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件输送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305385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元件输送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元件输送装置,包括:一框座,包含一架体,该架体于一铅锤方向上的两端形成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二端连接一给料槽,该第一端连接一出料槽;一炼条组,包含一第一炼条及一第二炼条,该第一炼条、第二炼条同步运转,且该第一炼条及第二炼条分别活动地结合于该框座,该第一炼条分别啮合于该第一转向齿轮与该第二转向齿轮;数个载料单元,各该载料单元分别包含一壳罩、一第一结合部及一第二结合部,该第一结合部、该第二结合部分别结合于该第一炼条、该第二炼条,该壳罩环绕形成一放置空间;及一驱动装置,包含一动力元件及一驱动齿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元件输送装置,用以改善元件输送装置的使用便利性。
【专利说明】元件输送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元件输送装置,尤其是一种能够将元件输送至水平高度不同的位置上的元件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诸如螺丝、螺帽、插销或铆钉等元件在工业上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大多数机械、制造、电子或营建等各式产业均需大量采用上述元件。近年来,归功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自动化生产线日渐兴盛,利用自动化生产线大量制造、检测与包装上述元件,将可大幅度提升元件产能,以符合各式产业需求。
[0003]众所周知,自动化生产线中广泛采用滚筒与输送带等装置来输送元件,由于生产上述元件的加工设备间存在高度差异,导致单纯采用滚筒与输送带等装置难以稳定地将元件在高度存在差异的加工设备之间输送。举例而言,螺丝的生产过程需要用到螺丝成形机具与螺丝检测装置等加工设备,其中,大型的螺丝成形机具相对于螺丝检测装置的高度较高,因此单纯采用滚筒与输送带等装置无法将螺丝半成品由螺丝加工成形机具顺利输送至螺丝检测装置。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请参照图1所示,一种习用元件输送装置9,包含一本体91,该本体91包括一上端911与一下端912,该上端911沿纵向的高度高于该下端912。一第一滚筒92枢设于该上端911,一第二滚筒93枢设于该下端912,且该元件输送装置9另包括绕设在该第一及第二滚筒92、93外周面的一输送带94,该输送带94包括复数个成板状的第一单元941以及复数个成板状的第二单元942,各该第二单元942包括形成在表面的一盛装板943。其中,各该第二单元942 二侧分别枢接结合一第一单元941。
[0005]该元件输送装置9更包括固设于该本体91之下端912的一给料箱95,该给料箱95具有一容室951,且该容室951延伸至输送带94。借此,利用电动马达构成的一致动器96驱动该第一滚筒92转动,即可带动该输送带94运转,据此,该输送带94其中一侧912的各盛装板943能够由该下端912往该上端911移动。当该输送带95运转时,位于该给料箱95之容室951内的盛装板943会拨动螺丝半成品或其它待输送元件,且由于该输送带95形成倾斜状态,因此螺丝半成品会抵靠在该第二单元942的表面以及该盛装板943表面之间,如此该输送带95就能够将螺丝半成品由该本体91的下端912往该上端911运送,达到将螺丝半成品由低处自动运送往高处的效果。所述习用元件输送装置9一实施例已揭露于中华民国专利公告第M465384号“输送装置”专利案中。
[0006]该输送带94位于该第一滚筒92或该第二滚筒93的部分必须形成弯折,方能顺利环绕该第一及第二滚筒92、93运转。其中,该输送带94由交错设置之第一单元941与第二单元942所组成,因此位于该第一或第二滚筒92、93位置的第一单元941与第二单元942间的夹角必须改变,以便使该输送带94形成弯折。然而,该第一单元941与第二单元942的夹角改变过程将会产生噪音。况且,位于该给料箱95之容室951内的盛装板943在拨动螺丝半成品或其它待输送元件的过程中亦将产生噪音。据此,该元件输送装置9的整体运转噪音嘈杂,间接造成周遭人员的困扰。
[0007]再者,若待输送元件体积较小或者具有尖锐突起,将容易轧入该第一单元941与该第二单元942的间隙,使得待输送元件卡在该输送带94而无法被确实输送,更甚者将迫使该元件输送装置9停止运转。受到位于该第一或第二滚筒92、93位置之第一单元941与第二单元942间的夹角较大影响,连带使得该第一单元941与该第二单元942间的间隙较大,尤其容易产生待输送元件卡住的情形,严重降低该元件输送装置9的运作稳定性。
[0008]另一方面,该输送带94仅依靠该第二单兀942的表面以及该盛装板943表面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容纳待输送元件,委实过于狭小,若待输送元件体积较大或者形状狭长时,单一盛装板943每次能够运送的待输送元件数量较少,使得该元件输送装置9之输送效率始终无法有效提升。
