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悬臂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3133阅读:617来源:国知局
无人机悬臂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无人机悬臂结构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小型化、散热良好及防水的无人机悬臂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无人机的技术成熟,其应用层面也越加广范,从早期的空拍应用,到现在的运送货物,都证明这样技术逐渐的成熟。

无人机透过多组的电动机带动旋翼产生浮力,使其得以进行飞行,而无人机其整体的体积也越加小型化,当中,无人机的机翼悬臂处,都装有无刷马达及电子变速器来控制旋翼转速,实现方向控制的目的,而马达运转时所发出的热,会影响马达的寿命以及耗能,故在追求小型化的过程中,散热将会成为一个难题。

另,当前无人机为了克服上述的散热问题,多会将马达直接装设于支撑臂上,让马达直接裸露于外,这样的做法马达将无法获得防水性的保护,虽然散热的问题获得部分改善,但散热效果依然不佳,在于无人机于空中一处停留时,其热仅能透过马达壳体对外散热,简言之问题在于散热面积大小,限制了散热效率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无人机悬臂结构,透过将马达固定座直接设计成一壳体,使整体散热面积最大化,马达固定座本身就是最好的散热器,马达直接和马达固定座接触导热,透过马达固定座提来供其内部零件的散热及防水保护,进一步的改善散热性及防水的问题,实现小型化且散热良好的目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无人机悬臂结构,其包含:

一壳体组,形成一密闭容置空间;及

至少一无刷马达组,设于该容置空间内且与壳体组接触固定,该无刷马达组包含:

至少一电极组;

至少一动力传动件,枢设于该电极组之间,透过电极组的极性改变来驱动动力传动件旋转,而该电极组透过接触传导方式将热传致壳体组进行散热。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壳体组一侧处系连接一支撑管体,该支撑管体的另一端连接一折叠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壳体组及该支撑管体系透过公母结构进行卡掣固定。

延续上述,该折叠结构包含:

一套管件,该套管件与该支撑管体连接;

一连接件,该连接件与该套管件连接;

一辅助支撑件,其两边分别结合于该套管件及该连接件上;及

一防水辅助件,设置于该套管件及该连接件之间。

上述的套管件与该折叠结构系透过螺栓结构进行固定。

上述的辅助支撑件上设有一限位滑轨,该限位滑轨内设置一固定件,透过该固定件及该限位滑轨的结构卡掣配合,达到折叠结构角度固定的功效。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壳体组较佳为设置两组电极组,且该电极组系相对向设置。

延续上述,该支撑管体及该壳体组之间设置一导管组,该导管组包含:

一转接头,设置于该些动力传动件之间;

复数导管,分别连接于该转接头上;及

一喷头,设置于该导管其中一边。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更包含至少一电子变速器,设于该容置空间内且与壳体组接触,透过接触传导方式将热传致壳体组进行散热,并与该无刷马达组连接控制其转速。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壳体组及该动力传动件之间设置一防水元件,且该壳体组结合后形成一具有防水功效的密闭容置空间。

通过上述设计本实用新型能带来以下有益效果:由上述技术手段,改善了整体结构,让热透过接触传导的方式进行散热,进一步的缩小了整体体积,且针对其他问题及应用:如防水、收纳等等,都一并加以改善,除了实现了小型化且散热良好的优势外,更附加了便于收纳及其他功能的应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壳体组部分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省略部分壳体组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折叠结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折叠结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折叠结构活动示意图。

图中:21-电极组、22-动力传动件、3-电子变速器、4-支撑管体、5-折叠结构、51-套管件、52-连接件、53-辅助支撑件、531-限位滑轨、532-固定件、54-防水辅助件、6-导管组、61-转接头、62-导管、63-喷头、7-防水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符号代表相同或相似的元件。此外,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的,而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及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及剖视图,由图中可以看出,由壳体组1、支撑管体4及折叠结构5三个较大的区块所组成,壳体组1这端供旋翼进行装设,而折叠结构5这端供连接于无人机的主体上,通常一个正常的无人机会连接三组以上,来维持飞行时的平稳度,此外,可以看到壳体组1直接透过螺栓对无刷马达组2进行锁固,除了可以减少晃动的现象,还能确保壳体组1与无刷马达组2之间不会有间隙,实现接触传导散热。

