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片类介质输送装置及金融自助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88025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薄片类介质输送装置及金融自助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薄片类介质输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薄片类介质输送装置及金融自助设备。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金融自助设备中,例如自动存取款机、货币兑换机、自动售卖机等,所处理的对象是纸币、票具等薄片类介质,在这些金融自助设备对薄片类介质进行处理时,往往需要对被处理的薄片类介质进行逐张分离、单张传输、逐一鉴别,在整个处理过程中根据处理流程和结果的不同需要将薄片类介质输送到不同的目的地,因此,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在金融自助设备中需要一种可以将单张薄片类介质进行多向传输的传输装置,该传输装置中需要通过换向机构来实现传输方向的切换。

现有薄片类介质输送装置中一般仅具备两个路径切换,且配置受限,结构单一,需要多向传输时,设置多个换向器,结构复杂,占用空间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具有三个以上介质传输路径且能够对传输路径进行随意切换的薄片类介质输送装置及金融自助设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薄片类介质输送装置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薄片类介质输送装置,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上设有换向组件,所述换向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安装架上的换向轴、设于所述安装架上并与所述换向轴连接的换向执行元件及刚性装配于所述换向轴上的叶片轮,所述叶片轮的外周设有通道板组件,所述通道板组件包括绕所述换向轴的轴线均匀分布的至少三块通道板,任意相邻的两块所述通道板的相邻端之间均形成有介质通道,所述叶片轮转动到相应位置而能够与处于所述通道板组件相应位置上的所述通道板配合形成换向通道,且该换向通道导通所述通道板对应的两个所述介质通道,一块所述通道板对应的所述换向通道与两个所述介质通道构成一个介质传输通道。

具体地,所述通道板组件的所述通道板设为三块或四块。

进一步地,所述叶片轮在所述换向轴的径向上的外沿具有相互对称的两个叶片通道面,且两个所述叶片通道面均能与所述通道板在所述换向轴的径向上的内沿配合形成所述换向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叶片通道面与各所述通道板内沿的相应部位形状匹配,且所述介质传输通道的高度在其传输所述薄片类介质的方向上相当。

进一步地,所述叶片通道面为内凹的弧面,各所述通道板与所述叶片通道面相对应的内沿部分为外凸的弧面。

进一步地,所述叶片轮在所述换向轴的径向上的截面呈“Y形”。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架上设有用于连接介质输送执行元件的动力轴,所述动力轴的数量与一个所述通道板组件具有的所述通道板的数量相同,且各所述动力轴分别对应所述通道板组件的各所述介质通道且位于所述通道板的外侧,各所述动力轴上刚性安装有传动胶轮,所述安装架上设有与所述传动胶轮配合的浮动轮,相互配合的所述浮动轮和所述传动胶轮分别位于所述介质通道的高度方向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叶片轮设有多个且相互平行,各所述叶片轮在所述换向轴的径向上的外沿形状相同,所述叶片轮和所述通道板组件沿所述换向轴的轴向交替设置,各所述通道板组件上相应的所述介质通道的形状相同且位置相对。

进一步地,包括多个通道组件;各通道组件包括多个所述叶片轮,且在所述换向轴的轴向上各通道组件的外端为所述叶片轮或所述通道板组件;各通道组件之间设有间隔空间,该间隔空间用于安置所述传动胶轮和所述浮动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金融自助设备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金融自助设备,包括前述的薄片类介质输送装置。

