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乘式电动车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924756阅读:来源:国知局
体28b以及附接到壳体主体28b的前侧并具有翼片的盖28c。
[0116]如以下详细的描述,电池30包括分别与设置在车体中的连接件71电连接的连接件32。这里所示的示例中的连接件32中的每一者设置在每个电池30的前部。因此,连接件71被定位在电池壳体50的前部。因此,能够减小连接件32和71与马达控制单元29之间的距离,并且减少在从电池30到马达控制单元29的路径中的电力损耗。如图5所示,连接件71设置在马达控制单元29的上方。借助于该布局,能够有效地减小连接件71与马达控制单元29之间的距离。结果,能够更有效地减小将连接件71和马达控制单元29相连接的线束(未示出)的长度,并且减少电力损耗。
[0117]如图5所示,在该示例中,在车体的侧视图中,壳体28以直立的姿态竖直布置。换句话说,壳体28以壳体28的竖直高度大于其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的姿态布置。借助于壳体28的布置,能够在包括壳体28(马达控制单元29)和电动马达21的驱动系统20的前后方向上实现紧凑布局。借助于壳体28的布置,能够增大壳体28的前表面的尺寸,并且因此能够提高马达控制单元29的冷却性能。此外,易于确保前轮2与壳体28的前表面之间的距离,并且在车辆行驶时能够防止泥浆或水撞击壳体28上。
[0118]如上所述,这里所述的示例中的壳体28的前表面具有多个散热片28a。在以上所提及的壳体28的布置中,由于能够增大壳体28的前表面的尺寸,所以易于设置散热片28a。如图2所示,多个散热片28a优选在横向方向上排列。因此,S卩使当泥浆或水撞击壳体28时,也可以防止泥浆或水在翼片28a之间累积。
[0119]图5所示的示例中的壳体28倾斜地布置,使得壳体28的下部比其上部更靠后。借助于壳体28的布置,当车辆行驶时,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泥浆或水撞击壳体28。即使当前轮2相对于车体竖直运动时,也易于避免前轮2与壳体28之间相干涉。气窗(louver)可以附接到壳体28的前表面,使得气窗防止泥浆或水撞击壳体28,并允许风流动至壳体28的前表面。[Ο? 20]如图5所示,在该示例中,壳体28相对于电动马达21向上偏移。换句话说,壳体28的竖直中心Cl比电动马达21的中心高。借助于壳体28的布局,当车辆行驶时,可以防止泥浆或水撞击壳体28ο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壳体28的下表面比马达壳体70的容纳电动马达21的部分的下表面70a高。
[0121]如图5所示,电池壳体50相对于水平方向(与路面平行)倾斜,使得电池壳体50的前部比其后部高。换句话说,电池壳体50的底部55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使得底部55的前部比其后部高。壳体28定位在电池壳体50的前部的下方。借助于该布局,易于增加壳体28的高度。结果,易于防止泥浆或水撞击壳体28的前表面。
[0122]在图4中,直线LI为沿电池壳体50的底部55的方向(S卩,沿电池30的下表面的方向)上的直线。在这里所述的示例中的电动二轮车I中,在车体的侧视图中,电动马达21的旋转中心(轴中心)Cl布置成相对于直线L2竖直地偏置,该直线L2经过输出轴23的旋转中心(轴中心)C2并且平行于直线LI。换句话说,输出轴23的轴心C2相对于经过电动马达21的轴心Cl并沿电池30的下表面的直线竖直地偏置。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电动马达21的旋转中心Cl布置在直线L2的下方。由于输出轴23和电动马达21的布局如上所述地设计,所以能够减小经过电动马达21的旋转中心Cl的直线L3与输出轴23之间的距离(直线L3为经过电动马达21的旋转中心Cl并垂直于直线LI的直线),同时确保电动马达21的旋转轴与输出轴23之间的距离。即,能够减小沿直线LI的方向上的、电动马达21与输出轴23之间的距离。结果,能够实现驱动系统20的紧凑布置,并且易于确保位于电动马达21的前方并位于电池壳体50的前部的下方的容纳马达控制单元29的空间。
[0123]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驱动系统20的齿轮22的旋转中心C3位于将电动马达21的旋转中心Cl与输出轴23的旋转中心C2相连接的直线的下方。因此,能够实现驱动系统20的更紧凑的布置,并且易于确保位于电动马达21的前方并位于电池壳体50的前部的下方的、容纳马达控制单元29的空间。
[0124]电动二轮车I包括向电气部件(诸如,灯(例如,头灯和尾灯)、各种传感器和仪表)供应电力的电池81 (以下,电池81称为电气部件电池)。电气部件电池81输出的电压低于电池30的电压。如图5所示,在该示例中,电气部件电池81布置在驱动系统20与电池30之间。电气部件电池81被设置在壳体C内。电气部件电池81由电池30供应的电力充电。出于这个原因,借助于电气部件电池81,能够减小电池30与电气部件电池81之间的距离。
