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片材传送装置及片材传送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98463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片材、片材传送装置及片材传送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片材、片材传送装置和片材传送方法。



背景技术:

在形成有折痕(crease)的片材当中,包括用于形成扁平文件夹的片材。为了形成扁平文件夹,通过沿着折痕折叠单一片材来至少形成正面封皮和背面封皮。文档等被装订并容纳在正面封皮和背面封皮之间的内部空间内。存在多种该类型的片材,例如在正面封皮部分和背面封皮部分之间形成有待成为脊的部分的片材以及具有用于安装装订件的安装部的片材(参见例如JP-A-2000-229492)。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传送形成有折痕的片材以便通过例如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在片材上执行打印,将多个片材堆叠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例如手动供给托盘上。当堆叠多个片材时,形成在片材上的多组折痕彼此叠置。因此,在折痕之间可能发生钩挂而阻碍片材传送。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通过片材传送装置沿着传送方向逐一地传送片材时抑制在所堆叠片材中的相邻片材的折痕之间发生钩挂。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片材,该片材能够减小在通过片材传送装置沿着传送方向逐一地传送片材时作用在所堆叠的具有折痕的片材中的相邻片材之间的摩擦力。

(1)本发明提供一种片材,其中,所述片材的传送方向相对于传送所述片材的片材传送装置是确定的,所述片材形成有折痕,可沿着所述折痕来折叠所述片材,所述折痕的深度小于或等于90μm,并且所述折痕沿着与所述传送方向相交(cross)的方向延伸,并且所述片材的定量(grammage,也称为克重或基重)在200g/m2~370g/m2 的范围内。

(2)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第(1)项所述片材的片材,其中,所述折痕的深度大于或等于40μm。

(3)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第(1)项或第(2)项所述片材的片材,其中,在传送堆叠成的多个所述片材中的最上面片材时产生的静摩擦系数小于或等于0.8。

(4)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第(1)项至第(3)项中任一项所述片材的片材,其中,当所述片材沿着所述折痕折叠时,形成所述片材的预定形状。

(5)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第(1)项至第(4)项中任一项所述片材的片材,其中,所述片材在沿着所述折痕折叠时形成为扁平文件夹。

(6)本发明提供一种片材,其中,所述片材相对于片材传送装置的传送方向是确定的,并且所述片材形成有折痕,所述折痕具有预定深度并沿着与所述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所述预定深度大于下限值并小于上限深度,如果所述预定深度小于所述下限值,则在所述片材在所述折痕处折叠时会发生折痕处断裂,而如果所述预定深度大于所述上限深度,则在堆叠于所述片材传送装置的片材承载单元上的多个所述片材中的最上面片材被传送时由于在所述最上面片材的折痕和紧接在所述最上面片材下方的片材的折痕之间发生钩挂而出现传送故障。

(7)本发明提供一种片材传送装置,包括传送片材的传送单元以及放置有将被传送的所述片材的片材承载单元,其中,将要放置在所述片材承载单元上的所述片材相对于所述片材传送装置的传送方向是确定的,所述片材形成有折痕,所述折痕的深度小于或等于90μm,并且所述折痕沿着与所述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并且所述片材的定量在200g/m2~370g/m2的范围内。

(8)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第(7)项所述片材传送装置的片材传送装置,其中,所述折痕的深度大于或等于40μm。

(9)本发明提供一种片材传送方法,其中,传送片材,所述片 材相对于片材传送装置的传送方向是确定的,所述片材的定量在200g/m2~370g/m2的范围内,所述片材形成有折痕,所述折痕的深度小于或等于90μm,并且所述折痕沿着与所述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

(10)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第(9)项所述片材传送方法的片材传送方法,其中,所述折痕的深度大于或等于40μm。

(11)本发明提供一种片材,其中,所述片材相对于片材传送装置的传送方向是确定的,所述片材形成有折痕并能沿着所述折痕折叠,并且所述折痕沿着与所述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在所述片材放置在所述片材传送装置的片材承载单元上的状态下,如果所述折痕向上凸出,则所述折痕在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上升部比所述折痕在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上升部倾斜得更平缓,并且在所述片材放置在所述片材传送装置的所述片材承载单元上的状态下,如果所述折痕向下凹入(凹口朝上),则所述折痕在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下降部比所述折痕在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下降部倾斜得更平缓。

(12)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第(11)项所述片材的片材,其中,所述片材形成有所述上游侧上升部比所述下游侧上升部倾斜得更平缓的凸形折痕以及所述下游侧下降部比所述上游侧下降部倾斜得更平缓的凹形折痕。

(13)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第(11)项或第(12)项所述片材的片材,其中,在所述凸形折痕中,上游侧上升弯曲部的曲率小于下游侧上升弯曲部的曲率,所述上游侧上升弯曲部将所述上游侧上升部和位于所述上游侧上升部上游的上游侧平坦部连接起来,并且所述下游侧上升弯曲部将所述下游侧上升部和位于所述下游侧上升部下游的下游侧平坦部连接起来。

(14)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第(11)项至第(13)项中任一项所述片材的片材,其中,在所述凹形折痕中,下游侧下降弯曲部的曲率小于上游侧下降弯曲部的曲率,所述下游侧下降弯曲部将所述下游侧下降部和位于所述下游侧下降部下游的下游侧平坦部连接起来,并且所述上游侧下降弯曲部将所述上游侧下降部和位于所述上游侧下 降部上游的上游侧平坦部连接起来。

