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39660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豆芽的制造工厂中,使用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豆芽的切根装置来对制造出的豆芽进行切根处理,在使用清洗装置清洗后,进行以规定量装袋的包装处理。此时,使用组合多个输送装置而构成的分配装置来将通过清洗装置清洗后的豆芽分配至多条用于包装的流水线上,在每条流水线上,通过专用的包装处理装置,来进行面向商业用途的大量包装,或者进行面向一般消费者的小份包装。图7是简要地表示现有技术的分配装置100的结构的图,该分配装置100将豆芽或加工蔬菜等被包装物分配至数量多于输入流水线L11、L12的输出流水线L21~L23。在图7中,表示了被包装物通过两条输入流水线L11、L12依次被投入分配装置100,并通过分配装置100分配至三条用于包装的输出流水线L21~L23的例子。如图7所示,现有技术的分配装置100包含:第一输送装置C1,其从第一输入流水线L11投入被包装物,并可向正反方向旋转;第二输送装置C2,其从第二输入流水线L12投入被包装物,并可向正反方向旋转;控制装置101,其控制各输送装置C1、C2的驱动,该分配装置100构成为将第一及第二输送装置C1、C2配置为不同高度,具体来说,以从第一输送装置C1一侧的端部e11掉落的被包装物由第二输送装置C2的输送面接收的方式,将第一输送装置C1一侧的端部e11配置在第二输送装置C2的输送面的上方。根据上述结构,控制装置101若以使输送带b1在图7中沿逆时针旋转的方式来驱动第一输送装置C1,则可以使从第一输入流水线L11投入的被包装物从另一侧的端部e12掉落并投入至第一输出流水线L21,若以使输送带b1在图7中沿顺时针旋转的方式来驱动第一输送装置C1,则可以使被投入的被包装物从一侧的端部e11掉落并投入至第二输送装置C2。同样地,控制装置101若以使输送带b2在图7中沿逆时针旋转的方式来驱动第二输送装置C2,则能够使从第二输入流水线L12及第一输送装置C1投入的被包装物从一侧的端部e21掉落并投入至第二输出流水线L22,若以使输送带b2在图7中沿顺时针旋转的方式来驱动第二输送装置C2,则能够使被投入的被包装物从另一侧的端部e22掉落并投入至第三输出流水线L23。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13-15372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使用图7所示的分配装置100的情况下,对于从第一输入流水线L11投入的被包装物,均能够投入至第一~第三输出流水线L21~L23中的任意一个。然而,对于从第二输入流水线L12投入的被包装物,虽能够投入至第二及第三输出流水线L22、L23,但是由于第一及第二输送装置C1、C2被配置为不同高度,因此其无法投入至第一输出流水线L21。因此,在通过第二输送装置C2对第二及第三输出流水线L22、L23投入足够量的被包装物的情况下,需要停止从第二输入流水线L12向第二输送装置C2投入被包装物,直至已投入至第二及第三输出流水线L22、L23的被包装物的量通过包装处理而减少。这样,若将第一及第二输送装置C1、C2配置为不同高度来构成分配装置100,则装置的工作效率变差,存在使该工厂的被包装物的生产量下降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送装置,其能够将输送对象物高效地投入至多个输出流水线。(二)技术方案本发明为一种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框架;驱动辊,其绕水平轴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框架;辊驱动装置,其产生驱动力,并将该驱动力向所述驱动辊传递,使该驱动辊绕其轴线旋转;第一从动辊,其绕着与所述驱动辊的轴线平行的轴线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所述框架的与所述驱动辊有间隔的部位;环形的带,其卷绕拉伸于所述驱动辊和所述第一从动辊上;第二从动辊,其配置在所述驱动辊与所述第一从动辊之间,并设置为从所述带的内侧与该带的下拉伸部分接触;辊移动装置,其具有绕着与所述驱动辊的轴线平行的轴线旋转自如地支承所述第二从动辊,同时与所述第一从动辊连接的辊保持部,所述辊移动装置与所述第一从动辊向接近所述驱动辊的方向的移动进行联动,以不使所述带松弛的方式使所述第二从动辊向下方移动,并与所述第一从动辊向与所述驱动辊背离的方向的移动进行联动,使所述第二从动辊向上方移动;控制部,其控制由所述辊移动装置所进行的使所述第一及第二从动辊移动的动作。