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旋输送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97896阅读:48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工业机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螺旋输送机。



背景技术:

螺旋输送机广泛应用于化工、建材、粮食等行业。在烟草生产行业,螺旋输送机是制丝生产线的常用输送设备,被广泛应用于梗、粉尘等物料的输送。螺旋输送机在输送物料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完成物料的混合、掺兑和冷却等作用。螺旋输送机结构简单,输送可靠,能够实现密封输送,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螺旋输送机工作时,物料从进料口输入,在螺旋片旋转推动下向前运动,物料到达出料口在自重作用下,从出料口落下,排出螺旋输送机。

螺旋输送机对于烟梗、粉尘等粉状、小块状散粒物料的输送,只要进料均匀,一般在输送段不会发生堵料。在输送物料的过程中,尤其是粘度稍大的物料的输送,到达出料口位置的时候,部分物料不能及时从出料口排出,而是越过出料口,在螺旋片和端板之间堆积,当堆积达到一定量后,就会阻碍螺旋片旋转,产生设备故障。尤其是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在出口段发生堵料,一旦发生堵料现象,需要拆卸螺丝输送机进行处理,维修保养工作量比较大,维修操作人员的工作量大。

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不易产生阻塞的螺旋输送机,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螺旋输送机,该螺旋输送机使用时不易发生阻塞故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螺旋输送机,包括外壳和设置在外壳内部的螺旋轴,所述螺旋轴上设有旋向相反的正螺旋片和反螺旋片,所述外壳上的出料口的一侧设置所述正螺旋片,另一侧设置所述反螺旋片;所述正螺旋片与所述反螺旋片相邻近的端部之间设有便于物料流向所述出料口的出口间隙。

优选的,所述正螺旋片的端部和所述反螺旋片的端部均设置有朝向所述出口间隙的翻折边。

优选的,所述正螺旋片的旋转结构和所述反螺旋片的旋转结构关于所述出料口的轴线对称。

优选的,所述轴线为所述出料口的中心线。

优选的,所述正螺旋片和所述反螺旋片中设置在靠近所述进料口一侧的一者的螺旋纹密度小于另一者的螺旋纹密度。

优选的,所述出口间隙的宽度范围为物料外形最大尺寸的1.5至2倍。

优选的,所述出口间隙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出料口宽度的三分之一,且所述出口间隙的宽度小于所述出料口宽度。

优选的,所述出口间隙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出料口宽度的三分之一,且所述出口间隙的宽度小于所述出料口宽度的三分之二。

本发明所提供的螺旋输送机通过将螺旋轴上的螺旋片设置为两个旋向的异向螺旋片,并将正螺旋片和反螺旋片分别设置在出料口的两侧,以便在螺旋轴进行预设方向的转动时,双方向的螺旋片能够将外壳内部的物料均推向出料口,防止物料堆积于出料口一侧的端板处。另外,在正螺旋片和反螺旋片相邻处设置出口间隙,能够使得在正螺旋片和反螺旋片相邻处的物料便于落入出料口中,本发明对原有设备进行改进的工作量小,措施简单,可有效降低或消除螺旋输送机的出口堵料问题,能够避免生产过程中的停机维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螺旋输送机的具体实施例的正剖图。

图1中:

1为反螺旋片、2为正螺旋片、3为螺旋轴、4为外壳、5为进料口、6为出料口、7为端部件、8为出口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螺旋输送机,该螺旋输送机使用时不易发生阻塞故障。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螺旋输送机的具体实施例的正剖图。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螺旋输送机,螺旋输送机主要用于工业生产等方面,用于对物料进行输送。在结构上,包括外壳4和设置在外壳4内部的螺旋轴3,外壳4上设置有进料口5和出料口6,物料可以通过进料口5进入外壳,并通过转动的螺旋轴3上的螺旋片推动向出料口移动。上述螺旋片包括正螺旋片2和反螺旋片1,二者均设置在螺旋轴3上,正螺旋片2和反螺旋片1相对于螺旋轴3的旋向相反。出料口6的一侧设置正螺旋片2,另一侧设置反螺旋片1。正螺旋片2与反螺旋片1相邻近的端部之间设有便于物料流向出料口6的出口间隙8。

需要说明的是,正螺旋片2和反螺旋片1中的一者设置于出料口6和进料口5之间的螺旋轴3上,另一者设置于出料口6和靠近出料口6一侧的外壳端板之间。当螺旋轴3转动并推动物料从进料口5向出料口6方向移动时,出料口6与其临近的外壳端板之间的螺旋片能够带动堆积于端板处的物料向出料口移动,从而能够防止物料阻碍螺旋片旋转,避免进行停机维修。另外,考虑到堆积于端板的物料能够顺利由出料口6排出,正螺旋片2和反螺旋片1相靠近的部分并不连接,而是在正螺旋片2和反螺旋片1相临近的端部之间设置出口间隙8,以便于双方向汇聚的物料不会在汇聚出形成阻塞,两个方向移动的物料均能够通过出口间隙8向出料口6移动。