(15)本发明提供一种片材,其中,所述片材相对于片材传送装置的传送方向是确定的,所述片材形成有折痕并能沿着所述折痕折叠,并且所述折痕沿着与所述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在所述片材放置在所述片材传送装置的片材承载单元上的状态下,如果所述折痕向上凸出,则上游侧上升弯曲部的曲率小于下游侧上升弯曲部的曲率,所述上游侧上升弯曲部将所述折痕在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上升部和位于所述上游侧上升部上游的上游侧平坦部连接起来,并且所述下游侧上升弯曲部将所述折痕在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上升部和位于所述下游侧上升部下游的下游侧平坦部连接起来,并且在所述片材放置在所述片材传送装置的所述片材承载单元上的状态下,如果所述折痕向上凹入,则下游侧下降弯曲部的曲率小于上游侧下降弯曲部的曲率,所述下游侧下降弯曲部将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下降部和位于所述下游侧下降部下游的下游侧平坦部连接起来,并且所述上游侧下降弯曲部将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下降部和位于所述上游侧下降部上游的上游侧平坦部连接起来。

(16)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第(15)项所述片材的片材,其中,所述片材形成有所述上游侧上升弯曲部的曲率小于所述下游侧上升弯曲部的曲率的凸形折痕以及所述下游侧下降弯曲部的曲率小于所述上游侧下降弯曲部的曲率的凹形折痕。

(17)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第(11)项至第(16)项中任一项所述片材的片材,其中,所述片材用于形成扁平文件夹。

凭借第(1)项所述的片材,与每条折痕的深度大于90μm的情况相比,当通过片材传送装置沿着传送方向逐一地传送所堆叠的片材时,在相邻片材的折痕之间不容易发生钩挂。

凭借第(2)项所述的片材,与片材的每条折痕的深度小于40μm的情况相比,当片材沿着折痕折叠时不容易发生起毛(fluffing)。

凭借第(3)项所述的片材,与每条折痕的深度大于90μm的情况相比,当通过片材传送装置沿着传送方向逐一地传送所堆叠的片材时,在相邻片材的折痕之间不容易发生钩挂。

凭借第(4)项所述的片材,可以使用已经被片材传送装置传送的片材来形成三维物品。

凭借第(5)项所述的片材,可以使用已经被片材传送装置传送的片材来形成扁平文件夹。

凭借第(6)项所述的片材,当堆叠在片材传送装置的片材承载单元上的多个片材中的最上面片材被传送时,不容易出现因折痕之间的钩挂而引起的传送故障。

凭借第(7)项所述的片材,与每条折痕的深度大于90μm的情况相比,当通过片材传送装置沿着传送方向逐一地传送所堆叠的片材时,在相邻片材的折痕之间不容易发生钩挂。

凭借第(8)项所述的片材,与片材的每条折痕的深度小于40μm的情况相比,当片材沿着折痕折叠时不容易发生起毛。

凭借第(9)项所述的片材,与每条折痕的深度大于90μm的情况相比,当通过片材传送装置沿着传送方向逐一地传送所堆叠的片材时,在相邻片材的折痕之间不容易发生钩挂。

凭借第(10)项所述的片材,与片材的每条折痕的深度小于40μm的情况相比,当片材沿着折痕折叠时不容易发生起毛。

凭借第(11)项所述的片材,与每条折痕在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部分和下游侧部分以同等程度倾斜的情况相比,在通过片材传送装置沿着传送方向逐一地传送片材时作用在所堆叠的具有折痕的片材中的相邻片材之间的摩擦力更小。

凭借第(12)项所述的片材,在片材形成有凸形折痕(一个或多个)和凹形折痕(一个或多个)的情况下,与每条折痕在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部分和下游侧部分以同等程度倾斜的情况相比,作用在相邻片材之间的摩擦力更小。

凭借第(13)项所述的片材,与每条凸形折痕的上游侧上升弯曲部和下游侧上升弯曲部具有相同曲率的情况相比,作用在相邻片材之间的摩擦力更小。

凭借第(14)项所述的片材,与每条凹形折痕的下游侧下降弯曲部和上游侧下降弯曲部具有相同曲率的情况相比,作用在相邻片材 之间的摩擦力更小。

凭借第(15)项所述的片材,与每条折痕在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弯曲部和下游侧弯曲部具有相同曲率的情况相比,在通过片材传送装置沿着传送方向逐一地传送片材时作用在所堆叠的具有折痕的片材中的相邻片材之间的摩擦力更小。

凭借第(16)项所述的片材,与每条折痕在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弯曲部和下游侧弯曲部具有相同曲率的情况相比,在片材形成有凸形折痕(一个或多个)和凹形折痕(一个或多个)的情况下,作用在相邻片材之间的摩擦力更小。

凭借第(17)项所述的片材,在通过片材传送装置沿着传送方向逐一地传送所堆叠的各自用于形成扁平文件夹的片材时,与每条折痕在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部分和下游侧部分具有相同形状的情况相比,作用在所堆叠的片材中的相邻片材之间的摩擦力更小。

附图说明

图1是由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片材制成的扁平文件夹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片材的正面的平面视图。

图3是示出多个(例如10个)片材堆叠且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手动供给托盘上的状态的示意性透视图,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将文本等的图像信息打印在片材上的功能。

图4A是沿着图2中的线IV-IV截取的剖视图,图4B是图4A中的凹形折痕的放大视图,而图4C是图4A中的凸形折痕的放大视图。

图5是示出多个片材怎样堆叠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手动供给托盘上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6是与图5对应的示意性剖视图,示出了图5所示多个片材中的最上面片材怎样沿着传送方向被传送。