[0125]在该示例中,电气部件电池81布置在电动马达21的下方。即,通过将电动马达21布置在低于直线L2的位置处,而使电气部件电池81布置在设置于电动马达21上方的空间中。电气部件电池81的布局不一定限于本示例中所示的布局。其它的电气部件(例如,控制从电池81向电气部件(诸如,灯)供电的继电器和保险丝)可以代替电气部件电池81或者与电气部件电池81—起布置在电动马达21上方的空间中。
[0126]如图5所示,这里所述的电池壳体50的底部55包括部件容纳构件55b。部件容纳构件55b包括在部件容纳构件55b的一部分中的盒状容纳部55c。电气部件电池81布置在容纳部55c内。容纳部55c呈带开口顶部的盒状。底部55包括覆盖容纳部55c的开口的盖板55a。部件容纳构件55b固定到限定电池壳体50和马达壳体70的壳体C的内表面。
[0127]线束从容纳部55c延伸并被连接到电气部件。图5示出从容纳部55c向后延伸的线束82ο如上所述,在这里所述的示例中的电池壳体50中,密封件50b未设置在后壁部54的上缘的一部分(开口部)中。例如,线束82在电池壳体50的内侧上部区域延伸,并且继而通过设置在后壁部54的上缘的开口部相对于电池壳体50更靠后延伸。
[0128]电动二轮车I包括将电池30的电压降至电气部件81的充电电压的DC-CD转换器以及控制由电池30向马达控制单元29供电的继电器。这些部件也可以容纳在马达壳体70中,并且布置在底部55的下方。例如,这些部件被底部55的盖板55a覆盖。
[0129][连接件的锁定/解锁结构]
[0130]如上所述,每个电池30设置有连接件32(参照图15和图16),并且电池壳体50的底部55设置有分别电连接到连接件32的连接件71。每个连接件71包括多个端子。如图5所示,这里所述的示例中的每个连接件71包括向上突出的销状端子71a和71b。端子71a是配置为向电动马达21供应电力以驱动电动马达21的端子。端子71b是用于在电池30的内置控制器34(参见图16)与设置在车体中的马达控制单元29之间进行通信的信号端。每个连接件32设置有分别嵌入有端子71a和71b的端子32a和32b(参照图15)。或者,每个连接件32可以设置有销状端子,并且每个连接件71可以设置有销状端子嵌入到其中的端子。这里所述的连接件71包括向上延伸的引导件71f。引导件71f嵌入连接件32的凹部中,并针对连接件71的位置引导该连接件32。不一定设置引导件71f。
[0131]电池30由弹性件支撑。例如,弹性件是允许电池30振荡并减小从车体传递给电池30的震动的构件,诸如,弹簧或橡胶垫。如上所述,这里所述的示例中的电池30包括作为弹性件的下弹簧57。电池30可以竖直地附接到车体,并且从车体上卸下,并且当电池30安装在车体上时,电池30由下弹簧57支撑。出于这个原因,当车辆行驶时,电池在上下方向上振荡。连接件71构造为使得连接件71的状态能够在连接件71被允许跟随电池30的震动而运动的状态(以下,称为解锁状态)与连接件71的运动受到约束的状态(以下,称为锁定状态)之间切换。在解锁状态下,允许这里所述的示例中的每个连接件71竖直运动,并且在锁定状态下,每个连接件71的竖直运动受到约束。因此,当车辆行驶时通过使连接件71处于解锁状态,可以防止在端子71a与32a之间以及在端子71b与32b之间施加负荷,S卩,防止在端子71a与32a之间以及在端子71b与32b之间发生摩擦。此外,当使用者将电池30安装在车体上时,通过使连接件71处于锁定状态,能够将端子71a和71b分别顺畅地插入端子32a和32b中。
[0132]优选电动二轮车I设置有使用者可操作件(以下,称为操作件),并且连接件71的状态基于操作件的运动而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因此,能够根据使用者的意图切换连接件71的状态。
[0133]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切换连接件71的状态。例如,可以通过使用致动器切换连接件71的状态。在该示例中,例如,连接到被配置为控制致动器的控制器的开关可以设置为操作件。当设置有致动器时,可以不必设置操作件。例如,当电池30可能被附接和拆卸(例如,当马达控制单元关闭时)时,配置为控制致动器的控制器可以使连接件71进入锁定状态。当马达控制单元启动时,控制器可以使连接件71进入解锁状态。
[0134]机构(以下,称为传动机构)可以设置为将使用者可操作的操作件的运动传递给连接件71,并且当使用者移动操作件时,连接件71的状态可以被切换。在该示例中,操作件被布置成在两个预设位置之间运动,当操作件位于第一位置处时,连接件71进入锁定状态,并且当操作件位于第二位置处时,连接件71进入解锁状态。操作件的示例为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到连接件71的杆。在这里所述的电动二轮车I中,如将在下面详细描述,壳体盖60被设置为操作件。由使用者操作的操作件优选设置在电池30的上方。因此,使用者易于使用操作件。
