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纸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73755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供纸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供纸装置及以具备该供纸装置的复印机为代表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诸如复印机或打印机、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上设有供纸装置。在有些供纸装置中,从堆叠在纸张收纳部的上推板等的上表面的纸张中的最上方的纸张开始一张张分离而供给。纸张被从上方与堆叠在纸张收纳部的纸张中的最上方的纸张接触的搓纸辊送出,进而由接收该纸张的供纸辊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

在此,在将韧性差且较薄的纸张或卷曲的纸张从纸张收纳部送出的情况下,纸张有时会进入搓纸辊与供纸辊之间。由此,存在纸张的输送方向下游端与供纸辊的不希望的位置接触,纸张的输送方向下游部或弯折,或引起卡纸的问题。因此,提出了将搓纸辊送出的纸张的输送方向下游端向供纸辊的规定位置引导的技术,该现有技术的一例被公开在专利文献1中。

专利文献1所述的供纸装置在搓纸辊与供纸辊之间具备对纸张的输送进行引导的输送引导部件。由此,将搓纸辊送出的纸张的输送方向下游端引导至供纸辊的规定位置,防止在供纸辊处产生的纸张的弯折或卡纸,维持稳定的输送性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2772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供纸装置中,为了将输送引导部件安装到供纸辊的轴部,挡圈是必要的。因此,存在输送引导部件的安装不便,花费工夫的问题。进而,因为挡圈是较小的部件,所以掉落到图像形成装置内部的可能性高。由此,挡圈也有可能进入可能引起不良状况的位置,导致装置受损。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点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更简便的结构在搓纸辊与供纸辊之间良好地输送纸张,并且可实现纸张输送性能提升的供纸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供纸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搓纸辊,其从上方接触堆叠在纸张收纳部的纸张中的最上方的纸张,将纸张送出;供纸辊,其接收所述搓纸辊送出的纸张,进而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搓纸架,其支承所述搓纸辊;所述搓纸辊和所述供纸辊均在贯通轴线中心的轴部的一端被悬臂支承,设有具有辊移动限制部和纸张引导部的输送引导部件,所述辊移动限制部在所述搓纸辊及所述供纸辊各自轴部的自由端侧把持这些轴部并限制这些辊朝轴线方向的移动,所述纸张引导部在所述搓纸辊和所述供纸辊之间对纸张的输送进行引导。

根据该构成,输送引导部件利用辊移动限制部把持搓纸辊及供纸辊各自轴部的自由端侧,并限制这些辊朝轴线方向的移动。即,不需要挡圈等其他部件。而且,输送引导部件利用纸张引导部在搓纸辊与供纸辊之间对纸张的输送进行引导。

另外,在上述构成的供纸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引导部件以使所述搓纸辊及所述供纸辊各自轴部的自由端侧的所述搓纸辊和所述供纸辊的轴线间距与支承端侧的轴线间距相等的方式把持这些轴部。

另外,在上述构成的供纸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引导部件具备卡合部,该卡合部用于在所述搓纸辊及所述供纸辊各自轴部的支承端侧与所述搓纸架卡合。

另外,在上述构成的供纸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搓纸架在与所述卡合部对应的位置具备突起部,该突起部具有前端朝上方弯折的弯折部,所述输送引导部件在所述卡合部具备开口部,该开口部接受所述搓纸架的包含所述弯折部在内的所述突起部的前端。

另外,在上述构成的供纸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引导部件在所述卡合部具备第一位移限制部,该第一位移限制部通过与所述突起部接触而限制所述输送引导部件朝上方的位移。

另外,在上述构成的供纸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引导部件在所述卡合部具备第二位移限制部,该第二位移限制部通过与所述突起部接触而限制所述输送引导部件沿纸张的输送方向的位移。

另外,在上述构成的供纸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引导部件具备所述纸张引导部从所述搓纸辊及所述供纸辊各自周面的共同切线朝这些辊的径向内侧分离的平面部。

