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28156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装置,特别涉及与轿厢内载荷相应地控制紧急停止时的减速度而使冲击缓和的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的电梯装置的曳引机具有绳轮、偏导轮、用于使绳轮旋转的马达、用于对绳轮的旋转进行制动的制动器。在绳轮及偏导轮上卷绕有绳索。在绳索的一端连结有轿厢。此外,在绳索的另一端连结有对重。轿厢和对重利用马达在井道内升降。此外,在轿厢到达时,由制动器制动绳轮的旋转,从而轿厢停止。

此外,在轿厢的下侧设置有紧急止动件。紧急止动件在紧急时与设置于井道的导轨卡合,阻止轿厢的升降。紧急止动件仅在绳索断开的情况下、以及因为某种原因轿厢以超过额定速度的速度开始下降的情况下使用。因此,即使在地震等紧急停止时,通常也是由曳引机的制动器停止轿厢。

以往的电梯装置竣工时,对曳引机的制动器进行试验。基于该试验结果,根据需要进行制动扭矩的调整。

此外,以往的电梯装置竣工时,也进行紧急止动件的试验。在该试验中,在使轿厢停止的状态下,使紧急止动件动作,向轿厢下降的方向驱动马达。此时,轿厢被紧急止动件阻止升降,因此轿厢不移动。因此,绳索松弛,其结果是绳轮开始空转。另一方面,如果紧急止动件的阻止力不充分,则绳索不松弛,轿厢下降。因此,如果轿厢不下降,则能够判断为紧急止动件良好。

紧急止动件的试验如上所述进行,因此试验时,曳引机的马达必须输出足够绳轮开始空转的非常大的扭矩。曳引机的马达的容量由该扭矩的大小确定。

然而,该扭矩的大小比实际使用的运转所必需的扭矩大。因此,如果能够根据实际使用的运转所必需的扭矩,确定曳引机的马达的容量,则能够减小马达的容量。

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设置了用于使偏导轮的位置移动的可动装置。在紧急止动件试验时,可动装置使偏导轮的位置与通常运转时的位置相比上升。由此,绳索对绳轮的卷绕角减小。其结果是能够减小绳索的牵引力。由此,能够减小用于紧急止动件的试验的扭矩。其结果是能够减小马达的容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4807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中,仅在进行竣工时的试验时改变偏导轮的位置。试验结束后,使偏导轮的位置返回原来的位置。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在电梯的运行中不能使偏导轮的位置变化。

如上所述,在通常运转时,轿厢被曳引机的制动器停止。此外,在地震等紧急停止时,也由曳引机的制动器停止轿厢。用于停止所必需的制动扭矩根据轿厢内的载荷大小而变化。

然而,在以往的电梯装置中,在竣工时进行制动扭矩的调整。因此,制动扭矩始终固定。在以往的电梯装置中,不能与轿厢内的载荷变动相应地使制动扭矩变化。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中,制动扭矩也始终固定。

在通常的轿厢停靠时,轿厢基于预先设定的停止速度模式停止。因此,如果选择适当的停止速度模式,即使制动扭矩固定,也不会给乘客带来冲击。

然而,在紧急停止时,以比通常的停止速度模式快的停止速度模式使轿厢停止。此时,如果制动扭矩固定,则在轿厢内载荷小的情况下会不必要地产生大的减速度。因此,轿厢急剧地停止,因此给乘客带来了来自轿厢的冲击。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该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电梯装置,其能够与轿厢内载荷相应地控制减速度,使轿厢停止时的冲击缓和。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一种电梯装置,该电梯装置具备:曳引机,其具备绳轮、使所述绳轮旋转的马达、以及制动所述绳轮的制动器;绳索,其连接轿厢与对重,并卷绕于所述绳轮;偏导轮,其设置在所述绳轮与所述对重之间,所述绳索卷绕于该偏导轮;偏导轮安装梁,其支承所述偏导轮,使所述偏导轮能够沿垂直方向移动;以及位置控制部,其与所述轿厢的轿厢内载荷的值相应地控制所述偏导轮的垂直方向的位置,所述位置控制部与所述轿厢内载荷的增大相应地使所述偏导轮向下方移动,与所述轿厢内载荷的减小相应地使所述偏导轮向上方移动。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位置控制部与轿厢内载荷的增大相应地使偏导轮向下方移动,与轿厢内载荷的减小相应地使偏导轮向上方移动。由此,能够使绳索的牵引力变化,因此能够控制轿厢停止时的减速度,从而使轿厢停止时的冲击缓和。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结构的结构图。