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辊保持部绕着与所述驱动辊的轴线平行的轴线旋转自如地被支承,所述辊移动装置还具有产生驱动力并将该驱动力向所述辊保持部传递来使该辊保持部旋转的保持部驱动装置。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辊保持部具备:支轴,其绕着与所述驱动辊的轴线平行的轴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框架;一对连接部,其构成形状较长,且长边方向的一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从动辊的轴线方向的各端部连接,并沿所述第一从动辊的移动方向延伸设置;一对第一臂部,其长边方向的一端部分别固定在所述支轴上,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二从动辊的轴线方向的各端部连接;一对第二臂部,其长边方向的一端部分别固定在所述支轴上,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分别与所述一对连接部的长边方向的各另一端部连接。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一对连接部分别具备施力装置,该施力装置向与所述驱动辊背离的方向对所述第一从动辊施力。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一对连接部构成为在其长边方向的中间部分别具有关节,并且在该关节处可弯折。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辊驱动装置构成为能够产生使所述驱动辊绕其轴线向一个方向旋转的驱动力、以及向另一方向旋转驱动的驱动力。(三)有益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输送装置,其能够将输送对象物高效地投入至多个输出流水线。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输送装置10的结构的俯视图。图2是输送装置10的侧视图图2是输送装置10的侧视图。图3是输送装置10的主视图。图4是表示输送装置10的一个使用例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输送装置10的一个使用例的侧视图。图6A是放大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输送装置10A中的连接部42A附近的侧视图。图6B是放大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输送装置10A中的连接部42A附近的侧视图。图7是简略地表示将豆芽或加工蔬菜等被包装物分配至数量多于输入流水线L11、L12的输出流水线L21~L23的现有技术的分配装置100的结构的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输送装置10的结构的俯视图,图2是输送装置10的侧视图,图3是输送装置10的主视图。此外,在图1中,省略后述的带15、引导辊20、支架27、限制部件28、保持部驱动装置32等来进行图示。本实施方式的输送装置10的结构包含:设置在水平地面f上的框架11、驱动辊12、辊驱动装置13、第一从动辊14、环形的带15、第二从动辊16、辊移动装置17及控制部18。下面,将与地面f垂直的方向设为铅直方向Z,将与地面f平行的一个方向设为前后方向X,将与铅直方向Z及前后方向X中的任一个均垂直的方向设为左右方向Y,进而,将前后方向X中的一个方向设为前方X1,将前后方向X的另一个方向设为后方X2,从而进行说明。框架11的结构包含:一对辊支承框架21及框架主体22,该框架主体22将该一对辊支承框架21以使它们在左右方向Y上有间隔且沿前后方向X延伸的方式支承在地面f的上方。各辊支承框架21为金属制且形成为长板状,彼此相同地形成。框架主体22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相对于地面f垂直地直立设置的金属制的四根支柱部23,该四根支柱部23在前后方向X及左右方向Y上彼此间隔配置。详细来说,各支柱部23配置为在俯视视角下与一对长边沿前后方向X延伸的矩形的各顶部相对应的配置。并且,在配置于左右方向Y的一侧的两根支柱部23的各上端部,例如通过焊接固定一个辊支承框架21。同样地,在配置于左右方向Y的另一侧的两根支柱部23的各上端部,通过例如焊接固定另一个辊支承框架21。