图7A是用于形成折痕的折痕形成装置的概念图,而图7B是示出第一辊和第二辊怎样工作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8A、8B和8C总结了本发明的第一实现形式的实例。

图9A是沿着图2中的线IV-IV截取的剖视图,图9B是图9A中的凹形折痕的放大视图,而图9C是图9A中的凸形折痕的放大视图。

图10是示出多个片材怎样堆叠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手动供给托盘上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1是与图10对应的示意性剖视图,示出了图10所示多个片材中的最上面片材怎样沿着传送方向被传送。

图12A和12B是示出片材制造方法的实例的示意性剖视图,其中,图12A示出了怎样形成凹形折痕,而图12B示出了怎样形成凸形折痕。

图13是示出与图12A中的片材制造方法对应的片材制造方法的实例的示意性剖视图,其中,接纳板包括片材保持部件的一部分。

图14是示出以单一步骤形成四条折痕的片材制造方法的实例的示意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用于扁平文件夹的片材>

图1是由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片材10制成的扁平文件夹100的透视图。图2是示出片材10的正面10a的平面视图。

图1所示的扁平文件夹100包括在将文档200存放在内侧时用作封皮的片材10以及对设置在折叠的片材10内侧的装订文档200进行装订的装订件90。

如图1所示,装订件90具有插过形成在文档200中的相应孔(未示出)的两条装订带91以及通过按压装订带91来固定文档200的按压件92。

如图2所示,片材10是平板状的(扁平的)并且由例如单一纸板制成。纸板不限于多层(即层压)纸板,而是也可以是单层纸板。片材10的四个角部被修圆。片材10形成有多条(在本实例中为四条) 折痕15~18,这些折痕沿着片材10的与纵向X垂直的短轴方向Y延伸。

折痕15、16和18是将要折叠成向图2中的观察者侧凸出的山状弯折的折痕。另一方面,折痕17是将要折叠成相对于图2中的观察者侧凹入的谷状弯折的折痕。当平板状的片材10沿着折痕15~18折叠时,片材10形成为如图1所示的三维封皮。

如图2所示,折痕15是将三维片材10(见图1)分隔成用作正面封皮的部分11(在下文中称为正面封皮部分11)和用作脊的部分12(在下文中称为脊部12)的折痕。折痕16是使脊部12与用于安装装订件90的安装部13分隔的折痕。折痕18是使安装部13与用作背面封皮的部分14(在下文中称为背面封皮部分14)分隔的折痕。

通过将与脊部12相邻的第一安装部13a和与背面封皮部分14相邻的第二安装部13b彼此叠置来形成安装部13,并且折痕17用于使第一安装部13a和第二安装部13b彼此分隔。第一安装部13a和第二安装部13b彼此叠置成使得这些安装部的作为片材10的正面10a的一部分的表面彼此相对。当片材10处于三维状态并作为扁平文件夹100的一部分时,第一安装部13a和第二安装部13b借助于双面胶带、书钉等保持彼此叠置。

两个圆形安装孔19形成为贯通第一安装部13a和第二安装部13b中的每一个而沿着短轴方向Y排列。在第一安装部13a和第二安装部13b彼此叠置的状态下,第一安装部13a的两个安装孔19分别与第二安装部13b的两个安装孔19彼此重合。

每条装订带91(见图1)从第二安装部13b侧插过相应的安装孔19,装订带91的一个端部比安装孔19的直径大。每条装订带91的从相应安装孔19向第一安装部13a侧突出的部分穿过贯通文档页200(见图1)而形成的装订孔,并且装订件90的按压件92按压该部分。因此,文档页200固定在安装部13上从而归档在扁平文件夹100中。

<片材在片材传送装置中的设置>

图3是示出多个(例如10个)片材10堆叠且设置在图像形成 装置300的手动供给托盘310上的状态的示意性透视图,图像形成装置300具有将文本等的图像信息打印在片材10上的功能。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采用的图像形成装置300是片材传送装置的实例。手动供给托盘310是堆叠有待安装片材10的片材承载单元的实例。然而,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片材传送装置,例如对打印出的片材10执行冲孔或钉装等后处理的后处理装置以及供给片材10的独立片材供给器。

如图3所示,图像形成装置300沿着传送方向Z从手动供给托盘310传送尚未沿着折痕15~18(见图2)折叠的平坦片材10。图像形成装置300在沿着传送方向Z(见图3)向下游传送片材10的同时(在片材10放置在手动供给托盘310上的状态下)在片材10的顶面上执行打印。

图像形成装置300在片材10的正面10a(即正面封皮部分11、脊部12和背面封皮部分14中至少一者的正面)的一部分上执行打印。例如,待打印的信息的内容是将要归档在所得到的扁平文件夹100中的文档200(见图1)的标题、作者署名或提供人、目的方以及诸如识别标志或照片等图像,等等。

在将片材10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300的手动供给托盘310上时,需要设置成使片材10的正面10a朝上。这是由于:如果设置成使片材10的背面10b(见图1)朝上,则会在片材10的背面上执行打印。

在将片材10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300的手动供给托盘310上时,需要设置成使片材10的正面封皮部分11沿着图像形成装置300的传送方向Z位于片材10的背面封皮部分14的下游。这是由于:如果设置成使片材10的背面封皮部分14位于片材10的正面封皮部分11的下游,则用户想要在例如正面封皮部分11上打印的信息会上下颠倒地打印在背面封皮部分14上。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片材10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300的传送方向Z是确定的,以便适合于片材10的如下定向,即:使片材10的正面封皮部分11沿着传送方向Z位于片材10的背面封皮部分14的下游。折痕15~18延伸为与图像形成装置300的传送方向Z垂直。