图2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结构的局部主视图。

图2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结构的局部侧视图。

图3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结构的局部主视图。

图3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结构的局部侧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5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结构的局部主视图。

图5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结构的局部侧视图。

图6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结构的局部主视图。

图6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结构的局部侧视图。

图7是用曲线图表示一般的电梯装置中的轿厢减速度与轿厢内负载率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8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利用弹簧自动调整偏导轮的垂直方向位置的原理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用于使轿厢停止所必需的制动扭矩与轿厢内载荷的值相应地变化。然而,在以往的电梯装置中,由于在竣工时的试验时进行制动扭矩的调整,制动扭矩始终固定。因此,在以往的电梯装置中,在轿厢内载荷小的状态下轿厢紧急停止的情况下,会产生大的减速度。因此,在本发明的电梯装置中,设置能够与轿厢内载荷变动相应地自动调整偏导轮的垂直方向位置的机构。由此,控制绳索的牵引力,使轿厢停止时的冲击缓和。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轿厢1及对重2设置在井道内。在井道的上部设置有曳引机4。曳引机4使轿厢1及对重2升降。曳引机4具有曳引机主体和绳轮5。曳引机主体包括马达和制动器。绳轮5借助马达而旋转。在绳轮5上卷绕有多根绳索3。此外,在绳轮5与对重2之间配置有偏导轮6。在偏导轮6上也卷绕有绳索3。在绳索3的一端连结有轿厢1。在绳索3的另一端连结有对重2。轿厢1及对重2被绳索3悬吊在井道内。轿厢1及对重2由于绳轮5的旋转而在井道1内升降。

此外,曳引机4载置于曳引机基座8。曳引机基座8固定于井道的上部。在曳引机基座8设置有用于安装偏导轮6的偏导轮安装梁7。偏导轮安装梁7支承偏导轮6。偏导轮安装梁7使偏导轮6能够沿垂直方向移动。偏导轮安装梁7具有矩形形状。偏导轮安装梁7的长度方向为垂直方向、即升降方向。曳引机基座8也为矩形形状。曳引机基座8的长度方向为水平方向。因此,曳引机基座8的垂直方向的长度比偏导轮安装梁7的垂直方向短。在偏导轮安装梁7上设置有用于使偏导轮6沿垂直方向移动的上下调整用槽9。上下调整用槽9沿垂直方向、即升降方向延伸。在上下调整用槽9内插入有偏导轮6的中心轴61。偏导轮6的中心轴61被上下调整用槽9引导,能够沿垂直方向移动。由此,偏导轮安装梁7支承偏导轮6,并且使偏导轮6沿垂直方向移动。

图2a、图2b、及图3a、图3b是本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的局部细节图。图2a、图2b示出轿厢内载荷小的情况,图3a、图3b示出轿厢内载荷大的情况。此外,图2a为主视图,图2b为与图2a对应的侧视图。同样,图3a为主视图,图3b为与图3a对应的侧视图。

如图2a、图2b、及图3a、图3b所示,设置有一对偏导轮安装梁7和一对曳引机基座8。如图2b和图3所示,两个曳引机基座8背靠背地设置。在两个曳引机基座8之间设置有偏导轮安装梁7。偏导轮安装梁7也背靠背地设置。各曳引机基座8支承各偏导轮安装梁7。在两个偏导轮安装梁7之间配置有偏导轮7。如图2b、图3b所示,各偏导轮安装梁7的上端71和下端72向相同方向弯折成直角。因此,如图2b及图3b所示,各偏导轮安装梁7的侧面形状为コ字形。同样,各曳引机基座8的上端81和下端82向相同方向弯折成直角。因此,如图2b及图3b所示,各曳引机基座8的侧面形状为コ字形。各偏导轮安装梁7的上端71配置在各曳引机基座8的上端81之上。各偏导轮安装梁7的上端71的下表面与各曳引机基座8的上端81的上表面接合。各偏导轮安装梁7的垂直方向的长度比各曳引机基座8的垂直方向的长度长。因此,各偏导轮安装梁7的下端72比各曳引机基座8的下端82位于下方。因此,在各曳引机基座8的下端82与各偏导轮安装梁7的下端72之间具有空间。在该空间内,偏导轮6的中心轴61被相对配置的两个上下调整用槽9引导,沿垂直方向移动。上下调整用槽9形成于偏导轮安装梁7的与该空间对应的部分。上下调整用槽9为贯通孔。偏导轮6的中心轴61的两端插入这些上下调整用槽9中。偏导轮6的中心轴61的两端经由上下调整用槽9向外部突出。