另外,在上述构成的供纸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引导部件具备所述纸张引导部的纸张输送方向上游部以随着朝向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而朝向上方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将上述构成的供纸装置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构成,输送引导部件利用辊移动限制部把持搓纸辊及供纸辊各自轴部的自由端侧,从而限制这些辊朝轴线方向移动,因而能够以单个部件,以更简单的结构,容易地安装到装置上。而且,输送引导部件利用纸张引导部在搓纸辊与供纸辊之间对纸张的输送进行引导,因而能够使纸张的输送性能提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局部垂直剖面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供纸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供纸装置的垂直剖面主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的局部放大垂直剖面主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的供给部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的供给部的主视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的输送引导部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8是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的输送引导部件的立体图中,描绘了内部构造的状态的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的供给部的侧视图。

图10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的供给部的侧视图中,表示将输送引导部件安装到搓纸辊的第一阶段的图。

图11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的供给部的侧视图中,表示将输送引导部件安装到搓纸辊的第二阶段的图。

图12是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的供给部的侧视图中,表示将输送引导部件安装到搓纸辊的最终阶段的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的供给部的垂直剖面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图像形成装置

2 图像读取部

3 打印部

40 供纸装置

42 供纸盒(纸张收纳部)

43 上推板

44 提升机构

50 供给部

51 搓纸辊

51a 轴部

52 供纸辊

52a 轴部

53 分离辊

55 搓纸架

55a 突起部

55b 弯折部

57 输送引导部件

57a 辊移动限制部

57b 纸张引导部

57c 把持部

57g 卡合部

57h 开口部

57j 第一位移限制部

57k 第二位移限制部

57m 平面部

57n 倾斜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内容。

首先,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使用图1对其概略构造进行说明,并说明图像输出动作。图1是图像形成装置的局部垂直剖面主视图的一例。此外,图中的带箭头双点划线表示纸张的输送路径及输送方向。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是所谓的串列型彩色复印机,具备:读取原稿图像的图像读取部2、将读取到的图像印刷到纸张等转印材料的印刷部3、用于进行印刷条件的输入和运行状况的显示的操作部4、主控制部5。

作为图像读取部2,可以是移动未图示的扫描装置读取载置在未图示的稿台玻璃的上表面的原稿图像的公知装置。原稿图像被色分离成红(R)、绿(G)、蓝(B)三种颜色,由未图示的CCD(Charge Coupled Device)图像传感器转换为电信号。由此,图像读取部2得到红(R)、绿(G)、蓝(B)每种颜色的图像数据。

在主控制部5中对图像读取部2得到的每种颜色的图像数据进行各种处理,转换为黄(Y)、品红(M)、青(C)、黑(K)各再现色的图像数据而被存储在主控制部5内部的未图示的存储器。被存储在存储器的每个再现色的图像数据在接受位置偏差校正处理之后,与纸张的输送同步地以逐条扫描线被读出,以进行对像承载体即感光鼓21的光扫描。

印刷部3通过电子照相方式形成图像,将该图像转印到纸张等。印刷部3具备将中间转印体作为环状带而形成的中间转印带11。中间转印带11卷挂在驱动辊12、张紧辊13及从动辊14上。张紧辊13被未图示的弹簧朝图1中的上方施力,由此,在中间转印带11上施加有张力。中间转印带11在驱动辊12的作用下沿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

驱动辊12夹着中间转印带11与对置的二次转印辊15压接。在从动辊14的位置上,以夹着中间转印带11而与从动辊14对置的方式设置的中间转印清洁部16与中间转印带11的外周面接触。中间转印清洁部16在二次转印后刮去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1外周面的调色剂而进行清洁。

在中间转印带11的下方设有与黄(Y)、品红(M)、青(C)、黑(K)各再现色对应的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此外,在这里说明中,除了需要特别进行限定的情况之外,省略“Y”、“M”、“C”、“K”识别记号的标注,例如统称为“图像形成部20”。四台图像形成部20沿中间转印带11的转动方向呈一列地从转动方向的上游侧朝着下游侧配置。四台图像形成部20的结构全部相同,以在图1中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感光鼓21为中心在其周围具备带电部、曝光部、显影部、清洁部及一次转印辊。