请参阅图3及图4,为本实用新型壳体组部分的剖视图及省略部分壳体组的立体图,在此图式中,更能清楚的看到壳体组1内的结构,下述针对每一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壳体组1:由上下两壳体进行组合,构成一个内部空间,用以收容其他精密构件,较佳的,考虑到散热及重量等因素,其材质选用铝合金或其他等效或更佳的材值皆可,另外壳体组1协助散热外,还进一步的完全屏蔽无刷马达组2,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密闭容置空间,达到防水保护的功效。

无刷马达组2:较佳的,采用了两组相对向放置,这样可以省下较多的空间,其包含了电极组21及动力传动件22,在运转时,透过改变电极组21极性的方式,来驱动动力传动件22,当中电极组21及壳体组1两者进行了接触,透过直接接触的方式来传导散热,而动力传动件22供机翼进行组装,并由电极组21的极性改变进行旋转,当中两机翼所旋转的方向为反向旋转,来减少震动的问题,因无刷马达组2与壳体组1接触,透过接触传导的方式进行散热,其散热效果相对良好。

电子变速器3:与无刷马达组2连接,用来控制其转速,让动力传动件22可以稳定的旋转及控制,同样的,因电子变速器3与壳体组1接触,透过接触传导的方式进行散热,其散热效果相对良好。

导管组6:包含了转接头61及导管62,应用于空中喷洒用途,喷洒物由支撑管体4进入导管62,通过转接头61进入另一导管62后由喷头63处喷出,而根据应用上的需求,喷头63的方向及设计方式都可以加以改变。

防水元件7:设于壳体组1及电极组2之间,用以阻挡外部水气渗入壳体组1内导致损坏。

请参阅图5及图6,为本实用新型折叠结构立体图及剖视图,图中可以看到折叠结构5由几个主要部分所构成:

套管件51:用以连接支撑管体4,之间透过了锁固的方式进行结合。

连接件52:用以连接无人机的主体。

辅助支撑件53:分别连接于套管件51及连接件52上,在辅助支撑件53上具有限位滑轨531及固定件532,透过限位滑轨531及固定件532的配合,让套管件51与连接件52两物件之间可以维持不同的角度,分别为工作状态及收纳状态。

防水辅助件54:因套管件51与连接件52两物件可以进行活动,故必须保留一间隙才不会相互干涉,而防水辅助件54为一弹性材质,可以透过挤压而改变其形体,用来阻挡外部水气渗入套管件51与连接件52之间。

请参阅图7,当套管件51与连接件52两物件具有一弯折角度时,为收纳状态,无人机整体为较小的体积,而弯折角度的大小取决于辅助支撑件53的设计(限位滑轨531长短),固定件532为一具有不同轴径大小的圆柱,而限位滑轨531的两端具有一个较大的固定处,在两端固定处之间有一较小的轨道,轨道及固定处的大小分别对应固定件532不同轴径的大小,当固定件532移动到固定处时,较大轴径的部分就能进入,达到紧密固定的效果,而这两个位置就为工作状态及收纳状态,较佳的,固定件532还可以搭配一些其他手段来增加稳定效果,如弹簧或磁性固定等手段来辅助。

除了上述的部分,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壳体组1及无刷马达组2为分离的结构关系,再较多的情况下是无刷马达组2较易损坏,故当上述的情况发生下,可以单就无刷马达组2的部分进行更换,不需要整组进行替换,而这样的的做法还能减轻消费者成本及维修难度及负担。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