如图2b、图3b所示,在偏导轮6的中心轴61的两端的下表面与各偏导轮安装梁7的下端72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弹簧10。弹簧10沿垂直方向即升降方向设置。弹簧10在垂直方向上伸缩。弹簧10构成与轿厢内载荷的值相应地控制偏导轮6的垂直方向的位置的位置控制部。图2a、图2b示出弹簧10拉伸的状态。此外,图3a、图3b示出弹簧10收缩的状态。弹簧10支承偏导轮6。弹簧10能够通过其伸缩使偏导轮6沿垂直方向移动。另外,当弹簧10的弹簧常数的值过小时,不能支承偏导轮6,另一方面,当弹簧10的弹簧常数的值过大时,弹簧10得不到期望的位移量。因此,弹簧10的弹簧常数被适当地选择为适合的值,使得弹簧10能够支承偏导轮6,且能良好地进行偏导轮6的垂直方向位置的调整。

此处,所谓弹簧常数是对弹簧赋予每单位的位移所必需的力。即,所谓弹簧常数是对弹簧的负荷与弹簧的位移之比,它们的关系通过下式表达。

负荷=弹簧的位移×弹簧常数

另外,如图2a、图2b所示,将轿厢内载荷小时的偏导轮6称作“偏导轮6a”,将该情况下的弹簧10称作“弹簧10a”。同样,如图3a、图3b所示,将轿厢内载荷大时的偏导轮6称作“偏导轮6b”,将该情况下的弹簧10称作“弹簧10b”。根据附图可以明确,弹簧10a的压缩量比弹簧10b的压缩量小。当轿厢内载荷减小时,偏导轮6向偏导轮6a的位置移动。由此,绳索3对绳轮5的卷绕角θ减小。因此,在绳轮5与绳索3之间产生的牵引力减小。其结果是,制动器紧急停止时的轿厢1的减速度减小。另外,以下将轿厢内载荷小的情况下的卷绕角θ称作θa,将轿厢内载荷大的情况下的卷绕角θ称作θb。此处,所谓卷绕角θ是对应于绳索3与绳轮5接触的部分的角度。

在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的动作之前,首先对其原理进行说明。

在行驶中紧急停止时的轿厢的减速度取决于(1)电梯系统的惯性、(2)制动扭矩、以及(3)绳轮5与绳索3之间的牵引力这三个要素。以下对这三个要素进行说明。

(1)电梯系统的惯性

所谓电梯系统的惯性是电梯系统的惯性力。通常,在轿厢动作时进行紧急停止的情况下,在电梯系统的惯性小的情况下、即轿厢内载荷小的情况下,轿厢1的减速度增大,反之,在惯性大的情况下、即轿厢内载荷大的情况下,轿厢1的减速度减小。

(2)制动扭矩

所谓制动扭矩是曳引机4的制动器的停止时的扭矩。在制动扭矩大的情况下,轿厢1的减速度增大,反之,在制动扭矩小的情况下,轿厢1的减速度减小。

(3)绳轮5与绳索3之间的牵引力

所谓曳引机4的绳轮5与绳索3之间的牵引力是绳索3与绳轮5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以下将该摩擦力称作绳索3的牵引力。利用绳索3的牵引力,曳引机4的旋转力经由绳索3被转换成轿厢1的上下移动。因此,卷绕于绳轮5的绳索3的长度越长,即卷绕角θ越大,则绳索3的牵引力越大。反之,卷绕于绳轮5的绳索3的长度越短,即卷绕角θ越小,则牵引力越小。此处,所谓“卷绕于绳轮5的绳索3的长度”是绳轮5与绳索3接触的部分的绳索3的长度、即与卷绕角θ对应的绳索3的长度。