在中间转印带11的上方设有与四个各再现色的图像形成部20对应的调色剂容器31及调色剂斗32。针对显影部及调色剂容器32设有检测各自内部的调色剂量的未图示的调色剂余量检测部。另外,在显影部与调色剂斗32之间、以及调色剂斗32与调色剂容器31之间分别设有未图示的调色剂补给装置。如果通过余量检测部检测到显影部内部的调色剂量减少,就驱动补给装置从调色剂斗32向显影部补给调色剂。进一步地,如果通过余量检测部检测到调色剂斗32内部的调色剂量减少,就驱动补给装置从调色剂容器31向调色剂斗32补给调色剂。调色剂容器31被可装卸地设置在装置主体,能够方便地更换成新的调色剂容器。

在四个图像形成部20的下方设有供纸装置40,在其内部收纳有纸张P。被收纳在供纸装置40内部的纸张P通过供给部50从其最上方的纸张按顺序被送出到纸张输送路径Q。从供纸装置40被送出到纸张输送路径Q的纸张P到达定位辊对84的位置。然后,定位辊对84对纸张P的偏斜输送进行矫正(偏斜校正),并且与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同步地将纸张P朝着中间转印带11和二次转印辊15的接触部(二次转印夹持部)送出。

在图像形成部20中,利用带电部及曝光部在感光鼓21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该静电潜像被显影部可视化成调色剂图像。在感光鼓21夹着中间转印带11与一次转印辊对置的位置,形成于感光鼓21表面的调色剂图像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的外周面。随着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各图像形成部20的调色剂图像在规定的时机依次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由此,在中间转印带11的外周面形成黄、品红、青、黑这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叠加的彩色调色剂图像。

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外周面的彩色调色剂图像在中间转印带11和二次转印辊15接触而形成的二次转印夹持部被转印到由定位辊对84同步地输送过来的纸张P上。

在二次转印夹持部的上方具备定影部85。在二次转印夹持部转印了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向定影部85输送,被加热辊及加压辊夹住,调色剂图像被加热、加压而在纸张P上定影。通过了定影部85的纸张P被排出到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1的上方的纸张排出部86。

操作部4设置在图像读取部2的正面侧。操作部4接收例如使用者对用于印刷的纸张P的种类和尺寸、放大缩小、有无双面印刷等印刷条件设定的输入,或接收传真发送中的传真号码和发件人名称等设定的输入。另外,操作部4还起到报告部的作用,例如通过将装置的状态和注意事项、错误消息等显示在显示部4w,将这些报告给使用者。

另外,为了进行图像形成装置1整体的动作控制,在图像形成装置1上设置有由未图示的CPU和图像处理部、以及其它未图示的电子部件构成的主控制部5。主控制部5利用作为中央计算处理装置的CPU和图像处理部,基于存储、输入到存储器的程序、数据来控制图像读取部2、印刷部3等组成部件,实现一系列的图像形成动作、印刷动作。

接着,使用图2~图6,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供纸装置400的构成进行说明。图2、图3及图4是供纸装置40的俯视图、垂直剖面主视图及局部放大垂直剖面主视图。图5及图6是供纸装置40的供给部50的立体图及主视图。此外,图3及图4是在图2中表示的III-III线的垂直剖面图。另外,图5所示的供给部50省略了后述的输送引导部件的表示。另外,图2的下侧为供纸装置40的正面侧(前侧),图2的上侧为供纸装置40的背面侧(后侧)。另外,图3的上下方向为供纸装置40的上下方向,图3的左右方向为供纸装置40的左右方向。

如图2及图3所示,供纸装置40具备框体部41及供纸盒42。供纸盒42是堆叠并收纳印刷前的裁切纸等纸张的纸张收纳部。供纸盒42形成为上表面开口的平坦的箱状,从其上表面方向堆叠并收纳纸张。此外,通过后文详述的供给部50的动作,纸张相对于供纸盒42朝着图2及图3中的右方被送出。

沿着以在供纸盒42与框体部41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的未图示的引导部,能够使供纸盒42相对于框体部41水平滑动。供纸盒42能够通过在框体部41的前后方向上拉出或推入而相对于框体部41进行装卸。

