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固定件、附固定件的线束装置及附固定件的线束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286694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束固定件、附固定件的线束装置及附固定件的线束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线束固定到车体等的技术。
背景技术
线束是将搭载在车辆等上的各种电气设备相互连接的配线部件, 多根电线以对应于各种电气设备的配置位置或配线路径的状态而分支 并捆束。
作为用于将上述线束固定于车体等的线束固定件,有日本特开
2006-56574号公报所公开的装置。日本特开2006-56574号公报中,作 为线束固定件,公开了具有固定于车体等的夹紧部以及端子主体部的 十字捆束用端子。在端子主体部上形成有用于穿过一对捆束带的单一 的通孔。并且,在将一对捆束带穿过单一的通孔而重叠的状态下,巻 绕线束的十字状部分而捆束,从而将该线束的十字状部分捆束,并可 将十字捆束用端子固定于此。
但是,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固定件中,其状态为一对捆束带穿过 单一的通孔而重叠的状态。因此,根据线束的形态或捆束带的配置、 束紧方向的不同,可能会出现束紧后捆束带在通孔内错开而产生捆束 带松弛等情况。并且,产生捆束带的松弛等时,担心固定件的安装位 置错开或者线束散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利用一对捆束带将线束捆束并安装线束固定 件的情况下,使一对捆束带的捆束状态稳定。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方案的线束固定件利用捆束在线束上的 一对捆束带安装在上述线束上,具有固定主体部,能够固定在线束 的安装对象上;和捆束带穿过部,具有上述一对捆束带能够以大致并 列的状态分开穿过的一对捆束带穿过孔。
由此,在将一对捆束带以大致并列的状态分开穿过一对捆束带穿 过孔的状态下,进行线束的捆束以及线束固定件的安装。因此, 一对 捆束带很难分别从一对捆束带穿过孔中错开,能够使一对捆束带的捆 束状态稳定。
在第二方案中,根据第一方案,上述各捆束带穿过孔的横向宽度 尺寸比上述捆束带的细带状带主体部的宽度尺寸小,上述各捆束带穿 过孔的纵向尺寸比上述捆束带的细带状带主体部的厚度尺寸大。
由此,能够通过使捆束带倾斜来穿过捆束带穿过孔。并且,束紧 捆束带时,捆束带的细带状带主体部变成在捆束带穿过孔内被夹持成 在宽度方向上呈压縮状的状态,因此在束紧后,抑制了捆束带及线束 固定件的旋转错开。
在第三方案中,根据第一及第二方案,在上述固定主体部和上述 捆束带穿过部之间设有朝向外周围突出的凸缘状部。
由此,能够有效抑制捆束带干涉固定主体部。
在第四方案中,根据第三方案,上述凸缘状部的一个主面与上述 各捆束带穿过孔的内周面连接成齐平状。
由此,能够利用凸缘状部的一个主面将捆束带向捆束带穿过孔引 导,捆束带能够容易地朝向捆束带穿过孔穿过。在第五方案中,根据第一至第四的任一方案,上述捆束带穿过部 中的介于上述线束与上述一对捆束带之间的壁部形成为能够通过捆束 带的束紧而弯曲地弹性变形的薄壁状。
由此,束紧捆束带时,上述捆束带穿过部中的介于上述线束与上 述一对捆束带之间的壁部弯曲地弹性变形。因此,能够防止束紧后捆 束带的松弛,能够防止捆束带及线束固定件的旋转错开。
第六方案的附固定件的线束装置,能够固定在安装对象上,具有 捆束多个线状体的线束;捆束上述线束的一对捆束带;以及线束固定 件,具有能够固定在上述安装对象上的固定主体部和具有上述一对捆 束带能够以大致并列的状态分开穿过的一对捆束带穿过孔的捆束带穿 过部。
由此,在将一对捆束带以大致并列的状态分开穿过一对捆束带穿 过孔的状态下,进行线束的捆束以及线束固定件的安装。因此, 一对 捆束带很难分别在一对捆束带穿过孔中错开,能够使一对捆束带的捆 束状态稳定。
