以根据旋转轴29的旋转而竖向地运动(从严格意义上讲,以中心轴61为中心摆动)。因此,当按压构件42运动至最下侧时,按压构件42可以将第一接合构件70的第一板部71强有力地夹紧在按压构件42与第二接合构件74之间。另外,在这种状态下,接合突起77从下方与位于第一板部71上的接合孔83中的任何接合孔接合,并且第二接合构件74处于上述锁定位置。在这种状态下,由于上套16不可以沿轴向方向X运动,因此转向构件2在轴向方向X上的位置被固定,并且转向装置1处于锁定状态。
[0188]同时,当按压部件42根据旋转轴29的旋转而运动至最上侧时,按压构件42释放被夹紧在按压构件42与第二接合构件74之间的第一接合构件70。相应地,由于第一接合构件70通过被弹性部81向上偏压而上浮离开第二接合构件74,接合突起77与接合孔83脱开,并且第二接合构件74位于上述解锁位置。在这种状态下,由于上套16可以沿轴向方向X运动,因此可以在轴向方向X上进行转向构件2的位置调节(伸缩调节)。
[0189]以这种方式,第二接合构件74作为分别地独立于旋转轴29和第一接合构件70的部件,并且第二接合构件74由上套16支承成能够根据旋转轴29的旋转(相对于第一接合构件70)在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相对运动(从严格意义上讲,第一接合构件70运动)。与上述实施方式类似,由于第二接合构件74的在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从严格意义上讲,为第一接合构件70的运动方向)不同于旋转轴29的旋转方向,可以表现出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效果类似的效果。
[0190]随后,将就在第三修改示例中在车辆碰撞时(在二次碰撞时)转向装置1的操作给出说明。
[0191]在第三修改示例中,当二次碰撞时的冲击加至转向构件2时,上套16向前侧运动。由于第二接合构件74通过接合部76钩接至上套16的前端部16A,因此第二接合构件74附随着上套16向前侧运动。这里,由于处于正常状态下的第二接合构件74位于锁定位置处,因此接合突起77处于与第一接合构件70的接合孔83接合的状态下。因此,第一接合构件70中的设置有接合孔83的第一板部71也附随着上套16向前侧运动。当锁定部58位于前进位置处时(参照图12),第一接合构件70的第二板部72的在轴向方向X上的位置甚至在二次碰撞时仍然是固定的。因此,第二接合构件74以及第一接合构件70的第一板部71在二次碰撞时根据上套16的运动而朝向车身12的前侧运动。然而,第一接合构件70的第二板部72不可以在轴向方向X上运动(维持二次碰撞之前的状态)。
[0192]因此,随着第一板部71由于二次碰撞而朝向前侧运动,第一接合构件70变形成看起来如同弯曲部73朝向前侧运动。根据第一接合构件70的变形,二次碰撞时的冲击被吸收。在这种方式下,为了使第一接合构件70在二次碰撞时变形,固定释放部57可以在轴向方向X上固定第一接合构件70的第二板部72(—部分)。
[0193]另外,同样在二次碰撞时,第二接合构件74的弹性部81向上偏压第一接合构件70。所以,当第一接合构件70的第一板部71向前侧运动时,第一板部71压靠在按压构件42的底表面42C上。因此,第一板部71相对于按压构件42滑动。二次碰撞时的冲击还由于在二次碰撞时产生的摩擦而被吸收。
[0194]以这种方式,在二次碰撞时,第一接合构件70也用作冲击吸收部33,用于通过附随着上套16而发生变形或相对于按压构件42滑动来在二次碰撞时吸收冲击。
[0195]同时,在锁定部58处于回退位置处的状态下(参照图13),锁定部58与第一接合构件70的锁定孔84分离。因此,第一接合构件70的由固定释放部57在轴向方向X上定位的第二板部72被释放。因此,在二次碰撞时,第二接合构件74和第一接合构件70整体上根据上套16的运动而朝向车身12的前侧运动。因此,第一接合构件70几乎不变形。相应地,二次碰撞时的冲击由于在第一接合构件70的第一板部71和第二板部72相对于按压构件42滑动时所产生的摩擦而被吸收。以这种方式,固定释放部57可以释放第一接合构件70的在轴向方向X上固定的第二板部72,以使第一接合构件70在二次碰撞时相对于按压构件42滑动。
[0196]同样在第三修改示例中,第二修改示例的第二冲击吸收部62(参照图14和图15)可以设置成与第一接合构件70重叠。然而,优选的是,第二冲击吸收部62在这种情况下未设置有与接合孔83对应的结构,以防止接合突起77被钩挂住。
[0197]工业适用性
[0198]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转向装置,在该转向装置中,可以防止转向构件的锁定位置被突然解锁。
[0199]附图标记列表
[0200]1...转向装置
[0201]2…转向构件
[0202]3…转向轴
[0203]4.…柱套
[0204]12...车身
[0205]14A...后端部
[0206]16...上套
[0207]17...下套
[0208]21...第二托架
[0209]27...第一接合构件
[0210]28...操作杆
[0211]29...旋转轴
[0212]30...第二接合构件
[0213]31...凸轮
[0214]33...变形部(冲击吸收部)