由此,一对辊支承框架21在沿前后方向X彼此平行延伸设置的状态下,由框架主体22所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主体22在前后方向X的一侧配置的两根支柱部23上,在铅直方向上具有间隔地架设两根梁部24a、24b。同样地,在前后方向X的另一侧配置的两根支柱部23上,在铅直方向上具有间隔地架设两根梁部24a、24b。并且,在这些四根梁部24a、24b中,在下侧配置的两根梁部24b的各中央部架设有横梁部25。这样的框架主体22例如通过焊接连接多个金属制角筒状部件而构成。驱动辊12以其轴线J12沿左右方向Y延伸的姿态,通过一对辊支承框架21上的前方X1侧的各端部21a,绕该轴线J12旋转自如地支承。辊驱动装置13固定设置在一对辊支承框架21中一侧的辊支承框架21上的端部21a,产生驱动力并将该驱动力向驱动辊12传递,使驱动辊12绕其轴线J12旋转。辊驱动装置13具有作为驱动力产生装置的马达M。马达M的动作由控制部18所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辊驱动装置13构成为可以使马达M正转及反转。即,马达M能够产生使驱动辊12绕其轴线J12向一个方向旋转的驱动力、以及使驱动辊12绕其轴线J12向另一方向旋转的驱动力。第一从动辊14以其轴线J14沿左右方向Y延伸的姿态且以其轴线J14从地面f起始的高度位置与驱动辊12的轴线J12处于相同的高度位置的方式,通过一对辊支承框架21上的后方X2侧的各端部21b,绕该轴线J14旋转自如地支承。详细来说,如图2所示,在一对辊支承框架21的各端部21b分别形成有从后方X2侧的边缘向前方X1侧与前后方向X平行地延伸的切口21c,第一从动辊14通过配置在这一对切口21c内从而由各端部21b所支承,进而,通过由这一对切口21c引导从而可沿前后方向X移动。这里,若将图1~图3所示的输送装置10的状态记作第一状态,则第一从动辊14在第一状态下,被配置在切口21c上的后方X2侧的位置即第一位置P1。另外,将配置在该第一位置P1的第一从动辊14通过后述的辊移动装置17的动作而沿切口21c向前方X1移动后所配置的位置记作第二位置P2。也就是说,第一从动辊14在第一位置P1与比第一位置P1更接近驱动辊12的位置即第二位置P2之间,沿前后方向X可移动地由一对辊支承框架21所支承。此外,该第二位置P2在图2中以假想线来表示。带15在驱动辊12与第一从动辊14上被卷绕拉伸。即,如图3所示,带15在左右方向Y上设置在一对辊支承框架21之间。在这里,拉伸是表示以不使带15产生松弛的方式来架设在驱动辊12和第一从动辊14上的状态。通过这样拉伸带15,使绕驱动辊12的轴线J12的旋转运动所带来的驱动力传递至带15,由此,带15向与驱动辊12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进行旋转动作。带15可由例如树脂制的带来实现。这里,如图2所示,在带15上,将拉伸在驱动辊12的上部和第一从动辊14的上部的部分记作上拉伸部分15a,将拉伸在驱动辊12的下部和第一从动辊14的下部的部分记作下拉伸部分15b。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辊12与第一从动辊14具有相同的辊外径。另外,如上所述,驱动辊12和第一从动辊14被配置在彼此的轴线J12、J14为相同高度的位置。因此,上拉伸部分15a平行于地面f被延伸设置。本实施方式的输送装置10在该上拉伸部分15a上载置输送对象物。并且,搭载在上拉伸部分15a上的输送对象物根据带15的旋转方向,向前方X1侧或后方X2侧输送。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装置10还包含从下方支承该上拉伸部分15a且分别形成为矩形板状的一对支承板19,各支承板19以与该上拉伸部分15a相对的上表面与地面f平行的姿态由一对辊支承框架21所支承。即,输送装置10构成为,伴随着带15的旋转动作,上拉伸部分15a在这一对支承板19上滑动。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设置有这样的支承板19,在将输送对象物搭载于上拉伸部分15a上时,能够防止上拉伸部分15a因输送对象物的重量而发生挠曲。此外,如图1所示,在各支承板19上,在与上拉伸部分15a相对的上表面,设置有以从该上表面稍微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多个突起19a。突起19a从支承板19的上表面突起的突出量可在例如2.5mm~3.0mm的范围内选择。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各支承板19设置有突起19a,即使水分浸入上拉伸部分15a与支承板19之间,也能够防止因该水分造成的支承板19与上拉伸部分15a之间的滑动阻力增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支承板19通过架设在一对辊支承框架21上的两根支轴26从下方支承。