接下来,对牵引力与制动扭矩的关系进行说明。

在制动扭矩比绳索3的牵引力小的情况下,由制动扭矩确定轿厢1的减速度。

另一方面,在制动扭矩为绳索3的牵引力以上的情况下,在产生全制动扭矩前,由于牵引力极限而使得绳索3与绳轮5之间发生滑动。因此,比牵引力极限高的制动扭矩不会传递到轿厢1。另外,所谓牵引力极限是牵引力的最大值。

根据上述可知,在制动扭矩固定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牵引力的大小变化而使轿厢1的减速度变化。

接下来,对一般的电梯装置中的轿厢减速度与轿厢内载荷的关系进行说明。图7是示出轿厢减速度与轿厢内载荷的关系的曲线图。在图7中,纵轴是轿厢1的减速度,横轴是轿厢内负载率。所谓轿厢内负载率[%]是轿厢1的乘坐率[%]。

在一般的电梯装置中,将对重的重量设定为,使得对重的重量等于轿厢装载量的1/2与轿厢质量之和。即,将对重的重量设定为,使得在乘坐率为50%时轿厢的重量与对重的重量平衡。图7表示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轿厢紧急停止时的轿厢的减速度。在图7中,d1是向上方行进中的轿厢在紧急停止的情况下的曲线图,d2是向下方行进中的轿厢在紧急停止的情况下的曲线图。从图7理解出以下的特征。

(a)轿厢的减速度达到最大的条件是轿厢内载荷小、且轿厢向下方移动的情况。

(b)轿厢的减速度达到最小的条件是轿厢内载荷大、且轿厢向下方移动的情况。

(c)轿厢向下方移动的情况下,伴随着轿厢内载荷的增大,轿厢的减速度减小。

(d)轿厢向上方移动的情况下,伴随着轿厢内载荷的增大,轿厢的减速度增大。即,现象与上述(c)相反。

(e)对于轿厢内负载率的变化产生的轿厢的减速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轿厢向下方移动时比轿厢向上方移动时大。另外,该差是减速度的变动幅度。

由此,在一般的电梯装置中,减速度根据轿厢内负载率及行进方向而变化。因此,当轿厢紧急停止时,存在产生大的减速度的情况。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与轿厢内载荷变动相应地调整减速度,来抑制大的减速度的产生。具体而言,使用弹簧10,调整偏导轮6的垂直方向位置。由此,使绳索3的牵引力变化,缓和紧急停止时的冲击。为了缓和冲击,特别是上述(a)的情况下的减速度大,因此减小上述(a)的情况下的减速度是重要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着眼于减小上述(a)的情况下的减速度。

对本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轿厢1内的载荷的变动相应地调整偏导轮6的垂直方向位置。

为了调整偏导轮6的垂直方向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弹簧10和偏导轮安装梁7。在偏导轮安装梁7上设置有上下调整用槽9。偏导轮6由偏导轮安装梁7支承。偏导轮6的中心轴61被上下调整用槽9引导,沿垂直方向移动。由此,偏导轮6沿垂直方向移动。具体而言,当轿厢内载荷小时,如图2a、图2b所示,弹簧10拉伸,偏导轮6向上方移动。另一方面,当轿厢内载荷大时,如图3a、图3b所示,弹簧10收缩,偏导轮6向下方移动。

由此,当轿厢1内的载荷小时,偏导轮6向上方移动,由此卷绕于绳轮5的绳索3的长度缩短,卷绕角θ减小。即,为图2a所示的θ=θa的状态。由此,绳轮5与绳索3的接触面积减小,因此绳索3的牵引力下降。因此,即使曳引机4的制动器的制动扭矩固定,也能够减小轿厢1的减速度。

另一方面,当轿厢1内的载荷大时,偏导轮6向下方移动,由此卷绕于绳轮5的绳索3的长度长,卷绕角θ增大。即,为图3a所示的θ=θb的状态。由此,绳轮5与绳索3的接触面积增大,因此绳索3的牵引力上升。因此,即使曳引机4的制动器的制动扭矩固定,也能够增大轿厢1的减速度。