在第七方案中,根据第六方案,上述线束具有分支线从分支主线 的中途分支的线束分支部分,上述一对捆束带在上述分支线的两侧捆 束上述分支主线。
由此,由于一对捆束带在上述分支线的两侧捆束上述分支主线, 因此能够保持该分支部分的形态。
第八方案的附固定件的线束装置的制造方法,具有以下工序以 使上述捆束带穿过部与线束接触的方式配置线束固定件的工序,所述 线束固定件具有能够固定在安装对象上的固定主体部、和具有一对捆束带能够以大致并列的状态分开穿过的一对捆束带穿过孔的捆束带穿 过部;将上述一对捆束带以大致并列的状态分开穿过上述一对捆束带 穿过孔的工序;以巻绕上述线束的方式配置上述一对捆束带的工序; 以及束紧上述一对捆束带的工序。
由此,在将一对捆束带以大致并列的状态分开穿过一对捆束带穿 过孔的状态下,进行线束的捆束以及线束固定件的安装。因此, 一对 捆束带很难分别在一对捆束带穿过孔中错开,能够使一对捆束带的捆 束状态稳定。
根据以下的详细说明和附图,进一步明确了本发明的目的、特征、 情况以及优点。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附固定件的线束装置的分支部分的仰视图。
图2是表示上述的附固定件的线束装置的分支部分的侧视图。 图3 (a)是表示捆束带的正视图,图3 (b)是表示捆束带的局部
剖面侧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线束固定件的立体图。
图5 (a)是表示线束固定件的俯视图,图5 (b)是表示线束固定
件的正视图,图5 (c)是表示线束固定件的仰视图,图5 (d)是表示
线束固定件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将细带状带主体部穿过捆束带穿过孔的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将细带状带主体部穿过捆束带穿过孔而束紧捆束带的
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束紧了捆束带的状态下的捆束带穿过部的图。 图9是表示分支部分捆束用夹具的立体图。
图10 (a)是表示该状态的俯视图,图10 (b)是表示该状态的侧 视图,图10 (c)是表示该状态的正视图,图10 (d)是表示该状态的
7侧视图,图10 (e)是表示该状态的后视图。 图11是表示线束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12是表示线束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13是表示线束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14是表示线束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15是表示附固定件的线束装置的分支部分的其他例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对实施方式的线束固定件及附固定件的线束装置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附固定件的线束装置的分支部分的仰视图,图2表示 该附固定件的线束装置的分支部分的侧视图。
附固定件的线束装置2具有线束WH、 一对捆束带60、和线束固 定件50,构成为能够固定在安装对象上。
线束WH是例如将车辆等的各种电气设备相互连接的配线部件, 其构成为多根电线以对应于各种电气设备的配置位置或配线路径的状 态而分支并捆束。另外,线束WH不仅包括电线,也可以包括光纤等 其他配线。