在各支承板19上,分别形成有可以与该支轴26卡合的卡合沟槽,通过使该卡合沟槽与支轴26卡合,从而限制各支承板19向前后方向X的移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辊支承框架21的上端部,分别在前后方向X上具有间隔的两处位置,以朝向上方且向带15的左右方向Y的中央部延伸的方式,通过例如焊接固定设置有一对金属制的支架27。并且,金属制且形成为长板状的一对限制部件28,以使其厚度方向与左右方向Y一致的姿态并以彼此相对且沿前后方向X延伸的方式分别由设置在一个辊支承框架21的上端部上的一对支架27以及设置在另一个辊支承框架21的上端部上的一对支架27所支承。此时,如图3所示,一对限制部件28被配置在比带15的左右方向Y的各缘部更靠内侧的位置,另外,是以相对于带15的上拉伸部分15a稍有间隔的方式来配置。本实施方式的输送装置10由于设置有这样的一对限制部件28,从而防止搭载于带15的上拉伸部分15a的输送对象物从带15的左右方向Y的各边缘部掉落。第二从动辊16以其轴线J16沿左右方向Y延伸的的姿态,在前后方向X上配置在驱动辊12与第一从动辊14之间,更详细地,是在配置于前方X1侧的两根支柱部23与配置于后方X2侧的两根支柱部23的大致中间位置,且以从带15的内侧与下拉伸部分15b接触的方式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该第二从动辊16的前方X1侧及后方X2侧,引导辊20绕其轴线J20旋转自如地分别架设在一对辊支承框架21上。各引导辊20以其轴线J20沿左右方向Y延伸的姿态,以使其上端的高度位置与驱动辊12及第一从动辊14的各下端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的方式来配置,且以从带15的外侧与下拉伸部分15b接触的方式设置。第二从动辊16在这两根引导辊20之间,在输送装置1的第一状态下,如图2所示,配置在比设置两根引导辊20高度位置稍靠下方的高度位置,并被带15的下拉伸部分15b卷绕。将该第一状态中的第二从动辊16的位置记作第三位置P3。辊移动装置17构成为使第一从动辊14向接近/背离驱动辊12的方向移动,即向前后方向X移动,同时与第一从动辊14的移动联动,而使第二从动辊16沿上下移动,作为使输送装置10的状态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的装置来发挥作用,所述第一状态是指第一从动辊14配置在第一位置P1且第二从动辊16配置在第三位置P3;所述第二状态是指第一从动辊14配置在第二位置P2且第二从动辊16配置在后述的第四位置P4。更详细地,辊移动装置17使配置在第一位置P1的第一从动辊14从第一位置P1向沿前方X1间隔第一距离L1的第二位置P2移动,与该第一从动辊14的移动联动,使配置在第三位置P3的第二从动辊16从第三位置P3向沿下方间隔第二距离L2的第四位置P4移动,从而使输送装置10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转变。这里,第二距离L2在输送装置10的第二状态下,是以不使带15产生松弛的方式来确定的。更详细地说,第二距离L2是以使第一状态中的带15的张力与第二状态中的带15的张力大致相等的方式来确定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距离L1设定为400mm。另外,辊移动装置17使配置在第二位置P2的第一从动辊14向第一位置P1移动,并与该第一从动辊14的移动进行联动,使配置在第四位置P4的第二从动辊16向第三位置P3移动,由此使输送装置10从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转变。下面,对辊移动装置17的结构进行说明。辊移动装置17的结构包含辊保持部31及保持部驱动装置32,所述辊保持部31对第二从动辊16以使其绕轴线J16旋转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并且与第一从动辊14连接,绕着沿左右方向Y延伸的轴线J41旋转自如地由框架11所支承;所述保持驱动装置32产生驱动力,并将该驱动力传递至辊保持部31,使辊保持部31绕轴线J41旋转。辊保持部31的结构包含:支轴41、一对连接部42、一对第一臂部43、一对第二臂部44及第三臂部45。支轴41以其轴线J41沿左右方向Y延伸的姿态,在比第四位置P4更靠下方的高度位置旋转自如地由框架11的框架主体22所支承,更详细地说,旋转自如地由配置在后方X2侧的两根支柱部23所支承。