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乘式电动车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924756阅读:来源:国知局
0c (图2中所示的示例中的四个连接部40c)附接到电池壳体50的前壁部52。
[0060]如图2所示,框架包括从电池壳体50向后延伸的座位导轨59a。座位导轨59a支撑骑手能够跨座的座椅6(参照图1)。例如,座位导轨59a固定到电池壳体50的后壁部54。框架包括从连接到座位导轨59a的后壁部54的下部向后上方延伸的拉杆59b。如图1所示,在这里所述的示例中的电动二轮车I中,座椅6的后部定位在座位导轨59a的上方,并且座椅6的前部定位在壳体盖60的上方。座位6的前部由壳体盖60支撑。在具有该结构的电动二轮车I中,使用者例如可以经由按键操作拆下座位6并且继而打开壳体盖60。作为示例,座椅6的前部可以被钩到壳体盖60的上表面。
[0061]如图2所示,这里所述的示例中的电池壳体50的侧壁部53中的每一者包括向前上方延伸的上缘。具体而言,侧壁部53的每一者的前部的上缘53h向前上方延伸。因此,可以防止壳体盖60的后部的竖直位置的高度增加,并将座位6的位置保持在适当的高度处。此外,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增加电池壳体50和最前框架部40之间的连接部的数量,同时适当地保持座位6的高度。
[0062]如图3所示,这里所述的示例中的电池壳体50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在横向方向上的宽度。因此,可以确保电池30的尺寸(换句话说,电池30的充电容量),同时防止车辆的宽度增大。如上所述,电池壳体50可容纳多个电池30。这里所述的示例中的电池壳体50容纳两个电池30。两个电池30在横向方向上布置。如图5所示,电池壳体50包括位于其中的梁部51,并且梁部51设置在两个电池30之间并从前壁部52向后延伸。如图5所示,优选梁部51从前壁部52向后延伸,并且继而被连接到后壁部54。梁部51可以从前壁部52向后延伸,并且继而可被连接到电池壳体50的底部55的后部。
[0063]如上所述,在车辆行驶时,推动电池壳体50的前壁部52的力可以在前轮2的竖直运动的作用下从头管41处施加。在该示例中,右侧壁部和左侧壁部53根据电池壳体50的刚度分别向右和向左凸起变形。具体而言,因为这里所述的示例中的电池壳体50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在横向方向上的宽度,所以侧壁部53可能会变形。借助于梁部51,可以确保电池壳体50的刚度(S卩,框架的刚性),同时防止该变形。
[0064]如图5所示,梁部51优选不仅连接到前壁部52和后壁部54,而且也连接到底部55。可以借助于梁部51的结构,进一步提高电池壳体50的刚度。图5所示的示例中的梁部51连接到底部55的部分(具体而言,前后方向上的中心部)。在该示例中,梁部51的形状并不限于此。例如,在侧视图中,梁部51可以具有与电池壳体50的内表面相对应的矩形形状。即,梁部51的下缘可以从底部55的最前部延伸到其最后部。
[0065]梁部51优选可以包括至少在两个方向上延伸的至少两个部分,在车体的侧视图中,至少两个部分分别相对于彼此倾斜。具体而言,图5所示的示例中的梁部51包括第一延伸部51a、第二延伸部51b和第三延伸部51c。优选第一延伸部51a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从电池壳体50的前壁部52的上部延伸到后壁部54的上部。在车体的侧视图中,第二延伸部51b和第三延伸部分51 c设置在第一延伸部51a的下方,并且相对于第一延伸部5 Ia倾斜地延伸。具体而言,第二延伸部51b从前壁部52的上部向后下方延伸,并附接到电池壳体50的底部55。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第二延伸部51b的前端与第一延伸部51a的前端连续。第三延伸部51c从后壁部54的上部向前下方延伸,并附接到电池壳体50的底部55。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第三延伸部5 Ic的后端与第一延伸部51a的后端连续。借助于梁部51的形状,可以提高电池壳体50的刚度,同时减小梁部51的重量。开口 51 d设置在三个延伸部51a,51b,51c的内部。开口51e设置在第一延伸部51a与第三延伸部51c之间。可以借助于开口 51d和51e减小梁部51的重量和成本。
[0066]梁部51的形状并不限于本示例中的形状。例如,第二延伸部51b可以从前壁部52的上部向后壁部54的下部延伸。例如,第三延伸部51c可以从后壁部54的上部向前壁部52的下部延伸。在该示例中,梁部51可以不包括第一延伸部51a。即,梁部51可呈X形。另外,梁部51不一定包括第二延伸部51b和/或第三延伸部51c。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第二延伸部51b的下端与第三延伸部51c的下端成为一体,其中,下端附接到底部55,然而,下端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呙。