在这种线束WH中,在从分支主线WHa的中途分支出分支线WHb 的部分WHd、即向三个方向分支的部分WHd上,设有一对捆束带60 以及线束固定件50。分支部分WHd既可以分支成大致T字状,也可 以分支成大致Y字状。另外,在向三个方向分支的部分WHd中,将哪 两个方向的延伸部分理解为分支主线Wha、将哪一个方向的延伸部分 理解为分支线WHb是任意的。例如,可以将向三个方向分支的部分中 包括最多电线的两个方向的延伸部分理解为分支主线,将向剩余一个 方向延伸的部分理解为分支线。另外,例如,在向三个方向分支的部 分中存在直线状延伸的两个方向的延伸部分的情况下(大致T字状地分支的情况等),可以将该直线状延伸的两个方向的延伸部分理解为 分支主线,将向剩余一个方向延伸的部分理解为分支线。
在上述分支部分WHd上配置线束固定件50。在此,上述线束固 定件50配置在分支主线WHa的侧面、且分支线WHb和该分支线WHb 相反侧的侧面之间的一个侧面上,如果换一种理解方法,则上述线束 固定件50配置在分支主线WHa中与分支线WHb的延伸位置对应的外 周侧面、且与分支线WHb的延伸位置相邻设置的侧面上。另外,将线 束固定件50配置在分支部分WHd上时,其安装位置不限于图1及图2 所示的例子。对于将线束固定件50配置在分支部分WHd上、分支主 线WHa中与分支线WHb相反侧的侧面的例子,在下文进行说明。
并且, 一对捆束带60配置成以在分支部分WHd上安装线束固定 件50并维持线束WH的分支形态的方式捆束该线束WH。在此, 一对 捆束带60在分支主线WHa中分支线WHb的两侧部分,将该分支主线 WHa与线束固定件50 —并捆束。通过该一对捆束带60,分支部分WHd 以上述分支形态被捆束并保持,且线束固定件50安装固定在该分支部 分WHd。
并且,利用本线束固定件50,附固定件的线束装置2被固定在车 体等安装对象上。
在此,对捆束带60进行说明。图3 (a)是表示捆束带的正视图, 图3 (b)是表示捆束带的局部剖面侧视图。
捆束带60用于捆束线状体束等,由树脂等形成。该捆束带60具 有细带状带主体部62以及设在细带状带主体部62 —端部的扣合部64。 细带状带主体部62形成为具有预定的宽度尺寸Wl以及预定的厚度尺 寸T1的细带状,在其一个主面上形成有扣合槽62a。另外,细带状带 主体部62的前端部为了易于插入后述的筒部64a等而形成为向前端逐渐变细。并且,卡合部64具有细带状带主体部62可穿过的筒部64a 以及形成于筒部64a内的扣合爪部64b。并且,在将细带状带主体部62 巻绕于线状体束等的状态下,如果将细带状带主体部62的另一端部穿 过筒部64a内,则扣合爪部64b与扣合槽62a扣合,能够捆束并保持线 状体等。
以下对线束固定件50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线束固定件的立体图, 图5 (a)是表示线束固定件的俯视图,图5 (b)是表示线束固定件的 正视图,图5 (c)是表示线束固定件的仰视图,图5 (d)是表示线束 固定件的侧视图。
该线束固定件50是作为线束固定用的束紧装置或夹子使用的部 件,利用捆束在上述线束WH上的一对捆束带60安装于该线束WH上。 该线束固定件50具有固定主体部52、盘状部54、凸缘状部56以及捆 束带穿过部58,由树脂等一体地形成。
固定主体部52是用于固定到线束WH的安装对象上的部件,形成 为前端部向前端逐渐稍微变细的大致椭圆柱状。并且,在固定主体部 52的两侧部上分别形成有扣合片53。扣合片53的基端部可相对于固 定主体部52自由摆动地连接并支撑,可从固定主体部52的两侧部突 出及退避。并且,扣合片53的前端部外表面形成为朝向前端侧高度尺 寸逐渐降低的倾斜面53a,扣合片53的基端部外表面形成为朝向基端 侧高度尺寸台阶状地降低的台阶状扣合面53b。
并且,盘状部54形成为从固定主体部52的基端部朝向前端侧逐 渐展开的盘状(在此为椭圆盘状),形成为容易弹性变形的较薄的盘 状。
并且,将该固定主体部52插入形成于安装对象80上的安装孔82 (参照图5 (d))时,在其插入初期,扣合片53的倾斜面53a与安装孔82的周缘部滑动接触,从而扣合片53以退避的方式摆动。然后, 扣合片53的倾斜面53a越过安装孔82的周缘部时,扣合片53朝向突 出方向弹性回复。由此,台阶状扣合面53b的任一台阶部与安装孔82 的周缘部内表面扣合,将该固定主体部52防脱状地保持。此时,从与 扣合片53相反一侧(安装孔82的周缘部的外表面侧),盘状部54与 安装孔82的周缘部抵接,对固定主体部52朝向脱出方向施力。由此, 通过一对扣合片53和盘状部54将安装孔82的周缘部夹入,线束固定 件50相对于安装对象80的安装孔82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