以这种方式,能够减小上述(a)的情况下的减速度。此外,对于上述(e)中的差,也能够减小轿厢1向下方移动的情况下的差。由此,本实施方式在轿厢向下方移动的情况下特别有效。在轿厢向上方移动的情况下,动作相反。因此,在轿厢内载荷大的情况下,能够减小减速度,因此本实施方式有效。另一方面,在轿厢内载荷小的情况下,减速度增大,但由于减速度的绝对值原本就小,这没有问题。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轿厢1紧急停止,也始终不产生大的减速度,因此能够缓和紧急停止时的冲击。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弹簧10,使得与轿厢1内的载荷的变动相应地自动调整偏导轮6的垂直方向位置。以下对弹簧10的自动调整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从绳索3经由偏导轮6向斜下方对偏导轮6的中心轴61施加有载荷l。载荷l的方向与连结绳索3和偏导轮6的接触点p与偏导轮6的中心的直线的方向一致。此时,绳索3中产生的张力越大,就会对偏导轮6的中心轴61产生越大的载荷l。当轿厢1内的载荷大时,绳索3中产生的张力大,当轿厢1内的载荷小时,绳索3中产生的张力小。

如图8所示,载荷l能够分成分力l1、l2。分力l1是向下的分力。分力l2是与绳轮5和偏导轮6之间的绳索3的方向平行的方向的分力。因此,如果载荷l增大,则分力l1也同时增大。因此,轿厢1内的载荷越大,分力l1也越大。

根据该原理,在轿厢1内的载荷小的情况下,由于分力l1小,如图2a、图2b所示,弹簧10拉伸。因此,偏导轮6的垂直方向位置高。

另一方面,在轿厢1内的载荷大的情况下,由于分力l1大,如图3a、图3b所示,弹簧10收缩。因此,偏导轮6的垂直方向位置低。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弹簧10,与轿厢1内的载荷的变动相应地自动调整偏导轮6的垂直方向位置。弹簧10的压缩量由轿厢1内的载荷和弹簧常数唯一地确定。因此,通过适当选择弹簧10的弹簧常数,能够追随轿厢1内的载荷而将偏导轮6调整到期望的位置。因此,即使不测定轿厢1内的载荷,也能够始终将绳索3的卷绕角θ自动调整为最佳值。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没必要设置用于测定轿厢1内的载荷的传感器。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梯装置具备:曳引机4,其具备绳轮5、使绳轮5旋转的马达、以及制动绳轮5的制动器;绳索3,其连接轿厢1与对重2,并卷绕于绳轮5;偏导轮6,其设置在绳轮5与对重2之间,绳索3卷绕于该偏导轮6;偏导轮安装梁7,其支承偏导轮6,使偏导轮6能够沿垂直方向移动;以及作为位置控制部的弹簧10,其与轿厢1的轿厢内载荷的值相应地控制偏导轮6的垂直方向的位置。弹簧10与轿厢内载荷的增大相应地使偏导轮6向下方移动,并与轿厢内载荷的减小相应地使偏导轮向上方移动。利用偏导轮6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能够调整绳索3的牵引力,因此能够与轿厢内载荷相应地控制紧急停止时的减速度,使冲击缓和。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偏导轮安装梁7具备使偏导轮6的中心轴61能够仅沿上下方向移动的上下调整用槽9。由此,中心轴61仅能够上下移动,不会向横向移动。因此,偏导轮6的移动稳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偏导轮6与偏导轮安装梁7的下端72之间,设置有作为位置控制部的弹簧10。弹簧10追随轿厢内载荷的变动而伸缩。因此,偏导轮6的上下位置由于弹簧10的伸缩而自动地移动。具体而言,当轿厢内载荷大时,弹簧10与该轿厢内载荷相应地收缩,偏导轮6的位置向下方移动。另一方面,当轿厢内载荷小时,弹簧10与该轿厢内载荷相应地拉伸,偏导轮6的位置向上方移动。因此,通过适当地选择弹簧10的弹簧常数,能够任意确定偏导轮6的移动距离。因此,即使不测定轿厢1内的载荷,也能始终自动地将绳索3的卷绕角θ设为最佳值。

实施方式2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结构的示意框图。本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主要区别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致动器11以代替弹簧10。以下,对本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曳引机4的曳引机主体20设置有马达18、制动器16、编码器12。

编码器12是通过检测马达18的旋转方向来检测绳轮5的旋转方向的检测器。编码器12产生与绳轮5的旋转方向对应的信号。根据来自编码器12的信号的正负,能够检测绳轮5的旋转方向、即轿厢1的移动方向。