本发明提供的薄片类介质输送装置及金融自助设备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道板组件的通道板分布于叶片轮的外周,对应一个通道板组件设置一个叶片轮就可以换向,结构简单、紧凑,有利于降低成本、减小体积,通过换向执行元件带动换向轴转动即能实现对叶片轮的角度调节,使叶片轮与一个通道板相互配合形成换向通道,换向通道连通该通道板对应的两个介质通道构成一个介质传输通道,薄片类介质即可在该介质传输通道传输,同理,当叶片轮与另一个通道板相互配合形成换向通道时,介质可在另一介质传输通道传输,由于通道板组件包括至少三块通道板,薄片类介质输送装置具备三个以上的介质传输通道,通过换向执行无件对叶片轮角度的调节,即可随意切换传输方向和灵活配置传输路径,提高薄片类介质输送装置对介质输送的效率,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薄片类介质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换向轴转动到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的换向轴转动到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金融自助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100-薄片类介质输送装置、101-介质传输通道、102-通道组件、103-间隔空间、1-安装架、2-换向组件、21-换向轴、22-换向执行元件、23-叶片轮、231-叶片通道面、3-通道板组件、30-通道板、31-第一通道板、32-第二通道板、33-第三通道板、40-介质通道、41-第一介质通道、42-第二介质通道、43-第三介质通道、5-换向通道、70-动力轴、71-第一动力轴、72-第二动力轴、73-第三动力轴、8-驱动轮组、81-传动胶轮、82-浮动轮、9-齿轮、200-介质收集装置、300-介质检测装置、400-介质收纳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薄片类介质输送装置100,包括安装架1,安装架1上设有换向组件2,换向组件2包括设于安装架1上的换向轴21、设于安装架1上并与换向轴21连接的换向执行元件22及刚性装配于换向轴21上的叶片轮23,叶片轮23的外周设有通道板组件3,通道板组件3包括绕换向轴21的轴线均匀分布的至少三块通道板30(为方便表述,将各通道板30顺序编号为第一通道板31、第二通道板32、第三通道板33、第四通道板…),任意相邻的两块通道板30的相邻端之间均形成有介质通道40,叶片轮23转动到相应位置而能够与处于通道板组件3相应位置上的通道板30配合形成换向通道5,且该换向通道5导通通道板30对应的两个介质通道40,一块通道板30对应的换向通道5与两个介质通道40构成一个介质传输通道101(图2-4中的箭头均标出了一个介质传输通道101)。通道板组件3的通道板30分布于叶片轮23的外周,对应一个通道板组件3设置一个叶片轮23就可以换向,结构简单、紧凑,有利于降低成本、减小体积,通过换向执行元件22带动换向轴21转动即能实现对叶片轮23的角度调节,使叶片轮23与一个通道板30相互配合形成换向通道5,换向通道5连通该通道板30对应的两个介质通道40构成一个介质传输通道101,薄片类介质(后续涉及薄片类介质的表达,均简称为介质)即可在该介质传输通道101传输,同理,当叶片轮23与另一个通道板30相互配合形成换向通道5时,介质可在另一介质传输通道101传输,由于通道板组件3包括至少三块通道板30,薄片类介质输送装置100具备三个以上的介质传输通道101,通过换向执行无件对叶片轮23角度的调节,即可随意切换传输方向和灵活配置传输路径,提高薄片类介质输送装置100对介质输送的效率,使用方便。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通道板组件3的通道板30设为三块,三块通道板30之间能够形成三个介质通道40,三个介质通道40远离叶片轮23的一端通往金融自助设备的三个不同目的地,如介质收集装置200、介质检测装置300和介质收纳装置400,通过叶片轮23的角度调节,能够形成三个介质传输通道101,缩短薄片类介质输送装置100输送介质的行程,提高介质输送效率,适用于自动存取款机等。为方便对相关结构的表述,在通道板组件3的通道板30设为三块时:将第一通道板31和第二通道板32之间的介质通道40编号为第一介质通道41,将第二通道板32和第三通道板33之间的介质通道40编号为第二介质通道42,将第三通道板33和第一通道板31之间的介质通道40编号为第三介质通道43。具体地,通道板组件3设有三块通道板30时,通道板组件3的三个介质通道40可分别接通介质收集装置200、介质检测装置300和介质收纳装置400,如第一介质通道41对应介质收集装置200,第二介质通道42对应介质检测装置300,第三介质通道43对应介质收纳装置400,能够快速传输介质,高效完成介质的收集、检测和识别,使用便捷,当然也可根据需要使三个介质通道40通往其它的三个目的地。