另外,作为固定主体部52,不限于上述例子,可以采用与安装对 象扣合或压入、嵌入、螺合等各种固定结构。
并且,在上述盘状部54的縮径部分侧、即固定主体部52与捆束 带穿过部58之间形成有朝向外周围突出的凸缘状部56。凸缘状部形成 为具有与盘状部54大致相同程度的宽度(可以比盘状部54大,也可 以比其小)的凸缘状,在此形成为椭圆凸缘状。该凸缘状部56形成为 比上述盘状部54厚,用作由分支部分捆束用夹具10支撑该线束固定 件50时的支撑部分、或保护盘状部54并进而将捆束带60穿过捆束带 穿过部58时的引导部分等。
捆束带穿过部58形成于凸缘状部56的外表面侧(固定主体部52 的相反侧),具有一对捆束带穿过孔58a。 一对捆束带穿过孔58a以由 间隔壁58b间隔开的状态沿着凸缘状部56的长轴方向并列设置,分别 在凸缘状部56的短轴方向的两侧上开口。该一对捆束带穿过孔58a形 成为捆束带60的细带状带主体部62可穿过的孔形状。并且, 一对捆 束带60以大致并列的状态分开,可穿过一对捆束带穿过孔58a。
图6是表示细带状带主体部穿过捆束带穿过孔的状态的图,图7 是表示将细带状带主体部穿过捆束带穿过孔并束紧捆束带的状态的 图。如图4 7所示,各捆束带穿过孔58a形成为大致四边形孔状,其横向宽度尺寸W2设定为比细带状带主体部62的宽度尺寸Wl小,并 且其纵向尺寸T2设定为比细带状带主体部62的厚度尺寸T1大。在此, 捆束带穿过孔58a的横向宽度尺寸W2是在与线束固定件50由捆束带 60向线束WH拉近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捆束带穿过孔58a 的纵向尺寸T2是在线束固定件50由捆束带60向线束WH拉近的方向 上的尺寸。并且,细带状带主体部62能够以其宽度方向相对于捆束带 穿过孔58a的各内表面倾斜的姿态穿过该捆束带穿过孔58a(参照图6)。 并且,在将细带状带主体部62穿过捆束带穿过孔58a的状态下,束紧 捆束带60时,由于其束紧力,细带状带主体部62沿着捆束带穿过孔 58a的上侧内表面被推压,细带状带主体部62在宽度方向上变为压縮 状,成为被夹持在捆束带穿过孔58a的侧方内表面之间的状态。由此, 细带状带主体部62在捆束带穿过孔58a内很难在其长边方向上错开。
并且,各捆束带穿过孔58a的底侧内表面(凸缘状部56侧的内表 面)与凸缘状部56的一个主面(捆束带穿过部58侧的主面)连接成 同一平面状。由此,通过使细带状带主体部62的前端部与凸缘状部56 的一个主面滑动接触,就能够将其轻易地引导到捆束带穿过孔58a内。 另外,各捆束带穿过孔58a的底侧内表面与凸缘状部56的一个主面在 此连接成同一平面状,但不一定必须在同一平面上,也可以存在曲面 部分。
图8是表示束紧了捆束带的状态的捆束带穿过部的图。捆束带穿 过部58中的介于线束WH和捆束带60之间的上壁部58c形成为能够 以通过捆束带60的束紧而弯曲的方式弹性变形的程度的薄壁状。在此 假设的捆束带60的束紧程度是能够将捆束带60或线束固定件50结实 地捆束及固定以使其不会产生错位,且不会极端地束紧线束线束WH 的程度,该程度根据线束WH所包含的电线的种类或根数、线束WH 的形态、捆束带60的种类等,并根据实验、经验设定为适当的束紧程 度。并且,从束紧捆束带60最初开始,上述上壁部58c以弯曲的方式 弹性变形。
12适用了上述线束固定件50的附固定件的线束装置2例如可以通过
如下方式制造。
艮口,将线束固定件50设置成与线束WH的预定部位(在此为分支部分WHci)接触,将一对捆束带60设置成以大致并列状态分开而穿过一对捆束带穿过孔58a,并巻绕线束WH。其后,如果束紧一对捆束带60,则可制造出附固定件的线束装置2。
根据上述线束固定件50、附固定件的线束装置2以及其制造方法,将一对捆束带60在以大致并列的状态分开到一对捆束带穿过孔58a的状态下,进行线束WH的捆束以及线束固定件50的安装。因此, 一对捆束带60很难分别在一对捆束带穿过孔58a中错开,相互位置关系稳定。由此,能够防止捆束带60的松弛、或松弛导致的线束固定件50从安装位置错开、线束WH的松弛等,能够使一对捆束带60的捆束状态稳定。