[0009]综上所述,习用元件输送装置9具有噪音较大、待输送元件容易卡住、以及输送效率低等诸多缺点,亟需提供一种进一步改良的元件输送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有效改善元件输送装置的使用便利性,进而提升元件输送装置应用于自动化生产线中的附加价值。
实用新型内容
[0010]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元件输送装置,包含一炼条组及数个载料单元,借由该载料单元放置待输送元件,并且通过该炼条组的带动将待输送元件由一架体水平高度较低的第二端运送至其水平高度较高的第一端,具有降低噪音音量的功效。
[0011]本实用新型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元件输送装置,各该载料单元分别包含一壳罩,通过在各该载料单元的壳罩上形成一第一连接部与一第二连接部,其中一载料单元的第一连接部能够与相邻载料单元的第二连接部相贴合,使得任意相邻载料单元间不会形成间隙,可以避免待输送元件卡在该载料单元的壳罩之间,以达到提升运作稳定性的功效。
[0012]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元件输送装置,该壳罩环绕形成一放置空间以供放置待输送元件,该放置空间的容积可供调整,使单一载料单元所能运送的待输送元件数量能够弹性调整,以达到增加输送效率的功效。
[0013]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运用的技术手段包含有:
[0014]一种元件输送装置,包含:一框座,包含一架体,该架体于一铅锤方向上的两端形成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二端连接一给料槽,该给料槽具有一入料口及一第一转向齿轮,该第一端连接一出料槽,该出料槽具有一出料口及一第二转向齿轮;一炼条组,包含一第一炼条及一第二炼条,该第二炼条与该第一炼条同步运转,且该第一炼条及第二炼条分别活动地结合于该框座,该第一炼条分别哨合于该第一转向齿轮与该第二转向齿轮;数个载料单元,各该载料单元分别包含一壳罩、一第一结合部及一第二结合部,该第一结合部、该第二结合部分别结合于该第一炼条、该第二炼条,该壳罩环绕形成一放置空间,且该壳罩具有连通该放置空间的一开口 ;及一驱动装置,包含一动力元件及一驱动齿轮,该动力元件连接该驱动齿轮以供驱动该驱动齿轮枢转,且该驱动齿轮啮合于该炼条组的第一炼条。
[0015]该第一端沿该铅锤方向高于该第二端,使该第一端的水平高度高于该第二端的水平高度,该入料口沿该铅锤方向朝向上方开设,该出料口沿该铅锤方向朝向下方开设。
[0016]—第一方向述垂直该铅锤方向,该入料口沿该第一方向形成于该第一转向齿轮与该架体之间,该出料口相邻该第二转向齿轮设置。
[0017]—第二方向分别垂直该第一方向及该铅锤方向,该框座于该第二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形成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该第一炼条及该第二炼条分别可活动地结合于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且该第一炼条沿该第二方向与该第二炼条相互对位。
[0018]该动力元件用以带动该第一炼条环绕该第一转向齿轮与该第二转向齿轮运转,使该第一炼条能够带动该载料单元移动,当该载料单元经过该入料口时,该开口沿该铅锤方向朝向上方,当该载料单元经过该出料口时,该开口沿该铅锤方向朝向下方。
[0019]当该载料单元经过该入料口时,该开口沿该铅锤方向与该入料口相对位,当该载料单元经过该出料口时,该开口沿该铅锤方向与该出料口相对位。
[0020]该载料单元的壳罩于该第一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形成一第一连接部与一第二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能够与相邻载料单元之一第二连接部相贴合。
[0021]该载料单元壳罩的开口处沿该第一方向具有一宽度,且该壳罩沿该铅锤方向具有一深度,该宽度大于该深度。
[0022]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元件输送装置,借由该载料单元放置待输送元件,并且通过该炼条组的带动将待输送元件由一架体水平高度较低的第二端运送至其水平高度较高的第一端,具有降低噪音音量的功效;借由一载料单元的第一连接部能够与相邻载料单元的第二连接部相贴合,使得任意相邻载料单元间不会形成间隙,可以避免待输送元件卡在该载料单元的壳罩之间,以达到提升运作稳定性的功效;借由该壳罩环绕形成一放置空间以供放置待输送元件,该放置空间的容积可供调整,使单一载料单元所能运送的待输送元件数量能够弹性调整,以达到增加输送效率的功效。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一种习用元件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0026]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载料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载料单元的侧视示意图。
[0028]符号说明