[0215]34...接合孔
[0216]41...主体
[0217]42...按压构件
[0218]43…接合突起
[0219]44...偏压部
[0220]45...定位部
[0221]55...第二板部
[0222]64...第二板部
[0223]57...固定释放部
[0224]62...第二冲击吸收部
[0225]70…第一接合构件
[0226]74…第二接合构件
[0227]77...接合突起
[0228]83...接合孔
[0229]X...轴向方向
[0230]Z...竖向方向
[0231]S..旋转方向
【主权项】
1.一种转向装置,包括: 转向轴,其中,所述转向轴的一个端部附接有转向构件,并且所述转向轴能够在所述转向轴的轴向方向上伸缩; 柱套,所述柱套包括中空的下套和中空的上套并且容纳并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转向轴,其中,所述上套定位成比所述下套靠近所述转向构件,所述柱套由于所述上套相对于所述下套在所述轴向方向上的相对运动而能够与所述转向轴一起伸缩; 第一接合构件,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形成有沿所述轴向方向布置的多个接合孔并且所述第一接合构件附接至所述上套; 托架,所述托架以其在所述轴向方向上的位置固定的状态通过车身支承; 旋转轴,所述旋转轴在与所述轴向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且连接有操作杆,所述旋转轴由所述托架支承成能够根据所述操作杆的操作而旋转;以及 第二接合构件,所述第二接合构件包括接合突起并且为独立于所述旋转轴的部件,所述接合突起能够与所述接合孔中的任何接合孔接合并且能够弹性地变形,所述第二接合构件通过所述托架支承成能够根据所述旋转轴的旋转而在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运动,其中,在所述锁定位置中,所述接合突起与所述接合孔接合,在所述解锁位置中,所述接合突起与所述接合孔脱开, 其中,所述第二接合构件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的运动方向不同于所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还包括: 凸轮,所述凸轮附接至所述旋转轴,所述凸轮根据所述旋转轴的旋转而偏心地旋转,并且所述凸轮使所述第二接合构件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解锁位置之间运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 其中,所述第二接合构件包括: 主体,所述接合突起设置在所述主体中;以及 按压构件,所述按压构件设置为独立于所述主体的部件,所述按压构件沿所述轴向方向成长形,并且在处于所述锁定位置时,所述按压构件在被所述凸轮按压时使所述主体压靠所述第一接合构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装置, 其中,所述主体由片簧形成,并且 其中,所述接合突起为从所述主体切割出的且从所述主体朝向第一接合构件侧突起的部分。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转向装置,还包括: 偏压部,所述偏压部设置在所述主体中并且将所述第二接合构件朝向所述解锁位置偏压。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还包括: 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设置在所述主体中并且将所述按压构件定位在所述主体中。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还包括: 冲击吸收部,所述冲击吸收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合构件中,并且所述冲击吸收部在车辆碰撞时附随着所述上套而发生变形,从而在车辆碰撞时吸收冲击。8.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还包括:冲击吸收部,所述冲击吸收部设置在所述主体中且被布置在所述主体与所述按压构件之间,并且所述冲击吸收部在车辆碰撞时附随着所述上套而发生变形或相对于所述按压构件滑动,从而在车辆碰撞时吸收冲击。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向装置,还包括:固定释放部,所述固定释放部在所述轴向方向上固定所述冲击吸收部的一部分以使所述冲击吸收部在车辆碰撞时变形,并且所述固定释放部释放所述冲击吸收部的在所述轴向方向上固定的部分以使所述冲击吸收部在车辆碰撞时相对于所述按压构件滑动。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转向装置,还包括:第二冲击吸收部,所述第二冲击吸收部设置成与所述冲击吸收部重叠,所述第二冲击吸收部具有在所述轴向方向上固定的部分,并且所述第二冲击吸收部在车辆碰撞时附随着所述上套而发生变形,从而在车辆碰撞时吸收冲击。