特别是, 一对捆束带60在分支线WHb的两侧将分支主线WHa捆束,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该分支部分WHd的形态。
另外,各捆束带穿过孔58a的横向宽度尺寸W2比捆束带60的细带状带主体部62的宽度尺寸Wl小,且各捆束带穿过孔58a的纵向尺寸T2比细带状带主体部62的厚度尺寸T1大。因此,通过将细带状带主体部62倾斜,可以穿过到捆束带穿过孔58a。并且,束紧捆束带60时,细带状带主体部62变成在捆束带穿过孔58a内被夹持成在宽度方向上呈压縮状的状态。因此,在束紧后,细带状带主体部62在捆束带穿过孔58a内很难在其延伸方向上错位,抑制了捆束带60及线束固定件50的旋转错开。
并且,由于从束紧捆束带60最初开始,上述上壁部58c以弯曲的
13方式弹性变形,因此能够防止束紧后捆束带60的松弛,能够防止捆束
带60及线束固定件50的旋转错开。更详细地说明的话,假设上壁部58c的壁厚较厚,则在捆束带60束紧最初或刚束紧后的状态下,较厚的上壁部58c为平坦的形状,由于捆束带60的束紧力的作用而逐渐以弯曲的方式变形。目卩,在附固定件的线束装置2的制造后,经过长时间后上壁部58c以弯曲的方式变形。这样一来,由于上壁部58c的部分,捆束带60的巻绕路径小径化而变短,捆束带60松弛。这样一来,担心捆束带60或线束固定件50旋转错开。因此,如上所述,将该上壁部58c以从捆束带60能够从束紧最初开始变形成弯曲状的程度形成为薄壁状,从而能够防止上壁部58c事后变形引起的捆束带60的松弛。
并且,如上所述,上壁部58c沿着线束WH的外周外形状向内侧凹陷地弯曲,因此线束WH与捆束带穿过部58的曲面部分接触,防止构成线束WH的电线等受损。
并且,在固定主体部52和捆束带穿过部58之间,设有朝向外周面突出的凸缘状部56,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捆束带60与固定主体部52或盘状部54干涉。并且,该凸缘状部56也可以用作将线束固定件50进行定位等而保持于后述捆束用夹具10的部分。
并且,由于凸缘状部56的一个主面与各捆束带穿过孔58a的内周面在一个面上连接,因此通过使捆束带60的细带状带主体部62的前端部与凸缘状部56的一个主面滑动接触,能够将其向捆束带穿过孔58a引导,能够容易地将捆束带60向捆束带穿过孔58a穿过。
上述的附固定件的线束装置2使用如下说明的线束的分支部分捆束用夹具10,从而能够更简易地进行线束固定件50的安装及捆束带60的束紧,且能够提高分支部分WHd即线束固定件50的安装位置的尺寸精度。图9是表示分支部分捆束用夹具的立体图,图10 (a)是表示该状态的俯视图,图10 (b)是表示该状态的侧视图,图10 (c)是表示该状态的正视图,图10 (d)是表示该状态的侧视图,图10 (e)是表示该状态的后视图。
该分支部分捆束用夹具10包括承受部12和具有一对支撑棒32a的保持件30,线束WH竖立设于已组装的组装板40上。
保持件30由金属等形成,构成为在直线状的棒状部分31的上部形成有大致U字状部分32,该大致U字状部分32的上端部构成上述一对支撑棒32a。并且,其构成为能够以在承受部12安装于该保持件30的状态下,由承受部12支撑的分支部分WHd的分支线WHb通过一对支撑棒32a之间的方式进行引导支撑。
承受部12由树脂等形成为大致立方体状的部件。该承受部12上形成有一对支撑棒32a可穿过的一对安装孔12h。并且,将一对支撑棒32a从下方穿过一对安装孔12h内,从而将该承受部12安装于保持件30。
并且,在承受部12安装于保持件30的状态下,承受部12从一对支撑部32a的根部附近向侧方延伸。并且,可以在该承受部12上对分支线WHb从上述一对支撑棒32a之间穿过而设置的线束WH的分支部分WHd以载置状进行支撑。