[0029]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元件输送装置符号说明
[0030]1、框座;11、架体;111、第一端;112、第二端;la、第一侧;lb、第二侧;12、给料槽;121、入料口 ;122、第一转向齿轮;13、出料槽;131、出料口 ;132、第二转向齿轮;2、炼条组;21、第一炼条;22、第二炼条;3、载料单元;31、壳罩;311、开口 ;312、第一连接部;313、第二连接部;32、第一结合部;33、第二结合部;4、驱动装置;41、动力元件;42、驱动齿轮;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Ζ、铅锤方向;R、放置空间;H1、宽度;H2、深度。
[0031 ] 习用元件输送装置符号说明
[0032]9、习用元件输送装置;91、本体;911、上端;912、下端;92、第一滚筒;93、第二滚筒;94、输送带;941、第一单元;942、第二单元;943、盛装板;95、给料箱;951、容室;96、致动器。
[0033]图2符号说明
[0034]1、框座;11、架体;111、第一端;112、第二端;la、第一侧;lb、第二侧;12、给料槽;121、入料口 ;13、出料槽;131、出料口 ;2、炼条组;21、第一炼条;22、第二炼条;3、载料单元;31、壳罩;311、开口 ;4、驱动装置;41、动力元件;42、驱动齿轮;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Ζ、铅锤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36]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特列举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37]本实用新型全文所述之铅锤方向、水平面与水平,以地球为基准,任一点与地球质心的联机构成之方向为一铅锤方向,垂直于铅锤方向之平面为水平面,而平行于水平面的方向即称为水平。
[0038]本实用新型全文所述之上方、下方,是依铅锤方向为基准,位于一水平高度较高的位置称上方,位于一水平高度较低之的位置称下方。
[0039]本实用新型全文所述之动力元件,可以为马达,经由感测开关、时控开关或各种程序设计,使该动力元件可以朝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或停止,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预期与理解。
[0040]请参照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之元件输送装置,包含一框座1、一炼条组2及数个载料单元3,该炼条组2可活动地结合于该框座1,各该载料单元3则分别结合于该炼条组2。
[0041]该框座I包含一架体11,该架体11于一铅锤方向Z上的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一端111及一第二端112,所述铅锤方向Z垂直于水平面,该第一端111沿该铅锤方向Z高于该第二端112,使该第一端111的水平高度高于该第二端112的水平高度。其中,该第二端112可以连接一给料槽12,该第一端111可以连接一出料槽13。
[0042]请一并参照图3所示,该给料槽12具有一入料口 121及一第一转向齿轮122,该入料口 121沿一第一方向X形成于该第一转向齿轮122与该架体11之间,该第一方向X是垂直该铅锤方向Ζ,且该入料口 121沿该铅锤方向Z朝向上方开设;该出料槽13具有一出料口 131及一第二转向齿轮132,该出料口 131可以邻近该第二转向齿轮132设置,且该出料口 131沿该铅锤方向Z朝向下方开设。
[0043]该炼条组2较佳包含一第一炼条21及一第二炼条22,该第二炼条22与该第一炼条21同步运转。该框座I于一第二方向Y上的两侧分别形成一第一侧Ia及一第二侧lb,所述第二方向Y分别垂直该第一方向X及该铅锤方向Z,该第一炼条21及第二炼条22较佳分别可活动地结合于该框座I之第一侧Ia及第二侧lb,且该第一炼条21沿该第二方向Y与该第二炼条22相互对位。详言之,该第一炼条21呈环状且分别啮合于该给料槽12之第一转向齿轮122与该出料槽13之第二转向齿轮132,借此,该第一炼条21可以环绕该第一与第二转向齿轮122、132运转。
[0044]请一并参照图4所示,该载料单元3包含一壳罩31、一第一结合部32及一第二结合部33,该第一结合部32及该第二结合部33沿该第二方向Y分别设置于该壳罩31 二端,使得该第一与第二结合部32、33可以分别结合于该第一与第二炼条21、22。该壳罩31较佳呈弯弧状,且该壳罩31环绕形成一放置空间R以供放置待输送元件,且该壳罩31具有连通该放置空间R之一开口 311。
[0045]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元件输送装置另设有一驱动装置4,该驱动装置4包含一动力元件41及一驱动齿轮42,该动力元件413连接该驱动齿轮42以供驱动该驱动齿轮42枢转,且该驱动齿轮42啮合于该炼条组2之第一炼条21,以带动该第一炼条21环绕该第一与第二转向齿轮122、132运转。其中,该动力元件41之输出轴可以经由皮带轮以连接该驱动齿轮42 ;或者,该动力元件41之输出轴可以直接经由联轴器耦接该驱动齿轮42,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轻易理解实施。