<片材的折痕的细节(本发明的第一实现形式)>

图4A是沿着图2中的线IV-IV截取的剖视图,图4B是图4A中的凹形折痕15的放大视图,而图4C是图4A中的凸形折痕17的放大视图。当片材10如图3所示放置在手动供给托盘310上而正面10a朝上时,片材10的用于形成山状弯折的折痕15、16和18如图4A所示向下凹入(即凹口朝上地向下陷入)。另一方面,片材10的用于形成谷状弯折的折痕17向上凸出。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4B所示,凹形折痕15在传送方向Z上的上游部分和下游部分大致对称。也就是说,下游侧下降部15b和上游侧下降部15c的倾斜度大致相等。

与折痕15相似,其他凹形折痕16和18中的每一个具有使传送方向Z上的上游部分和下游部分大致对称的形状。也就是说,折痕16的下游侧下降部16b和上游侧下降部16c的倾斜度大致相等。折痕18的下游侧下降部18b和上游侧下降部18c的倾斜度大致相等。还见图5。

如图4C所示,凸形折痕17在传送方向Z上的上游部分和下游部分也大致对称。也就是说,下游侧上升部17b和上游侧上升部17c的倾斜度大致相等。

图5是示出多个片材10怎样堆叠在图像形成装置300的手动供给托盘310上的示意性剖视图。图6示出了图5所示多个片材10中的最上面片材怎样沿着传送方向Z被传送。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将多个片材10堆叠且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300的手动供给托盘310上。如图6所示,从最上面片材开始逐一地沿着传送方向Z传送这样设置的多个片材10。可以把输送辊320视为传送单元的实例。

在此过程中,在最上面片材10的凹形折痕15、16、18和紧接在该最上面片材10的下方的片材(下文中简称为紧接下方的片材)10的凹形折痕15、16、18之间可能发生钩挂。例如,最上面片材10的凹形折痕15的下游侧下降部15b可能卡在紧接下方的片材10的下游侧下降部15b上。类似地,最上面片材10的凹形折痕16的下游侧 下降部16b或凹形折痕18的下游侧下降部18b可能卡在紧接下方的片材10的下游侧下降部16b或下游侧下降部18b上。

在凸形折痕17之间也可能发生钩挂。也就是说,最上面片材10的凸形折痕17的上游侧上升部17c可能卡在紧接下方的片材10的上游侧上升部17c上。

如果在折痕之间发生钩挂,则输送辊320无法传送最上面片材10,这意味着传送故障。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使凹形折痕15、16、18和凸形折痕17满足下列条件来防止在折痕之间发生钩挂。

如上所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采用的片材10是例如定量为200g/m2~370g/m2(优选为260g/m2~300g/m2)的纸板。对于此定量的范围内的片材10,按照如下方式设定折痕15~18的深度。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凹形折痕15的深度d1(见图4B)设定为小于或等于90μm。凹形折痕15的深度d1定义为片材10的正面10a和折痕15的最深点15e之间的距离。因此,可以说折痕15具有如下的凹形形状:从在传送方向Z上位于折痕15的下游的平坦部15a的正面和位于其上游的平坦部15d的正面朝向片材10的背面10b(即向下)陷入一深度d1。这种设定同样适用于其他凹形折痕16和18;它们的深度也设定为小于或等于90μm。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凸形折痕17的深度d2(见图4C)设定为小于或等于90μm。凸形折痕17的深度d2定义为片材10的背面10b和折痕17的最深点17e之间的距离。因此,可以说折痕17具有如下的凸形形状:即,从在传送方向Z上位于折痕17的下游的平坦部17a的背面和位于上游的平坦部17d的背面朝向片材10的正面10a(即向上)突出一深度d2。

通过按照上述方式将凹形折痕15、16、18的深度d1和凸形折痕17的深度d2设定为小于或等于预定值,在折痕之间更不容易发生上述钩挂,也就是说,正被传送的最上面片材10的折痕15~18中的一条或几条更不容易卡在紧接下方的片材10的折痕15~18中的一条或几条上。这是由于:对于例如凹形折痕15来说,最上面片材10 的下游侧下降部15b更不容易卡在紧接下方的片材10的下游侧下降部15b上。对于其他折痕16、17和18来说同样如此。也就是说,最上面片材10的凹形折痕16的下游侧下降部16b、凸形折痕17的上游侧上升部17c和凹形折痕18的下游侧下降部18b分别更不容易卡在紧接下方的片材10的相应部分上。因此,片材10更不容易发生传送故障。

当将折痕15~18的深度设定为较小时,在折痕之间更不容易发生钩挂。然而,如果将折痕15~18的深度设定得太小,则用户难以沿着折痕15~18折叠片材10。还会出现另一问题:片材10变得容易在折痕15~18处断裂。折痕处断裂是这样的现象:当片材10在折痕15、16、17或18处折叠时,应力集中在折痕的底部或峰顶部而导致纸层断裂、纤维起毛等。发生了折痕处断裂的片材10会使得到的扁平文件夹100的外观变差。

因此,折痕15~18的深度应当具有下限值。发明人发现:如果折痕15~18的深度大于或等于40μm,则不容易发生折痕处断裂。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采用该值作为折痕15~18的深度的下限值。