并且,该承受部的朝上的表面(也是载置状地支撑分支部分WHd的面)上形成可以将线束固定件50定位的固定件定位部14。固定件定位部14形成为可以收容包含线束固定件50的固定主体部52、盘状部54以及凸缘状部56的部分的凹状。并且,线束固定件50以使其捆束带穿过部58向上方突出的姿态定位并保持于固定件定位部14。并且,在承受部12上设有锁定机构部20,该锁定机构部20可卡 定或脱开地卡定于该线束固定件50,以防止已被定位在上述固定件定 位部14的线束固定件50脱离。
锁定机构部20具有卡定脱开片21、施力部22以及操作片23。
卡定脱开片21在承受部12中形成于固定件定位部14侧方的凹部 13内、且在卡合位置和非卡合位置之间,通过下端部的支轴21a可自 由摆动地安装。在该卡定脱开片21位于卡合位置的状态下,卡定脱开 片21的前端部在卡合位置与保持在固定件定位部14内的线束固定件 50的凸缘状部56卡合,将该线束固定件50保持成防脱状。并且,在 卡定脱开片21位于非卡合位置的状态下,卡定脱开片21的前端部从 保持在固定件定位部14内的线束固定件50的凸缘状部56向外侧方退 避移动,线束固定件50可相对于固定件定位部14自由地插入或脱开。
上述锁定机构部20与凸缘状部56卡合,因此能够有效防止对于 作为线束固定件50的本来的功能的用于固定到车体等上的部分即固定 主体部52或盘状部54的损伤等。
并且,施力部22由介于卡定脱开片21的下端部和凹部13之间的 螺旋弹簧等构成(参照图10 (d)),将卡定脱开片21从非卡合位置 向卡合位置施力。另外,作为施力部22,不限于螺旋弹簧,可以使用 板簧等各种弹性施力部件。
操作片23与卡定脱开片21 —体化,向该卡定脱开片21的侧方突 出。并且,通过用手指等将该操作片23向承受部12的外侧方推动(参 照图9的箭头A),上述卡定脱开片21从卡合位置朝向非卡合位置摆 动(参照图9的箭头B)。
并且,在承受部12上形成有引导路径16,该引导路径16将捆束带60朝向已被定位在固定件定位部14上的线束固定件50的捆束带穿 过孔58a引导。
在此,在承受部12的朝上一面上,与上述2个捆束带穿过孔58a 对应地形成有2个引导路径16。 一对引导路径16分别为截面大致U 字状的槽形状,通过上述一对支撑棒32a之间,以大致并列状态延伸。 并且, 一对引导路径16将一对捆束带60大致平行状地引导到在分支 线WHb的两侧可以捆束分支主线WHa的位置。
并且,各引导路径16的底面形成为相对于保持在固定件定位部 14内的线束固定件50的凸缘状部56的捆束带穿过部58侧的一个主面 (捆束带穿过孔58a的凸缘状部56侧的面)大致同一面状地延伸。并 且,由各引导路径16引导的捆束带60被平滑地引导并插入各捆束带 穿过孔58a内。
并且,各引导路径16的一端侧的开口部朝向分支线WHb的延伸 方向向侧方开口,各引导路径16的另一端侧开口朝向与分支线WHb 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向侧方开口。各引导路径16的一端部开口部的 外侧侧面朝向外方逐渐扩开以使捆束带60能够容易地插入。另外,在 引导路径16的另一端侧开口部的底面上形成有台阶部,该台阶部从该 开口朝向固定件定位部14变高一段,或者可以是保持在固定件定位部 14的线束固定件50的捆束带穿过孔58a的底面比引导路径16的另一 端侧开口部的底面变高一段。由此,捆束带60从各引导路径16的另 一端侧开口插入时,其前端部抵接到该台阶而难以插入,能够防止从 错误的方向插入。
并且,在上述承受部12的上方,设有可以将带束紧件60配置到 束紧捆束带60的位置上的束紧操作区域E。换言之,为了在分支部分 WHd载置于承受部12并且将线束固定件50定位并支撑在固定件定位 部14的状态下,可将与线束固定件50 —并巻绕的捆束带60束紧到分支部分WHd,为此而设定该分支部分捆束用夹具IO的形状等,更具体 地说,例如设定主线支撑棒26的位置等。
在此,在承受部12上,在夹着固定件定位部14的一对支撑棒32a 的相反侧,竖立设置有主线支撑棒26 (在此为l根主线支撑棒26)。 主线支撑棒26是在分支线WHb的相反侧支撑由承受部12支撑的分支 部分WHd的分支主线WHa的大致棒状的部件,其高度尺寸设定为小 于上述一对支撑棒32a。该主线支撑棒26设置在错开连接一对支撑棒 32a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且避开设置在分支部分WHd周围的捆束带 60的上方位置的位置上。在此,相对于一方的支撑棒32a,在夹着载置 状地支撑于承受部12的分支主线WHa的相反侧位置上,竖立设置有 主线支撑棒26。