[0046]注意到,该炼条组2之第二炼条22与第一炼条21同步运转,由于该第一炼条21可以与该第二炼条22相连接,使该第二炼条22能够与该第一炼条21同步运转;或者,该给料槽12、该出料槽13与该驱动装置4可以分别设置与该第二炼条22啮合之另一第一转向齿轮、另一第二转向齿轮与另一驱动齿轮,以供带动该第二炼条22与该第一炼条21同步运转。故,带动该第二炼条22与该第一炼条21同步运转之方法种类繁多,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轻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加以限制。
[0047]借由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元件输送装置实际使用时,该驱动装置4之动力元件41可以经由该驱动齿轮42同步带动该炼条组2之第一炼条21与第二炼条22运转,由于各该载料单兀3则分别经由该第一与第二结合部32、33结合于该第一与第二炼条21、22,因此各该载料单元3将分别随着该第一炼条21与第二炼条22运转。
[0048]以开口 311沿该铅锤方向Z朝向上方且邻近该给料槽12之第一转向齿轮122的一载料单元3为例,该第一炼条21可以带动该载料单元3沿该第一方向X朝向该架体11之第二端112移动,该入料口 121形成于该第一转向齿轮122与该架体11之间,因此当该载料单元3经过该入料口 121时,该开口 311可以沿该铅锤方向Z与该入料口 121相对位。据此,与该元件输送装置相邻之加工设备可以经由该给料槽12之入料口 121将待输送元件(例如:螺丝半成品)送入,待输送元件将依序经由该入料口 121与该开口 311进入该载料单元3之壳罩31所形成的放置空间R当中。
[0049]接着,该第一炼条21可以继续带动该载料单元3朝向该架体11之第二端112移动,当该载料单元3抵达该第二端112后,该第一炼条21将带动该载料单元3转而沿该铅锤方向Z朝向该架体11之第一端111移动。受到重心位置影响,该壳罩31之开口 311将保持沿该铅锤方向Z朝向上方,因此放置于该放置空间R当中的待输送元件并不会脱出该壳罩31。
[0050]同理,当该载料单元3抵达该第一端112后,该第一炼条21将带动该载料单元3转而沿该第一方向X朝向该出料槽13之第二转向齿轮132移动。当该载料单元3抵达该第二转向齿轮132时,由于该第一炼条21系环绕该第二转向齿轮132运转,因此该载料单元3将受该第一炼条21带动使其开口 311转而沿该铅锤方向Z朝向下方。据此,当该载料单元经过邻近该第二转向齿轮132设置之出料口 131时,该开口系沿该铅锤方向朝向下方,使得该开口 311可以沿该铅锤方向Z与该出料口 131相对位,放置于该放置空间R当中的待输送元件将经由该开口 311脱出该壳罩31,并且经由该出料口 131落入与该元件输送装置相邻之另一加工设备,以完成运送待输送元件。
[0051]该载料单元3续受该第一炼条21之带动,以依序经由该架体11之第一端111与第二端112抵达该给料槽12之第一转向齿轮122。同样地,由于该第一炼条21系环绕该第一转向齿轮122运转,因此该载料单元3将受该第一炼条21带动使其开口 311恢复沿该铅锤方向Z朝向上方,以备再次经由该入料口 121接收待输送元件。
[0052]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元件输送装置可以借由该载料单元3放置待输送元件,并且透过该炼条组2之带动将待输送元件由该架体11水平高度较低之第二端112运送至其水平高度较高之第一端111。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元件输送装置系采用炼条组2驱动该载料单元3,该炼条组2之第一炼条21或第二炼条22环绕该第一与第二转向齿轮
122、132运转时不容易产生噪音,相较前述习用元件输送装置9之输送带94由交错设置之第一单元941与第二单元942,容易于通过该第一及第二滚筒92、93时产生噪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元件输送装置确实具有降低噪音音量之功效。
[0053]再者,相较前述习用元件输送装置9的盛装板943因该给料箱95之容室951内持续拨动待输送元件而产生噪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元件输送装置供加工设备经由该给料槽12之入料口 121送入待输送元件,该载料单元3之壳罩31不会持续摩擦待输送元件而产生噪音,确实具有进一步降低噪音音量之功效。
[0054]值得注意的是,该载料单兀3之壳罩31于该第一方向X上的两侧分别形成一第一连接部312与一第二连接部313,该第一与第二连接部312、313分别紧邻该开口 311,且当其中一载料单元3位于该给料槽12中且其开口 311与该入料口 121相对位时,该载料单元3之第一连接部312较佳能够与相邻载料单元3之第二连接部313相贴合,使得该二载料单元3之壳罩311间不会形成间隙。
[0055]据此,当加工设备经由该给料槽12之入料口 121送入待输送元件时,透过于各该载料单元3之壳罩31上形成该第一与第二连接部312、313,使得开口 311与该入料口 121相对位之任二载料单元3间不会形成间隙,可以有效避免待输送元件卡在该载料单元3的壳罩31之间。相较前述习用元件输送装置9之输送带94的第一单元941与第二单元942间存在间隙,容易产生待输送元件卡住的情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元件输送装置确实具有提升运作稳定性之功效。