考虑到所有的因素,得出结论:当片材10的定量在200g/m2~370g/m2的范围内时,折痕15~18的深度应当在40μm~90μm的范围内。

尽管在以上描述中为折痕15~18的深度设定了具体的数值范围,然而也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划定界限。例如,可以说折痕15~18的深度应当大于下限值并小于上限值,如果该深度小于下限值,则在片材10在折痕15~18处折叠时容易发生折痕处断裂,而如果该深度大于上限值,则在堆叠于图像形成装置300的手动供给托盘310上的多个片材10中的最上面片材被传送时由于在最上面片材10的折痕15~18和紧接下方的片材10的折痕15~18之间发生钩挂而容易出现传送故障。

在使用定量在200g/m2~370g/m2范围内的片材10的情况下,下限值(如果折痕的深度大于该下限值,则不会发生折痕处断裂)具有大致恒定值(在以上实例中为40μm)。折痕15~18的深度是因 折痕15~18之间的钩挂而引起传送故障的主要因素(即其他因素不是很重要);例如,输送辊320(见图5)的直径、材料等对折痕之间的钩挂几乎没有影响。也就是说,折痕之间的钩挂是否发生以及折痕处断裂是否发生由片材10的定量和折痕15~18的深度决定。

随着折痕15~18的深度增大,在下游侧下降部15b、16b、18b和上游侧上升部17c处更容易发生钩挂,因此传送所堆叠的多个片材10中的最上面片材的表观静摩擦系数增大。当该静摩擦系数变得大于图像形成装置300的输送辊320和最上面片材10之间的接触静摩擦系数时,就会发生折痕之间的钩挂。因此,折痕15~18的深度应当小于上限值,如果该深度大于上限值,则传送最上面片材10的静摩擦系数大于输送辊320和最上面片材10之间的接触静摩擦系数。更具体来说,如果传送最上面片材10的静摩擦系数小于或等于0.8,则最上面片材10的传送故障不容易出现。

尽管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采用的片材10是具有用于形成山状弯折的凹形折痕15、16、18和用于形成谷状弯折的凸形折痕17的片材,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情况,而可以采用仅形成有凸形折痕(一个或多个)或仅形成有凹形折痕(一个或多个)的片材。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采用的片材10是用于形成扁平文件夹100的片材。一般来说,术语“扁平文件夹”是指这样的文件夹:通过沿着折痕折叠单一片材来至少形成正面封皮和背面封皮并且将文档等装订并容纳在正面封皮和背面封皮之间的内部空间内。因此,用于形成扁平文件夹的片材至少具有正面封皮部分11和背面封皮部分14(见图1)就足够了,也就是说,不必总是具有脊部12或安装部13。

在本发明中采用的片材不必总是由单一材料(例如纸)制成;例如,可以在纸板中包含由透明树脂材料制成的片材等。在本发明中采用的片材不限于纸板。

在本发明中采用的片材可以是主要用于形成除扁平文件夹之外的物品的片材,例如用于形成作为包装容器的实例的盒体的片材(包括片材仅仅是盒体的收容部或者仅仅是盒体的盖部的情况)。

用于形成作为包装容器的盒体的片材预先形成有沿竖直、水平 和倾斜方向的许多折痕,并且通过沿着这些折痕折叠片材来形成三维盒体。当在片材的将要成为盒体的正面部分的表面部分上执行打印时,可以通过将本发明应用于片材来将片材设置成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处于特定状态。

也就是说,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片材10可以适当地用作如下的片材:该片材通过沿着折痕折叠能够形成预定形状。

在形成有沿竖直、水平和倾斜方向的折痕的片材(例如用于形成盒体的片材)的情况下,至少将本发明应用于沿着与图像形成装置的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的折痕就足够了。也就是说,在形成在片材上的折痕之中,沿着传送方向延伸的凸形折痕或凹形折痕的深度不必总是设定在40μm~90μm的范围内。

<折痕形成方法(本发明的第一实现形式)>

图7A是用于形成折痕15~18的折痕形成装置400的概念图。如图7A所示,折痕形成装置400配备有彼此联动地旋转的第一辊401和第二辊402。第一辊401抵压在第二辊402上,并且在两辊之间形成产生预定压力的挤压部N。当第一辊401和第二辊402旋转时,片材10被挤压在挤压部N中,从而形成折痕15~18。

图7B是示出第一辊401和第二辊402怎样工作的示意性剖视图。如图7B所示,第一辊401的表面形成有用于形成折痕15的突出部415a、用于形成折痕16的突出部416a、用于形成折痕17的陷入部417a和用于形成折痕18的突出部418a。类似地,第二辊402形成有用于形成折痕15的陷入部415b、用于形成折痕16的陷入部416b、用于形成折痕17的突出部417b和用于形成折痕18的陷入部418b。突出部415a、416a、417b、418a和陷入部415b、416b、417a、418b与第一辊401和第二辊402的轴线平行地平直延伸。

沿着第一辊401的表面测量的突出部415a和416a之间的距离以及沿着第二辊402的表面测量的陷入部415b和416b之间的距离等于折痕15和16之间的沿纵向X(见图2)的距离。沿着第一辊401的表面测量的突出部416a和陷入部417a之间的距离以及沿着第二辊402的表面测量的陷入部416b和突出部417b之间的距离等于折痕16 和17之间的沿纵向X的距离。沿着第一辊401的表面测量的陷入部417a和突出部418a之间的距离以及沿着第二辊402的表面测量的突出部417b和陷入部418b之间的距离等于折痕17和18之间的沿纵向X的距离。