并且,在比该主线支撑棒26靠连接一对支撑棒32a的线段的垂直 平分线一侧,即比主线支撑棒26靠固定件定位部14 一侧设有束紧操 作区域E。由此,能够抑制分支部分捆束用夹具10与带束紧件70的干 涉,能够通过该带束紧件70牢固地束紧捆束带60。在此,作为带束紧 件70,是在方筒状的头部分的前端部挂住卡定部64的状态下,将细带 状带主体部62的另一端部拉入头部分内,从而束紧该捆束带的工具, 作为捆束工具等可以使用一般市场上流通的捆束工具。
另外,主线支撑棒26可以是与承受部12单独形成而插入并保持 于该承受部12的部件,也可以是与保持件30 —体地形成而穿过承受 部12的部件,还可以与承受部12—体地形成。
下面对利用这样构成的分支部分捆束用夹具10的线束WH的制造 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1所示,将线束固定件50嵌入承受部12的固定件定 位部14,来定位并保持。此时,在将线束固定件50嵌入固定件定位部
1814的中途状态下,线束固定件50的凸缘状部56使卡定脱开片21的前 端部暂时向外方移动,移动到非卡合位置。其后,在线束固定件50完 全嵌入到固定件定位部14内深处的状态下,通过施力部22的作用力, 卡定脱开片21回归到卡合位置,与线束固定件50卡合,并保持防脱 状。
其后,将多个电线以预定的向3个方向分支的状态设置在该分支 部分捆束用夹具10上,在承受部12上载置状地支撑分支部分WHd, 并且由一对支撑棒32a引导并支撑分支线WHb。由此,线束WH的分 支部分WHd临时地构筑在该分支部分捆束用夹具10上。
在该状态下,如图12所示,2个捆束带60的细带状带主体部62 的另一端部从承受部12的侧方插入到各引导路径16内。并且,使捆 束带60经由引导路径16,将各细带状带主体部62的另一端部穿过线 束固定件50的捆束带穿过孔58a内,向承受部的相反侧侧方拉出。
其后,如图13所示,将各捆束带60在分支线WHb的两侧巻绕于 分支主线WHa,将细带状带主体部62的另一端部穿过卡定部64内。
并且,如图14所示,在由承受部12载置状地支撑分支部分WHd 的状态下,将带束紧件70设置在上述束紧操作区域E附近,将细带状 带主体部62的另一端部引导到带束紧件70,进行预定的扣合操作。这 样一来,从卡定部64进一步拉伸细带状带主体部62的另一端部,完 成分支主线WHa的束紧捆束。对2个捆束带60实施上述步骤。并且, 在用手指等朝向承受部12的外侧方推压操作片23而解除了卡定脱开 片21对线束固定件50的卡合的状态下,将分支部分WHd及线束固定 件50从该分支部分捆束用夹具10取下时,如图1及图2所示,分支 主线WHa在分支线WHb两侧由捆束带60扣合并固定,并且得到了由 该捆束带60固定了线束固定件50的分支部分WHd。另外,线束WH的其他部分等可以利用其他捆束带或粘贴带等包 括公知结构的各种结构来进行捆束。
并且,在这样制造出的线束WH中,能够将线束固定件50安装而 设置于车体等的安装孔82中。这种情况下,分支部分WHd直接固定 于车体等,因此能够将该固定部分作为固定的基准点来处理各分支主 线WHa或分支线WHb而进行配线。因此,能够较准确地定位而设置 线束WH。
利用如上构成的线束WH的分支部分捆束用夹具10时,在承受部 12上形成有固定件定位部14,在承受部12上方设有束紧操作区域E, 因此在将线束固定件50定位于固定件定位部14、且由承受部12载置 状地支撑线束WH的分支部分WHd的状态下,进行捆束带60的束紧。 因此,能够简单地向分支部分WHd的根部附近安装线束固定件50并 束紧捆束带60,并且能够提高分支部分WHd及线束固定件50的安装 位置的尺寸精度。
另外,线束固定件50的安装位置不限于上述例子。图15是表示 将线束固定件设置于分支部分上分支主线中与分支线相反侧的侧面的 例子的图。