[0056]另一方面,请一并参照图5所示,该载料单元3之壳罩31的开口 311处沿该第一方向X系具有一宽度Hl,且该壳罩31沿该铅锤方向Z具有一深度H2,该宽度Hl较佳大于该深度H2,使得该炼条组2沿该铅锤方向Z带动该载料单元3于该架体11之第一端111与第二端112间移动时,该载料单元3之壳罩31下方不会触碰相邻载料单元3之壳罩31上方。
[0057]其中,藉由适当设计该壳罩31之宽度Hl与深度H2,可以有效调整该壳罩31所环绕形成之放置空间R的容积,使该放置空间R中所能放置的待输送元件数量符合实际需求。相较前述习用元件输送装置9单纯仰赖该第二单元942的表面以及该盛装板943表面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容纳待输送元件,造成单一盛装板943每次能够运送的待输送元件数量较少,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元件输送装置之单一载料单元3所能运送的待输送元件数量可弹性调整,确实具有增加输送效率之功效。
[0058]综上所述,藉由前揭之结构特征,本实用新型元件输送装置确可达到降低机台噪音音量、提升元件输送装置之运作稳定性及增加元件输送装置之输送效率等诸多功效,有效改善元件输送装置的使用便利性。
[005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元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框座,包含一架体,该架体于一铅锤方向上的两端形成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二端连接一给料槽,该给料槽具有一入料口及一第一转向齿轮,该第一端连接一出料槽,该出料槽具有一出料口及一第二转向齿轮; 一炼条组,包含一第一炼条及一第二炼条,该第二炼条与该第一炼条同步运转,且该第一炼条及第二炼条分别活动地结合于该框座,该第一炼条分别哨合于该第一转向齿轮与该第二转向齿轮; 数个载料单元,各该载料单元分别包含一壳罩、一第一结合部及一第二结合部,该第一结合部、该第二结合部分别结合于该第一炼条、该第二炼条,该壳罩环绕形成一放置空间,且该壳罩具有连通该放置空间的一开口; 一驱动装置,包含一动力组件及一驱动齿轮,该动力组件连接该驱动齿轮以供驱动该驱动齿轮枢转,且该驱动齿轮啮合于该炼条组的第一炼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件输送装置,其特征是:该第一端沿该铅锤方向高于该第二端,使该第一端的水平高度高于该第二端的水平高度,该入料口沿该铅锤方向朝向上方开设,该出料口沿该铅锤方向朝向下方开设。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元件输送装置,其特征是:一第一方向是垂直该铅锤方向,该入料口沿该第一方向形成于该第一转向齿轮与该架体之间,该出料口相邻该第二转向齿轮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元件输送装置,其特征是:一第二方向分别垂直该第一方向及该铅锤方向,该框座于该第二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形成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该第一炼条、该第二炼条分别活动地结合于该第一侧、该第二侧,且该第一炼条沿该第二方向与该第二炼条相互对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件输送装置,其特征是:该动力元件用以带动该第一炼条环绕该第一转向齿轮与该第二转向齿轮运转,使该第一炼条带动该载料单元移动,当该载料单元经过该入料口时,该开口沿该铅锤方向朝向上方,当该载料单元经过该出料口时,该开口沿该铅锤方向朝向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元件输送装置,其特征是:当该载料单元经过该入料口时,该开口沿该铅锤方向与该入料口相对位,当该载料单元经过该出料口时,该开口沿该铅锤方向与该出料口相对位。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元件输送装置,其特征是:该载料单元的壳罩于该第一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形成一第一连接部与一第二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与相邻载料单元的一第二连接部相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元件输送装置,其特征是:该载料单元壳罩的开口处沿该第一方向具有一宽度,且该壳罩沿该铅锤方向具有一深度,该宽度大于该深度。
【文档编号】B65G17/36GK203946507SQ201420293180
【公开日】2014年1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3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3日
【发明者】陈有隆, 王士福 申请人:精湛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