当第一辊401和第二辊402旋转时,第一辊401的突出部415a和第二辊402的陷入部415b同时到达挤压部N。类似地,第一辊401的突出部416a和第二辊402的陷入部416b同时到达挤压部N,第一辊401的陷入部417a和第二辊402的突出部417b同时到达挤压部N,并且第一辊401的突出部418a和第二辊402的陷入部418b同时到达挤压部N。也就是说,确定突出部415a、416a、418a和陷入部417a在第一辊401上的位置以及陷入部415b、416b、418b和突出部417b在第二辊402上的位置,以便突出部415a和陷入部415b在挤压部N中彼此配合、突出部416a和陷入部416b在挤压部N中彼此配合、陷入部417a和突出部417b在挤压部N中彼此配合并且突出部418a和陷入部418b在挤压部N中彼此配合。

在折痕形成装置400中,当无折痕的片材10从图7B的左侧插入挤压部N中时,随着第一辊401和第二辊402旋转,突出部415a和陷入部415b首先在挤压部N中彼此配合。在挤压部N中产生的压力挤压片材10,从而在片材10上形成凹形折痕15。

当第一辊401和第二辊402进一步旋转时,突出部416a和陷入部416b在挤压部N中彼此配合,从而在片材10上形成凹形折痕16。

类似地,当第一辊401和第二辊402进一步旋转时,陷入部417a和突出部417b在挤压部N中彼此配合,从而在片材10上形成凸形折痕17。当第一辊401和第二辊402进一步旋转时,突出部418a和陷入部418b在挤压部N中彼此配合,从而在片材10上形成凹形折痕18。

折痕形成装置400按照上述方式在片材10上形成折痕15~18。尽管以上实例针对的是在单一片材10上形成折痕15~18的情况,实际上从生产效率的观点来看,优选通过给折痕形成装置400提供长的连续无折痕片材来形成折痕15~18,该连续无折痕片材未被切割成 具有预定尺寸的单个无折痕片材而沿纵向X(见图2)是连续的。通过在连续片材上形成折痕15~18、然后利用孔形成装置(未示出)形成安装孔19(见图2)、最后利用切割装置(未示出)切割连续片材来形成多个片材10。

[实例]

在下文中,借助实例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现形式。然而,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第一实现形式的要旨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按照各种方式修改这些实例。

图8A、8B和8C总结了这些实例。制备尺寸为307mm×520mm且定量为256g/m2的无折痕片材10。使用在上文中参照图7A和图7B所描述的折痕形成装置400在片材10上形成折痕15~18。将折痕15~18的深度设定为15μm~180μm范围内的12个值(见图8A)。

如图3所示,将多个片材10堆叠在图像形成装置300的手动供给托盘310上,并且通过图像形成装置300在片材10上形成图像。

在此过程中,在视觉上检查是否发生折痕之间的钩挂或折痕处断裂。此外,沿着折痕15~18实际折叠每个片材10以评价片材在折痕处折叠的难易度。

计算传送故障率(%),传送故障率是因折痕之间的钩挂而引起片材传送故障的比率。通过将折痕15~18的状态分成G1~G4四个等级(见图8C)来评价折痕处断裂。使用G1~G4四个等级(见图8C)评价折叠的难易程度。

按照如下方式评价各个项目。首先,对于折痕之间的钩挂来说,只有片材传送故障率为0%才判定为良,否则判定为差(也就是说,即使片材传送故障发生哪怕一次,也判定为差)。对于折痕处断裂来说,如果等级为G1或G2,则判定为良;如果等级为G3或G4,则判定为差。对于折叠的难易程度来说,如果等级为G1或G2,则判定为良;如果等级为G3或G4,则判定为差。

图8A和8B示出了评价结果。在折痕深度为110μm和180μm的实例中发生了片材传送故障。另一方面,在折痕深度为89μm或更小的实例中未发生传送故障,即片材传送故障率是0%。

在折痕深度为15μm、25μm和35μm的实例中发生折痕处断裂。另一方面,在折痕深度为43μm或更大的实例中未发生折痕处断裂。

基于以上评价结果,我们判定:当折痕深度在40μm~90μm的范围内时,既不发生片材传送故障也不发生折痕处断裂并且片材易于折叠。

<片材的折痕的细节(本发明的第二实现形式)>

图9A是沿着图2中的线IV-IV截取的剖视图,图9B是图9A中的凹形折痕15的放大视图,而图9C是图9A中的凸形折痕17的放大视图。当如图3所示片材10放置在手动供给托盘310上而正面10a朝上并且正面封皮部分11位于传送方向Z的下游侧时,片材10的用于形成山状弯折的折痕15、16和18如图9A所示向下凹入(即凹口朝上地向下陷入)。另一方面,片材10的用于形成谷状弯折的折痕17向上凸出。

如图9B所示,在用于形成山状弯折的凹形折痕15中,下游侧下降部15b比上游侧下降部15c倾斜得更平缓。下游侧下降部15b是折痕15的与在传送方向Z上位于折痕15的下游的平坦部15a相邻的下降部分。上游侧下降部15c是折痕15的与在传送方向Z上位于折痕15的上游的平坦部15d相邻的下降部分。

下游侧下降部15b的平缓斜度使得当多个片材10按照图3所示方式堆叠在图像形成装置300的手动供给托盘310上时,从紧接最上面片材10下方的片材10朝传送方向Z的上游作用在最上面片材10上的静摩擦力弱于图像形成装置300朝传送方向Z的下游作用在最上面片材10上的传送力。