[0135]图9是示出连接件71以及将作为操作件的壳体盖60的运动传递给连接件71的传动机构的示例的视图。图10是当沿图9所示的箭头X观察传动机构时的视图。图11和图12是连接件71和传动机构的锁定构件79的立体图。
[0136]连接件71被支撑为能够竖直移动,并且能够随着电池30的竖直运动而竖直运动。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支撑连接件71。例如,支撑连接件71的支撑底座(未示出)可以设置在底部55的下方,并且连接件71可以分别附接到支撑底座,以便能够在预设范围内竖直运动。连接件71通过盖板55a可被支撑成能够竖直运动。例如,如图9所示,开口设置在盖板55a中使得在尺寸上与连接件71相对应,并且连接件71分别嵌入到开口中。每个连接件71包括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分离地布置的两个凸缘72a和73a。板55a的开口的边缘被定位在两个凸缘72a和73a之间。凸缘72a与73a之间的距离大于板55a的厚度。因此,连接件71能够相对于盖板55a竖直运动。连接件71被支撑为能够竖直运动的盖板55a的结构并不限于本示例中的结构,并且可以改变成各种形式。
[0137]这里所述的示例中的每个连接件71包括固定端子71a和71b的底座72以及附接到底座72的外周的外周件73。凸缘72a设置在底座72的下端。凸缘73a设置在外周件73中。
[0138]如图9所示,这里所述的示例中的传动机构包括设置在连接件71的下方的锁定构件79。锁定构件79能够在接合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移动。接合位置是图9中的实线所示并由图10中的交替的一长两短的虚线示出的锁定构件79的位置。释放位置是由图9中的交替的一长两短的虚线示出并由图10中的实线所示的锁定构件79的位置。当锁定构件79位于接合位置时,锁定构件79与连接件71接合,并且连接件71进入锁定状态。也就是说,当锁定构件79位于接合位置时,锁定构件79在上下方向上推压连接件71。因此,当使用者将电池30放入电池壳体50中时,可以防止电池30的连接件32推动连接件71向下运动。结果,能够顺利地连接连接件71和连接件32。当锁定构件79位于释放位置时,锁定构件79与连接件71分离,并且连接件71进入解锁状态。也就是说,当锁定构件位于释放位置时,锁定构件79向下与连接件71分离。出于该原因,连接件71可以在预设范围内竖直移动(例如,两个凸缘72a与73a之间的间隙所允许的范围)。在该结构中,这里所述的示例中的锁定构件79从接合位置向下运动到释放位置。
[0139]锁定构件79连接到在使用者的操作下而运动的操作件。当操作件位于第一位置时,锁定构件79设置在释放位置,并且当操作件位于第二位置时,锁定构件79设置在接合位置。如图9所示,壳体盖60优选用作操作件。壳体盖60经由线78连接到锁定构件79。壳体盖60构造成围绕轴部60a在闭合位置(第一位置)与打开位置(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打开位置是由图9中的交替的一长两短的虚线所示出的壳体盖60的位置。闭合位置是由图9中的实线所示的壳体盖60的位置。当壳体盖60位于闭合位置时,锁定构件79设置在释放位置处。当壳体盖60位于打开位置时,锁定构件79经由线78向上抬起,并设置在接合位置处。在该结构中,当骑手打开壳体盖60以用于附接并拆卸电池30时,连接件71进入锁定状态。当骑手闭合壳体盖60使得车辆构造成运动时,连接件71进入释放状态。
[0140]例如,线78的管78b固定到电池壳体50的内表面。在图9和图10所示的示例中,线78的一个端部经由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杆78c固定到锁定构件79。线78与锁定构件79之间的连接结构并不限于本示例中的结构,并且可以适当地进行改变。
[0141]如上所述,多个电池30设置在这里所述的示例中的电池壳体50内。电池壳体50的底部55设置有分别连接到多个电池30的连接件32的多个连接件71。传动机构将壳体盖60的运动传递给多个连接件71。也就是说,当壳体盖60设置在打开位置处时,传动机构使多个连接件71进入到锁定状态,并且当壳体盖60设置在闭合位置处时,传动机构使多个连接件的71进入解锁状态。
[0142]这里所述的示例中的电池壳体50容纳在横向方向上排列的两个电池30。电池壳体50的底部55设置有在横向方向上排列的两个连接件71(参照图3)。如图10所示,锁定构件79位于两个连接件71的下方。锁定构件79在横向方向上延伸,并且两条线78分别连接到锁定构件79的一个端部和相反的端部。两条线78附接到壳体盖60。在该结构中,当壳体盖60设置在打开位置处并且锁定构件79设置在接合位置处时,锁定构件79向上推动两个连接件71。结果,两个连接件71进入锁定状态。当壳体盖60设置在闭合位置处并且锁定构件79设置在释放位置处时,锁定构件79向下与两个连接件71分离。结果,两个连接件71进入解锁状态。由于单个锁定构件79设置在两个连接件71的下方,所以可以壳体盖60的运动被传递给两个连接件71。传动机构不一
当前第4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