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车架及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02066阅读:541来源:国知局
自行车车架及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领域,尤其涉及自行车车架及具有该自行车车架的自行车。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市面上的自行车为了使骑乘者可在不同的路况都获得较好的骑乘体验,通常在自行车的座管下端设有前变速器,在自行车的后下叉末端设有后变速器,同时在自行车的车把手上设置相应的变速装置,通常的,变速线的一端连接变速装置,变速线的另一端沿着下管外侧延伸,并且以束带绑缚,再绕过五通管的底部外侧后与相应的变速器连接,如此,变速线外露于自行车车架上,一方面外露的变速线会影响具有该自行车车架的自行车的外观,另一方面外露的变速线容易因碰撞而损伤,从而导致骑乘者无法继续使用自行车的变速功能,同时外露的变速线容易受到灰尘等的污染,减短变速线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车架和一种具有该自行车车架的自行车,旨在解决将自行车车架上的变速线与外部环境隔开的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行车车架,包括下管、后下叉、五通管、变速线和具有中轴孔的五通管,所述下管的下端和所述后下叉均与五通管连接,所述自行车车架还包括导线盖,所述五通管的底部管壁与所述中轴孔的孔壁之间具有供所述变速线穿过的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与所述下管、所述后下叉均连通,所述变速线穿过所述下管经所述容置空间进入所述后下叉,所述五通管的底部管壁开设有与所述容置空间相连通的开口,所述导线盖可拆卸地盖合所述开口,以将所述变速线在所述五通管的底部与外部环境隔开。
[0005]优选地,所述自行车车架还包括收容于所述容置空间中的导线板,所述导线板固定于所述中轴孔的孔壁外侧,并正对所述开口,所述开口能供所述导线板穿过,所述变速线在所述容置空间的部分固定在所述导线板上。
[0006]优选地,所述变速线包括前变速线和后变速线,所述后下叉的靠近所述五通管的位置开设有一供所述前变速线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前变速线穿过所述下管经所述导线板进入所述后下叉后从所述第一通孔引出而与所述前变速器连接,所述后变速线依次穿过所述下管、所述导线板和所述后下叉后与后变速器连接。
[0007]优选地,所述导线板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前变速线的第一导线槽及用于固定所述后变速线的第二导线槽,所述第一导线槽与所述第二导线槽并排设置。
[0008]优选地,所述导线板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板和第二板、以及连接第一板中间位置和第二板中间位置的连接板,所述第一导线槽凹设于所述第一板上,所述第二导线槽凹设于所述第二板上。
[0009]优选地,所述导线板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中轴孔的孔壁正对所述第二通孔开设有盲孔,所述盲孔为孔口设于所述中轴孔的孔壁外侧的螺纹孔,所述自行车车架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穿过所述第二通孔旋入所述盲孔而将所述导线板固定在所述中轴孔的孔壁外侧。
[0010]优选地,所述导线盖正对所述第二通孔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固定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旋入所述盲孔而将所述导线盖和所述导线板固定在所述中轴孔的孔壁外侧。
[0011]优选地,所述导线盖的所述第三通孔的边缘位置的厚度大于其余位置的厚度。
[0012]优选地,所述自行车车架还包括一用于供所述前变速线穿过的导线管,所述导线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导线槽的靠近所述后下叉的一端,所述导线管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以引导所述前变速线从所述第一导线槽的靠近所述后下叉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
[0013]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自行车,包括所述的自行车车架。
[0014]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自行车车架通过将变速线隐藏在下管、五通管底部管壁与中轴孔孔壁之间的容置空间和后下叉中,可使得变速线与外部环境隔开,一方面可避免变速线因碰撞摩擦而损伤的现象,有效的保护变速线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可避免变速线因外部环境的污染而导致的变速不顺畅或者变速线老化加速等现象。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自行车车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中II处的放大示意图;
[0017]图3为图1中自行车车架的部分元件的爆炸示意图;
[0018]图4为图3中IV处的放大示意图;
[0019]图5为图4中导线板和导线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0]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行车车架。
[0023]参照图1至图5,在一实施例中,该自行车车架包括下管10、后下叉20、五通管30、前变速线41和后变速线42,下管10的下端及后下叉20均与五通管30连接,五通管30具有一中轴孔31,五通管30的底部管壁与中轴孔31的孔壁之间具有一容置空间32,该容置空间32与下管10、后下叉20均连通,后下叉20在靠近五通管30的位置开设有一供前变速线41穿过的第一通孔21 ;前变速线41和后变速线42穿过下管10进入该容置空间32,其中前变速线41经该容置空间32进入后下叉20后从第一通孔21出来以与前变速器(图未示)连接,后变速线42则依次穿过该容置空间32和后下叉20后与后变速器(图未示)连接;本实施例中,该自行车车架还包括一导线盖60和一容置于容置空间32中的导线板50,该导线板50用于固定前变速线41和后变速线42,五通管30的底部管壁开设有一与容置空间32相连通的开口 33,该开口 33能供导线板50穿过,导线板50固定在中轴孔31的孔壁的外侧,并正对该开口 33,而导线盖60可拆卸地盖合该开口 33,以保证前变速线41和后变速线42在五通管30的底部与外部环境隔开;本实施例中,导线盖60的形状与开口 33的形状相适配。
[0024]由于自行车在野外行驶时,自行车的车身容易与外部环境的物体产生碰撞,特别的自行车在地形复杂的地方行驶时,其五通管30的底部管壁外侧容易与地板产生摩擦,如此,若变速线40 (包括前变速线41和后变速线42)裸露在车身上,特别的裸露在五通管30的底部管壁外侧,则变速线40容易因碰撞摩擦而造成损伤,甚至断裂,从而导致自行车使用者无法继续使用自行车的变速功能,本实施例通过将前变速线41和后变速线42隐藏在下管10、五通管30底部管壁与中轴孔31孔壁之间的容置空间32和后下叉20中,特别的,可使得前变速线41和后变速线42在五通管30的底部与外部环境隔开,从而避免前变速线41和后变速线42因碰撞摩擦而损伤的现象,有效的保护前变速线41和后变速线42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另外,若变速线40 (包括前变速线41和后变速线42)裸露在车身上,则变速线40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污染(如灰尘粘附等),从而造成变速不顺畅或者变速线40老化加速等现象,本实施例通过将前变速线41和后变速线42隐藏在下管10、五通管30底部管壁与中轴孔31孔壁之间的容置空间32和后下叉20中可以避免变速线40因外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