在供纸盒42的内底面上配置有上推板43。纸张被载置堆叠在上推板43上。上推板43通过支轴43a被支承在供纸盒42的内底面,该支轴43a设置在上推板43的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端、即在图2中左方的端部,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上推板43能够以支轴43a为中心且以下游端(右方的端部)为自由端在垂直面内摆动,根据堆叠在上表面的纸张的堆叠量而改变纸张输送方向的倾斜角度。支轴43a设置在上推板43的正面侧和背面侧两个位置。

在上推板43的纸张输送方向下游部的下方,在其与供纸盒42的内底面之间配置有上推板43的提升机构44(参照图3及图4)。提升机构44具备旋转轴44a及提升杆44b。旋转轴44a沿供纸盒42的内底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其前侧的端部固定有提升杆44b。提升杆44b配置在上推板43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纸张输送方向的一端被固定在旋转轴44b,另一端与上推板43的纸张输送方向下游部的下表面接触。旋转轴44a的后侧端部从供纸盒42的后表面进一步朝后方突出(参照图2)。

当供纸盒42被安装到框体部41时,旋转轴44a的后侧端部与设置在框体部41的驱动部(未图示)连结。然后,若使该驱动部工作,旋转轴44a及提升杆44b就会旋转,上推板43的纸张输送方向下游部被提升杆44b推升。当供纸盒42从框体部41被拉出,从而旋转轴44a和驱动部的连结被解除时,上推板43倒伏在供纸盒42的内底面。

在供纸盒42的纸张输送方向下游部的上方,在框体部41配置有供给部50。供给部50将供纸盒42的纸张向供纸盒42的外部送出。如图3~图6所示,供给部50具备搓纸辊51、供纸辊52、分离辊53、驱动机构54、搓纸架55、上限传感器56及输送引导部件57。

搓纸辊51、供纸辊52及分离辊53被设置成贯通各自的轴线中心的轴部51a、52a、53a沿与纸张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即沿供纸装置40的前后方向延伸。搓纸辊51、供纸辊52及分离辊53的轴部51a、52a、53a将其后侧的一端作为支承端且将其前侧的一端作为自由端,悬臂支承各自的辊。

搓纸辊51配置在上推板43的纸张输送方向下游部的上方。堆叠在供纸盒42的纸张的下游部被上推板43从搓纸辊51的下方举起,纸张中的最上方的纸张从下方压接到搓纸辊51。供纸盒42的纸张通过搓纸辊51被移交到供纸辊52,通过供纸辊52向供纸盒42的外部送出。

供纸辊52配置在搓纸辊51的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供纸辊52被设置为其表面的下部向从供纸装置40朝其外部延伸的纸张输送路径Q突出。供纸辊52与设置在供纸装置40的框体部41的未图示的马达连结,进行旋转。

在供纸辊52与搓纸辊51之间配置有搓纸辊51的驱动机构54。驱动机构54具有相互连接的多个齿轮,经由该驱动机构54连结有供纸辊52和搓纸辊51。当供纸辊52通过马达旋转时,搓纸辊51也通过驱动机构54朝与供纸辊52相同的方向以相同的圆周速度旋转。

搓纸辊51及供纸辊52各自的轴部51a、52a均被可旋转地支承在搓纸架55。搓纸架55能够以供纸辊52的轴部52a为中心在垂直面内摆动,被设置在框体部41。由此,搓纸架55的搓纸辊51部分能够以供纸辊52的轴部52a为中心在垂直面内摆动。

搓纸架55的搓纸辊51部分通过未图示的施力部件或者重力的作用被朝下方施力。通过上限传感器56来检测被上推板43的提升机构44推升的纸张中的最上方的纸张是否与搓纸辊51接触。上限传感器56例如由透过型光传感器构成,可检测到搓纸架55的规定部位上升而遮蔽其光路。例如,在上推板43上载置有纸张的情况下,上限传感器56通过搓纸架55的上升检测纸张中的最上方的纸张与搓纸辊51接触。然后,借助提升机构44的上推板43的上升停止,纸张中的最上方的纸张被设定在与供纸辊51接触的规定的供纸位置。