本发明所提供的螺旋输送机通过将螺旋轴3上的螺旋片设置为两个旋向的异向螺旋片,并将正螺旋片2和反螺旋片1分别设置在出料口的两侧,以便在螺旋轴3进行预设方向的转动时,双方向的螺旋片能够将外壳内部的物料均推向出料口6,防止物料堆积于出料口6一侧的端板处。另外,在正螺旋片2和反螺旋片1相邻处设置出口间隙8,能够使得在正螺旋片2和反螺旋片1相邻处的物料便于落入出料口6中,本发明对原有设备进行改进的工作量小,措施简单,均可有效降低或消除螺旋输送机的出口堵料问题,能够避免生产过程中的停机维修。

可选的,上述出口间隙可以为多种形状的间隙,例如,正螺旋片2和反螺旋片1的端部平面相互平行,且均垂直于螺旋轴3的轴向,以形成垂直于螺旋轴3轴向的间隙;或者两个螺旋片的端部可以不是平行状态,或者在螺旋轴3的周向上具有角度的偏移等。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正螺旋片2的端部和反螺旋片1的端部设置有朝向出料口6的翻折边。以便物料流动至正螺旋片2的端部或者反螺旋片1的端部时,能够更顺利的流向出料口6。

可选的,上述翻折边的结构可以为弧形翻折边等,具体结构与形状并不局限于弧形翻折边。

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之上,正螺旋片2的旋转结构和反螺旋片1的旋转结构关于出料口6的轴线对称。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称指的是旋转结构的对称,也就是说,正螺旋片2与反螺旋片的旋转形状和螺旋纹密度相同,仅是旋转的方向存在不同。然而,正螺旋片2和反螺旋片1所占用的螺旋轴3的长度可以存在不同,因此,上述对称并不是正螺旋片2和反螺旋片1的完全对称。

需要说明的是,正螺旋片2和反螺旋片1的旋转形状和螺旋纹密度相同可以使得双方向上推动物料的速度是相同的。

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之上,上述轴线为出料口6的中心线。也就是说,正螺旋片2与反螺旋片1所占用出料口6的空间是一样的,为物料的输送和排出同时提供了便利。

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之上,正螺旋片2和反螺旋片1中设置于靠近进料口一侧的一者的螺旋纹密度小于另一者的螺旋纹密度。考虑到出料口6端板一侧的堆积物料总体积应当小于进料口5进入的物料,为了避免出料口6的设置影响了进料口5物料的运输速度,所以将正螺旋片2和反螺旋片1的螺旋纹密度设置为不相同的,具体螺旋纹密度可以根据正螺旋片2和反螺旋片1的长度或者根据物料的输送速度进行调整。

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之上,出口间隙的宽度范围为物料外形最大尺寸的1.5至2倍。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出口间隙8为平行的出口间隙时,出口间隙的宽度可以在物料外形最大尺寸的1.5至2倍之间,其中,包括1.5倍的物料外形最大尺寸和2倍的物料外形最大尺寸。出口间隙设置在这个范围内可以有助于物料以顺利的方式流出。

通常情况下,为了方便出口间隙的宽度的设定,可以先确定输送物料的最大外形尺寸L,从而得到螺旋输送机正反螺旋片之间的出口间隙宽度为1.5L至2L。

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之上,出口间隙的宽度大于或等于出料口6宽度的三分之一,且出口间隙的宽度小于出料口6宽度。在上述实施例得到正反螺旋片之间的开口尺寸为1.5L至2L后,可以进一步规定出口间隙宽度在三分之一的出料口6宽度和一个出料口6宽度之间。以保证物料不能在正反螺旋片之间堆积,消除正反螺旋片之间可能产生的积料。

正反螺旋片出口间隙8宽度设置原则:出口间隙8宽度满足在1.5L至2L之间的前提下,还需要大于出料口宽度尺寸的1/3,并小于出料口长度尺寸。可选的,如果物料的最大外形尺寸L较小,致使出口间隙8宽度小于出料口宽度尺寸的三分之一,则出口间隙8按出料口宽度的三分之一设置。

进一步地,出口间隙的宽度大于或等于出料口6宽度的三分之一,且出口间隙的宽度小于出料口6宽度的三分之二。

可选的,在靠近出料口6的端部件7上设置便于物料下滑的滑槽,以便开进端部件7的正螺旋片2或反螺旋片1转动时能够将物料刮下。可选的,滑槽可以是设置在端板上的周向槽。

除了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螺旋输送机的主要结构,该螺旋输送机的其他各部分的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本文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螺旋输送机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