对于曳引机4的其他结构,由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此处省略说明。

此外,在轿厢1设置有秤装置13。秤装置13检测轿厢1内的重量作为轿厢内载荷。秤装置13输出与检测到的轿厢内载荷对应的信号。

来自编码器12的信号、及来自秤装置13的信号被传送至电梯控制装置14。电梯控制装置14根据这些信号,经由后述的致动器控制装置19控制致动器11的伸缩。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梯控制装置14构成根据轿厢1的移动方向和轿厢内载荷来计算致动器11的伸缩量的伸缩量计算部。

此外,电梯控制装置14经由电力转换装置15使曳引机4的马达18动作。并且,电梯控制装置14经由制动器控制装置17使制动器16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偏导轮6设置有致动器11。致动器11沿垂直方向设置。致动器11支承偏导轮6。致动器11能够使偏导轮6沿垂直方向移动。来自电梯控制装置14的信号经由致动器控制装置19被传送至致动器11。致动器11根据该信号而动作。于是,偏导轮6通过致动器11而上下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致动器11、秤装置13、编码器12、电梯控制装置14、致动器控制装置19构成与轿厢内载荷的值相应地控制偏导轮6的垂直方向的位置的位置控制部。

接下来,使用图5a、图5b、以及图6a、图6b,对致动器1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5a、图5b、以及图6a、图6b是本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的局部细节图。图5a、图5b示出轿厢内载荷小的情况,图6a、图6b示出轿厢内载荷大的情况。此外,图5a为主视图,图5b为与图5a对应的侧视图。图6a为主视图,图6b为与图6a对应的侧视图。

致动器11由上端部111、下端部112、以及连接上端部111与下端部112的臂113构成。致动器11的臂113沿垂直方向、即升降方向设置。致动器11的臂113在垂直方向上伸缩。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臂113的伸缩,偏导轮6被上下调整用槽9引导,向上下移动。

另外,如图5a、图5b所示,将轿厢内载荷小的情况下的偏导轮6称作“偏导轮6a”,将该情况下的致动器11称作“致动器11a”。同样,如图6a、图6b所示,将轿厢内载荷大的情况下的偏导轮6称作“偏导轮6b”,将该情况下的致动器11称作“致动器11b”。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致动器11支承偏导轮6,并且调整偏导轮6的垂直方向位置。根据来自编码器12和秤装置13的信号,电梯控制装置14确定拉伸还是收缩致动器11。此外,电梯控制装置14在拉伸的情况下计算该拉伸量,在收缩的情况下计算该收缩量。电梯控制装置根据这些计算结果,控制致动器控制装置19。利用该控制,致动器控制装置19调整致动器11的臂113的伸缩。由于臂113伸缩,偏导轮6如以下那样移动。

(1)轿厢向下方移动的情况:

·轿厢内载荷小的情况下,使偏导轮6向上方移动。

·轿厢内载荷大的情况下,使偏导轮6向下方移动。

(2)轿厢向上方移动的情况:

·轿厢内载荷小的情况下,使偏导轮6向下方移动。

·轿厢内载荷大的情况下,使偏导轮6向上方移动。

上述(1)是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动作,但上述(2)是与实施方式1相反的动作。根据图7的曲线图可知,在轿厢向下方移动的情况下,优选当轿厢内载荷小时减小减速度,当轿厢内载荷大时增大减速度。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1)所述,使偏导轮6移动。另一方面,在轿厢向上方移动的情况下,优选当轿厢内载荷小时增大减速度,当轿厢内载荷大时减小减速度。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2)所述,使偏导轮6移动。

由于上述动作,轿厢1向下方移动时的效果与实施方式1相同,但在轿厢1向上方移动时,与实施方式1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小轿厢1的减速度。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轿厢1向下方移动的情况下,致动器11与轿厢内载荷的增大相应地使偏导轮6向下方移动,与轿厢内载荷的减小相应地使偏导轮6向上方移动。另一方面,在轿厢1向上方移动的情况下,致动器11与轿厢内载荷的增大相应地使偏导轮6向上方移动,与轿厢内载荷的减小相应地使偏导轮6向下方移动。

