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水泵检修维修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34645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卧式水泵检修维修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卧式水泵检修维修装置。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是现代人类必须面对和处理的问题,在现代生活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扩大,人们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水资源越来越少,污水的处理和再利用成了绕不过的问题,在污水的处理过程中,泵站中需要大量的电机和水泵,由于污水中带有大量的污物和泥沙,污水中的污物和泥沙经常对电机和水泵造成磨损,需要频繁检修维护,电机和水泵的体量通常较大,检修维修需要依靠专用设备,且非常不便,如果不及时清理,不但会对影响污水的再处理,严重的情况还可能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卧式水泵检修维修装置,本装置通过设置在支架总成的支腿端部设置支撑组轮和在第一横梁上设置能够自由滑动的起吊钩组件,使起吊钩组件全方位移动,方便对电机或水泵的吊装,本发明设计简单实用,操作方便,安全实用,能够达到对电机水泵高效拆卸与安装的目的。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卧式水泵检修维修装置,包括在支架总成上设置的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设有横向移动的起吊钩组件,所述支架总成包括h型的第一支架、h型的第二支架、n型支架、第一横梁与第五横梁,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第二支腿、第三支腿和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的一端与第三支腿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横梁的另一端与第二支腿的中部垂直连接,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第一支腿、第四支腿和第三横梁,所述第三横梁的一端与第四支腿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三横梁的另一端与第一支腿的中部连接,所述第二支腿、第三支腿、第一支腿和第四支腿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使支架总成移动的支撑组轮,其中的所述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的上端分别与第五横梁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的中部向上连接有n型支架,所述n型支架设有第四横梁,所述第四横梁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立梁和第二立梁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立梁的下端与第二横梁的中部连接,所述第二立梁的下端与第三横梁的中部连接,所述第五横梁和第四横梁的上表面之间连接有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的上表面中间位置设有与其侧壁平行的条形槽孔,所述槽孔设有用于插挂的起吊钩组件,所述起吊钩组件包括两端固定连接有轴承的轴,所述轴的中间位置连接吊臂的一端,所述吊臂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环形吊钩。

进一步地,所述第五横梁上固定连接有倒U型的扶手。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组轮设有用于打开与锁死的自锁块。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腿、第二支腿、第四支腿和第三支腿与支撑组轮之间固定连接有用于调整高度和水平的机械式千斤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横梁的表面设有水平尺。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腿、第三支腿、第一支腿、第四支腿、第三横梁、第二横梁、第四横梁、第五横梁、第一立梁和第二立梁的表面均设有若干个规则排列的通孔,所述通孔用于固定支架总成和调整支架总成的高度和宽窄。

进一步地,所述第五横梁与第四横梁的水平高度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横梁的一端设有向上突起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有通透的螺孔。

进一步地,所述轴的中间位置设有与吊臂垂直设置的丝杠,,所述丝杠一端活动连接轴,所述丝杠的另一端穿过螺孔连接摇把,以使丝杠能够在轴上旋转从而带动吊钩组件在第一横梁上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五横梁与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之间设有两个用于加固支架总成结构强度的斜撑梁。

本发明所述一种卧式水泵检修维修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优越效果在于:

1、本发明通过在支架总成的支腿端部设置支撑组轮和在第一横梁上设置能够自由滑动的起吊钩组件,使起吊钩组件全方位移动,方便对电机或水泵的吊装,能够达到对电机水泵高效拆卸与安装的目的。

2、本发明设计简单实用,操作方便,安全耐用,能够达到提高工作效果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卧式水泵检修维修装置实施例1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卧式水泵检修维修装置实施例1中起吊钩组件与第一横梁的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卧式水泵检修维修装置实施例1中起吊钩组件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卧式水泵检修维修装置实施例2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如下:

图中:1-支架总成;2-第一立梁;3-n型支架;4-第三横梁;5-第四横梁;6-第二立梁;7-槽孔;8-第一横梁;8a-水平尺;9-扶手;10-第五横梁;11-斜撑梁;12-第一支腿;13-支撑组轮;14-第二支腿;15-第二横梁;16-第四支腿;17-第三支腿;18-通孔;19-轴承;20-吊钩;21-吊臂;22-轴;23-起吊钩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结合说明书附图1-3所示,具体说明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卧式水泵检修维修装置,包括在支架总成1上设置的第一横梁8,所述第一横梁8设有横向移动的起吊钩组件23,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总成1包括h型的第一支架、h型的第二支架、n型支架3、第一横梁8与第五横梁10,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第二支腿14、第三支腿17和第二横梁15,所述第二横梁15的一端与第三支腿17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横梁15的另一端与第二支腿14的中部垂直连接,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第一支腿12、第四支腿16和第三横梁4,所述第三横梁4的一端与第四支腿16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三横梁4的另一端与第一支腿16的中部连接,所述第五横梁10与第一支腿12和第二支腿14之间设有两个用于加固支架总成1结构强度的斜撑梁11。所述第二支腿14、第三支腿17、第一支腿12和第四支腿16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使支架总成1移动的支撑组轮13,所述支撑组轮13设有用于打开与锁死的自锁块,按下自锁块锁死支撑组轮13使轮子不能动,需要再次调整位置时,扳开支自锁块使轮子能够自由转动。其中的所述第一支腿12和第二支腿14的上端分别与第五横梁10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二横梁15和第三横梁4的中部向上连接有n型支架3,所述n型支架3上端设有第四横梁5,所述第四横梁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立梁2和第二立梁6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五横梁10与第四横梁5的水平高度相同。

其中的结构包括,所述第一立梁2的下端与第二横梁15的中部连接,所述第二立梁6的下端与第三横梁4的中部连接,所述第五横梁10和第四横梁5的上表面之间连接有第一横梁8,所述第一横梁8的上表面中间位置设有与其侧壁平行且通透的条形槽孔7,所述槽孔7设有用于插挂的起吊钩组件23,所述起吊钩组件23包括两端固定连接有轴承19的轴22,所述轴22的中间位置连接吊臂21的一端,所述吊臂2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环形吊钩20。使用时,将吊臂21和吊钩20自上而下插入槽孔7内,吊臂21在槽孔7内,吊钩20穿过第一横梁8全部露出,轴22两侧的轴承19压在槽孔7上表面的两侧,使吊钩组件23能够在槽孔7上自由移动。

其中的结构包括,所述第五横梁10上固定连接有倒U型的扶手9,所述扶手9便于操作人员调整支架总成1的位置。优选所述第一支腿12、第二支腿14、第四支腿16和第三支腿17与支撑组轮13之间固定连接有用于调整高度和水平的机械式千斤顶,当实施作业时地面状况较差或地面不平,使用千斤顶调整第一支腿12、第二支腿14、第四支腿16和第三支腿17的高度,使支架总成1处于水平状态,避免由于支架总成1的支腿受力不均而造成变形,造成危险。所述第一横梁8的表面设有水平尺8a,水平尺8a能够帮助操作人员更好的观察支架总成1是否处于平衡受力状态,从而及时调整千斤顶达到最佳状态。

其中的结构还包括,所述第二支腿14、第三支腿17、第一支腿12、第四支腿16、第三横梁4、第二横梁15、第四横梁5、第五横梁10、第一立梁2和第二立梁6的表面均设有若干个规则排列的通孔18,所述通孔18用于固定连接各横梁与支腿和调整支架总成1的高度和宽窄。

其中的结构包括,所述第一横梁8的一端设有向上突起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有通透的螺孔。所述轴22的中间位置设有与吊臂21垂直设置的丝杠,所述丝杠一端活动连接轴22,所述丝杠的另一端穿过螺孔连接摇把,旋转摇把,以使丝杠能够在轴22上旋转从而带动吊钩组件23在第一横梁8上移动,作用设置不但能够精确控制吊钩组件23的位置,还能使吊钩组件23在受力不均或地面在不平时自由滑动,避免危险的情况发生。当水泵需要维修时,可将此装置放于电机上方,用起吊钩组件23与电机或水泵固定。拆卸相关的链接螺栓,然后拉整个装置,让电机等部件和水泵脱离至别处,进行维修或是检修水泵的相关部件。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支架总1成采用角钢、方钢或U型钢材料,所述第二支腿14、第三支腿17、第二横梁15、第一支腿12、第四支腿16、第三横梁4、第四横梁5、第一横梁8、第五横梁10、第一立梁2和第二立梁6连接处采用螺栓连接,所述第二支腿14、第三支腿17、第二横梁1、第一支腿12、第四支腿16、第三横梁4、第四横梁5、第三横梁4、第五横梁10、第一立梁2和第二立梁6的表面均设有若干个规则排列的通孔18,所述通孔18使用螺栓连接固定第二支腿14、第三支腿17、第一支腿12、第四支腿16和第二横梁1、第四横梁5和n型支架,并用于调整支架总成1上的第一横梁8的高度,也能够根据所拆卸的水泵大小而调节水平的宽度和竖直方向的高度,以适应泵型,支架总成1在起支撑作用的同时,还可防止电机左右摆动而伤人。整个过程不需要额外的起吊装置就可以完成拆卸。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任何变形、改进、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其中的未详细描述的部分为现有技术或公知常识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