一对连接部42彼此相同地构成,在左右方向Y上,被分别配置在比一对辊支承框架21更靠外侧处。各连接部42沿前后方向X延伸设置,配置在后方X2侧的一端部42a与第一从动辊14的轴线方向的各端部分别连接。这里,一对连接部42如图2所示,在第一从动辊14被配置在第一位置P1时,以使其另一端部42b被配置在比支轴41的轴线J41的位置更靠后方X2侧处间隔L1/2的位置的方式,来选择其长边方向的尺寸。一对第一臂部43彼此相同地构成,在左右方向Y上彼此间隔配置,更详细地,是在左右方向Y上,以与配置第二从动辊16的轴线方向的各端部的位置一致的方式来分别进行配置。各第一臂部43以使其长边方向相对于支轴41的轴线J41呈垂直的姿态,其长边方向的一端部43a固定于支轴41,其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43b与第二从动辊16的轴线方向的各端部分别连接。第二从动辊16绕轴线J16旋转自如地由该一对第一臂部43的各另一端部43b所支承。一对第二臂部44彼此相同地构成,在左右方向Y上彼此间隔配置,更详细地,是在左右方向Y上,以与配置第一从动辊14的轴线方向的各端部的各位置一致的方式来分别配置。各第二臂部44以使其长边方向相对于支轴41的轴线J41呈垂直的姿态,其长边方向的一端部44a固定于支轴41,其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44b与各连接部42的另一端部42b分别连接。第三臂部45以使其长边方向相对于支轴41的轴线J41呈垂直的姿态,其长边方向的一端部45a固定于支轴41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其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45b与保持部驱动装置32连接。保持部驱动装置32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作为驱动力产生装置的双动式气动气缸33。气动气缸33的结构包含气缸管34及活塞杆35,所述气缸管34在内部收容有活塞,所述活塞杆35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固定于所述活塞,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从气缸管34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向外部突出设置。如图2所示,气动气缸33设置在于后方X2侧配置的梁部24b与横梁部25的连接部。更详细地说,气缸管34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绕着沿左右方向Y延伸的轴线旋转自如地与所述连接部连接。另外,活塞杆35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与第三臂部45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45b连接。通过这样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气动气缸33动作,由活塞的往复运动所形成的驱动力经由活塞杆35传递至第三臂部45的另一端部45b。由此,第三臂部45的另一端部45b绕支轴41的轴线J41旋转,并与之联动地,固定于支轴41的第一及第二臂部43、44也绕轴线J41旋转。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驱动力产生装置,使用双动式气动气缸33,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其它致动器。此外,如上所述,在输送装置10的第一状态下,即当第一从动辊14配置在第一位置P1时,一对连接部42的各另一端部42b配置在比支轴41的轴线J41的位置更靠后方X2侧间隔L1/2的位置。因此,与一对连接部42的各另一端部42b连接的一对第二臂部44的各另一端部44b也在输送装置10的第一状态下,如图2所示,配置在比支轴41的轴线J41的位置更靠后方X2侧间隔L1/2的位置。另外,如上所述,由于第一位置P1与第二位置P2在前后方向X上仅间隔第一距离L1,因此在输送装置10的第二状态下,即当第一从动辊14配置在第二位置P2时,一对连接部42的各另一端部42b、以及分别与其连接的一对第二臂部44的各另一端部44b配置在比支轴41的轴线J41的位置更靠前方X1侧间隔L1/2的位置。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第一位置P1与第二位置P2之间的距离L1,以使一对连接部42的各另一端部42b相对于支轴41的轴线J41配置在适当的位置的方式,来确定连接部42的长边方向的尺寸。