致动器11的伸缩量例如按以下那样确定。

分为轿厢1向上方移动的情况和向下方移动的情况,准备两个查找表。各查找表预先确定了轿厢内负载率[%]与致动器11的长度[cm]的对应关系。例如,在向上的查找表中预先确定为,在轿厢内负载率为0%以上、不足20%的情况下,致动器11的长度为○○cm,在轿厢内负载率为20%以上、不足40%的情况下,致动器11的长度为△△cm,…等。向下的查找表中也同样如此。由此,电梯控制装置14从该查找表中检索与当前的轿厢内载荷对应的致动器11的长度。然后,电梯控制装置14比较当前的致动器11的长度与检索到的致动器11的长度,以确定致动器11的伸缩量。

另外,致动器11的伸缩量的确定方法不限于该情况。例如,可以按轿厢1向上方移动的情况和向下方移动的情况,准备以轿厢内载荷为参数的函数,根据该函数进行计算。或者,可以利用其他方法进行计算。

对于其他结构和动作,由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此省略其说明。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电梯装置具备:绳索3,其连接轿厢1与对重2;绳轮5及偏导轮6,绳索3卷绕于该绳轮5及偏导轮6;以及偏导轮安装梁7,其以能够调整偏导轮6的垂直方向位置的方式支承偏导轮6。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1)、(2)所示,与轿厢内载荷和轿厢1的移动方向相应地使偏导轮6向上方或下方移动。

由此,在轿厢1向下方移动且轿厢内载荷小的情况下、以及轿厢1向上方移动且轿厢内载荷大的情况下,使偏导轮6向上方移动。由此,卷绕于绳轮5的绳索3的长度变短,卷绕角θ减小。其结果是绳索3的牵引力下降。因此,即使在曳引机4的制动器的制动扭矩固定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轿厢1的减速度。

另一方面,在轿厢1向上方移动且轿厢内载荷小的情况下、以及轿厢1向下方移动且轿厢内载荷大的情况下,使偏导轮6向下方移动。由此,卷绕于绳轮5的绳索3的长度变长,卷绕角θ增大。其结果是绳索3的牵引力增大。因此,即使在曳引机4的制动器的制动扭矩固定的情况下,也能够增大轿厢1的减速度。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轿厢内载荷相应地使偏导轮6的垂直方向位置移动,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能够与轿厢内载荷相应地控制紧急停止时的减速度,从而使冲击缓和。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编码器12,检测是轿厢1向上方移动,还是轿厢1向下方移动。由此,不仅考虑轿厢内载荷,还考虑轿厢的移动方向,而使偏导轮6的垂直方向位置移动。其结果是,在轿厢1向上方及下方中的任一方向移动的情况下,都能够始终抑制给乘客带来冲击的大的减速度的产生,而且能够减小轿厢1的减速度的变动幅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以下部件构成位置控制部:致动器11,其支承偏导轮,且能够伸缩;秤装置13,其测定轿厢内载荷;编码器12,其通过检测马达18的旋转方向来检测轿厢1的移动方向;作为伸缩量计算部的电梯控制装置14,其根据由秤装置13测定的轿厢内载荷和由编码器12检测出的轿厢1的移动方向,计算致动器11的伸缩量;以及致动器控制装置19,其根据由伸缩量计算部计算出的伸缩量,使致动器11伸缩。致动器11与轿厢内载荷的变动及轿厢的移动方向相应地伸缩,由此控制偏导轮6的垂直方向的位置。由此,致动器11能够与轿厢内载荷的变动及轿厢的移动方向相应地控制偏导轮6的位置。上述实施方式1特别是在轿厢1向下方移动的情况下有效,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向上方及向下方中的任一情况下都有效。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轿厢1向下方移动的情况下,致动器11与轿厢内载荷的增大相应地使偏导轮6向下方移动,与轿厢内载荷的减小相应地使偏导轮6向上方移动。另一方面,在轿厢1向上方移动的情况下,致动器11与轿厢内载荷的增大相应地使偏导轮6向上方移动,与轿厢内载荷的减小相应地使偏导轮6向下方移动。由此,在轿厢1向上方及下方中的任一方向移动的情况下,都能够抑制不必要的大的减速度的产生。此外,在轿厢1向上方及下方中的任一方向移动的情况下,都能够减小减速度的变动幅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