分离辊53隔着纸张输送路径Q配置在供纸辊52的下方。分离辊通过未图示的施力部件的作用与供纸辊52压接。纸张插入通过分离辊53与供纸辊42接触而形成的夹持部。分离辊53不与马达连结,而是通过与供纸辊52接触,跟随供纸辊52的旋转而旋转。

分离辊53在其轴部53a设有(未图示)扭矩限制器。在分离辊53与供纸辊52接触而形成的夹持部不存在纸张或仅有一张纸张进入时,在分离辊53作用有扭矩限制器的设定扭矩以上的扭矩,分离辊53跟随供纸辊52朝向将纸张送出的方向旋转。另一方面,在该夹持部有重叠的多张纸张进入时,作用于分离辊53的扭矩将会小于扭矩限制器的设定扭矩,分离辊53停止旋转。由此,重叠的下侧纸张不会被送出,因而能够防止引起纸张重叠而输送的重叠输送问题。

输送引导部件57配置在搓纸辊52和供纸辊52之间。输送引导部件57被安装在搓纸架55,与搓纸架55的位移联动而产生位移。输送引导部件57对纸张的输送进行引导,以使搓纸辊51送出的纸张无停滞地到达分离辊53与供纸辊52接触而形成的夹持部。

接着,除了图5及图6以外,利用图7~图13对输送引导部件57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图7及图8是输送引导部件57的外观立体图及描绘了内部构造的立体图。图9是供给部50的侧视图。图10、图11及图12是供给部50的侧视图,表示将输送引导部件57安装到搓纸架55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及最终阶段。图13是供给部50的垂直剖面主视图。此外,图9是从供纸装置40的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观察供给部50的图,是图6所示的IX-IX线的剖面图(省略分离辊)。另外,图13是图12中所示的XIII-XIII线的剖面图。

如图7及图8所示,输送引导部件57是从上下方向(图7及图8中的z方向)观察时呈T字状的部件,具备辊移动限制部57a和纸张引导部57b。

辊移动限制部57a沿纸张输送方向(图7及图8中的x方向)从搓纸辊51的轴部51a处延伸到供纸辊52的轴部52a处(参照图6)。在辊移动限制部57a的与轴部51a、52a对应的位置上分别设有把持部57c。

把持部57c具备:轴承部57d,其承受轴部51a、52a;插通部57e,用于相对于轴承部57d装卸轴部51a、52a。轴承部57d在与纸张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图7及图8的y方向)上成为将辊移动限制部57a贯通的圆筒形,具有能够容纳轴部51a、52a的直径。插通部57e在轴承部57d的上方以比轴承部57d的直径及轴部51a、52a的直径短的纸张输送方向(图7及图8中的x方向)上的长度开口。此外,把持部57c以轴部51a、52a的自由端侧的轴线间距与支承端侧的轴线间距相等的方式把持轴部51a、52a。

另一方面,如图5、图6及图10所示,在搓纸辊51及供纸辊52的轴部51a、52a的自由端设有卡止部51b、52b。卡止部51a、52b成为具有比辊移动限制部57a的把持部57c的轴承部57d的直径大的直径的圆盘状。

在输送引导部件57中,辊移动限制部57a的把持部57c被安装到搓纸辊51及供纸辊52的轴部51a、52a的自由端侧。此时,利用把持部57c的弹性变形,克服把持部57c的弹性力而沿纸张输送方向(图7及图8中的x方向)扩大插通部57e,使轴部51a、52a通到轴承部57d。此外,为了使插通部57e容易扩大且抑制把持部57c受损,在把持部57c中隔着轴承部57d的与插通部57e的相反侧的位置设有槽部57f。

这样,把持部57c以所谓的卡扣方式把持轴部51a、52a的自由端侧。此外,轴承部57d与轴部51a、52a的嵌合可以以在径向及轴向具有少许间隙的形式实现。

纸张引导部57b与辊移动限制部57a连结,沿与纸张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图7及图8的y方向)朝搓纸架55延伸(参照图9)。如图6及图9所示,纸张引导部57b配置在纸张输送方向上的搓纸辊51与供纸辊52之间,其前端延伸到与搓纸架55接近的位置。在纸张引导部57b的搓纸架55侧的前端设有用于与搓纸架55卡合的卡合部57g。