11.一种转向装置,包括:转向轴,其中,所述转向轴的一个端部附接有转向构件,并且所述转向轴能够在所述转向轴的轴向方向上伸缩;柱套,所述柱套包括中空的下套和中空的上套并且容纳并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转向轴,其中,所述上套定位成比所述下套更靠近所述转向构件,所述柱套由于所述上套相对于所述下套在所述轴向方向上的相对运动而能够与所述转向轴一起伸缩;托架,所述托架以其在所述轴向方向上的位置固定的状态通过车身支承;旋转轴,所述旋转轴在与所述轴向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且连接有操作杆,所述旋转轴由所述托架支承成能够根据所述操作杆的操作而旋转;第一接合构件,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形成有沿所述轴向方向布置的多个接合孔;第二接合构件,所述第二接合构件包括接合突起,所述接合突起能够与所述接合孔中的任何接合孔接合并且能够弹性地变形,并且所述第二接合构件为分别地独立于所述旋转轴和所述第一接合构件的部件,所述第二接合构件由所述上套支承成能够根据所述旋转轴的旋转而相对于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在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相对地运动,其中,在所述锁定位置中,所述接合突起与所述接合孔接合,在所述解锁位置中,所述接合突起与所述接合孔脱开;以及按压构件,所述按压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接合构件设置在与所述第二接合构件相反的一侧上,所述按压构件支承在所述车身的一侧上,在处于所述锁定位置时所述按压构件将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夹持在所述按压构件与所述第二接合构件之间,并且在所述第二接合构件处于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按压构件释放被夹持在所述按压构件与所述第二接合构件之间的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其中,所述第二接合构件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不同于所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并且其中,所述第一接合构件还用作冲击吸收部,所述冲击吸收部在车辆碰撞时附随着所述上套而发生变形或相对于所述按压构件滑动,从而在车辆碰撞时吸收冲击。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向装置,还包括:固定释放部,所述固定释放部在所述轴向方向上固定所述冲击吸收部的一部分以使所述冲击吸收部在车辆碰撞时变形,并且所述固定释放部释放所述冲击吸收部的在所述轴向方向上固定的部分以使所述冲击吸收部在车辆碰撞时相对于所述按压构件滑动。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转向装置,还包括:第二冲击吸收部,所述第二冲击吸收部设置成与所述冲击吸收部重叠,所述第二冲击吸收部具有在所述轴向方向上固定的部分,并且所述第二冲击吸收部在车辆碰撞时附随着所述上套而发生变形,从而在车辆碰撞时吸收冲击。
【专利摘要】提供了一种转向装置,该转向装置包括:中空上套,该中空上套容纳转向轴;第一接合构件;旋转轴,该旋转轴在与转向轴的轴向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以及第二接合构件,该第二接合构件是独立于旋转轴的部件。第一接合构件具有接合孔并且第一接合构件附装至上套。第二接合构件具有能够与接合孔接合的接合突起。第二接合构件能够根据旋转轴的旋转而在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运动,其中,在该锁定位置中,接合突起与接合孔接合,在该解锁位置中,接合突起从接合孔脱开。在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的第二接合构件的竖向方向不同于旋转轴的旋转方向。
【IPC分类】B62D1/184, B62D1/19
【公开号】CN105431345
【申请号】CN201480043258
【发明人】冈野僚太, 长冈真幸, 今垣进, 山冈道明, 上坂阳太
【申请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富士机工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6年3月23日
【申请日】2014年7月31日
【公告号】EP3028926A1, US20160159387, WO2015016312A1
当前第6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