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磨滑轮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05403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耐磨滑轮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耐磨滑轮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滑轮装置一般包括用于供柔索跨过的滑轮单体及用于固定滑轮单体的固定座;使用一段时间后,滑轮单体、固定座容易发生磨损腐蚀,降低了其使用寿命,增加了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磨滑轮装置,其滑轮单体及固定座不容易发生磨损腐蚀,延长了使用寿命,降低了使用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耐磨滑轮装置,包括用于供柔索跨过的滑轮单体及用于固定所述滑轮单体的固定座,所述滑轮单体及固定座的外表面设有耐磨层组,所述耐磨层组由从内往外依次设置的基础层、中间层和加强层组成,所述基础层为碳化铬层,所述中间层为镍层,所述加强层为氮化硼层。

上述固定座上设有用于对柔索的跨入侧进行限位的限位器Ⅰ和用于对柔索的跨出侧进行限位的限位器Ⅱ;所述固定座包括第一板体及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设有连接件及轮轴,所述轮轴穿过滑轮单体的轴孔。

上述限位器Ⅰ包括以对称方式分别设于第一板体及第二板体的纵杆Ⅰ及用于连接两纵杆Ⅰ的连接杆Ⅰ,所述滑轮单体、两纵杆Ⅰ及连接杆Ⅰ之间形成用于供柔索跨入的跨入区。

上述纵杆Ⅰ与连接杆Ⅰ一体成型。

上述连接杆Ⅰ呈下凹的弧形结构。

上述纵杆Ⅰ分别焊接在第一板体及第二板体上。

上述限位器Ⅱ包括以对称方式分别设于第一板体及第二板体的纵杆Ⅱ及用于连接两纵杆Ⅱ的连接杆Ⅱ,所述滑轮单体、两纵杆Ⅱ及连接杆Ⅱ之间形成用于供柔索跨出的跨出区。

上述纵杆Ⅱ与连接杆Ⅱ一体成型。

上述连接杆Ⅱ呈下凹的弧形结构。

上述纵杆Ⅱ分别焊接在第一板体及第二板体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在滑轮单体及固定座的外表面设置耐磨层组,基础层能够阻止相关表面金属渗透到中间层和加强层中,中间层能够使加强层有效沉积,加强层耐磨、耐腐蚀、不易脱落、环保,抗磨性能佳,从而能够提高滑轮单体及固定座的耐磨、耐腐性能,降低在使用中的磨损,延长本装置的使用寿命。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祥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耐磨层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耐磨滑轮装置,包括用于供柔索跨过的滑轮单体1及用于固定所述滑轮单体1的固定座,所述滑轮单体1及固定座的外表面设有耐磨层组,所述耐磨层组由从内往外依次设置的基础层、中间层和加强层组成,所述基础层为碳化铬层,所述中间层为镍层,所述加强层为氮化硼层;通过在滑轮单体及固定座的外表面设置耐磨层组,基础层能够阻止相关表面金属渗透到中间层和加强层中,中间层能够使加强层有效沉积,加强层耐磨、耐腐蚀、不易脱落、环保,抗磨性能佳,从而能够提高滑轮单体及固定座的耐磨、耐腐性能,降低在使用中的磨损,延长本装置的使用寿命;基础层81、中间层82及加强层83的厚度范围均可通过实验确定,例如基础层81的厚度可为20μm-50μm,中间层82的厚度可为42μm-60μm,加强层83的厚度可为40μm-65μm,能够在实现耐磨的同时节省原料,提高加工效率;基础层81、中间层82及加强层83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物理气相沉积(PVD)法、化学气相沉积(CVD)法以及它们的组合及变异方法进行涂覆。

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上设有用于对柔索的跨入侧进行限位的限位器Ⅰ2和用于对柔索的跨出侧进行限位的限位器Ⅱ3;由于采取了在固定座上增设具有对柔索的跨入侧进行限位功能的限位器Ⅰ2和具有对柔索的跨出侧进行限位功能的限位器Ⅱ3,以对柔索上跨入及跨出的部分进行限位,能够有效防止发生柔索被卡住的事故,保证工进度和施工质量,消除安全隐患;所述固定座包括第一板体41及第二板体42,所述第一板体41与第二板体42之间设有连接件5及轮轴6,所述轮轴6穿过滑轮单体1的轴孔;第一板体41及第二板体42为金属板;连接件5可以为螺钉、螺栓或者紧固销等部件;轮轴6用于定位滑轮单体1并作为其转轴;在固定座还可以设置吊钩组件,便于使用时进行吊挂;该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加工。

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器Ⅰ2包括以对称方式分别设于第一板体41及第二板体42的纵杆Ⅰ2a及用于连接两纵杆Ⅰ2a的连接杆Ⅰ2b,所述滑轮单体1、两纵杆Ⅰ2a及连接杆Ⅰ2b之间形成用于供柔索跨入的跨入区7;两纵杆Ⅰ2a分别位于滑轮单体1的盘面两侧;该结构的限位器Ⅰ2有利于使柔索保持在较为规范的运动轨道上,同时提高固定座的结构强度,由此形成限位作用;本实施例中,两所述纵杆Ⅰ2a与连接杆Ⅰ2b一体成型,有利于增强限位器Ⅰ2的结构强度;所述连接杆Ⅰ2b呈下凹的弧形结构,使得限位器Ⅰ2呈“U”形状,降低柔索的磨损度;两所述纵杆Ⅰ2a分别焊接在第一板体41及第二板体42上,便于对原滑轮进行改造。

本实施例中,限位器Ⅱ3与限位器Ⅰ2对称设置,因此二者具有相同的结构,附图仅展示限位器Ⅰ2的结构;同理,所述限位器Ⅱ3包括以对称方式分别设于第一板体41及第二板体42的纵杆Ⅱ及用于连接两纵杆Ⅱ的连接杆Ⅱ,所述滑轮单体1、两纵杆Ⅱ及连接杆Ⅱ之间形成用于供柔索跨出的跨出区,两所述纵杆Ⅱ与连接杆Ⅱ一体成型,所述连接杆Ⅱ呈下凹的弧形结构,两所述纵杆Ⅱ分别焊接在第一板体41及第二板体42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侧,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区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