[0067]梁部51呈板形形状。即,其俯视图中的第一延伸部51a的厚度小于侧视图中的竖直高度Wa(参照图5)和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类似地,其俯视图中的第二延伸部51b和第三延伸部的51c的厚度小于其侧视图中的竖直高度。因此,容易确保空间的横向宽度以容纳电池30,同时有效地防止电池壳体50的变形。即,梁部51不会妨碍电池30的布置。
[0068]图6是示出梁部51相对于电池壳体50的附接结构的视图,并且示意性地示出沿图5中的线V1-VI所截取的电池壳体50的横截面。梁部51的前端设置有分别沿向右和向左方向延伸的附接部51f。在图6所示的示例中,附接部51f分别从第一延伸部51a的前端在向右和向左的方向上延伸。附接部51f在前后方向上附接到电池壳体50的前壁部52。即,附接部51f和前壁部52通过紧固件51k(诸如,螺栓)固定在一起,该紧固件从附接部51f和前壁部52的前侧或后侧插入通过附接部51f和前壁部52。借助于该附接结构,可以防止在第一延伸部51a与前壁部52之间产生间隙。结果,梁部51易于接收从最前框架部40施加的推动前壁部52的力。
[0069]梁部51的后端设置有分别在向右和向左的方向上延伸的附接部51g。在图6所示的示例中,附接部51g分别在向右和向左的方向上从第一延伸部51a的后端延伸。附接部51g在横向方向上附接到电池壳体50的后壁部54。具体而言,凸部设置在后壁部54,并且附接部51g和凸部通过紧固件51m(诸如,螺栓)固定在一起,该紧固件从附接部51g和凸部的右侧和左侧插入通过附接部51g和凸部。
[0070]梁部51的附接结构并不限于本示例中所示的结构。例如,梁部51的前端可以在横向方向上附接到前壁部22。另外,梁部51的后端可以在前后方向上附接到后壁部54。梁部51可以与电池壳体50—体地形成。
[0071]如图6所示,梁部51优选包括构造成约束电池30在前后方向上的运动的约束部51h和51 j。这里所示的示例中的梁部51的前部设置有分别在向右和向左的方向上延伸的两个约束部51h。另外,梁部51的后部设置有分别在向右和向左的方向上延伸的两个约束部51 j。前约束部51h与后约束部51 j之间的距离对应于每个电池30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图5所示的梁部51包括分别位于梁部51的上部的约束部51h和51 j。这里所示的示例中的约束部51h和51 j在向右和向左的方向上从第一延伸部51a延伸。梁部51的后端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分离的两个附接部51g。后约束部51 j分别布置在两个附接部51g之间。因此,与当约束部51 j位于与附接部51g向前分离的位置处时相比,可以增长每个电池30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
[0072]例如,梁部51的材料与电池壳体50的材料不同。梁部51的材料可以与电池壳体50的材料相同。例如,梁部51的材料是金属(铝、铁、其合金、或类似物),然而,材料可以是包括碳纤维的复合材料。
[0073]如上所述,容纳在电池壳体50内的电池30的数量可以大于二。在这种情况下,梁部51可以设置在每两个电池30之间,或者梁部51可以仅设置在电池30中的任何两个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布置的多个电池可以布置在梁部51的右侧和左侧。梁部51优选在横向方向上布置在电池壳体50的中心。
[0074]如上所述,电池壳体50包括右侧壁部和左侧壁部53。每个侧壁部53包括在其外表面上延伸的台阶。如图2所示,每个侧壁部53优选包括向后下方延伸的台阶53a,53b,53c和53d。因此,当力从最前框架部40施加到电池壳体50时,可以防止右侧壁部和左侧壁部53变形。后臂7的支撑后轮5的枢转轴8位于电池壳体50的前壁部52的后下方(参照图1)。因此,借助于台阶53a,53b,53c和53d,可以增大侧壁部53抵抗从电池壳体50的前壁部52施加到枢转轴8的力的强度。台阶53a,53b,53c和53d中的每一者的延伸方向并不限于本示例中所示的方向。例如,台阶53a,53b,53c和53d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或者可以向后上方延伸。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提高框架的刚性,同时防止右侧壁部和左侧壁部53的变形。
[0075]如图2所示,每个侧壁部53优选包括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台阶53a,53b,53c和53d。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侧壁部53的刚度。每个侧壁部53中所设置的台阶的数量并不限于本示例中的数量,并且可以是一个。
[0076]图2所示的示例中的每个侧壁部53包括在多个台阶53a,53b,53c和53d中间位于最高位置处的台阶53a。高于台阶53a的后部的部分53e比低于台阶53a的部分53f更靠近车辆宽度的方向的中心。当骑手坐在座椅6上时,骑手将右脚和左脚插入电池壳体50的后部。借助于以上提及的台阶53a,电池壳体50的后部的横向宽度减小。结果,骑手可以舒适地将脚插入电池壳体50。