在该例中,线束WH具有与上述同样的分支部分WHd。并且,分 支主线WHa中与分支线WHb相反侧的侧面上设置有线束固定件50。 另外,在分支主线WHa中分支线WHb的两侧部分上,巻绕固定捆束 带60,与线束固定件50—并捆束。通过该捆束带60,分支部分WHd 以上述分支形态被捆束并保持。另外,利用固定于该分支部分WHd的 线束固定件50,将该分支部分WHd固定于车体等。
另外,在上述各例子中,以线束WH的分支部分WHd上设有一 对捆束带60及线束固定件5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安装位置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4个方向的分支部分或更多方向的分支部分、更
进一步在直线状部分上设置一对捆束带60或线束固定件50。
如上所述,详细地说明了该线束固定件、附固定件的线束装置以 及附固定件的线束装置的制造方法,但上述说明在全部情况中为示例, 本发明不限于此。可以认为,可不超出本发明的范围而假设未曾示例 的无数变形例。
2权利要求
1.一种线束固定件,利用捆束在线束上的一对捆束带安装在上述线束上,具有固定主体部,能够固定在线束的安装对象上;和捆束带穿过部,具有能够供上述一对捆束带以大致并列的状态分开穿过的一对捆束带穿过孔。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固定件,上述各捆束带穿过孔的横向宽度尺寸比上述捆束带的细带状带主 体部的宽度尺寸小,上述各捆束带穿过孔的纵向尺寸比上述捆束带的 细带状带主体部的厚度尺寸大。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固定件,在上述固定主体部和上述捆束带穿过部之间设有朝向外周围突出 的凸缘状部。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束固定件,上述凸缘状部的一个主面与上述各捆束带穿过孔的内周面连接成 齐平状。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固定件,上述捆束带穿过部中的介于上述线束与上述一对捆束带之间的壁 部形成为能够通过捆束带的束紧而弯曲地弹性变形程度的薄壁状。
6. —种附固定件的线束装置,能够固定在安装对象上,具有 捆束多个线状体而成的线束; 捆束上述线束的一对捆束带;以及线束固定件,具有能够固定在上述安装对象上的固定主体部和具 有一对捆束带穿过孔的捆束带穿过部,所述一对捆束带穿过孔供上述一对捆束带以大致并列的状态分开穿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附固定件的线束装置,上述线束具有分支线从分支主线的中途分支的线束分支部分,上述一对捆束带在上述分支线的两侧捆束上述分支主线。
8. —种附固定件的线束装置的制造方法,具有以下工序 将具有能够固定在安装对象上的固定主体部和捆束带穿过部的线束固定件配置成使上述捆束带穿过部与线束接触的工序,其中,所述 捆束带穿过部具有能够供一对捆束带以大致并列的状态分开穿过的一 对捆束带穿过孔;将上述一对捆束带以大致并列的状态分开穿过上述一对捆束带穿 过孔的工序;将上述一对捆束带配置成巻绕于上述线束的工序;以及 束紧上述一对捆束带的工序。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利用一对捆束带捆束线束且安装线束固定件的情况下,使一对捆束带的捆束形态稳定。线束固定件(50)通过捆束在线束(WH)上的一对捆束带(60)安装在线束(WH)上,具有能够固定在线束(WH)的安装对象上的固定主体部(52)和具有一对捆束带(60)能够以大致并列的状态分开穿过的一对捆束带穿过孔(58a)。
文档编号B65D63/10GK101678933SQ20078005315
公开日2010年3月24日 申请日期2007年10月16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29日
发明者村田宏治 申请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