另一方面,当片材10沿着折痕15折叠而形成山状弯折时,比下游侧下降部15b更陡峭的上游侧下降部15c的斜度使得不会引起折痕处断裂(例如,纸层断裂或纤维起毛)。

尽管在任何附图中均未示出,然而与折痕15相似,用于形成山状弯折的其他凹形折痕16和18中的每一个形成为下游侧下降部比上游侧下降部更平缓。

如图9C所示,在用于形成谷状弯折的凸形折痕17中,上游侧 上升部17c比下游侧上升部17b倾斜得更平缓。下游侧上升部17b是折痕17的与在传送方向上Z位于折痕17的下游的平坦部17a相邻的上升部分。上游侧上升部17c是折痕17的与在传送方向Z上位于折痕17的上游的平坦部17d相邻的上升部分。

上游侧上升部17c的平缓斜度使得当多个片材10按照图3所示方式堆叠在图像形成装置300的手动供给托盘310上时,从紧接最上面片材10下方的片材10朝传送方向Z的上游作用在最上面片材10上的静摩擦力弱于图像形成装置300朝传送方向Z的下游作用在最上面片材10上的传送力。

另一方面,当片材10沿着折痕17折叠而形成谷状弯折时,比上游侧上升部17c更陡峭的下游侧上升部17b的斜度使得不会引起折痕处断裂(例如,纸层断裂或纤维起毛)。

图10是示出多个片材10怎样堆叠在图像形成装置300的手动供给托盘310上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1是与图10对应的示意性剖视图,示出了图10所示多个片材10中的最上面片材怎样沿着传送方向Z被传送。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多个片材10堆叠且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300的手动供给托盘310上。如图11所示,从最上面片材开始逐一地沿着传送方向Z传送这样设置的多个片材10。

现在,假设凹形折痕15的下游侧下降部15b像上游侧下降部15c一样具有陡峭的但不会引起折痕处断裂的斜度(其他凹形折痕16和18按照与凹形折痕15相同的方式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正被传送的最上面片材10的折痕15(或16、18)可能卡在紧接下方的片材10的相应折痕上。

还假设凸形折痕17的上游侧上升部17c像下游侧上升部17b一样具有陡峭的但不会引起折痕处断裂的斜度。同样在这种情况下,正被传送的最上面片材10的折痕17可能卡在紧接下方的片材10的相应折痕上。

然而,实际上,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采用的片材10形成为这样:凹形折痕15的下游侧下降部15b比上游侧下降部15c倾斜得更平缓 (其他凹形折痕16和18按照与凹形折痕15相同的方式形成)并且凸形折痕17的上游侧上升部17c比下游侧上升部17b倾斜得更平缓。

因此,如图11所示,当最上面片材10沿着传送方向Z被传送时,最上面片材10的凹形折痕15的下游侧下降部15b、凹形折痕16的下游侧下降部16b和凹形折痕18的下游侧下降部18b分别不会卡在紧接下方的片材10的相应部分上。类似地,最上面片材10的凸形折痕17的上游侧上升部17c不会卡在紧接下方的片材10的上游侧上升部17c上。

也就是说,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沿着传送方向Z逐一地传送所堆叠的多个片材10时,在最上面片材10和紧接下方的片材10之间不会发生钩挂。因此,不会阻碍图像形成装置300沿着传送方向Z传送最上面片材10。

如图9B所示,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采用的片材10形成为这样:下游侧下降弯曲部15g的曲率小于上游侧下降弯曲部15f的曲率,其中下游侧下降弯曲部15g将凹形折痕15的下游侧下降部15b和位于下游侧下降部15b下游的下游侧平坦部15a连接起来,并且上游侧下降弯曲部15f将上游侧下降部15c和位于上游侧下降部15c上游的上游侧平坦部15d连接起来。

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所采用的片材10中,当最上面片材10沿着传送方向Z被传送时,可以减小最上面片材10的凹形折痕15的下游侧下降弯曲部15g从紧接下方的片材10接受到的摩擦力。

尽管在任何附图中均未示出,然而与折痕15相似,其他凹形折痕16和18中的每一个形成为使下游侧下降弯曲部的曲率小于上游侧下降弯曲部的曲率,因此可以减小凹形折痕16和18中的每一个的下游侧下降弯曲部从紧接下方的片材10接受到的摩擦力(见图10)。

如图9C所示,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采用的片材10形成为这样:上游侧上升弯曲部17f的曲率小于下游侧上升弯曲部17g的曲率,上游侧上升弯曲部17f将凸形折痕17的上游侧上升部17c和位于上游侧上升部17c上游的上游侧平坦部17d连接起来,并且下游侧上升弯曲部17g将下游侧上升部17b和位于下游侧上升部17b下游的下游侧 平坦部17a连接起来。

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所采用的片材10中,当最上面片材10沿着传送方向Z被传送时,可以减小最上面片材10的凸形折痕17的上游侧上升弯曲部17f从紧接下方的片材10接受到的摩擦力。

尽管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采用的片材10是具有用于形成山状弯折的凹形折痕15、16、18和用于形成谷状弯折的凸形折痕17的片材,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情况而可以采用仅形成有凸形折痕(一个或多个)或仅形成有凹形折痕(一个或多个)的片材。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采用的片材10是用于形成扁平文件夹100的片材。一般来说,术语“扁平文件夹”是指这样的文件夹:通过沿着折痕折叠单一片材来至少形成正面封皮和背面封皮并且将文档等装订并容纳在正面封皮和背面封皮之间的内部空间内。因此,用于形成扁平文件夹的片材至少具有正面封皮部分11和背面封皮部分14(见图1)就足够了,也就是说,不必总是具有脊部12或安装部13。