[0077]图2所示的示例中的每个侧壁部53包括位于其外表面的凹部53g。凹部的边缘53g限定台阶53b和53c。设置在每个侧壁部53以用于台阶53a,53b,53c和53d的凹凸结构不限于图2所示的结构,并且可以被适当地改变。
[0078]图7是电池壳体50的侧壁部53和壳体盖60的剖视图。图7(a)是沿着图2所示的线VIIa-VIIa所截取的剖视图。图7(b)是沿图2所示的线VIIb-VIIb所截取的剖视图。如图7所示,电池壳体50的壁部52,53,54的上缘优选设置有从电池壳体50向内和向外伸出的伸出部50a。如上所述,电池壳体50的上表面打开。出于这个原因,电池壳体50的上缘可能会变形(即,可能会弯曲)。借助于设置在电池壳体50的上缘的伸出部50a,可以防止电池壳体50的上缘变形。伸出部50a优选围绕上缘的整个周界延伸,然而,伸出部50a的形成并不限于本示例。例如,该伸出部50a可以仅设置在每个侧壁部53的上缘。
[0079 ] 如图7A和图7B所示,伸出部50a优选从电池壳体50向内伸出。壳体盖60的下缘包围伸出部50a的外侧。借助于这种结构,可以防止附在壳体盖60上的水侵入到电池壳体50中,同时确保电池壳体50的上缘的刚度。
[0080]在图7A和图7B所示的示例中,密封件50b附接到伸出部50a,并且密封伸出部50a与壳体盖60之间的间隙。在电池壳体50的不例中,密封件50b设置在电池壳体50的整个周界的上缘,然而,密封件50b的设置并不限于本示例中的设置。在这里所述的示例中的电池壳体50中,密封件50b附接到前壁部52的上缘、每个侧壁部53的上缘、和后壁部54的上缘的一部分。电池壳体50中的空气可以经由后壁部54的上缘的未设置密封件50b的一部分(以下,称为开口部)排出。电池壳体50中由电池30加热的空气可以经由开口部排放到外部。
[0081 ]如图7 (a)所示,优选每个侧壁部53的台阶53a定位在壳体罩60的下缘的下方,并沿壳体盖60的下缘设置。因此,台阶53a用于确保电池壳体50的强度,并且还用作壳体盖60的支撑部。这里所述的示例的台阶53a的前部的横向宽度(Wl)大于后部的横向宽度。台阶53a的前部定位在壳体盖60的下缘的下方,沿壳体盖60的下缘设置,并且支撑壳体盖60的下缘的前部。台阶53a不一定用于支撑壳体盖60。
[0082 ]电池壳体50优选由通过紧固件(诸如,螺栓)在横向方向上组装在一起的右壳体半体和左壳体半体来限定。右壳体半体和左壳体半体中的每一者一体地形成。这里,右壳体半体限定电池壳体50的右部,并且左壳体半体限定电池壳体50的左部。因此,能够增强电池壳体50抵抗竖直力的刚度。根据电池壳体50的结构,当浇铸壳体半体时,模具在横向方向上滑动。出于这个原因,可以相对容易地形成伸出部50a和台阶53a,53b,53c和53d。当电池壳体50包括右壳体半体和左壳体半体时,右壳体半体相对于左壳体半体的附接位置(用于插入紧固件的位置)未设置在电池壳体50的侧表面。出于这个原因,能够减小电池壳体50的横向宽度,即,车辆宽度。电池壳体50的结构并不限于本示例中的结构。例如,电池壳体50可以包括限定电池壳体50的前部的壳体半体以及限定其后部的壳体半体。如上所述,这里所述的示例中的电动二轮车I包括由分别位于壳体C的上部和下部的电池壳体50和马达壳体70所限定的壳体C。壳体C包括在横向方向上组装在一起的右壳体半体CR和左壳体半体CL。即使在电池壳体50与马达壳体70分离地形成的结构中,电池壳体50也可包括在横向方向上组装在一起的右壳体半体和左壳体半体。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增强电池壳体50抵抗施加给车体的竖直力的刚度。
[0083]如上所述,图7A和7B所示的电池壳体50的伸出部50a从电池壳体50向内伸出。由于这个原因,需要使每个电池30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小于电池壳体50的前壁部52与后壁部54之间的距离。另外,有必要使每个电池30的横向宽度小于梁部51与每个侧壁部53之间的距离。在该结构中,如图6所示,构造成约束每个电池30在前后方向上运动的约束部58a和58b优选设置在电池壳体50的内表面上。前约束部58c与后约束部58d之间的间隙对应于每个电池30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构造为约束每个电池30的横向运动的约束部58c和58d优选设置在电池壳体50的内表面上。梁部51与每个约束部58c和58d之间的距离对应于每个电池30的横向宽度。约束部58a,58b,58c和58d和梁部51的约束部51h和51j设置在低于伸出部50a的位置处。
[0084]如图5所示,约束部58a,58b,58c和58d优选设置在电池壳体50的上部和下部。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电池壳体50包括具有前约束部58a和58c并限定电池壳体50的前部的位置的前构件58Fu和58FL。前构件58Fu附接到电池壳体50的上部的内表面,并且前构件58FL附接到电池壳体50的下部的内表面。电池壳体50包括具有后约束部58b和58d并限定电池壳体50的后部的位置的后构件58Ru和58RL。前构件58Ru附接到电池壳体50的上部的内表面,并且后构件58RL附接到电池壳体50的下部的内表面。在示例中,约束部58a
当前第2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