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道板组件3的通道板30设为四块,四块通道板30之间能够形成四个介质通道40,四个介质通道40远离叶片轮23的一端通往金融自助设备的四个不同目的地,如介质收集装置200、介质检测装置300、介质收纳装置400和兑换介质存放装置,通过叶片轮23的角度调节,能够形成四个介质传输通道101,缩短薄片类介质输送装置100输送介质的行程,提高介质输送效率,适用于货币兑换机等。具体地,通道板组件3设有四块通道板30时,通道板组件3的四个介质通道40分别接通介质收集装置200、介质检测装置300、介质收纳装置400和兑换介质存放装置,如第一介质通道41对应介质收集装置200,第二介质通道42对应介质检测装置300,第三介质通道43对应介质收纳装置400,第四介质通道40对应兑换介质存放装置,能够快速传输介质,高效完成介质的收集、检测、识别和兑换介质输出,使用便捷,当然也可根据需要使四个介质通道40通往其它的四个目的地。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叶片轮23在换向轴21的径向上的外沿具有相互对称的两个叶片通道面231,且两个叶片通道面231均能与通道板30在换向轴21的径向上的内沿配合形成换向通道5。叶片轮23具有两个相互对称的叶片通道面231,任意一个叶片通道面231均能够与通道板30的配合形成换向通道5,在需要切换介质传输通道101时,只需要使叶片轮23转动较小的角度即能够使一个叶片通道面231与通道板30相配合而形成需要换向通道5,而形成相应的介质传输通道101,既保证换向精度,又能够减少对叶片轮23的换向控制的工作量,大大缩短换向时间,提高薄片类介质输送装置100对介质输送的效率,延长薄片类介质输送装置100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叶片通道面231与各通道板30内沿的相应部位形状相适应,且介质传输通道101的高度在其传输薄片类介质的方向上相当。叶片通道面231与通道板30相应部位的形状匹配,实现介质传输通道101的高度在其传输薄片类介质的方向上相当,保证薄片类介质的顺畅传输,防止卡堵,提高薄片类介质传输的可靠性,方便使用,所谓介质传输通道101的高度指介质传输通道101在薄片类介质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叶片通道面231为内凹的弧面,各通道板30与叶片通道面231相对应的内沿部分为外凸的弧面。内凹的弧面和外凸的弧面配合形成弧形的换向通道5,将一个介质通道40内的介质平缓的导向另一个介质通道40,防止介质卡堵,有利于提高介质传输效率。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叶片轮23在换向轴21的径向上的截面呈“Y形”。“Y形”的叶片轮23既具有两个叶片通道面231,能够在连通通道板组件3的两个介质通道40的同时封闭余下介质通道40,高效、灵活的切换介质传输方向,还能够减小叶片轮23体积,提高换向控制精度,提高叶片轮23换向效率,还能够节省材料,降低成本。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安装架1上设有用于连接介质输送执行元件的动力轴70,动力轴70的数量与一个通道板组件3具有的通道板30的数量相同,且各动力轴70分别对应通道板组件3的各介质通道40且位于通道板30的外侧,各动力轴70上刚性安装有传动胶轮81,安装架1上设有与传动胶轮81配合的浮动轮82,相互配合的浮动轮82和传动胶轮81分别位于介质通道40的高度方向的两侧。如通道板组件3具有三块通道板30时,安装架1上就设置三个动力轴70,为方便表述,将这三个动力轴70编号为第一动力轴71、第二动力轴72和第三动力轴73,第一动力轴71对应第一介质通道41,第二动力轴72对应第二介质通道42,第三动力轴73对应第三介质通道43,设于第一动力轴71上的传动胶轮81和与该传动胶轮81配合的浮动轮82分别对应第一介质通道41高度方向(高度方向对应于介质厚度方向)的两侧,相互配合的浮动轮82和传动胶轮81构成驱动轮组8驱动介质在介质通道40内移动,两个介质通道40通过换向通道5连通时,通过两个介质通道40的两组驱动轮组8实现介质在介质传输通道101的移动。动力轴70位于通道板30外侧,动力轴70与介质通道40一一对应,通过动力轴70上的传动胶轮81与相应的浮动轮82配合提供介质于介质传输通道101内的传输动力,结构简单、紧凑,小型化,避免干涉,避免介质卡堵,稳定性好。当介质传输通道101的高度大于介质的厚度时,由于浮动轮82的设置,能够对不同厚度的介质进行传输,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当然为了防止介质卷边、褶皱,介质传输通道101的高度不宜过大,略大于介质的厚度即可。