因此,在使一对第二臂部44绕轴线J41旋转并使第一从动辊14在第一位置P1与第二位置P2之间移动时,能够将一对连接部42的姿态维持为与在第一从动辊14的移动方向即前后方向X上大致一致的状态。因此,能够将用于使第一从动辊14在第一位置P1与第二位置P2之间移动的驱动力经由一对连接部42向第一从动辊14高效且切实地传递。经历输送装置10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辊保持部31绕轴线J41的旋转角度α根据设置支轴41的高度位置不同而有所不同,设置支轴41的高度位置,例如确定为如下所述的位置,即该位置使得在使辊保持部31以旋转角度α旋转时,由一对第一臂部43所支承的第二从动辊16以使带不松弛的方式向铅直方向Z移动预先确定的第二距离L2。或者,也可以预先将设置支轴41的高度位置固定,在使辊保持部31以旋转角度α来旋转时,以使由一对第一臂部43支承的第二从动辊16向铅直方向Z移动第二距离L2的方式,来确定配置第二从动辊16的第三位置P3。控制部18构成为控制马达M的动作。另外,控制部18构成为,通过控制未图示的电磁阀的动作,来控制气动气缸33的动作,其中,该电磁阀设置在从压缩气源向气动气缸33供给压缩空气的供给路上。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及图2所示,各连接部42分别具备向后方X2对第一从动辊14施力的压缩螺旋弹簧51。即,各连接部42中,与第二臂部44连接的部分和与第一从动辊14连接的部分独立,在以对这些各部分赋予弹力的方式而被压缩的状态下,介在安装有压缩螺旋弹簧51。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连接部42中,与第二臂部44连接的部分和与第一从动辊14连接的部分中的一个具有沿连接部42的长边方向延伸的套筒,而另一个具有相对于该套筒间隙配合的轴部,由此可沿长边方向伸缩。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连接部42这样构成,因此即使随着使用,带15比起初的长度有所伸长,通过压缩螺旋弹簧51的弹力,也能够使带15维持在所需要的张力以上,从而防止不希望的松弛。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输送装置10通过使马达M工作,经由驱动辊12使带15进行旋转运动,并且通过使气动气缸33工作来使辊保持部31绕轴线J41旋转,从而能够将输送装置10的状态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转变。即,输送装置10在带15的旋转动作中,能够以使带15不松弛的方式,来增长及缩短驱动辊12与第一从动辊14之间的距离。图4及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输送装置10的一个使用例的图,对将输送装置10与可沿正反方向旋转的现有的输送装置1组合而构成的分配装置2进行了图示。图4表示分配装置2的俯视图,图5表示分配装置2的侧视图。输送装置1的结构包含:框架3;驱动辊4,其绕水平的轴线可旋转地支承于框架3;辊驱动装置5,其产生驱动力,并将该驱动力传递至驱动辊4,使驱动辊4绕其轴线旋转;从动辊6,其绕着与驱动辊4的轴线平行的轴线可旋转地支承于框架3;环形带7,其在驱动辊4和从动辊6上卷绕拉伸;一对限制部件8,其与输送装置10中的限制部件28结构相同;支架9,其用于支承该一对限制部件8,该带7的上拉伸部分7a的上表面与输送装置10中的带15的上拉伸部分15a的上表面为大致同一面。分配装置2构成为,将被设置为第一状态的输送装置10中的第一从动辊14配置在输送装置1侧,输送装置1中的上拉伸部分7a与输送装置10中的上拉伸部分15a在俯视视角下沿同一直线延伸,且输送装置1与输送装置10以仅稍微空出间隙进行间隔的方式配置。并且,对于这样构成的分配装置2,设置有第一输入流水线L11,以向输送装置1中的上拉伸部分7a投入输送对象物,同时设置有第二输入流水线L12,以向输送装置10中的上拉伸部分15a投入输送对象物。进而,在输送装置1的与输送装置10邻接侧的相反侧的端部下方,设置有投入从该端部掉落的输送对象物的第一输出流水线L21,在输送装置1与输送装置10之间形成的间隙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输出流水线L22,在输送装置10的与输送装置1邻接侧的相反侧的端部下方,设置有投入从该端部掉落的输送对象物的第三输出流水线L23。根据这样构成的分配装置2,将输送装置10维持在第一状态保持不变,以使各个带7、15在图5中沿逆时针旋转的方式来驱动输送装置1及输送装置10,从而能够将从第一输入流水线L11投入的输送对象物和从第二输入流水线L12投入的输送对象物均投入至第一输出流水线L21。