另一方面,如图5及图9所示,搓纸架55在与纸张引导部57b的卡合部57g对应的位置具备突起部55a。在搓纸辊51与供纸辊52之间,突起部55a沿与纸张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朝输送引导部件57的纸张引导部57b延伸。在突起部55a的纸张引导部57b侧的前端设有朝上方弯折成大致直角的弯折部55b。

纸张引导部57b的卡合部57g具有上表面对外部成为开放状态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空间。并且,卡合部57g具备矩形的开口部57h,该开口部57h具有能够容纳搓纸架55的包含弯折部55b在内的突起部55a的前端的大小。开口部57h以朝向搓纸架55且朝向下侧的方式设置在卡合部57g的下部。

在将输送引导部件57向搓纸架55安装的第一阶段中,如图10所示,搓纸架55的突起部55a的前端部被插入到输送引导部件57的卡合部57g的开口部57h。此时,如图10所示,如果在输送引导部件57的与纸张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图10的左右横向)上降低辊移动限制部57a侧,作业性将会提升。

接着,在将输送引导部件57向搓纸架55安装的第二阶段中,如图11所示,包含突起部55a的弯折部55b的部分被插入到卡合部57g的内部空间。然后,输送引导部件57的辊移动限制部57a的把持部57c到达搓纸辊51及供纸辊52的轴部51a、52a的自由端的位置。此时,如图11所示,如果在输送引导部件57的与纸张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图11的左右横向)上降低辊移动限制部57a侧,辊移动限制部57a的把持部57c将会位于轴部51a、52a的自由端的下侧。

接着,在将输送引导部件57向搓纸架55安装的最终阶段中,如图12所示,输送引导部件57的辊移动限制部57a的部分被举起,把持部57c以所谓的卡扣方式把持轴部51a、52a。这样,卡合部57g通过开口部57h容纳搓纸架55的突起部55a的前端部,与搓纸架55卡合。

另外,如图8及图13所示,在卡合部57g的内部设有用于限制输送引导部件57的位移的第一位移限制部57j及第二位移限制部57k。

第一位移限制部57j作为卡合部57g所具有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空间的内底面而构成。当在卡合部57g的内部插入有搓纸架55的突起部55a的前端部时(参照图13),在输送引导部件57因与纸张的接触而朝上方发生位移的情况下,第一位移限制部57j与突起部55a的下表面接触而限制输送引导部件57朝上方的位移。

第二位移限制部57k作为卡合部57g所具有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空间的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的内侧面而构成。当在卡合部57g的内部插入有搓纸架55的突起部55a的前端部时(参照图13),在输送引导部件57因与纸张的接触而朝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发生位移的情况下,第二位移限制部57k与突起部55a的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侧面接触而限制输送引导部件57沿纸张输送方向的位移。

此外,在输送引导部件57不与纸张接触的情况下,输送引导部件57的卡合部57g的部分由于重力的作用朝下方移动,卡合部57g的开口部57h的上侧壁部与搓纸架55的突起部55a的上表面接触而挂住。

另外,如图13所示,纸张引导部57b在与堆叠在供纸盒42的纸张的最上方的纸张相对的部分具备平面部57m及倾斜部57n。平面部57m与倾斜部57n由沿纸张输送方向互相连续的平面组成,平面部57m配置在纸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倾斜部57n配置在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

纸张引导部57b的平面部57m与搓纸辊51及供纸辊52各自周面的共同切线L大致平行,即与通过供给部50处于输送状态的纸张的上表面大致平行,沿纸张输送方向及与纸张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平面部57m从切线L朝向这些辊的径向内侧即朝向上方分离规定距离H。该规定距离H优选设定成例如0.5mm~1.0mm,进一步优选为0.5mm。

纸张引导部57b的倾斜部57n以随着纸张输送方向上游部朝向上游侧而朝向上方的方式倾斜,即,以随着朝向上游侧而从切线L离开并朝向上方的方式倾斜,并且,沿与纸张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倾斜部57n相对于切线L倾斜规定角度Θ。该规定角度Θ优选设定成例如20°~45°,进一步优选为30°。