在本发明中采用的片材不必总是由单一材料(例如纸)制成;例如,可以在纸板中包含由透明树脂材料制成的片材等。在本发明中采用的片材不限于纸板。

在本发明中采用的片材可以是主要用于形成除扁平文件夹之外的物品的片材,例如用于形成作为包装容器的实例的盒体的片材(包括片材仅仅是盒体的收容部或者仅仅是盒体的盖部的情况)。

用于形成作为包装容器的盒体的片材预先形成有沿竖直、水平和倾斜方向的许多折痕,并且通过沿着这些折痕折叠片材来形成三维盒体。当在片材的将要成为盒体的正面部分的表面部分上执行打印时,可以通过将本发明应用于片材来将片材设置成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处于特定状态。

在形成有沿竖直、水平和倾斜方向的折痕的片材(例如用于形成盒体的片材)的情况下,至少将本发明应用于沿着与图像形成装置的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的折痕就足够了。也就是说,在形成于片材上的折痕之中的沿着传送方向延伸的每条凸形折痕中,上游侧上升部不必总是比下游侧上升部倾斜得更平缓。类似地,在形成于片材上 的折痕之中的沿着传送方向延伸的每条凹形折痕中,下游侧下降部不必总是比上游侧下降部倾斜得更平缓。

<折痕形成方法(本发明的第二实现形式)>

图12A和12B是示出片材10的制造方法的实例的示意性剖视图,其中,图12A示出了怎样形成凹形折痕15,而图12B示出了怎样形成凸形折痕17。例如,为了形成凹形折痕15,利用成对的片材保持部件410(见图12A)静止地保持通过切割而预先获得的具有预定尺寸的单一片材10。成对的片材保持部件410沿着片材10的传送方向Z布置在两个或更多个位置,并且保持片材10以使片材10平坦。

在布置有相应的成对的片材保持部件410的两个位置之间布置有形成折痕的活动板420和接纳活动板420的接纳板440。活动板420设置在片材10的正面10a侧,并且移动而降低(在图12A中向下移动)然后升高至原位置。接纳板440设置在片材10的背面10b侧并在传送方向Z上位于活动板420的上游,以便在接纳板440和活动板420之间形成很小的间隙。

活动板420降低以便向下按压被成对的片材保持部件410保持平坦的片材10,从而在片材10上形成陷入的凹形折痕15。

由于接纳板440在传送方向Z上设置在活动板420的上游,所以预想的折痕15的在传送方向Z上位于活动板420上游的上游侧部分(上游侧下降部15c(见图9B))被活动板420和接纳板440强力地挤压。另一方面,折痕15的在传送方向Z上位于活动板420下游的下游侧部分(下游侧下降部15b(见图9B))仅受到微弱的向下按压。

因此,形成了下游侧下降部15b比上游侧下降部15c倾斜得更平缓的折痕15。可以按照与凹形折痕15相同的方式形成其他凹形折痕16和18。

例如,为了形成凸形折痕17,利用成对的片材保持部件410(见图12B)静止地保持通过切割而预先获得的具有预定尺寸的单一片材10。成对的片材保持部件410在片材10的传送方向Z上布置在两个 或更多个位置,并且保持片材10以使片材10平坦。

在布置有相应的成对的片材保持部件410的两个位置之间布置有形成折痕的活动板430和接纳活动板430的接纳板450。活动板430设置在片材10的背面10b侧,并且移动而升高(在图12B中向上移动)然后降低至原位置。接纳板450设置在片材10的正面10a侧并沿着传送方向Z位于活动板430的下游,以便在接纳板450和活动板430之间形成很小的间隙。

活动板430升高以便向上按压被成对的片材保持部件410保持平坦的片材10,从而在片材10上形成突出的凸形折痕17。

由于接纳板450在传送方向Z上设置在活动板430的下游,所以预想的折痕17的在传送方向Z上位于活动板430下游的下游侧部分(下游侧上升部17b(见图9C))被活动板430和接纳板450强力地挤压。另一方面,折痕17的在传送方向Z上位于活动板430上游的上游侧部分(上游侧上升部17c(见图9C))仅受到微弱的向上按压。

因此,形成了上游侧上升部17c比下游侧上升部17b倾斜得更平缓的折痕17。

图13是示出与图12A中的制造方法对应的片材10的制造方法的实例的示意性剖视图,其中,接纳板440包括片材保持部件410的一部分。除了片材10由接纳板440和成对的片材保持部件410保持以外,图13所示的制造方法与图12A所示的制造方法相同。

图14是示出以单一步骤形成四条折痕15~18的制造方法的实例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4所示的片材10的制造方法是将图12A中形成凹形折痕15的步骤、与图12A中的步骤相同的形成其他凹形折痕16和18的步骤以及图12B中形成凸形折痕17的步骤结合成单一步骤的制造方法。用于形成各个折痕15~18的操作与以上参照图12A和12B所描述的操作相同,因此不再重复描述。

本发明的片材制造方法不限于在静止片材上形成折痕的上述方法,而还包括在长片材沿着纵向X被传送时形成折痕的方法,该长片材未被切割成具有预定尺寸的沿纵向X(见图2)连续的单个片材。

为了解释和说明起见,已经提供了对本发明的各实施例的以上描述。本发明的意图并非在于穷举或者将本发明限制在所披露的具体形式。显然,许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实施例的选取和描述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适用于各种实施例并且本发明的各种变型适合于所设想的特定用途。本发明的意图在于用前面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