另外,通过以使各个带7、15在图5中沿顺时针旋转的方式来驱动输送装置1及输送装置10,从而能够将从第一输入流水线L11投入的输送对象物和从第二输入流水线L12投入的输送对象物均投入至第三输出流水线L23。进而,以使该带7在图5中沿逆时针旋转的方式来驱动输送装置1,以使该带15在图5中沿顺时针旋转的方式来驱动输送装置10,由此能够将从第一输入流水线L11投入的输送对象物投入至第一输出流水线L21,并且将从第二输入流水线L12投入的输送对象物投入至第三输出流水线L23。另一方面,若通过使控制部18驱动气动气缸33,从而使输送装置10从第一状态转变至第二状态,则在输送装置1的与输送装置10邻接的一侧的端部和输送装置10的与输送装置1邻接的一侧的端部之间形成的间隙,扩张了第一从动辊14的移动距离即第一距离L1的量。通过这样扩张间隙,在以使其带7在图5中沿顺时针旋转的方式来驱动输送装置1时,从第一输入流水线L11投入的输送对象物通过该间隙掉落,从而能够向第二输出流水线L22投入。同样地,在以使其带15在图5中沿逆时针旋转的方式驱动输送装置10时,从第二输入流水线L12投入的输送对象物通过该间隙掉落,从而能够向第二输出流水线L22投入。因此,例如在第一~第三输出流水线L21~L23上,在储存所投入的输送对象物的各储存部分别设置能够检测出所储存的输送对象物超过规定储存量的传感器,掌控分配装置2整体的控制的控制装置基于从各传感器获得的检测信号,来控制输送装置1中的带7的旋转方向、输送装置10中的带15的旋转方向、以及输送装置10的状态(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由此能够根据第一~第三输出流水线L21~L23上的输送对象物的储存量,将从第一及第二输入流水线L11、L12向分配装置2投入的输送对象物向这些输出流水线L21~L23高效地分配。这样,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输送装置10,能够以不对输送装置1中的带7的上拉伸部分7a与输送装置10中的带15的上拉伸部分15a设置高度差的方式来构成分配装置2,因此,能够将输送对象物高效投入数量多于输入流水线的输出流水线。图6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输送装置10A中的连接部42A附近的侧视图,图6A表示使输送装置10A动作时的连接部42A的状态,图6B表示将连接部42A弯折的状态。本实施方式的输送装置10A除了连接部42A与上述连接部42不同这一点外,关于其它结构均构成为与所述输送装置10相同。因此,在输送装置10A中,对于与输送装置10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输送装置10A构成为,各连接部42A在其长边方向的中间部分别具有关节52,该关节52具有沿左右方向Y延伸的轴线J52。也就是说,各连接部42A具有第一腕部53a和第二腕部53b,并在其关节52处可以弯折,所述第一腕部53a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与第二臂部44的另一端部44b连接,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可绕轴线J52旋转地连接至关节52;所述第二腕部53b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与第一从动辊14上的轴线方向端部连接,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可绕轴线J52旋转地连接至关节52。此外,也可以是,关节52与第一及第二腕部53a、53b的各另一端部的连接为连接部42A在将从气动气缸33经由第二臂部44传递的驱动力向第一从动辊14传递时以不弯折的方式牢固地连接的结构,连接部42A的弯折例如通过在铅直方向Z上对关节52赋予外力来进行。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由于连接部42A构成为可以在关节52处弯折,因此通过使连接部42A在关节52处弯折,从而在第一状态下,能够使第一从动辊14向接近驱动辊12的方向,即向前方X1移动。由此,能够使在驱动辊12和第一从动辊14上卷绕拉伸的带15松弛。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带15内周面的清洗。附图标记说明10输送装置11框架12驱动辊13辊驱动装置14第一从动辊15带16第二从动辊17辊移动装置18控制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