具体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各动力轴70上均设有齿轮9,各齿轮9与介质输送执行元件连接,通过齿轮9传动,提供动力轴70的转动动力,易于控制动力轴70的转速,保证对应两个介质通道40的两个动力轴70转动同步,等速输送介质,避免介质卡堵,稳定性好。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叶片轮23设有多个且相互平行,各叶片轮23在换向轴21的径向上的外沿形状相同,叶片轮23和通道板组件3沿换向轴21的轴向交替设置(如图1所示),各通道板组件3上相应的介质通道40的形状相同且位置相对。如,通道板组件3具有三块通道板30时,各通道板组件3上第一介质通道41形状相同且位置相对,各通道板组件3上第二介质通道42形状相同且位置相对,各通道板组件3上第三介质通道43形状相同且位置相对。具有多个叶片轮23和多个通道板组件3,叶片轮23和通道板组件3交替设置,能够形成沿换向轴21的轴向分布的多重介质传输通道101,多重介质传输通道101组合构成介质传输路径,介质在介质传输路径上进行传输时,经过多重介质传输通道101的限位,能够保证介质宽度方向上均对应有介质传通道导向,防止介质卷边、褶皱,保证介质的顺畅传输,能够适用于各种宽度的介质,通用性强。

更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包括多个通道组件102;各通道组件102包括多个叶片轮23,且在换向轴21的轴向上各通道组件102的外端为叶片轮23或通道板组件3;各通道组件102之间设有间隔空间103,该间隔空间103用于安置传动胶轮81和浮动轮82。如通道板组件3具有三块通道板30时,各通道板组件3上第一介质通道41形状相同且位置相对,各通道板组件3上第二介质通道42形状相同且位置相对,各通道板组件3上第三介质通道43形状相同且位置相对,间隔空间103处设置三组驱动轮组8,三组驱动轮组8分别对应第一介质通道41、第二介质通道42和第三介质通道43。通道组件102包括多个叶片轮23和多个通道板组件3,叶片轮23和通道板组件3交替设置,而使得通道组件102能够对介质的一定宽度进行限位和导向,防止处于该通道组件102内的介质部分卷边、褶皱,多个通道组件102,能够对介质宽度方向上的多处进行限位,而相互配合的传动胶轮81和浮动轮82则位于相邻通道组件102之间,夹持介质,通过传动胶轮81的转动带动介质沿介质传输通道101移动,最终通往目标位置(如介质收集装置200、介质检测装置300或介质收纳装置400),实际上各通道组件102限制了介质传输路径,而各驱动轮组8提供了介质在介质传输路径上行进的动力,保证介质的顺畅输送,防止卡堵。优选具有三组通道组件102;对应三组通道组件102就在换向轴21的轴向上的两处设置了驱动轮组8,能够在介质宽度方向上的两处施加传输动力,既具有简洁的结构,又能够使介质受力均匀,稳定传输,防止卡堵,还能够提高薄片类介质输送装置100对各种宽度介质的适用性。

以下以通道板组件3的通道板30设为三块时为例,结合图2-4详细说明薄片类介质输送装置100的换向过程:

换向执行元件22控制换向轴21转动三个角度:如图2所示,换向轴21转动到第一个角度时,换向轴21上的叶片轮23处于第一工位,第一介质通道41和第二介质通道42通过换向通道5导通,介质可从左至右输送,即介质从第二介质通道42输入,从第一介质通道41输出,也可从右至左输送;如图3所示,换向轴21转动到第二个角度时,换向轴21上的叶片轮23处于第二工位,第二介质通道42和第三介质通道43通过换向通道5导通,介质可从左至下输送,即介质从第二介质通道42输入,从第三介质通道43输出,也可从下至左输送;如图4所示,换向轴21转动到第三个角度时,换向轴21上的叶片轮23处于第三工位,第三介质通道43和第一介质通道41通过换向通道5导通,介质可从右至下输送,即介质从第一介质通道41输入,从第三介质通道43输出,也可从下至右输送;叶片轮23处于上述三个工位时,介质传输路径均可双向输送介质,具体路径方向的切换由控制元件根据指令随意切换换向轴21的角度而改变叶片轮23的工位来实现,能够为介质提供需要的传输路径和方向,灵活为介质配置传输路径,使介质进入相应的目的地,且结构模块化,简单化,可灵活配置在任何需要多方向传输的路径之上,大大提高了介质输送路径的多元化,改善了薄片类介质多方向输送的灵活性,简化了介质输送路径,结构简洁,小型化,降低了整体成本,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如图5所示,此装置可配置在用于收纳薄片类介质的介质收纳装置400的对接口处,可使介质随意按不同方向进入介质收纳装置400或从介质收纳装置400取出,配置灵活,结构简洁,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本发明提供的金融自助设备,包括前述的薄片类介质输送装置100。具有更加简洁的结构,体积小,换向效率高,对薄片类介质进行自动处理的效率高。对于一个通道板组件3设有三个介质通道40的薄片类介质输送装置100,薄片类介质输送装置100可单独使用:如第一介质通道41、第二介质通道42和第三介质通道43可分别与介质收集装置200、介质检测装置300和介质收纳装置400直接导通,薄片类介质输送装置100也可组合使用:如图5所示,对应多个介质收集装置200设置多个薄片类介质输送装置100,各薄片类介质输送装置100的第三介质通道43分别与各介质收纳装置400直接导通,且相邻的两个薄片类介质输送装置100中的一个薄片类介质输送装置100上的第一介质通道41和另一个薄片类介质输送装置100上的第二介质通道42导通,位于最外端的两个薄片类介质输送装置100中的一个薄片类介质输送装置100上的第一介质通道41导通介质收集装置200,另一个薄片类介质输送装置100上的第二介质通道42导通介质检测装置300,这种组合使用的方式能够收纳多种不同的薄片类介质,如不同面额的纸币,结构简单、紧凑,能够实现多种薄片类介质的传输管理,功能强大,当然多个介质收纳装置400也可收纳相同的薄片类介质,如面额相同的纸币,通过设置多个介质收纳装置400增加介质收纳、输出能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