如上述的实施方式,图像形成装置1的供纸装置40包括:搓纸辊51,其从上方与堆叠在供纸盒42的纸张中的最上方的纸张接触而将纸张送出;供纸辊52,其接收搓纸辊51送出的纸张,进一步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搓纸架55,其支承搓纸辊51。而且,在供纸装置40中,搓纸辊51和供纸辊52均在贯通轴线中心的轴部51a、52a的一端被悬臂支承,设有具有辊移动限制部57a和纸张引导部57b的输送引导部件57,辊移动限制部57a在搓纸辊51及供纸辊52各自轴部51a、52a的自由端侧把持这些轴部51a、52a并且限制这些辊朝轴线方向的移动,纸张引导部57b在搓纸辊51和供纸辊52之间对纸张的输送进行引导。

根据该构成,输送引导部件57能够利用辊移动限制部57a把持搓纸辊51及供纸辊52各自轴部51a、52a的自由端侧,限制这些辊朝轴线方向移动。而且,输送引导部件57是不使用挡圈等其他部件的单个部件,能够容易地安装到装置上。另外,输送引导部件57能够利用纸张引导部57b在搓纸辊51与供纸辊52之间对纸张的输送进行引导。因此,能够以更简单的结构在搓纸辊51与供纸辊52之间很好地输送纸张,能够提供可实现纸张输送性能提升的供纸装置40。

另外,输送引导部件57把持这些轴部51a、52a,使搓纸辊51及供纸辊52各自轴部51a、52a的自由端侧的搓纸辊51和供纸辊52间的轴线间距与支承端侧的轴线间距相等。

根据该构成,能够平行地维持搓纸辊51和供纸辊52各自的轴线。由此,能够抑制纸张的偏斜输送,可实现纸张输送性能的提升。

另外,输送引导部件包括卡合部57g,该卡合部57g用于在搓纸辊51及供纸辊52各自轴部51a、52a的支承端侧与搓纸架55卡合。

根据该构成,能够容易维持输送引导部件57的位置和姿态。由此,可以良好地实现辊移动的限制和纸张输送的引导。

另外,搓纸架55包括突起部55a,该突起部55a具有前端在与输送引导部件57的卡合部57g对应的位置朝上方弯折的弯折部55b。而且,输送引导部件57在卡合部57g具有开口部57h,开口部57h接受包含搓纸架55的弯折部55b的突起部55a的前端。

根据该构成,可以在卡合部57g提升将输送引导部件57维持在规定的位置和姿态的作用。由此,能够使与辊移动的限制或纸张输送的引导相关的性能提升。

另外,输送引导部件57在卡合部57g具有第一位移限制部57j,该第一位移限制部57j与突起部55接触,从而限制输送引导部件57朝上方的位移。

根据该构成,在输送引导部件57被纸张推升的情况下,能够用第一位移限制部件57j限制输送引导部件57的位移。由此,能够实现纸张输送性能的提升。

另外,输送引导部件57在卡合部57g具有第二位移限制部57k,该第二位移限制部57k与突起部55接触,从而限制输送引导部件57沿纸张的输送方向的位移。

根据该构成,在输送引导部件57被纸张朝输送方向推压的情况下,能够用第二位移限制部57k限制输送引导部件57的位移。由此,能够实现纸张输送性能的提升。

另外,输送引导部件57包括纸张引导部57b从搓纸辊51及供纸辊52各自周面的共同切线L向这些辊的径向内侧分离的平面部57m。

另外,输送引导部件57包括纸张引导部57b的纸张输送方向上游部以随着朝向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而朝向上方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57n。

根据该构成,能够使搓纸辊51朝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送出的纸张良好地插入通过供纸辊52与分离辊53接触而形成的夹持部。由此,可以进一步使纸张的输送性能提升。

进一步地,在实施方式中,将上述构成的供纸装置40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

根据该构成,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能够以更简便的结构,在搓纸辊51与供纸辊52之间良好地输送纸张,并且能够使纸张的输送性能提升。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此,可以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添加各种变更而实施。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是利用中间转印带11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P的彩色印刷用图像形成装置,但不限于这样的机型,也可以是不使用中间转印带的图形形成装置或黑白印刷用图像形成装置。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用于供纸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